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骨骼清奇的“三腳蟾蜍”

文物, 是記錄生活的藝術品。 精雕細琢中, 清澈瑩潤下, 折射的是古人的風雅文化和精緻生活。 這一期, 讓我們來到寧波慈溪市博物館, 細細觀看一件北宋蟾蜍硯滴, 它只有三條腿, 曾被人用30塊錢倒賣, 卻是越窯青瓷中極其罕見的國寶。

人間蟾蜍四腿俱全, 可傳說月宮中的蟾蜍是三條腿的。

寧波慈溪市博物館內就藏著這樣一件三條腿的“蟾蜍”, 它雙目圓瞪, 神氣地抬著頭, 蹲坐在一張“荷葉”上。

這“蟾蜍”得名北宋蟾蜍硯滴, 是慈溪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它於1983年在慈溪市彭東鄉寺龍橋頭泥沙中出土, 經專家鑒定為越窯青瓷,

是越窯青瓷中極其罕見的國寶。 1985年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這是一件什麼樣的寶貝?它是如何被發現的, 背後又承載著怎樣的歷史和故事?慈溪博物館的文館員黃亦靜給我們娓娓道來。

慈溪上林湖畔青水悠悠, 散落一地的瓷片藏著一段波光粼粼的歷史。

浙江慈溪是越窯青瓷的中心產地, 也是海上陶瓷之路的起點之一, 上林湖及其周邊地區的窯場鑄就了唐宋時期越窯的所有輝煌, 堪稱唐宋瓷都, 在世界陶瓷史上留下了許多奇跡。

因了此得天獨厚的歷史積澱, 今天的慈溪市博物館收藏的3000件歷代文物中, 越窯青瓷超過一千多件, 而這北宋越窯青瓷三足蟾蜍硯滴便是這三千後宮裡的佼佼者之一。

若問這“三足蟾蜍”的地位, 可以從一件小事中知曉一二。 那年, 國內首次窯址博物館合作打造瓷器精品展, 當時展出的國家一級文物多達20多件, 可慈溪這只“蟾蜍”待遇最特殊, 陳列於展廳最顯眼的位置, 國寶青瓷“北宋蟾蜍硯滴”的名聲也不脛而走。 傳言興起時, 還適逢莫言出了新書《蛙》獲諾貝爾文學獎, 網友更是燒腦猜測, 莫言的案頭是否也有一隻蟾蜍硯滴?

靠近這聞名遐邇的“國寶”, 它實際的身材只能用“迷你”來形容, 蟾蜍身高僅有6.2釐米, 長10.4釐米, 加上底部的荷葉形託盤1.5釐米, 個頭都沒有超過8釐米。 可通體釉色清澈瑩潤,

青瓷獨有的秘色光澤卻一眼難忘, 其形態也非常獨特, 眼瞼呈桃葉形, 背布乳丁紋, 排列齊整, 背脊飾卷帶紋, 流暢優美, 雙目圓瞪, 神氣地抬著頭, 蹲坐一張“荷葉”上, 後背微隆, 體形豐滿, 兩前足自然支撐, 後足曲蹲, 似乎做好了跳躍的準備。

這只三腳蟾蜍最特別的是背中心有一個圓孔。 黃亦靜說, 這是古人磨墨前, 需要滴些清水, 但水量難以控制, 於是有了硯滴。

在民間, 三足蟾蜍又被稱為“金蟾”、“金錢豹”, 專以錢幣為食, 寓招財進寶、富貴祥和之意。 北宋越窯三足蟾蜍硯滴, 金蟾與淤泥而不染的荷葉於一體, 形制罕見。 “這個造型的青瓷硯滴十分少見, 國內完整無損的也只剩這一件了, 因此十分珍貴。 ”黃亦靜說道。

談起這件國寶的出土, 有著一段驚心動魄的故事。

1983年12月10日, 慈溪文管會辦公室副主任袁展如清楚地記得當時的情景。 他聽到一陣急促的電話鈴, 趕緊從三樓跑下樓, 一接起電話, 對方便火急火燎地說:“彭東鄉出土一件罕見的文物, 已經被轉手了, 速派人去搶救。 ”

袁展如一看手錶,已是下午兩點多了。這麼短的時間,要從10公里以外的滸山趕到彭東,來得及嗎?

心牽掛著文物,此時遲一秒便有可能讓文物流失。袁展如心裡清楚,近年來,慈溪不斷出土青瓷等文物,境內的文物投機商已經活躍得很猖獗了,稍一疏忽就會造成珍貴文物流失,產生不可彌補的損失。

袁展如來不及多想,趕緊派童兆良去現場搶救文物。童兆良騎上自行車便出發了,一路以最快的速度騎行了一個小時才趕到彭東鄉政府,並在當地人的陪同下,迅速前往出土地點,距離三華里以外的寺龍村。

一路上,童兆良瞭解到,這件文物是前一天上午,當地群眾在寺龍橋頭挖沙泥時發現的。出土後,立刻以30元的價格賣給另外一個社員。社員買入後,秘而不宣,連村幹部想看一眼,都被婉轉推辭。可終究紙包不住火,因為這件器物的造型特殊,在場的人很多,消息很快傳遍了整個村子。

聽到這裡,童兆良心裡大概有了底,他估摸,再晚些時候,這文物便可能流入文物販子的手上了,一切的關鍵就在於那位買文物的社員。

到了村子,童兆良不動聲色地召集所有社員座談,認真宣傳國家文物政策和保護國家文物的重要性,還和買了文物的社員談心,幾個小時後,那位社員的心意動搖了,坦言: “以前,我們不懂文物法規,只覺得對這件器物好玩,很是喜愛,什麼歷史價值、研究價值、祖國優秀文化遺產等都沒考慮。如若沒聽到這些宣講,幾天有可能要轉手賣給上門收文物的販子。”他當場表態,願意將文物貢獻給國家。

當這位社員將青瓷三足蟾蜍硯滴捧了出來,小心翼翼地放在桌上,滿座皆驚,無不對這件古代藝術品叫絕。

小小硯滴,折射了宋人在寫字這件事上有多講究。

現代人寫字,早已習慣了鍵盤敲打,而在古人書房裡,除了文房四寶,還有一件“硯滴”。

硯滴的出現,也與筆墨的使用和書畫的興起有關。宋時的趙希鵠曾在《洞天清錄》中提到:“古人無水滴,晨起則磨墨,汁盈硯池,以供一日用,墨盡複磨,故有水盂。”你也許見過水盂,一個精巧迷你的小水盆,是用來往硯臺里加水磨墨的。最早在東晉時期,就出現了各種形狀的水盂,人們在使用中發現,用水盂往硯裡倒水時,往往水流過量,於是出現了便於掌控水量的器物,這就是硯滴。硯滴也稱水滴、水注、書滴、蟾注等。有嘴的叫“水注”,無嘴的叫“水丞”。

硯滴做成蟾蜍狀,自漢代就有,到三國兩晉,已屢見不鮮。南宋陸遊就有“水冷硯蟾多薄凍”的說法。

硯滴做工都比較精美,材質除金屬、玉石、瑪瑙外,大多是陶瓷材料的。在造型設計上,也是窮其工巧,堪與後世出現的紫砂壺藝術相媲美。它們大都古雅別致,多姿多彩,散發著濃郁的中國文化氣息。

從傳世品和出土器物來看,硯滴的出現不晚於漢代,最早為銅制,後改為陶、瓷、玉、石等材質。其樣式不定,歷代均有創新。比如漢代硯滴多為龜蛇熊羊之形,三國時期出現了青釉兔形硯滴,到了魏晉,除了漢時的熊形滴外,蛙龜等青瓷硯滴也開始流行。等到了南北朝時期,硯滴的動物造型更為普遍,如蛙形、兔形等,還出現了青瓷棒槌形硯滴,形狀像一條茄子,一端圓鼓上有雞心狀注水口,另一端為細管狀流,造型小巧別致。

黃亦靜說,硯滴貯存硯水供磨墨之用,當研磨的墨汁要幹的時候,滴幾滴水進去,防止墨汁變幹,但又要防止水放得過多沖淡墨汁,幾滴水恰到好處,雖然這件東西個頭不大,但作用其實不小。

細看,會發現這蟾蜍硯滴是中空的,背上有個小孔,便是注水孔,出水孔,當然是蟾蜍微張的嘴,水一滴一滴滴入硯臺,慢慢把墨推磨開,這個細而漫的過程,雅致的調調就隨著墨色漸濃而出來,制瓷大師將情態優雅、形神兼備的蟾蜍,與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葉巧妙地結合在一起,既符合文人雅士的美好祈盼心態和審美情趣,實在是一件富含藝術美感、價值連城的越窯瑰寶。

袁展如一看手錶,已是下午兩點多了。這麼短的時間,要從10公里以外的滸山趕到彭東,來得及嗎?

心牽掛著文物,此時遲一秒便有可能讓文物流失。袁展如心裡清楚,近年來,慈溪不斷出土青瓷等文物,境內的文物投機商已經活躍得很猖獗了,稍一疏忽就會造成珍貴文物流失,產生不可彌補的損失。

袁展如來不及多想,趕緊派童兆良去現場搶救文物。童兆良騎上自行車便出發了,一路以最快的速度騎行了一個小時才趕到彭東鄉政府,並在當地人的陪同下,迅速前往出土地點,距離三華里以外的寺龍村。

一路上,童兆良瞭解到,這件文物是前一天上午,當地群眾在寺龍橋頭挖沙泥時發現的。出土後,立刻以30元的價格賣給另外一個社員。社員買入後,秘而不宣,連村幹部想看一眼,都被婉轉推辭。可終究紙包不住火,因為這件器物的造型特殊,在場的人很多,消息很快傳遍了整個村子。

聽到這裡,童兆良心裡大概有了底,他估摸,再晚些時候,這文物便可能流入文物販子的手上了,一切的關鍵就在於那位買文物的社員。

到了村子,童兆良不動聲色地召集所有社員座談,認真宣傳國家文物政策和保護國家文物的重要性,還和買了文物的社員談心,幾個小時後,那位社員的心意動搖了,坦言: “以前,我們不懂文物法規,只覺得對這件器物好玩,很是喜愛,什麼歷史價值、研究價值、祖國優秀文化遺產等都沒考慮。如若沒聽到這些宣講,幾天有可能要轉手賣給上門收文物的販子。”他當場表態,願意將文物貢獻給國家。

當這位社員將青瓷三足蟾蜍硯滴捧了出來,小心翼翼地放在桌上,滿座皆驚,無不對這件古代藝術品叫絕。

小小硯滴,折射了宋人在寫字這件事上有多講究。

現代人寫字,早已習慣了鍵盤敲打,而在古人書房裡,除了文房四寶,還有一件“硯滴”。

硯滴的出現,也與筆墨的使用和書畫的興起有關。宋時的趙希鵠曾在《洞天清錄》中提到:“古人無水滴,晨起則磨墨,汁盈硯池,以供一日用,墨盡複磨,故有水盂。”你也許見過水盂,一個精巧迷你的小水盆,是用來往硯臺里加水磨墨的。最早在東晉時期,就出現了各種形狀的水盂,人們在使用中發現,用水盂往硯裡倒水時,往往水流過量,於是出現了便於掌控水量的器物,這就是硯滴。硯滴也稱水滴、水注、書滴、蟾注等。有嘴的叫“水注”,無嘴的叫“水丞”。

硯滴做成蟾蜍狀,自漢代就有,到三國兩晉,已屢見不鮮。南宋陸遊就有“水冷硯蟾多薄凍”的說法。

硯滴做工都比較精美,材質除金屬、玉石、瑪瑙外,大多是陶瓷材料的。在造型設計上,也是窮其工巧,堪與後世出現的紫砂壺藝術相媲美。它們大都古雅別致,多姿多彩,散發著濃郁的中國文化氣息。

從傳世品和出土器物來看,硯滴的出現不晚於漢代,最早為銅制,後改為陶、瓷、玉、石等材質。其樣式不定,歷代均有創新。比如漢代硯滴多為龜蛇熊羊之形,三國時期出現了青釉兔形硯滴,到了魏晉,除了漢時的熊形滴外,蛙龜等青瓷硯滴也開始流行。等到了南北朝時期,硯滴的動物造型更為普遍,如蛙形、兔形等,還出現了青瓷棒槌形硯滴,形狀像一條茄子,一端圓鼓上有雞心狀注水口,另一端為細管狀流,造型小巧別致。

黃亦靜說,硯滴貯存硯水供磨墨之用,當研磨的墨汁要幹的時候,滴幾滴水進去,防止墨汁變幹,但又要防止水放得過多沖淡墨汁,幾滴水恰到好處,雖然這件東西個頭不大,但作用其實不小。

細看,會發現這蟾蜍硯滴是中空的,背上有個小孔,便是注水孔,出水孔,當然是蟾蜍微張的嘴,水一滴一滴滴入硯臺,慢慢把墨推磨開,這個細而漫的過程,雅致的調調就隨著墨色漸濃而出來,制瓷大師將情態優雅、形神兼備的蟾蜍,與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葉巧妙地結合在一起,既符合文人雅士的美好祈盼心態和審美情趣,實在是一件富含藝術美感、價值連城的越窯瑰寶。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