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和尚挖出一青銅簋,村童一鋤頭打碎,現為國博一級文物

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地下一層“古代中國基本陳列”展廳的“西周的封邦建國”單元, 收藏著一件已有三千歲高齡的一級文物——宜侯夨簋。

簋是一種盛食器, 常與鼎搭配使用, 天子九鼎八簋, 諸侯七鼎六簋, 大夫五鼎四簋, 非凡夫俗子可用。 宜侯夨簋高15.7釐米, 口徑22.5釐米, 足徑17.9釐米, 四獸首耳, 淺腹, 腹部間飾渦紋、夔龍紋, 圈足飾鳥紋, 是西周早期一件不可多得的青銅器精品。 然而, 宜侯夨簋先前曾受到過人為重創。

江蘇丹徒煙墩山, 是宜侯夨簋的出土地。 1954年, 原丹徒紹隆寺一個名叫福貴的和尚一度還俗, 在村長聶長保家做工討生活,

當年6月間, 福貴在一塊坡地上翻土時, 無意間在地表下三分之一公尺的土層中挖出一隻鼎, 隨後擴大挖掘範圍, 共掘岀了一批青銅器, 其中包括鼎、簋、盤、盉等共十二件。

消息傳開, 立即引起村民圍觀, 聶長保的兒子當時只有十歲, 聞訊後也跑來湊熱鬧。 孩童好奇心重, 為了檢驗這批青銅器是否為值錢的金器, 聶長保之子隨便檢岀了一件, 一鋤頭掄下去打得粉碎。 這件被無知村童打碎的青銅器, 就是宜侯夨簋, 也是丹徒煙墩山十二件文物中唯一鐫刻有銘文的一件。

一件好好的青銅簋, 遭到重創, 瞬間成為一地碎片, 且有部分散落遺失。 同年10月, 包括宜侯夨簋在內的十二年青銅器被送到省裡陳展。 1959年, 中國歷史博物館建成,

從各地徵調文物, 宜侯夨簋進京入駐。 由於當時的條件差, 宜侯夨簋的復原工作存在很大的瑕疵, 如器底修復就是用鉛塊來墊補的。

簋的器底, 通常為銘文所在之處。 宜侯夨簋原有一百二十字銘文, 因若干銘文殘失, 如今可辨識的只有一百一十八字。

宜侯夨簋銘文:“隹四月辰在丁未, 王省武王、成王伐商圖, 遂省東國圖。 王卜于宜□土南。 王令虞侯夨曰:遷□侯於宜。 錫□鬯一卣、商瓚一口, 彤弓一, 彤矢百, 旅弓十, 旅矢千。 錫土:厥川三百……, 厥……百又……, 厥宅邑三十又五, ……百又四十。 錫在宜王人十又七裏。 錫奠七伯, 厥廬千又五十夫。 錫宜庶人六百又……六夫。 宜侯大揚王休, 作虞公父丁尊”。

銘文中提到武王、成王, 顯然這是一件西周青銅器。

從銘文內容看, 周王下令將虞侯夨遷到宜, 並大加賞賜, 宜侯鑄簋鐫銘以示紀念。

關於宜侯夨簋的鑄作年代, 眾說紛紜, 主要有成王說和康王說兩種, 其中以康王說為主流。 因銘文只提到月份、日干支, 沒有提到王年、月相, 現存史料中又沒有宜侯遷址的記載, 故考證宜侯夨簋的精確鑄作年代極其困難。 筆者認為, 從“王省武王、成王伐商圖”看, 成王世可以排除, 康王世可能性極大。

通過對比宜侯夨簋銘文和康王標準器小盂鼎銘文, 二者書體特徵相似程度極高, 應出自同一時期。 康王在位二十六年, 其元年可通過小盂鼎銘文所載“隹八月既望, 辰在甲申, ……唯王廿又五祀”考證出為西元前1007年。 那麼, 宜侯夨簋鑄作于康王時代(前1007年—前982年)的哪一年呢?

西周青銅器曆法採用周正, 以夏曆十一月為歲首, 宜侯夨簋銘文所載“隹四月辰在丁未”對應夏曆二月丁未。 筆者將二十六年的曆日全部查遍, 夏曆二月含丁未的有十四年。 但是, 根據西周祭祀、占卜、冊命等重大禮儀活動通常安排在初吉(初二)、既生霸(初八)、既望(十六日)這三個吉祥日子, 完全符合“隹四月辰在丁未”曆日的唯有西元前1003年夏曆二月十六日丁未。

宜侯夨簋鑄作于康王五年(前1003年)夏曆二月十六日。 這一年份的確定, 對於瞭解西周早期歷史, 瞭解成康之治重大事件, 非常有意義。 (劉秉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