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巧借政治之舟渡難關

俄國的巴庫油田是世界重要的產油地, 開發於19世紀。 在巴庫油田的開發過程中, 各種商業方面的競爭層出不窮。

19世紀80年代, 建立在巴庫的各大石油公司展開激烈角逐, 一些實力雄厚的新興石油公司試圖獨霸這片廣闊油田的開採, 便對一些老牌石油公司發起了猛烈的進攻。 有一家由瑞典兄弟經營的石油公司在這場角逐中面臨破產的威脅。

為了挽回局面, 這家瑞典公司急需一筆資金, 以擴大生產, 渡過難關。 但是, 該公司實力有限, 可供貸款時作為抵押的只有石油的鑽井和石油的股票, 而這些東西的價值又不穩定,

難以得到大銀行的信任。 如何才能得到一筆貸款, 就成為公司生死存亡的首要問題。

當時的歐洲, 國際關係錯綜複雜。 1870年, 普法戰爭以後, 德國統一, 法國戰敗, 但戰敗後的法國始終力圖恢復其歐洲大陸的強國地位。 於是, 歐洲大陸的另一強國俄國變成了德法兩國爭奪的目標。

德國著名的“鐵血宰相”俾斯麥試圖拉攏俄國, 以避免俄國同法國結盟, 使德國處於背夾攻的境況。 如何改善德俄關係成了德國外交上的重點。 瑞典兄弟經過分析認識到, 德國為了表示對俄國的親善極可能向一家俄國所管轄的公司貸款, 要是能得到德國這個大國的貸款, 則意味著公司起死回生有望。 在正確分析了形式以後, 瑞典兄弟便開始積極的行動。 首先, 他們去德國找到一個議會裡的朋友, 表明了希望獲得德國財政支持的意圖。 這位議員在得到重酬之後, 表示一定在俾斯麥面前進言。 不久, 這位議員便向俾斯麥轉告了這一事情, 果然不出所料, 俾斯麥對這件事情十分重視。

儘管向這家近乎破產的公司貸款會有財政上的風險, 但如果通過此事能使俄國皇帝領會德國的友善和親近並改變對德法的政策, 將是有利於德國安全的大事。 何況以德國的實力承擔一家公司所需要的資金不過是九牛一毛。 於是,

在一個適當的時機, 俾斯麥以宰相之尊親自出面, 暗示德國的銀行給予那家瑞士公司以方便。 銀行得到宰相暗示心領神會, 竭盡全力討宰相歡心。 在這一系列工作都完成以後, 瑞典兄弟便正式向德國銀行提出了貸款申請。 很快他們便輕而易舉地得到一大筆優惠貸款。 有了這筆資金, 這家瑞士公司就很順利地渡過了難關。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