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寶寶出現黃疸或肝功能異常就是乙肝母嬰阻斷失敗嗎?

大家都知道得了肝炎會出現肝功能異常, 嚴重者會發生黃疸所以一些媽媽一看到寶寶臉色發黃, 就認為是孩子得了乙肝;帶著寶寶到醫院檢查發現肝功能異常, 就以為乙肝母嬰阻斷失敗。

其實, 新生兒出現黃疸是很正常的, 肝功能異常的原因也很多。 若是乙肝母嬰阻斷失敗, 幼年時的乙肝感染是無症狀的, 大多在乙肝病毒感染自然史的第一期 ( 免疫耐受期), 一般不會出現黃疸和肝功能異常。

新生兒出現黃疸被稱為 “新生兒黃疸”, 是寶寶剛出生時常見的膽紅素代謝異常。 大約50%~60%的足月兒和80%的早產兒在出生後會出現黃疸。 足月兒一般在出生後2~3 天出現黃疸, 4~5 天達高峰, 5~7天消退, 一般最遲不超過2 周;早產兒黃疸的持續時間略長, 一般不超過3~4周。 寶寶除有輕微食欲不振外, 無其他臨床症狀, 血清膽紅素升高一般小於85μmol (5mg/dl)。 這種情況被醫生稱為“生理性黃疸”,

不是寶寶得了肝炎, 也不用治療。

如果寶寶出生後24 小時之內就出現黃疸, 黃疸不斷加深, 而且持續時間過長, 則可能是“病理性黃疸” 或者是新生兒溶血症。 黃疸過深則可能影響嬰兒的中樞神經系統, 誘發膽紅素腦病, 應該及時到醫院就診。

新生兒肝功能異常的原因很多。 首先, 出生時新生兒發生窒息或缺氧就會導致ALT 和AST 升高, 一般以AST 升高為主。 比較嚴重的新生兒黃疸也會導致ALT 和AST 異常。

新生兒肝炎的病因最常見的是巨細胞病毒感染, 另外還有甲型肝炎病毒、風疹病毒、EB 病毒、柯薩奇病毒、單純皰疹病毒等, 這些病毒感染都可侵犯嬰兒的肝臟造成嬰兒肝功能異常, 嚴重者可發生黃疸。 這些病毒感染導致的新生兒肝炎被醫生稱為 “新生兒肝炎綜合征”。

母親妊娠期的情況也會影響到寶寶的肝功能。 母親孕前或孕期發生弓形蟲、風疹病毒、巨細胞病毒或單純皰疹病毒等感染, 可引起胎兒的宮內感染, 不僅有可能導致新生兒出生缺陷, 還可引起“新生兒肝炎綜合征”。 另外, 還有醫生觀察到, 妊娠期患有膽汁淤積症或妊娠高血壓綜合征的母親所生的新生兒就會出現肝功能異常。 但母親的乙肝病毒感染對嬰兒的肝功能無顯著影響。

在少數情況下, 一些新生兒遺傳性疾病有可能被誤診為肝炎。 如:膽道閉鎖、肝豆狀核變性、線粒體遺傳性缺陷等。

綜上所述, 寶寶出現黃疸或肝功能異常, 媽媽不要只想到乙型肝炎, 應該仔細觀察病情, 如果發現寶寶黃疸較深,

或發熱、不是吃奶、精神差, 應到醫院請醫生幫助診斷。

本文來自《乙肝青年婚育寶典》, 更多肝膽資訊, 免費諮詢醫生, 關注“肝膽相照公益行動”微信公眾號。

為大力加強肝膽病防治,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科學技術普及部、吳階平醫學基金會、人民日報社人民網、健康報社四家單位共同主辦了“健康中國-肝膽病防治行動”。 “肝膽相照”平臺是“健康中國-肝膽病防治行動”的互聯網服務載體, 讓公眾遇到肝膽病問題時能找到真正的專家、得到正確的資訊、接受正規的診療服務。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