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什麼是“昆曲”

昆曲原名“昆山腔”“昆腔”, 是中國古老的戲曲聲腔、劇種, 清代以來被稱為“昆曲”, 現又被稱為“昆劇”。 昆曲是中國傳統戲曲中最古老的劇種之一,

也是中國傳統文化藝術, 特別是戲曲藝術中的珍品, 被稱為百花園中的一朵“蘭花”。

清華出身的著名曲家汪健君一生最愛昆曲, 1929年—1933年間紅豆館主傅侗在清華授課, 指導學生課餘遊藝選修昆曲和國畫, 汪先生曾為此事奔走聯繫, 並向傅侗學曲及參加昆曲活動。 後來, 還與俞平伯等共組清華穀音社, 並請興工笛師陳延甫拍曲, 兼習鑼鼓場面, 還經常參加北平城內珠縈社、潛廬曲社等曲集。

昆曲早在元朝末期即產生於江蘇昆山 (屬太倉州) 一帶, 根據文征明手錄的婁江魏良輔《南詞引正》一文記載, “元朝有顧堅者, 雖離昆山三十裡, 居千墩 (今千燈鎮), 精于南辭, 善作古賦。 擴廓帖木兒聞其善歌, 屢招不屈。 善發南曲之奧,

故國初有 ‘昆山腔' 之稱”, 元代末年昆山顧堅為昆曲創始人。 今昆山千燈鎮有顧堅紀念館。

昆山腔開始只是民間的清曲、小唱。 其流布區域, 開始只限于蘇州一帶, 到了萬曆年間, 便以蘇州為中心擴展到長江以南和錢塘江以北各地, 萬曆末年還流入北京。 這樣昆山腔便成為明代中葉至清代中葉影響最大的聲腔劇種。

昆曲被稱為“百戲之祖, 百戲之師”, 有“中國戲曲之母”的雅稱, 後來的很多劇種都是在昆劇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如晉劇、蒲劇、湘劇、川劇、贛劇、桂劇、越劇、閩劇等, 都受到過昆劇藝術多方面哺育和滋養。 因此, 昆曲在中國文學史、戲曲史、音樂史、舞蹈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昆曲的表演, 也有它獨特的體系、風格, 它最大的特點是抒情性強、動作細膩,

歌唱與舞蹈的身段結合得巧妙而和諧。 在語言上, 該劇種原先分南曲和北曲:南昆以蘇州白話為主, 北昆以大都韻白和京白為主。

昆曲唱腔華麗婉轉、念白儒雅、表演細膩、舞蹈飄逸, 加上完美的舞臺置景, 可以說在戲曲表演的各個方面都達到了最高境界。 昆曲中的許多劇本, 如《牡丹亭》《長生殿》《桃花扇》等, 都是古代戲曲文學中的不朽之作。

昆曲曲文秉承了唐詩、宋詞、元曲的文學傳統, 曲牌則有許多與宋詞元曲相同。 這為昆曲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文化基礎, 同時也造就了一大批昆曲作家和音樂家, 這其中梁辰魚、湯顯祖、洪升、孔尚任、李煜、李漁、葉崖等都是中國戲曲和文學史上的傑出代表。

從昆曲的歷史發展上看,

18 世紀之前的400 年, 是昆曲逐漸成熟並日趨鼎盛的時期。 在這段時間裡, 昆曲一直以一種完美的表現方式向人們展示著世間的萬般風情。 正是這種富麗華美的演出氛圍, 附庸風雅的刻意追求, 使得昆曲日益走向文雅、繁難的境地。 18 世紀後期, 地方戲開始興起, 它們的出現打破了長期以來形成的演出格局, 戲曲的發展也由貴族化向大眾化過渡, 昆曲至此開始走下坡路。

20世紀中葉, 昆曲敗落之勢更顯, 許多昆曲藝人轉行演出流行的京劇。 1949年新中國成立, 大力扶持和振興中國傳統的戲曲事業, 昆曲才有幸得以重獲新生。 1956年, 浙江昆劇團改編演出的《十五貫》在全國產生廣泛的影響, 周總理曾感慨地說:“一齣戲救活了一個劇種。

”之後, 全國許多地方相繼恢復了昆曲劇團。

2001年5月18日,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宣佈第一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單, 其中便包括中國的昆曲藝術, 中國成為首次獲此殊榮的19個國家之一。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