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摒棄“臉譜化”舊觀念,樹立結構貨幣主義“新降准”思維

作者:鄧海清, 九州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陳曦, 海清FICC研究員

2017年9月5日, 我們最早提出“降准視窗期到來”, 一度引起了市場廣泛的爭議, 我們認為, 爭議的原因可能主要在於, 市場觀點對於降准有過度“臉譜化”的傾向, 而我們提出的“降准+公開市場回籠”是新常態下的“新降准”, 絕非舊常態下的“貨幣寬鬆式降准”。

我們的觀點是:由於超儲率持續走低、DR/R分化加大、貨幣政策傳導效率亟待提到、債市融資功能倒退明顯, 降准具有必要性;嚴監管下, “加杠杆”不會捲土重來、人民幣升值下匯率掣肘消失、央行預期管理強化下市場誤解小,

“新降准”具有可行性。

關於“新降准”, 我們認為, 市場上存在三大誤區:一是我們提出的“降准+回籠”是結構性政策, 而不是所謂的"貨幣寬鬆", 市場不應該給降准戴“高帽子”;二是“降准+回籠”不是強刺激, 由於總量中性、不是大水漫溉, 緩解的只是預期, 是慢政策、不是強刺激;三是“降准+回籠”不會賦予市場寬鬆的加杠杆環境, 再疊加嚴監管背景, 加杠杆不會捲土重來, 相反有助於金融去杠杆。

一、流動性矛盾亟待緩解、債市融資恢復迫在眉睫

2017年7月中旬以來, 市場的流動性一直處於較為緊張的狀態, 9月以來儘管短期資金面有明顯緩和, 但是1個月以上的中期利率仍然居高不下, 同業存單等利率仍處於今年7月以來最高水準,

同時, 8月債券融資再次大幅走低, 債市融資功能喪失、社會融資結構倒退, 總體上, 目前市場流動性總量、結構問題嚴重。

1、超儲率持續走低, 流動性總量矛盾

2017年前兩個季度超儲率均值1.35%, 較2016年全年超儲率均值2.05%下降0.7個百分點, 儘管央行表態超儲率低位技術、制度紅利、季節性因素有關, 但我們認為, 上述原因並不能說明目前超儲率的過低水準是合理的, 2017年以來用超儲率衡量的銀行間市場流動性明顯偏緊。

2016年三季度以來, 央行“縮短放長”抬升公開市場平均成本、上調公開市場利率、降低公開市場投放量, 有效推動了金融體系去杠杆。 但我們觀察到, 貨幣市場流動性偏緊已經持續了較長時間, 如果貨幣市場持續過度偏緊,

可能會不利於金融體系、實體經濟的健康發展。

目前來看, 超儲率已經從2016年以來的最高值2.4%下降至2017年二季度1.4%的水準, 下降幅度達到42%。 儘管央行解釋, “超儲率的下降是技術發展、央行制度紅利、季節性因素共同導致的”, 但是, 上述原因並不能說明目前超儲率的過低水準是合理的, 2017年以來市場流動性總量明顯偏緊, 與央行中性貨幣政策基調有所偏差。

2、銀行流動性結構性失衡, 貨幣政策傳導效率亟待提高

除了總量上銀行間流動性持續偏緊以外, 我們認為, 銀行間流動性在結構上同樣“問題重重”, 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DR007與R007分化與日俱增, 銀行與非銀結構失衡;二是同業存單發行量居高不下, 大型銀行相對寬裕、中小銀行負債壓力凸顯,

貨幣政策傳導效率亟待提高。

一是DR007與R007分化與日俱增, 銀行與非銀結構失衡。 2017年之後, 兩者背離明顯, 甚至偏離超過60%、高達1個百分點, 這意味著銀行與非銀之間流動性存在著明顯的失衡。

二是同業存單發行量居高不下, 大型銀行相對寬裕、中小銀行負債壓力凸顯, 央行貨幣政策意圖必須通過大行傳導, 貨幣政策的傳導效率亟待提高。 目前的貨幣流通體系是央行流向大行、大行流向小行, 其中小行主要通過同業存單來從大行獲得資金。 但2017年之後, 同業存單的託管量半年時間激增2.5萬億, 中小銀行的負債壓力較高, 銀行內部存在明顯的流動性結構失衡, 貨幣政策的傳導效率亟待提高。

3、債市融資功能喪失、社會融資結構倒退,

緩解債市預期迫在眉睫

目前, 債券市場融資功能倒退明顯, 社會融資結構由“多樣化”轉向“單一化”, 社會融資結構的倒退同樣反映出降准具有較強的必要性。

2017年8月份以來, 由於資金面流動性持續收緊, 大量的企業存在取消或推遲債券發行的計畫, 導致了8月社融資料中企業債券融資較7月大幅下滑1777億元, 下滑比重超過60%。 與此同時, 信貸進一步持續高增2348億元, 兩者形成鮮明的對比, 社會融資結構由“多樣化”倒退為“單一化”。

我們發現, 7月、8月兩個月經濟資料已經明顯疲軟, 經濟基本面因素對債市的壓制作用逐漸消退, 但是十年國債利率並未出現明顯的下滑, 主要的原因在於市場對政策面的謹慎情緒, 而降準將有利於緩解市場的緊張預期, 債市利率的回歸將有助於債券市場融資功能的恢復。

二、嚴監管+人民幣升值+預期引導加強,“新降准”政策視窗期到來!

儘管“降准+公開市場回籠”的結構性政策是最佳貨幣政策組合,但此前降准面臨著兩個制約因素:一是去杠杆背景下,擔心降准會導致加杠杆捲土重來;二是人民幣貶值下,央行不敢進行“降准”;三是在“中性”基調下,市場可能解讀“降准”為“寬鬆”信號。但目前來看,央行降準時機已經成熟,政策“視窗期”到來!

1、嚴監管、總量中性、結構優化下,降准不會導致“加杠杆”捲土重來

從我們首提降准以來,市場關於降准的爭議較大,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市場認為降准可能會導致“加杠杆”捲土重來,但我們認為,降准不應該被“印象化”,“降准+回籠”僅僅是結構性政策,並不會賦予市場寬鬆的加杠杆環境,以及在當前嚴監管的背景下,加杠杆並不會捲土重來。

一方面,我們重申,降准並非大水漫灌,而是“降准+公開市場回籠”的結構性政策,在保持總量中性的情況下,並不會給市場寬鬆的加杠杆環境,帶來的將只是結構上的優化;另一方面,監管層對於金融體系的嚴監管政策一直存在,金融機構的行為受到了嚴格的控制,這使得加杠杆的操作難度、風險較大,杠杆不是想加就能加的。

2、人民幣貶值預期逆轉、匯率掣肘消失,降准反而可以緩解過快升值

2015年二季度以來,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大幅貶值至6.96,甚至要突破7的關鍵心裡關口,但是2017年以來,隨著中美經濟基本面、匯率政策、貨幣政策、資產價格泡沫背離四大不再(詳見報告《2017年投資最大難題:人民幣暴漲是“曇花一現”還是“趨勢逆襲”?》),以及人民幣中間價加入“逆週期因數”,目前已經回升至6.52的水準,人民幣匯率對降准政策的掣肘已經消失,另外,降准還可以緩解人民幣升值過快。

3、央行預期管理強化,降准帶來市場偏誤的可能性不大

目前,央行積極與市場進行溝通,對市場的預期引導效果逐漸顯現,市場理解偏誤的情況逐漸降低,如果降准的同時,闡明只是維穩流動性的意圖,對市場影響將會溫和。比如,央行在公開市場操作中,對公開市場操作進行簡要點評,穩定了市場預期;同時,央行就單個事件也會積極與市場溝通,特別國債定向發行,央行研究局局長徐忠則表態特別國債發行伴有公開市場操作,市場形成了良好的預期,隔天開盤後市場並未產生明顯波動。

三、不應該給“新降准”高帽子,“降准+公開市場回籠”是結構性政策

我們認為,市場對於降准過度“臉譜化”,給降准戴“高帽子”傾向嚴重,不少人將我們提出的“新降准”等同于貨幣寬鬆、強刺激、加杠杆,我們對此並不認同。

1、“新降准”≠貨幣寬鬆,而是結構性貨幣政策

一直以來,我們提出的降准從來都不是說央行應該放水四、五千億,而是一再強調“降准+公開市場回籠”的結構性政策,在緩解流動性結構性矛盾、提高傳導效率的同時,實現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預期,降准不等於再寬鬆,僅是結構性貨幣政策。

不少市場觀點認為,降準將意味著貨幣政策重回寬鬆,這將會導致金融體系再次加高杠杆、經濟重回過剩投資,這些老路將使得中國經濟、金融錯失改革良機。對此,我們並不認同。

我們強調的“新降准”必須疊加公開市場回籠,在保證總量中性的情況下,實現結構的優化、緩解市場預期。因此,市場對於降准不應該過度“臉譜化”,降准不等於再寬鬆,僅是結構性貨幣政策。

2、“新降准”≠強刺激,僅作為溫和支撐

2017年7月、8月經濟資料明顯走低,不少市場觀點認為,降准意味著央行對經濟再次強刺激,但是,正如上文所言,“降准+公開市場回籠”並不是出於對經濟強刺激的目的,而僅作為解決流動性矛盾、債市融資倒退的結構性工具,有助於緩解的是預期:市場的緊縮預期、企業的經營預期,是慢政策、不是強刺激。

正如,2016年供給側改革去產能以來,政策層一直都是採用“優勝劣汰”的方式,今年以來的環保政策同樣也是出清污染型企業,政策層有所取捨。同樣,央行貨幣政策也應該有的放失,不應該大水漫溉、也不應該至於乾涸,而是結構性、總量中性的穩健貨幣政策,對經濟只會溫和支撐,而不是強刺激。

3、“新降准”≠加杠杆,反而有助於“金融去杠杆”

關於降准的另外一個爭議在於,去杠杆的大背景下,再次降準將會導致加杠杆捲土重來。但我們認為,降准是“降准+回籠”的結構性政策,並不會賦予市場寬鬆的加杠杆環境,再疊加當前嚴監管的背景下,金融機構的杠杆行為受到了嚴格的控制,加杠杆並不會捲土重來。

反而,我們認為,降准的普惠性有可能降低金融杠杆。原因在於,高杠杆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同業業務激增,而同業業務主要在於大行、中小行結構性失衡嚴重,小行不得不通過同業業務獲得資金。“降准+回籠”之後,將有助於緩解資金的結構性問題,解決同業業務居高不下的窘境,從而有助於降低杠杆率。

總結全文,我們提出的“新降准”——“降准+公開市場回籠”僅是結構性政策:“新降准”既不是貨幣再寬鬆、也不是經濟強刺激,更不會導致杠杆捲土重來,反而結構性政策會降低同業業務規模,有助於去杠杆。

(原文發表於《21世紀經濟報導》2017年9月21日,標題為《“新降准”是結構性政策而不是再寬鬆》)

債市利率的回歸將有助於債券市場融資功能的恢復。

二、嚴監管+人民幣升值+預期引導加強,“新降准”政策視窗期到來!

儘管“降准+公開市場回籠”的結構性政策是最佳貨幣政策組合,但此前降准面臨著兩個制約因素:一是去杠杆背景下,擔心降准會導致加杠杆捲土重來;二是人民幣貶值下,央行不敢進行“降准”;三是在“中性”基調下,市場可能解讀“降准”為“寬鬆”信號。但目前來看,央行降準時機已經成熟,政策“視窗期”到來!

1、嚴監管、總量中性、結構優化下,降准不會導致“加杠杆”捲土重來

從我們首提降准以來,市場關於降准的爭議較大,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市場認為降准可能會導致“加杠杆”捲土重來,但我們認為,降准不應該被“印象化”,“降准+回籠”僅僅是結構性政策,並不會賦予市場寬鬆的加杠杆環境,以及在當前嚴監管的背景下,加杠杆並不會捲土重來。

一方面,我們重申,降准並非大水漫灌,而是“降准+公開市場回籠”的結構性政策,在保持總量中性的情況下,並不會給市場寬鬆的加杠杆環境,帶來的將只是結構上的優化;另一方面,監管層對於金融體系的嚴監管政策一直存在,金融機構的行為受到了嚴格的控制,這使得加杠杆的操作難度、風險較大,杠杆不是想加就能加的。

2、人民幣貶值預期逆轉、匯率掣肘消失,降准反而可以緩解過快升值

2015年二季度以來,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大幅貶值至6.96,甚至要突破7的關鍵心裡關口,但是2017年以來,隨著中美經濟基本面、匯率政策、貨幣政策、資產價格泡沫背離四大不再(詳見報告《2017年投資最大難題:人民幣暴漲是“曇花一現”還是“趨勢逆襲”?》),以及人民幣中間價加入“逆週期因數”,目前已經回升至6.52的水準,人民幣匯率對降准政策的掣肘已經消失,另外,降准還可以緩解人民幣升值過快。

3、央行預期管理強化,降准帶來市場偏誤的可能性不大

目前,央行積極與市場進行溝通,對市場的預期引導效果逐漸顯現,市場理解偏誤的情況逐漸降低,如果降准的同時,闡明只是維穩流動性的意圖,對市場影響將會溫和。比如,央行在公開市場操作中,對公開市場操作進行簡要點評,穩定了市場預期;同時,央行就單個事件也會積極與市場溝通,特別國債定向發行,央行研究局局長徐忠則表態特別國債發行伴有公開市場操作,市場形成了良好的預期,隔天開盤後市場並未產生明顯波動。

三、不應該給“新降准”高帽子,“降准+公開市場回籠”是結構性政策

我們認為,市場對於降准過度“臉譜化”,給降准戴“高帽子”傾向嚴重,不少人將我們提出的“新降准”等同于貨幣寬鬆、強刺激、加杠杆,我們對此並不認同。

1、“新降准”≠貨幣寬鬆,而是結構性貨幣政策

一直以來,我們提出的降准從來都不是說央行應該放水四、五千億,而是一再強調“降准+公開市場回籠”的結構性政策,在緩解流動性結構性矛盾、提高傳導效率的同時,實現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預期,降准不等於再寬鬆,僅是結構性貨幣政策。

不少市場觀點認為,降準將意味著貨幣政策重回寬鬆,這將會導致金融體系再次加高杠杆、經濟重回過剩投資,這些老路將使得中國經濟、金融錯失改革良機。對此,我們並不認同。

我們強調的“新降准”必須疊加公開市場回籠,在保證總量中性的情況下,實現結構的優化、緩解市場預期。因此,市場對於降准不應該過度“臉譜化”,降准不等於再寬鬆,僅是結構性貨幣政策。

2、“新降准”≠強刺激,僅作為溫和支撐

2017年7月、8月經濟資料明顯走低,不少市場觀點認為,降准意味著央行對經濟再次強刺激,但是,正如上文所言,“降准+公開市場回籠”並不是出於對經濟強刺激的目的,而僅作為解決流動性矛盾、債市融資倒退的結構性工具,有助於緩解的是預期:市場的緊縮預期、企業的經營預期,是慢政策、不是強刺激。

正如,2016年供給側改革去產能以來,政策層一直都是採用“優勝劣汰”的方式,今年以來的環保政策同樣也是出清污染型企業,政策層有所取捨。同樣,央行貨幣政策也應該有的放失,不應該大水漫溉、也不應該至於乾涸,而是結構性、總量中性的穩健貨幣政策,對經濟只會溫和支撐,而不是強刺激。

3、“新降准”≠加杠杆,反而有助於“金融去杠杆”

關於降准的另外一個爭議在於,去杠杆的大背景下,再次降準將會導致加杠杆捲土重來。但我們認為,降准是“降准+回籠”的結構性政策,並不會賦予市場寬鬆的加杠杆環境,再疊加當前嚴監管的背景下,金融機構的杠杆行為受到了嚴格的控制,加杠杆並不會捲土重來。

反而,我們認為,降准的普惠性有可能降低金融杠杆。原因在於,高杠杆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同業業務激增,而同業業務主要在於大行、中小行結構性失衡嚴重,小行不得不通過同業業務獲得資金。“降准+回籠”之後,將有助於緩解資金的結構性問題,解決同業業務居高不下的窘境,從而有助於降低杠杆率。

總結全文,我們提出的“新降准”——“降准+公開市場回籠”僅是結構性政策:“新降准”既不是貨幣再寬鬆、也不是經濟強刺激,更不會導致杠杆捲土重來,反而結構性政策會降低同業業務規模,有助於去杠杆。

(原文發表於《21世紀經濟報導》2017年9月21日,標題為《“新降准”是結構性政策而不是再寬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