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次貸危機十年:舉世皆醉時,他們還醒著

作者:魯舒天 / 微信公眾號:qspyq2015

這是秦朔朋友圈的第1543篇原創首發文章

“不懂的事情, 你自然會多加小心。 惹禍上身的是你自以為懂的事。

——馬克·吐溫

在那部改編自前債券交易員邁克爾·路易斯的同名暢銷書、最終榮獲2016年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獎的電影《大空頭》裡, 開篇便引用了著名諷刺作家馬克·吐溫的這句箴言, 翻譯成更直白的話即“淹死的都是會水的”。

《大空頭》以2008年金融危機為故事藍本, 其中蘊含的知識性與專業性堪稱華爾街類型片之最。 但如果僅將它當作金融小白的科普教材, 或是當作對重大歷史事件的一次回眸, 均無異于牛鼎烹雞。 《大空頭》不僅複刻了華爾街的寡廉鮮恥, 反思了人性缺陷和金融體系的弊端, 它還存在對更深遠命題的遙指與洞見, 其實際價值堪稱金融版的《楚門的世界》。

逆天做空, 對賭華爾街

2008年的美國次貸危機禍及全球,

聲名顯赫的華爾街正是首當其衝之所在。 當絕大多數投資者被金融危機的狂潮吞沒, 一些籍籍無名的金融天才卻抓到了救生圈。 原來後者早已透過資料模型看到了美國房地產市場的缺陷和那些行將幻滅的泡沫, 在眾人沉溺於次貸市場的繁榮與金融工具的氾濫時, 他們下定決心做空市場, 賭美國經濟崩潰。 最終, 當末日來臨, 悶聲者賺得盆滿缽滿。

《大空頭》裡才智過人、逆流而上的少數派大致可分為彼此互不認識的三組人, 其相同點則是均在次貸危機前的2-3年間捕捉到了這場可預知的災難的蛛絲馬跡。

第一組:馬克(基金經理)團隊與傑瑞德(德意志銀行交易員)

第二組:查理、傑米(資產管理公司合夥人)與本(前摩根銀行交易員)

第三組:貝利(基金經理)

在第二組人物關係中, 查理與傑米順藤摸瓜發現了CDO(擔保債務憑證)的缺陷, 公司資本體量甚小的他們請人脈通達的本出馬替自己拿到ISDA(國際掉期及衍生產品)協定後, 亦開始大量囤積用於做空MBS和CDO的CDS。

這裡解釋一下他們要做空的 MBS 。

在MBS被發明前, 作為債權人的銀行提供資金給買房者, 一要承擔買房者的違約風險, 二要忍受房貸的回款週期。 而在資產證券化之後, 美國政府支持的金融機構便可將銀行面向社會公開發售的房貸購入並打包成“房貸池”, 切分成份後通過評級機構的評級以不同等級賣給市場中的投資者。

在這個過程中, 銀行通過賣債券收取提成, 投資者未來可以收到買房者歸還的錢。 MBS解決了兩個供需問題:一, 銀行的資金流通暢, 可以不斷放貸;二, 投資者獲得了比國債收益高、因為分散化而風險更小(有違約、先損失低評級;個體違約不影響“房貸池”整體)的債權投資工具。

天下皆賊

“房貸證券、次級貸、份額......這些詞讓人頭疼是吧, 是不是讓你覺得很燒腦?這就是它的本意, 華爾街特別愛用玄乎的詞, 讓你覺得只有他們才能做得來。 或者你撒手不管, 他們就更高興了。 ”如上述臺詞一般, 《大空頭》裡充溢著解構金融壁壘的黑色幽默, 電影展現的是:投行如何用風險的複雜化掩蓋產品的風險?評級制度存在怎樣的盲點?金融界怎樣運用術語的謊言欺騙客戶?

如果說充斥著次貸的MBS是狗屎,CDO則是貓屎包起來的狗屎。當次貸氾濫後,銀行家們將賣不出去的次貸連同其它種類的債權和應收賬再次打包,分成不同等級賣給投資者,這就是CDO。投資者以為在CDO中有低等級的分層墊底,買高等級的就一定沒問題。它成了無限迴圈,每個迴圈中墊底的低等級都可以衍生成新的CDO,但最終一切都要落實于貸款買房的人是否有能力償還。

如果說貝利的決斷來源於他“閉門造車”式的推演,馬克這條線則更貼合實踐。接受了傑瑞德佈道的馬克團隊為了弄清“房市是否有泡沫”和“銀行家們是否知道泡沫”這兩個問題,親赴房市火熱的邁阿密調研。他們發現:房產閒置率奇高、房貸斷供現象普遍、住戶基本無收入。房貸仲介告訴馬克,90%的房貸都是可調利率的次級貸,地產公司樂意做這種交易,他們也能賺得更多。至於核實貸款人的信用則不必要,因為大銀行很快就會買走房貸合同。一邊是一無所有的窮移民在合同上簽字,不懂利率、不問問題;另一邊是仲介們靠著信用級別比移民更低的脫衣舞女賺得不亦樂乎。馬克約見了一個脫衣舞女,她說可調利率貸的首付只要5%,仲介告訴她違約還可以重新貸,所以她有五套houses外加一套apartment。

銀行需要掙錢,搞房產和房貸的人煽動人們貸款買房,貸款者出於對利率和產品的無知、對物質的貪婪,簽下一個又一個房貸。面對環環相扣的泡沫,押注房市崩盤的主角們卻遲遲等不到轉機,即便房貸斷供已破紀錄,次貸證券的價格還是在漲,債券評分也遲遲未動。馬克與副手遂去標普評級機構與工作人員對質,本該作為協力廠商獨立評級機構的工作人員卻義正詞嚴道如果這裡不給出好看的評分,銀行家們就去找隔壁的穆迪評級機構了。與此同時,查理與傑米費老勁做空的CDO也堅挺無比,查理判斷也許銀行是用沙子把狗屎蓋起來了,後者不希望大家意識到他們手中的CDO是狗屎。

在拉斯維加斯的美國證券化論壇年會上,主角們發現整個行業的確已經愚蠢到一定的境界,所以並非自己看錯了,而是他人都瞎得太徹底。不僅如此,監管委員會與被監管對象也沆瀣一氣,法律甚至沒有限制他們相互跳槽。馬克在傑瑞德的引見下還見了一個拿著機構的好處費、但卻聲稱代表投資人的CDO經理,兩面三刀的後者向馬克描繪了作為衍生品的合成CDO的無所不用其極。馬克問他:“5千萬美元的次級貸,賭在上面的錢能有多少?”CDO經理輕描淡寫地吐了個數字:“10億美元。”

當然,最噁心的還是華爾街的銀行家。當發放次級貸的金融公司申請破產,銀行一面兜售明知一文不值的次貸證券,一面自己買違約保護的保險。而在止損未完成之前,他們則以各種理由拖延賠付貝爾們保單的可能。查理與傑米找到媒體曝光此事,媒體工作人員卻告訴他們砸飯碗的事情自己可不幹,況且這種事情銀行家們也不會認。

警醒的少數派

電影講到這裡已經告訴了我們:為什麼面對如此巨大的金融風暴,華爾街從系統到個人全都熟視無睹?因為整個金融系統都在欺詐。大家為了既得利益層層相護,各棄其職:評級機構討好銀行搶客戶;監管會人浮於事;媒體日常和稀泥;經濟學家划船不用槳全靠浪;衍生品設計師更是“我死後哪管洪水滔天”。 “金融”在華爾街人士這裡已經成了“逐利”的同義詞,裡面摻不進一絲的道德與人性。

在次貸危機面前,金融“精英”們固然該譴責,但投資者和貸款人也不過是跌進了自己挖的深坑。如果他們不貪,不為分一杯羹而心存僥倖,何以連養老金都賠進去?只有被迫捲入金融遊戲的局外人才是無辜的,他們被華爾街複雜的把戲耍得昏頭轉向,成為玩家案板上的魚肉。這場金融危機造成了800萬人失業、600萬人無家可歸,這還僅僅只是美國的情況。

很多評論把《大空頭》膚淺地解讀為如下內核:

超前者做了普通人看不懂的事情;

在行情瘋狂之際保持逆向思維更能應對風險;

投資是門孤獨的藝術;

想掙大錢必須得有智力、耐力、本金以及貴人相助;

大投行的體制存在限制逆勢交易的局限性,小機構的邊緣人物更有逆襲的機會。

實際上,我們完全可以在主人公們“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故事中看到更多,比如電影開篇的那句臺詞——“這些人發現了經濟中心的彌天大謊,方法不難,只是隨大流的人永遠不會去做:親自去瞭解”。這些警世的符號背後,到底是怎樣不流於俗的人格,這似乎是更值得挖掘的主題。

筆者按照三個層次由淺及深地給他們定性:

第一個層次是 查理與傑米,一種善於思考、充滿幹勁、敢於冒險的形象。他們能發家就是因為敢於在大眾低估的壞事件的發生概率上逆向下賭注,這比起大眾的做派確夠有新意了,但二人的局限性還是存在的——當他們和CDO經理們談完生意瘋狂慶祝的時候,本憤怒地斥責道:“我們是在賭美國經濟崩潰,如果我們對了,人們會無家可歸,大批人會失業,大家會失去退休存款,養老錢都沒了!我最討厭這行的一點就是人不是數字,我告訴你們,失業率上升1%死亡人數會增加4萬人,明白嗎?這種時候還跳舞實在太過分了。”

第二個層次是 馬克,他看上去魯莽自負,但內心有良知和底線。作為華爾街一員的他認識到了人性的貪婪,卻不習以為常,所以他告訴昧著良心賺錢的評級機構工作人員——“立場和對錯是兩回事。”馬克的人格其實是普通人可以觸及的範本,因為他只是堅持了基本的人性,如果有人覺得當馬克都太難了,那只能說他心中根本沒有對錯的判斷。馬克在電話中同妻子講得那段話也很耐人尋味:“我這個圈子,留下爛攤子走人的實在太多,可群眾還一副安逸的表情,以後他們全被玩完。他們關心什麼?關心球賽,關心哪個女明星去戒毒了。”

第三個層次是 貝利,作為典型學術死宅的他不受主流輿論左右,不靠實地探訪和內線意見,單從浩瀚的資料和檔中就能推出世道敗壞的真相,以上是他作為金融天才的一面。比這一面更可貴的是他的人格,一種高端“楚門”式自我解鎖的人格,他很早就發現了世界的真相,很早就站在了權威與庸眾的對立面,所以他具有警世格調。

在《大空頭》的末梢,貝利一邊聽著語音信箱中鼠目寸光的投資人罵他的留言,一邊在鍵盤上敲下這樣一封信:“我和我妻子是在網上認識的,我的交友資料寫道‘我從醫學院畢業,一隻眼睛失明,不懂社交,助學貸款還欠14.5萬’。她的回信是‘我找的就是你這樣的’,她的意思是我很坦誠,所以我也對你們坦誠…人們總希望有權威來告訴他們如何選擇價值,但他們選擇權威並不是基於事實情況或是成就,他們這樣選,只是因為這些人看起來很權威,並說出了他們想聽的話…”

貝利從不盲從大眾,所以他從未在大眾都覺得“沒問題”的問題上玩砸,他更相信真相——“真相就像詩詞,可絕大多數人都討厭詩詞”。大眾看到《大空頭》裡的貝利們,或許會深感他們的精明;但當貝利們在大眾的現實生活中出現,他們更有可能被當成徹底的白癡。如果更多的人不能學會離貝利們更近一點,次貸危機什麼的或許換張臉就會又回來了。

作者出生于1992年,金牛座。

作品連結:

《這個時代欠《二十二》的,不止一張電影票》

《許知遠和馬東促席對作,年輕人卻只看到“尬聊”》

《從<建軍大業>到<戰狼2>,主旋律的商業化與商業化的主旋律》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秦朔朋友圈微信公眾號:qspyq2015

商務合作|請聯繫微信號:qspyqswhz

如果說充斥著次貸的MBS是狗屎,CDO則是貓屎包起來的狗屎。當次貸氾濫後,銀行家們將賣不出去的次貸連同其它種類的債權和應收賬再次打包,分成不同等級賣給投資者,這就是CDO。投資者以為在CDO中有低等級的分層墊底,買高等級的就一定沒問題。它成了無限迴圈,每個迴圈中墊底的低等級都可以衍生成新的CDO,但最終一切都要落實于貸款買房的人是否有能力償還。

如果說貝利的決斷來源於他“閉門造車”式的推演,馬克這條線則更貼合實踐。接受了傑瑞德佈道的馬克團隊為了弄清“房市是否有泡沫”和“銀行家們是否知道泡沫”這兩個問題,親赴房市火熱的邁阿密調研。他們發現:房產閒置率奇高、房貸斷供現象普遍、住戶基本無收入。房貸仲介告訴馬克,90%的房貸都是可調利率的次級貸,地產公司樂意做這種交易,他們也能賺得更多。至於核實貸款人的信用則不必要,因為大銀行很快就會買走房貸合同。一邊是一無所有的窮移民在合同上簽字,不懂利率、不問問題;另一邊是仲介們靠著信用級別比移民更低的脫衣舞女賺得不亦樂乎。馬克約見了一個脫衣舞女,她說可調利率貸的首付只要5%,仲介告訴她違約還可以重新貸,所以她有五套houses外加一套apartment。

銀行需要掙錢,搞房產和房貸的人煽動人們貸款買房,貸款者出於對利率和產品的無知、對物質的貪婪,簽下一個又一個房貸。面對環環相扣的泡沫,押注房市崩盤的主角們卻遲遲等不到轉機,即便房貸斷供已破紀錄,次貸證券的價格還是在漲,債券評分也遲遲未動。馬克與副手遂去標普評級機構與工作人員對質,本該作為協力廠商獨立評級機構的工作人員卻義正詞嚴道如果這裡不給出好看的評分,銀行家們就去找隔壁的穆迪評級機構了。與此同時,查理與傑米費老勁做空的CDO也堅挺無比,查理判斷也許銀行是用沙子把狗屎蓋起來了,後者不希望大家意識到他們手中的CDO是狗屎。

在拉斯維加斯的美國證券化論壇年會上,主角們發現整個行業的確已經愚蠢到一定的境界,所以並非自己看錯了,而是他人都瞎得太徹底。不僅如此,監管委員會與被監管對象也沆瀣一氣,法律甚至沒有限制他們相互跳槽。馬克在傑瑞德的引見下還見了一個拿著機構的好處費、但卻聲稱代表投資人的CDO經理,兩面三刀的後者向馬克描繪了作為衍生品的合成CDO的無所不用其極。馬克問他:“5千萬美元的次級貸,賭在上面的錢能有多少?”CDO經理輕描淡寫地吐了個數字:“10億美元。”

當然,最噁心的還是華爾街的銀行家。當發放次級貸的金融公司申請破產,銀行一面兜售明知一文不值的次貸證券,一面自己買違約保護的保險。而在止損未完成之前,他們則以各種理由拖延賠付貝爾們保單的可能。查理與傑米找到媒體曝光此事,媒體工作人員卻告訴他們砸飯碗的事情自己可不幹,況且這種事情銀行家們也不會認。

警醒的少數派

電影講到這裡已經告訴了我們:為什麼面對如此巨大的金融風暴,華爾街從系統到個人全都熟視無睹?因為整個金融系統都在欺詐。大家為了既得利益層層相護,各棄其職:評級機構討好銀行搶客戶;監管會人浮於事;媒體日常和稀泥;經濟學家划船不用槳全靠浪;衍生品設計師更是“我死後哪管洪水滔天”。 “金融”在華爾街人士這裡已經成了“逐利”的同義詞,裡面摻不進一絲的道德與人性。

在次貸危機面前,金融“精英”們固然該譴責,但投資者和貸款人也不過是跌進了自己挖的深坑。如果他們不貪,不為分一杯羹而心存僥倖,何以連養老金都賠進去?只有被迫捲入金融遊戲的局外人才是無辜的,他們被華爾街複雜的把戲耍得昏頭轉向,成為玩家案板上的魚肉。這場金融危機造成了800萬人失業、600萬人無家可歸,這還僅僅只是美國的情況。

很多評論把《大空頭》膚淺地解讀為如下內核:

超前者做了普通人看不懂的事情;

在行情瘋狂之際保持逆向思維更能應對風險;

投資是門孤獨的藝術;

想掙大錢必須得有智力、耐力、本金以及貴人相助;

大投行的體制存在限制逆勢交易的局限性,小機構的邊緣人物更有逆襲的機會。

實際上,我們完全可以在主人公們“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故事中看到更多,比如電影開篇的那句臺詞——“這些人發現了經濟中心的彌天大謊,方法不難,只是隨大流的人永遠不會去做:親自去瞭解”。這些警世的符號背後,到底是怎樣不流於俗的人格,這似乎是更值得挖掘的主題。

筆者按照三個層次由淺及深地給他們定性:

第一個層次是 查理與傑米,一種善於思考、充滿幹勁、敢於冒險的形象。他們能發家就是因為敢於在大眾低估的壞事件的發生概率上逆向下賭注,這比起大眾的做派確夠有新意了,但二人的局限性還是存在的——當他們和CDO經理們談完生意瘋狂慶祝的時候,本憤怒地斥責道:“我們是在賭美國經濟崩潰,如果我們對了,人們會無家可歸,大批人會失業,大家會失去退休存款,養老錢都沒了!我最討厭這行的一點就是人不是數字,我告訴你們,失業率上升1%死亡人數會增加4萬人,明白嗎?這種時候還跳舞實在太過分了。”

第二個層次是 馬克,他看上去魯莽自負,但內心有良知和底線。作為華爾街一員的他認識到了人性的貪婪,卻不習以為常,所以他告訴昧著良心賺錢的評級機構工作人員——“立場和對錯是兩回事。”馬克的人格其實是普通人可以觸及的範本,因為他只是堅持了基本的人性,如果有人覺得當馬克都太難了,那只能說他心中根本沒有對錯的判斷。馬克在電話中同妻子講得那段話也很耐人尋味:“我這個圈子,留下爛攤子走人的實在太多,可群眾還一副安逸的表情,以後他們全被玩完。他們關心什麼?關心球賽,關心哪個女明星去戒毒了。”

第三個層次是 貝利,作為典型學術死宅的他不受主流輿論左右,不靠實地探訪和內線意見,單從浩瀚的資料和檔中就能推出世道敗壞的真相,以上是他作為金融天才的一面。比這一面更可貴的是他的人格,一種高端“楚門”式自我解鎖的人格,他很早就發現了世界的真相,很早就站在了權威與庸眾的對立面,所以他具有警世格調。

在《大空頭》的末梢,貝利一邊聽著語音信箱中鼠目寸光的投資人罵他的留言,一邊在鍵盤上敲下這樣一封信:“我和我妻子是在網上認識的,我的交友資料寫道‘我從醫學院畢業,一隻眼睛失明,不懂社交,助學貸款還欠14.5萬’。她的回信是‘我找的就是你這樣的’,她的意思是我很坦誠,所以我也對你們坦誠…人們總希望有權威來告訴他們如何選擇價值,但他們選擇權威並不是基於事實情況或是成就,他們這樣選,只是因為這些人看起來很權威,並說出了他們想聽的話…”

貝利從不盲從大眾,所以他從未在大眾都覺得“沒問題”的問題上玩砸,他更相信真相——“真相就像詩詞,可絕大多數人都討厭詩詞”。大眾看到《大空頭》裡的貝利們,或許會深感他們的精明;但當貝利們在大眾的現實生活中出現,他們更有可能被當成徹底的白癡。如果更多的人不能學會離貝利們更近一點,次貸危機什麼的或許換張臉就會又回來了。

作者出生于1992年,金牛座。

作品連結:

《這個時代欠《二十二》的,不止一張電影票》

《許知遠和馬東促席對作,年輕人卻只看到“尬聊”》

《從<建軍大業>到<戰狼2>,主旋律的商業化與商業化的主旋律》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秦朔朋友圈微信公眾號:qspyq2015

商務合作|請聯繫微信號:qspyqswhz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