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儒學核心的三個統一——讀《中庸》24章

原文:至誠之道, 可以前知。 國家將興, 必有禎祥。 國家將亡, 必有妖孽。 見乎蓍龜, 動乎四體。 禍福將至, 善, 必先知之;不善, 必先知之。 故至誠如神。


我們來逐句解釋下。

至誠之道, 可以前知。

這句話, 說的還是誠與明的關係。 我們之前講過, “誠者明也”, 一個有智慧的人, 首先是一個誠懇的人, 愛玩小聰明的人, 不可能有大智慧。 所以, 能做大戰略的, 都是樸實之人。 誇誇其談之人做的所謂的戰略, 都是偽戰略。 現在的國人, 熱衷於發明新詞, 熱衷於追新概念, 學《中庸》可以幫助我們保持清醒。

本句中的“前知”就屬於“明”的一種比較高級的境界。 為什麼能前知呢, 就是因為不僅掌握了現實情況, 而且掌握了歷史規律。 知道原點, 知道方向, 當然就能判斷下一步的情況。

國家將興, 必有禎祥。 國家將亡, 必有妖孽。 見乎蓍龜, 動乎四體。

未來趨勢的先行指標。 國之興亡, 不是一日之功過,

必然是有先行指標的。 擴展開來, 任何事物都需要時間累積, 才能成勢, 成勢之前必有徵兆。 “見乎蓍龜”是指通過占卜可以算出來, 這個是迷信。 “動乎四體”講的是人的微觀行為也是可以作為先行指標的。

你去一個國家看, 如果這個國家的人都很勤奮, 這個國家的興旺就是遲早的事情, 比如中國。 雖然大家都在網上抱怨壓力大, 但是這也說明我們的人們勤勞, 中華民族的復興是必然的事情。 學《中庸》對這一點要堅信。

我們去非洲和歐洲的一些國家看看, 那裡的人懶惰、一味要求政府給予高福利、寅吃卯糧。 這樣的國家, 經濟不衰退就沒有天理了。

對於占卜之事, 這裡跟大家說幾句。 人為什麼要去算卦?就是因為自己對規律的認識水準不夠,

對現狀的認識能力不夠。 所以不能“前知”, 對自己的未來沒有把握感。 一旦認識水準夠了, 就不再需要了。 就會知道, 好好學《中庸》、好好修身, 才是最有效率的。

禍福將至, 善, 必先知之;不善, 必先知之。

這句話, 說的是“知善惡”與“知未來”的關係。 大家都知道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惡之家必有餘殃。 福禍是善惡的結果, 我們想獲得超乎別人的福報, 就必須付出超乎別人的善舉。

而對於善的認識水準, 也必須超過別人才行。 凡人心裡的善惡之分, 與帝王將相心裡的善惡之分, 與聖人心裡的善惡之分必定不同。

王陽明的四句教:"無善無噁心之體, 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 為善去惡是格物"的核心思想就是通過徹底的知善惡、行善去惡,

就可達到聖人之境。

對於對善惡的認知, 絕非易事!它特別符合我們之前講過的“夫婦之愚, 可以與知焉;及其至也, 雖聖人亦有所不知焉。 夫婦之不肖, 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 雖聖人亦有所不能焉。 ”每個人都知道一點, 都能說兩句、搞兩下。 但是徹底知善惡, 只有聖人能做到。 層次越高的人, 對善惡的理解程度也越高。

王陽明生前的最後一戰是剿匪, 但剿匪並不是朝廷授權他的事項, 私自用兵, 追究下來是要掉腦袋的。 拋開利害計算, 單從道義上講, 剿匪不是朝廷授權, 屬於不信;剿匪違抗皇命, 屬於不忠。 如何判斷這件事情的善惡呢?只有致良知, 只有純粹的為天下計的公心, 才能做出如此之善舉。

知善知惡是良知,

這句話也明確的告訴我們:善與知是統一的。 個人的私利、私見是阻礙我們認識世界客觀的最大障礙物。 如果不能做到徹底的無私為人, 就不能看清這個世界的真相。 無獨有偶, 蘇格拉底也認為“惡來自於無知”。 惡與無知的統一, 也從反面說明善與知是統一的。

故至誠如神。

我們把修行達到至高境界的人, 稱為聖人, 把聖人的內在境界稱為“仁”。 仁是三個東西在最高境界的高度統一:誠、善、明。

《中庸》強調的是誠在修身的作用, 通過徹底的追究誠與偽, 去偽存誠而至化境;王陽明的心學強調的是善在修身的作用, 通過徹底的追究善與惡, 行善去惡而成聖人。 而誠與善本質上也是統一的。

若心裡包藏禍人之心, 如何能做到對人誠懇?所以不善無誠。 作為一個企業家,如果能真誠的對待自己的產品,就會發現,認真的為用戶創造價值才是唯一可行之路。而用產品為使用者創造價值,就是善舉。所以誠則善。

誠與善的統一、誠與明的統一、明與善的統一,這三個統一,是儒家哲學的最核心的命題。對這三個統一的認識的深化,就是修身。

守仁之學說已經完成了這三個統一,並且在事功,立德都達到了高度的一致性。這是他被尊為歷史上唯一的無爭議的聖人的原因。

每個人的底子不同,對這三個統一的直觀感受也就可能不同。我年輕時,是一個自謂聰明的人,做事卻屢戰屢敗,每次事後總結都發現自己犯了初級的、愚蠢的錯誤。所以我在第一次讀到“誠者明也”這句話的時候,深深的被震撼了。

作為企業家,所追求的明,並不是100年後地球是什麼樣子的。比競爭對手誠懇多1%,就會比競爭對手知道的多1%,就有1%的競爭優勢。如果自己做到了赤誠,就不會有對手了。而所以屢戰屢敗,皆因自己心裡對用戶不誠。

《中庸》一共33章,我們今天講的是第24章,也就是說,我們的學習已經完成了2/3,如果是認真跟著學過來的同學,這三個統一,至少有一個是能夠觸動你的內心的。如果你現在看到這三個統一,完全無感,就說明下的功夫不夠。

諸君共勉!歡迎參與企業家讀四書!

作為一個企業家,如果能真誠的對待自己的產品,就會發現,認真的為用戶創造價值才是唯一可行之路。而用產品為使用者創造價值,就是善舉。所以誠則善。

誠與善的統一、誠與明的統一、明與善的統一,這三個統一,是儒家哲學的最核心的命題。對這三個統一的認識的深化,就是修身。

守仁之學說已經完成了這三個統一,並且在事功,立德都達到了高度的一致性。這是他被尊為歷史上唯一的無爭議的聖人的原因。

每個人的底子不同,對這三個統一的直觀感受也就可能不同。我年輕時,是一個自謂聰明的人,做事卻屢戰屢敗,每次事後總結都發現自己犯了初級的、愚蠢的錯誤。所以我在第一次讀到“誠者明也”這句話的時候,深深的被震撼了。

作為企業家,所追求的明,並不是100年後地球是什麼樣子的。比競爭對手誠懇多1%,就會比競爭對手知道的多1%,就有1%的競爭優勢。如果自己做到了赤誠,就不會有對手了。而所以屢戰屢敗,皆因自己心裡對用戶不誠。

《中庸》一共33章,我們今天講的是第24章,也就是說,我們的學習已經完成了2/3,如果是認真跟著學過來的同學,這三個統一,至少有一個是能夠觸動你的內心的。如果你現在看到這三個統一,完全無感,就說明下的功夫不夠。

諸君共勉!歡迎參與企業家讀四書!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