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名聯掌故:“壯士腰間三尺劍”對個下聯

中國的對聯故事包含各類文史知識, 學習對聯, 能學習到的知識是多方面的, 比如昨天我們所介紹的對聯, 讀完這些對聯, 就會順著這條知識鏈再行挖掘, 瞭解中國的二十四節氣以及民俗中的各種民間節氣。 再介紹一副跟天文曆法相關的對聯:

上聯:新月如弓, 殘月如弓, 上弦弓, 下弦弓;

下聯:春雷似鼓, 秋雷似鼓, 發聲鼓, 收聲鼓。

(月相變化圖)

這幅對聯的上聯從月的形狀介紹了天文知識。 新月與殘月雖然都形似弓弦, 但卻有上弦月與下弦月的區別。 下聯則從聲音上介紹了春雷與秋雷的的區別, 而一形一聲, 構成一副對聯, 頗具匠心, 給人留下無窮的韻味。 學習這副對聯至少可以學到月相的知識:在朔和上弦之間的“月牙”稱之為新月, 在望和下弦之間的“月牙”稱之為殘月。 關於月想還有一個口訣(方便記憶):上上上西西、下下下東東——意思是:上弦月出現在農曆月的上半月的上半夜,

月面朝西, 位於西半天空;下弦月出現在農曆月的下半月的下半夜, 月面朝東, 位於東半天空。

再比如下面這個故事, 也能涉及許多對聯以外的知識:

(打鐵的鐵匠)

古時候, 有兩個和尚, 到四川瀘州白塔街化緣。 看見一位黃姓的鐵匠正在打鐵。

其中一和尚見景生情, 得一上聯: 白塔街, 黃鐵匠, 生紅爐, 燒黑炭, 冒青煙, 閃藍光, 淬紫鐵, 坐北朝南打東西;黃鐵匠見和尚出口不凡, 知是有意考考自己, 於是, 他放下手中活計, 不慌不忙地隨口答道:一座廟, 二僧人, 出三界, 遁五行, 衣百衲, 行萬里, 游八方, 曆秋過冬度春夏。 上聯由顏色和方位片語成, 形象生動, 引人入勝;下聯則利用數字和四時, 可謂對仗巧妙, 饒有趣味。 閱讀此類對聯, 長見識, 悅心胸。

有聲處有韻, 有韻則有味, 有味處生情。 情致倘浮搖, 便是靈氣。 若用這番話來映襯一副對聯, 可以說恰到好處。 這副對聯是:

上聯:獨覽梅花掃臘雪;

下聯:逸睨山勢舞綠溪。

(梅花落英繽紛)

此聯文具有詩的意境, 上聯意思為:獨覽梅花傲雪怒開, 一掃臘雪的寒意。 下聯意思是:閒暇時看青山雄姿, 有與碧綠溪流揮練長舞的真妙之趣。 但是, 此聯單從以上的含意去理解還是欠缺的, 其中的“音韻”是聯文的“靈魂” , 細心揣摸, 作者撰此上聯意在求得語言的音樂美與音樂的形象美。

細心的品味, 上聯的簡譜的唱名:1(do)、2(re)、3(mi)、4(fa)、5(so)、6(la)、 7(xi)。 (如果用浙江地區或僑鄉的方言念, 可能有極小的變異) 。 就象旅居海外的華人、華僑聽到鄉音一樣, 有那麼一種感觸, 似走到心裡的微笑, 如此淺易平柔, 又那麼深厚蕩人。 下聯將數目字一、二、三、四、五、六、七, 借助方言變讀, 寫成有意簡選的漢字。 像這樣以數位與音樂的七個音階相對, 又極富詩的楹聯, 在浩如煙海的對聯中, 恐怕是“獨一無二”的了。

(孔子和他的學生)

再比如另一副非常有名的對聯,傳說有一年的陽春三月,孔子和他的弟子們出遊來到楚國的郢城(今湖北江陵) 。正在田中幹活的農夫們聽說孔夫子很有學問,便想考考他。大家一合計,便在孔子經過的路上放一擔泥巴,並且出一上聯,寫在地上,讓孔子及弟子們對;如果對不上,只好委屈孔老夫子從水田裡走過去。農夫們出的上聯是: 上聯:一擔重泥攔子路;孔子猛見一擔泥巴置於路中,原以為是楚人同他開個玩笑,甚至可能是惡作劇。及至到跟前細看,見一上聯,方知是在考他,句中的重泥諧音“仲尼”,是孔子的字,而子路,是孔夫子的學生,看似平平的一副對聯,其實暗含機關。孔夫子臉上佈滿了愁雲,踱來踱去,怎麼也對不上來,眼看老師一一籌莫展,下不來台,弟子顏回走上前去,想把那擔泥巴挑走挪出路來,但怎麼也挑不起來。在大路兩邊水田裡幹活的農夫們,見顏回左扭右拐的模樣,忍不住哈哈大笑。孔子見狀,頓時開竅,大聲道:“有了,有了!”隨口吟出下聯:兩邊夫子笑顏回。田中農夫見孔老夫子對出下聯,齊聲喝彩,便將泥巴挑開,恭恭敬敬地給孔夫子一行讓路。顯然,這個故事是後人附會,孔子所在的年代,還沒有對聯這回事,顯然,讓孔夫子出現在對聯故事中,是因為這副對聯的主人公是他。

今天征聯的上聯來自清代戲曲理論家李漁,李漁是浙江人,同時還是小說家,更是傑出的作曲家,世稱“李十郎”,前面的文章介紹過這個人,他的書房有一副對聯,上聯就是:壯士腰間三尺劍,李漁的下聯是:男兒腹內五車書。大家能對出更好的下聯嗎?

(圖片來自網路)

(孔子和他的學生)

再比如另一副非常有名的對聯,傳說有一年的陽春三月,孔子和他的弟子們出遊來到楚國的郢城(今湖北江陵) 。正在田中幹活的農夫們聽說孔夫子很有學問,便想考考他。大家一合計,便在孔子經過的路上放一擔泥巴,並且出一上聯,寫在地上,讓孔子及弟子們對;如果對不上,只好委屈孔老夫子從水田裡走過去。農夫們出的上聯是: 上聯:一擔重泥攔子路;孔子猛見一擔泥巴置於路中,原以為是楚人同他開個玩笑,甚至可能是惡作劇。及至到跟前細看,見一上聯,方知是在考他,句中的重泥諧音“仲尼”,是孔子的字,而子路,是孔夫子的學生,看似平平的一副對聯,其實暗含機關。孔夫子臉上佈滿了愁雲,踱來踱去,怎麼也對不上來,眼看老師一一籌莫展,下不來台,弟子顏回走上前去,想把那擔泥巴挑走挪出路來,但怎麼也挑不起來。在大路兩邊水田裡幹活的農夫們,見顏回左扭右拐的模樣,忍不住哈哈大笑。孔子見狀,頓時開竅,大聲道:“有了,有了!”隨口吟出下聯:兩邊夫子笑顏回。田中農夫見孔老夫子對出下聯,齊聲喝彩,便將泥巴挑開,恭恭敬敬地給孔夫子一行讓路。顯然,這個故事是後人附會,孔子所在的年代,還沒有對聯這回事,顯然,讓孔夫子出現在對聯故事中,是因為這副對聯的主人公是他。

今天征聯的上聯來自清代戲曲理論家李漁,李漁是浙江人,同時還是小說家,更是傑出的作曲家,世稱“李十郎”,前面的文章介紹過這個人,他的書房有一副對聯,上聯就是:壯士腰間三尺劍,李漁的下聯是:男兒腹內五車書。大家能對出更好的下聯嗎?

(圖片來自網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