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專訪|《看不見的客人》導演:要拍觀眾願意買票入場的電影

托中國電影市場持續火熱的福, 越來越多類型各異的國外電影紛至遝來, 不但不再是好萊塢一統天下, 甚至不再是英語片隻手遮天。 在這個大片輪番上映的九月, 就有一部來自西班牙的口碑佳作, 懸疑片《看不見的客人》(The Invisible Guest)將於9月15日登陸中國院線。

《看不見的客人》海報

說起西班牙電影, 為全球影迷所知的導演, 大都集中於藝術領域, 比如布努埃爾、卡洛斯·紹拉、阿爾莫多瓦、胡裡奧·密譚(或許還應該加上比加斯·盧納)。 然而, 近十年來, 西班牙出品的懸疑片成為世界影壇的一道獨特風景。 從電影大師阿爾莫多瓦(《吾棲之膚》), 到轉戰好萊塢的亞曆杭德羅·阿梅納瓦爾(《死亡論文》《睜開你的雙眼》)和胡安·安東尼奧·巴亞納(《孤堡驚情》), 又或者是在英國電視圈混得風生水起的吉列爾莫·莫拉萊斯(《不速之客》《茱莉亞的眼睛》), 眾多西班牙導演莫不鍾情步步為營的題材。

不僅聲名在外的大導如是, 年輕的電影人也樂於以此作為導演生涯的敲門磚, 自編自導了《看不見的客人》的奧裡奧爾·保羅(Oriol Paulo)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可以作為參照的是, 在近些年問世的國產片中, 沒有哪種類型像懸疑那樣佳作頻出, 《催眠大師》《心迷宮》《白日焰火》《烈日灼心》……與此同時, 也培養了一批對這一類型情有獨鍾的影迷。 電影節之外, 能在影院欣賞到一部來自歐洲的懸疑佳作, 對於中國觀眾來說機會難得。

同樣, 對於一部西班牙電影來說, 能在遙遠的中國上映, 實屬少見。 或許正因于此, 導演奧裡奧爾·保羅此番才特意來到中國, 與觀眾進行零距離的交流。 澎湃新聞也借此機會, 對他進行了專訪, 請他就為何對懸疑片情有獨鍾、創作靈感等問題一一解惑。

導演奧裡奧爾·保羅

《看不見的客人》的主人公是年輕帥氣的新興企業家阿德里安, 他原本擁有幸福的家庭, 卻因為捲入情人蘿拉的謀殺案, 淪為犯罪嫌疑人, 不得不找來從未輸過官司的名律師古德曼來幫自己打官司。

但在阿德里安向她陳述案情的過程中, 又引出了另一樁撲朔迷離的人口失蹤案……

從佈局的縝密到各種細節的伏筆以及劇情反轉時的呼應, 很難看出《看不見的客人》僅僅是現年42歲的保羅的第二部導演作品。 事實上, 他的處女作《女屍謎案》(The Body)完成度就已經很高了, 不到最後一幕, 絕猜不到真相幾何。

然而, 出人意表並非保羅這兩部作品的全部。 燒腦之餘, 留下的是對人性中不加約束的欲望造成的悲劇的一聲歎息:在這場對決裡, 沒有勝者;受害的一方固然費盡心機令罪犯伏法, 但失去摯愛的傷痛無法治癒, 得到的只不過是些許安慰而已。

《看不見的客人》劇照

【對話】

澎湃新聞:因為我不懂西班牙文, 而你的個人資料別說是中文的, 就算是英文的都很少, 所以我的採訪要從一個很根本的問題開始:為什麼想成為一名電影導演?

保羅:我小時候生活在巴賽隆納時, 奶奶經常帶我去電影院。 她愛看好萊塢經典電影, 所以潛移默化之下, 我也愛上了電影。 還在讀書的時候, 我就開始自己寫劇本了,而且有了想要拍電影的想法。此外,我爺爺是搞音樂的,從小我就生活在藝術氛圍中,這或許也有關。

澎湃新聞:從你當編劇時寫的《茱莉亞的眼睛》,到導演處女作《女屍謎案》,再到《看不見的客人》,全都是懸疑片,為什麼對這一類型情有獨鍾呢?

保羅:說起來還是受我奶奶的影響。她很喜歡愛葛莎·克利斯蒂的小說,很早就帶著我進入了愛葛莎的推理世界。“阿婆”的那些書,我可全都拜讀過。開始拍電影之後,可能我被自己童年時候的美好記憶吸引了,特別鍾愛這種破案解密的故事。不過話說回來,我對其他電影類型其實也有興趣。我的下一部作品就會是一部科幻片,講的還是個愛情故事。

《女屍謎案》劇照

澎湃新聞:看完《女屍謎案》後,我覺得很驚訝。不管是情節的設置、氛圍的營造、閃回和倒敘等蒙太奇手法的運用,都非常成熟,不像是年輕導演第一次拍出來的長片。你的靈感來自哪裡?為什麼決定自己來拍,而不是像之前那樣把劇本給別的導演?

保羅:先回答後一個問題,寫好《女屍謎案》的劇本之後,我對製片人提出的唯一要求就是,要讓我自己來執導。因為做導演是我一直以來的夢想,這個機會我等了足足有十年,之前始終沒遇到能信任我的製片人。而這一次,製作人之所以相信我能勝任,是因為看了我編劇的《茱莉婭的眼睛》,對我很有信心。

《女屍謎案》的靈感來自波蘭科幻作家斯塔尼斯瓦夫·萊姆(Stanislaw Lem)的《調查》(The Investigation)。那是他的一個短篇,表面說的是員警受命調查停屍房陸續有屍體失蹤的破案故事,實質上充滿了各種哲學思辨(編注:哈樂德·布魯姆的《西方正典》裡, 開出一份長達幾十頁的書單,都是他視作最經典的西方文學作品。其中收錄的萊姆的作品,除了被塔可夫斯基拍成電影的鼎鼎大名的《索拉裡斯星》外,還有就是這部《調查》)。當時我正在讀這本書,書裡說的是好多屍體失蹤的事,我就想到了,如果只有一具屍體失蹤,那會是一個什麼樣的故事?我寫劇本,出發點往往都是這樣:自己問自己一個“如果……會怎麼樣”(what if)的問題,然後尋求答案。

澎湃新聞:現在要在中國上映的這部電影的西班牙語原名是Contratiempo,直譯為英語就是against time,可以解釋為爭分奪秒,與時間賽跑。相信看過電影的人,都很容易領會。譯名《看不見的客人》倒是有點難懂,該如何解釋?

保羅:英文譯名不是我能決定的。對我來說,這部電影就叫作Contratiempo,非常完美的片名。這個英語片名是製片人決定的,我想指的應該是旅館裡那個身分不明的客人。

澎湃新聞:那麼這部電影的靈感又是來自哪裡呢?

保羅:來自愛葛莎·克利斯蒂的推理小說。上一部《女屍謎案》的類型是懸疑+恐怖,但這一次我想單純就講一個懸疑推理故事。說起那些著名的推理小說作家,愛葛莎也好,約翰·狄克森·卡爾也好,派特裡西亞·海史密斯(Patricia Highsmith)也好,他們都曾經寫過同一種題材的迷案:密室。一個看似不可能的殺人事件,這就是我的靈感來源。

《看不見的客人》劇照

澎湃新聞:看過這兩部電影的觀眾,很容易發現它們的一大共同點:一方設了一個精妙的局,為的是引出另一方的自白。這是你刻意打造的個人風格嗎?

保羅:的確是出於個人喜好。一方面,我很喜歡舞臺劇,喜歡三一律(編注:一齣戲所敘述的故事發生在一天之內,地點在一個場景,情節服從於一個主題)。具體到這兩部電影,大部分情節都發生在同一個房間內,審問是主要戲碼。通過審問,試圖重建案發經過。另一方面,我希望儘量調動演員的主觀能動性,那感覺就像是讓他們置身於拳擊臺上,互相角力。在《女屍謎案》裡,拳台是停屍房;《看不見的客人》中,就是阿德里安的公寓。

《女屍謎案》劇照

澎湃新聞:而在這兩部電影中,何塞·柯洛納多(José Coronado)都扮演了主要角色。

保羅:因為當初拍《女屍謎案》的時候,他剛拿過戈雅獎最佳男主角(《不得安身》)。他能信任我這麼一個年輕導演,這給了我很大幫助,結果我們成了好朋友。為第二部電影選擇演員時,我發現他以往演的都是被折磨的人物,要不就是黑色人物,壞脾氣的那種,從沒演過正面人物,沒演過胸懷寬廣的人,但他在現實生活中,恰恰是一個胸懷寬廣的大好人。所以我想到讓他來演這個角色,而且不管演什麼角色,他確實都能演得很好。

《看不見的客人》劇照

《女屍謎案》劇照

澎湃新聞:西班牙近年來誕生了不少優秀的懸疑驚悚片。在你看來,是什麼原因呢?

保羅:我想原因在於,我們這一代導演,當初學習電影的時候,想的就是將來要拍商業片,拍老百姓愛看的那類電影。這在西班牙電影界,並不是件容易的事。然後,亞曆杭德羅·阿梅納瓦爾在他23歲那年就拍了《死亡論文》,大獲成功。我相信我們這一代導演,都將他視作一面鏡子。既然他能做到,我們應該也能做到。當然,具體到每一個人,大家各有各的方式,於是湧現出一批不錯的導演。

澎湃新聞:亞曆杭德羅和胡安·安東尼奧·巴亞納現在都已經去好萊塢發展了。你想過往這條路發展嗎?

保羅:不確定哎,我的下一部作品肯定還是在西班牙拍。在這之後,我也希望能打開國際市場。但有一點很關鍵,我肯定不會拍那種我自己作為觀眾都不願意買票入場的電影,所以還是走一步看一步吧。

澎湃新聞:你最喜歡的導演是誰?其實我的心裡已經有了答案……

保羅:當然是希區柯克!

我就開始自己寫劇本了,而且有了想要拍電影的想法。此外,我爺爺是搞音樂的,從小我就生活在藝術氛圍中,這或許也有關。

澎湃新聞:從你當編劇時寫的《茱莉亞的眼睛》,到導演處女作《女屍謎案》,再到《看不見的客人》,全都是懸疑片,為什麼對這一類型情有獨鍾呢?

保羅:說起來還是受我奶奶的影響。她很喜歡愛葛莎·克利斯蒂的小說,很早就帶著我進入了愛葛莎的推理世界。“阿婆”的那些書,我可全都拜讀過。開始拍電影之後,可能我被自己童年時候的美好記憶吸引了,特別鍾愛這種破案解密的故事。不過話說回來,我對其他電影類型其實也有興趣。我的下一部作品就會是一部科幻片,講的還是個愛情故事。

《女屍謎案》劇照

澎湃新聞:看完《女屍謎案》後,我覺得很驚訝。不管是情節的設置、氛圍的營造、閃回和倒敘等蒙太奇手法的運用,都非常成熟,不像是年輕導演第一次拍出來的長片。你的靈感來自哪裡?為什麼決定自己來拍,而不是像之前那樣把劇本給別的導演?

保羅:先回答後一個問題,寫好《女屍謎案》的劇本之後,我對製片人提出的唯一要求就是,要讓我自己來執導。因為做導演是我一直以來的夢想,這個機會我等了足足有十年,之前始終沒遇到能信任我的製片人。而這一次,製作人之所以相信我能勝任,是因為看了我編劇的《茱莉婭的眼睛》,對我很有信心。

《女屍謎案》的靈感來自波蘭科幻作家斯塔尼斯瓦夫·萊姆(Stanislaw Lem)的《調查》(The Investigation)。那是他的一個短篇,表面說的是員警受命調查停屍房陸續有屍體失蹤的破案故事,實質上充滿了各種哲學思辨(編注:哈樂德·布魯姆的《西方正典》裡, 開出一份長達幾十頁的書單,都是他視作最經典的西方文學作品。其中收錄的萊姆的作品,除了被塔可夫斯基拍成電影的鼎鼎大名的《索拉裡斯星》外,還有就是這部《調查》)。當時我正在讀這本書,書裡說的是好多屍體失蹤的事,我就想到了,如果只有一具屍體失蹤,那會是一個什麼樣的故事?我寫劇本,出發點往往都是這樣:自己問自己一個“如果……會怎麼樣”(what if)的問題,然後尋求答案。

澎湃新聞:現在要在中國上映的這部電影的西班牙語原名是Contratiempo,直譯為英語就是against time,可以解釋為爭分奪秒,與時間賽跑。相信看過電影的人,都很容易領會。譯名《看不見的客人》倒是有點難懂,該如何解釋?

保羅:英文譯名不是我能決定的。對我來說,這部電影就叫作Contratiempo,非常完美的片名。這個英語片名是製片人決定的,我想指的應該是旅館裡那個身分不明的客人。

澎湃新聞:那麼這部電影的靈感又是來自哪裡呢?

保羅:來自愛葛莎·克利斯蒂的推理小說。上一部《女屍謎案》的類型是懸疑+恐怖,但這一次我想單純就講一個懸疑推理故事。說起那些著名的推理小說作家,愛葛莎也好,約翰·狄克森·卡爾也好,派特裡西亞·海史密斯(Patricia Highsmith)也好,他們都曾經寫過同一種題材的迷案:密室。一個看似不可能的殺人事件,這就是我的靈感來源。

《看不見的客人》劇照

澎湃新聞:看過這兩部電影的觀眾,很容易發現它們的一大共同點:一方設了一個精妙的局,為的是引出另一方的自白。這是你刻意打造的個人風格嗎?

保羅:的確是出於個人喜好。一方面,我很喜歡舞臺劇,喜歡三一律(編注:一齣戲所敘述的故事發生在一天之內,地點在一個場景,情節服從於一個主題)。具體到這兩部電影,大部分情節都發生在同一個房間內,審問是主要戲碼。通過審問,試圖重建案發經過。另一方面,我希望儘量調動演員的主觀能動性,那感覺就像是讓他們置身於拳擊臺上,互相角力。在《女屍謎案》裡,拳台是停屍房;《看不見的客人》中,就是阿德里安的公寓。

《女屍謎案》劇照

澎湃新聞:而在這兩部電影中,何塞·柯洛納多(José Coronado)都扮演了主要角色。

保羅:因為當初拍《女屍謎案》的時候,他剛拿過戈雅獎最佳男主角(《不得安身》)。他能信任我這麼一個年輕導演,這給了我很大幫助,結果我們成了好朋友。為第二部電影選擇演員時,我發現他以往演的都是被折磨的人物,要不就是黑色人物,壞脾氣的那種,從沒演過正面人物,沒演過胸懷寬廣的人,但他在現實生活中,恰恰是一個胸懷寬廣的大好人。所以我想到讓他來演這個角色,而且不管演什麼角色,他確實都能演得很好。

《看不見的客人》劇照

《女屍謎案》劇照

澎湃新聞:西班牙近年來誕生了不少優秀的懸疑驚悚片。在你看來,是什麼原因呢?

保羅:我想原因在於,我們這一代導演,當初學習電影的時候,想的就是將來要拍商業片,拍老百姓愛看的那類電影。這在西班牙電影界,並不是件容易的事。然後,亞曆杭德羅·阿梅納瓦爾在他23歲那年就拍了《死亡論文》,大獲成功。我相信我們這一代導演,都將他視作一面鏡子。既然他能做到,我們應該也能做到。當然,具體到每一個人,大家各有各的方式,於是湧現出一批不錯的導演。

澎湃新聞:亞曆杭德羅和胡安·安東尼奧·巴亞納現在都已經去好萊塢發展了。你想過往這條路發展嗎?

保羅:不確定哎,我的下一部作品肯定還是在西班牙拍。在這之後,我也希望能打開國際市場。但有一點很關鍵,我肯定不會拍那種我自己作為觀眾都不願意買票入場的電影,所以還是走一步看一步吧。

澎湃新聞:你最喜歡的導演是誰?其實我的心裡已經有了答案……

保羅:當然是希區柯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