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戲班基石:“班底”的故事——梨園往事

舊時的戲班, 除了外請的角兒之外, 其他成員基本固定, 而這些固定的基本成員, 就叫做這家戲班的“班底”, 即戲班的底子。

舊時戲班多同時開辦科班,
有些戲班就直接用科班學生充當班底, 而班底的構成也體現了這個戲班的特色和風格;

清代的四大徽班在表演上就各具特色, 各有所長, 號稱:三慶班的軸子、四喜班的曲子、春台班的孩子、和春班的把子;

意思是三慶班擅長演連臺本戲, 四喜班擅長昆曲, 春台班演出班底以童伶為主, 朝氣蓬勃, 而和春班的武戲最為精彩, 一時間出現了“四徽班各擅勝場”的火爆局面。

民國後, 上海實行戲院與戲班統一管理制度, 故各大舞臺均設有固定的戲曲演出班社, 有時也邀請名角兒與自有班底結合, 定期演出;

例如天蟾舞臺, “老天蟾”即新新舞臺, 位於九江路湖北路口, 于民國元年(1912年)4月4日開業經營, 班底演員有蓋春來、筱菊笙、趙君玉、溫小培、李吉瑞、李春利等;

後將招牌及演出班底全遷到新天蟾, 新天蟾最早名為大新舞臺, 位於福州路雲南路轉角, 始建於民國14年, 於翌年2月7日開業經營, 開台演員有李吉瑞、荀慧生、高慶奎、白玉昆等, 不久後, 黃玉麟、周信芳、蓋叫天等也先後加盟;

民國20年老天蟾的招牌和班底全遷至此, 改稱天蟾舞臺, 新中國成立後天蟾移交市文化局管理, 班底團演員也分別加入國家京劇院、團。

那時的演員分為頭路角、二路角以及三路以下角;所謂頭路角, 就是在演出中掛頭牌的演員, 以及擔任主要配角、又稱二、三牌的演員;

二路角色由一般配戲的小生、文醜、武丑、旦、武旦、架花臉、銅錘花臉、花旦、二武生、裡子老生等角色構成;

而擔任龍套、上下手等的演員, 統稱三路以下演員;不同層級的演員收入差異十分懸殊;

民國六年農曆十月十七日北京廣德樓戲園的支付帳單上, 掛頭牌的梅蘭芳當晚演出得到大洋80 元整, 而最底層的龍套演員僅得小洋6角;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

程硯秋應大舞臺之聘, 赴滬演出, 程硯秋為頭牌, 包銀八千元, 而二牌老生王鳳卿為七千元, 三牌武生周里安月包三千元, 二路演員郭仲衡、侯喜瑞分別為一千六百元和一千二百元。

現在的“班底”適用範圍更廣, 可以表示各種組織的基本成員, 也稱“班子”;

從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 香港功夫電影盛行, 戲曲行當培養出來的武行很受重視, “梨園班底”的模式原樣照搬進入電影圈後, 洪金寶旗下的叫洪家班, 袁和平領頭的當然就叫袁家班, 而1972年才入行的成龍直到1976年拍攝袁和平的《蛇形刁手》才有了一幫固定的合作武行, 他們是馮克安、張耀華等, “成家班”雛形初現;

香港的動作指導高手如林, 在香港金像獎拿最佳動作指導, 就像在中國拿乒乓球冠軍,

難度比拿世界冠軍要大得多, 而做為香港金像獎獲獎次數最多(9次)的動作班底, 也是唯一能連續三年奪動作設計的班底(假如加上唐季禮的《員警故事4》, 成家班將是2次三連冠。 ), 成家班在香港可謂傲視群雄、風光無限。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