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美國共和黨公佈稅改框架,企業稅將降至20%

海外市場 (馮程程)

事件:美共和黨公佈稅改框架, 企業稅將降至20%, 這是本周第二次傳出企業稅只會降到20%的消息。 而直到上周日,

特朗普都說要將企業稅率降至15%。

評論:企業稅將降至20%, 這低於工業化國家22.5%的企業稅平均水準, 與本週一媒體傳出的消息一致。 框架檔還顯示, 企業稅方面, 對於獨資經營、合夥經營和股份制的小企業和家族企業, 稅改框架將最高稅率限制在25%。 媒體稱, 框架檔意圖取消企業替代性最低稅, 而且擬定框架的委員會在考慮, 採取方法降低對企業所得的雙重課稅。 個稅方面, 共和黨稅改計畫將已婚納稅人標準扣除額度擴大了大約一倍, 增至2.4萬美元, 單身人士為1.2萬美元。 這與本週二媒體傳出的消息一致, 也符合白宮今年4月的最初構想。 另外, 媒體提到, 稅改計畫將消除大多數法定扣減專案, 同時維持房屋抵押貸款利率和慈善捐款方面的刺激政策。

框架制定者將採取措施, 防止出現通過個人收入轉為企業收入規避高稅率的行為。

宏觀經濟 (陳達)

事件:據偉業我愛我家集團市場研究院披露, 2017年三季度北京二手房網簽量2.06萬套, 同比下降73.7%, 已降至自2015年以來最低。 此外, 北京二手房交易均價也出現了三年以來的首次下滑。

評論:8月30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同比下跌38.9%, 環比上漲3.57%, 其中, 一、二、三線城市環比分別增長-4.42%、0.48%、15.45%, 同比分別下跌-47.36%、-36.12%、-38.66%。 9月截至23日, 30大中城市成交並不理想, 按目前時間進度, 月化後的成交量低於8月, 環比可能出現下跌。 傳統的“金九銀十”在政策調控影響下, 成色可能不足, 疊加去年同期基數升高, 預計同比跌幅也將繼續加深。 此外, 融360最新發佈的8月房貸報告顯示,

全國首套房貸平均利率創下歷史新高, 達到5.12%, 這是自2016年以來首次突破5%大關。 目前已有28各城市或省份開啟“限售”, 消費貸轉投住宅也受到抑制, 且銀行主動控制非首套房信貸投放, 疊加融資成本上浮, 均對銷售形成抑制, 預計住宅銷售增速仍處於下行趨勢之中。 1-8月商品房銷售面積同比增速降至12.7%, 為2016年以來增速低點, 其中住宅類同比增速降至10.3%。

固收債券 (何雨晨)

事件:2017年9月27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 要加大對小微企業發展的財政金融支援力度, 並提出一系列措施, 具體包括降稅、定向降准、再貸款支持、專項債等, 措施全面且具較強針對性。

評論:1. 定向降准重啟, 短期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此次國常會宣佈重啟定向降准,

但是具體操作細節尚不明確, 需視央行後續配套措施而定。 故對該措施無需作過度解讀;2. “融資難、融資貴”重提:融資難、融資貴是前幾年的高頻熱詞, 去杠杆背景下, 舊話重提, 意味著目前的定價水準可能已對小微企業形成了制約, 銀行對於小微企業風險定價可能需要再評估;3. 小微再貸款具新意:在目前商業銀行負債成本高企、不良尚未全面好轉的背景下, 商業銀行投放小微需要更多“實質”激勵, 再貸款作為較低成本負債有助於提高放貸積極性;4. 小微專項債擴規模:會議提到支援擴大小微企業金融債券發行規模, 募集資金全部用於小微企業信貸投放, 但考慮到目前金融債發行成本不低, 且募集本身需要時間,
短期料難見效;5. 貸款額度還需支持:如之前週報所提, 今年狹義信貸投放增速較快, 為使商業銀行支援小微企業發展, 信貸額度可能還需鬆綁。

資本市場 (胡光軍、王震)

事件:9月份以來, 陸續進入業績預告期, 尤其是主機板和創業板。 在供給側改革下, 主機板業績報喜居多。

評論(胡光軍):交易所的規定:全部創業板公司都需要發佈三季度業績預告, 且時間鎖定在10月15日前;中小板公司在半年報中都已進行了業績預告;主機板公司的業績預告則往往意味著“驚喜”, 即其業績同比變化超過50%, 向上或向下。 從業績預告情況來看, 國防軍工、鋼鐵、綜合行業三季度預估同比變動幅度為568%、321%、258%;業績負增長的是農林牧漁、公用事業、休閒服務同比變動幅度-18%、-10%和-8%。 主機板業績報喜居多,通信行業權重股業績較好,但是小股票受壓於三大運營商資本開支的減少業績不理想占比較高,但隨著5G基礎設施投資的展開,有望困境反轉。

事件:2017年上半年PE VC在TMT領域投資創新高。普華永道報告顯示,2017年上半年,中國TMT(科技、媒體及通信)行業私募及創投(PE VC)投資達到1582筆,環比增加104筆;投資總額達到307.5億美元,環比增長22.9%。

評論(王震):私募及創投恢復活躍,體現出投資者對TMT行業的信心。大額融資方面,2017年上半年過億美元投資數量達到49起,半年度的大額投資金額環比增長近50%,占同期TMT行業投資總額的70%以上,且出現了2014年以來歷史最高的單筆投資金額。從子行業來看,互聯網及移動互聯網依舊是TMT行業的領頭羊。2017年上半年投資總額為213.06億美元,並有3筆投資金額超過10億美元數量級。此外,2017年上半年,首次公開募股(IPO)仍然是TMT行業資本退出的主要管道,這與當前中國A股市場活躍、IPO審核節奏加快有關。但2017年上半年IPO退出占全部退出案例的比例較2016年下半年有所下降。普華永道中國審計部合夥人蔡明仁表示:“上半年TMT行業大額投資不斷湧現,印證了市場對符合期待的企業抱有極高的投資興趣。但大額投資的風險仍不容小覷。一方面,行業在經過多輪洗牌之後,被投標的可能存在估值過高的風險;另一方面,由於當前中國大部分獨角獸企業都以服務本土市場的互聯網消費用戶為主,區域性的經濟週期對企業帶來的影響也更大。

公募基金 (張丹)

事件:昨日,華泰柏瑞基金發佈公告,旗下華泰柏瑞量化阿爾法混合基金於26日正式成立,首募規模高達51.55億元,成為今年首發規模最大的偏股型基金。

評論:公告顯示,該基金從9月1日開始募集,由於銷售火爆,原定的截止日從9月28日提前到9月20日,累計銷售天數只有20天。該基金最終有效認購總戶數也多達47801戶,這代表了散戶投資者對該基金的追捧程度。在今年權益類公募基金整體發行低迷的環境下,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首募平均規模分別為4億元和4.71億元,超50億的首募規模絕對算得上是“天量”。作為一款“爆款”產品,本基金也體現了“有名有實”的特點:華泰柏瑞量化部門負責人田漢卿有著一定的行業知名度,為華泰柏瑞打出了量化產品的品牌,同時旗下產品也通過了業績驗證,且產品業績的一致性比較強。有業績支撐的標籤化產品自然能夠激發市場的熱情。

政策監管 (王雲龍、朱華)

事件:保監會於近期下發了《關於報送三季度人身險公司經營情況分析報告的通知》,要求壽險公司報送三季度經營情況分析報告。

評論(王雲龍):從人身險公司調研提綱來看,通知要求險企報送四方面內容:一是宏觀經濟金融政策等外部環境發展變化對保險行業的影響。具體來看,保監會要求上述險企報送包括宏觀經濟政策、金融政策、產業政策、財稅政策及有關監管舉措等方面對人身險市場的影響。

二是今年以來公司業務經營情況和主要特點。保監會要求上述險企報送五方面的內容:一是今年以來業務發展總體情況、特點,下半年以來的主要變化。二是業務結構分析,包括普通壽險、分紅險、萬能險等險種,以及銀郵代理、個人代理等管道的發展變化情況。三是公司在服務實體經濟、助力脫貧攻堅等方面的新進展。四是公司退保與給付情況及原因分析。五是行銷員數量、行銷員繼續率、人均產能變化情況及原因分析。

三是公司當前面臨的主要風險。保監會要求上述險企報送流動性風險等業務風險點。此外,保監會還要求上述險企報送今年前9個月中短存續期業務的基本情況,包括規模保費收入、原保費收入、滿期給付及退保金,以及這三項占全部業務的比重。

四是今明兩年公司發展形勢預測。在對今明兩年發展情況的預測方面,保監會要求:一是對公司2017年全年發展情況進行分析和預測,包括業務規模、賠付情況、退保情況、資產規模和現金流等方面進行分析和預測,並充分說明相關原因和情況。二是對公司2018年發展趨勢進行分析和預測。

事件:保監會134號文下周實施,而從134號文發佈到9月底期間,不少消費者以“趕末班車”的心態投保了不少理財型保單

評論(朱華):距10月1日《中國保監會關於規範人身保險公司產品開發設計行為的通知》(即“134號文”)正式實施已不足一星期。在此背景下,各險企加快產品更新升級的步伐,同時有一大批險企此前熱銷的產品則面臨停售。“134號文”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從2017年10月1日起,年金類保險產品5年內不得返還,5年以後每年返還金額不能超過已交保費的20%,因此目前市場上的快速返還型產品必須改進;萬能險不能以附加險形式存在,因此目前作為很多壽險公司個險管道主打的“年金+萬能”形態產品必須停售。這意味著,一大批險企此前熱銷的產品面臨停售。目前部分銀行仍抓住即將下架的噱頭,加大力度推銷這類型的存量產品。

據瞭解,中國人壽、中國平安、中國太保、新華保險等上市險企去年原保費排名前五的產品中,有8款產品是年金產品,6款是兩全保險,4款是終身壽險,2款是重疾保險。其中有7款年金產品受到新政對於快速返還型年金保險相關要求的影響,目前處於停售或更新升級的狀態,僅有1款仍在銷售。

新規正式實施後,未來的保險產品將回歸保險本源,突出風險保障,重疾險、終身壽險產品或可稱為壽險公司的拳頭產品。

免責條款

本報告中的資訊、意見等均僅供投資者參考之用,不構成所述證券買賣的出價或征價。該資訊、意見並未考慮到獲取本報告人員的具體投資目的、財務狀況以及特定需求,在任何時候均不構成對任何人的個人推薦。

主機板業績報喜居多,通信行業權重股業績較好,但是小股票受壓於三大運營商資本開支的減少業績不理想占比較高,但隨著5G基礎設施投資的展開,有望困境反轉。

事件:2017年上半年PE VC在TMT領域投資創新高。普華永道報告顯示,2017年上半年,中國TMT(科技、媒體及通信)行業私募及創投(PE VC)投資達到1582筆,環比增加104筆;投資總額達到307.5億美元,環比增長22.9%。

評論(王震):私募及創投恢復活躍,體現出投資者對TMT行業的信心。大額融資方面,2017年上半年過億美元投資數量達到49起,半年度的大額投資金額環比增長近50%,占同期TMT行業投資總額的70%以上,且出現了2014年以來歷史最高的單筆投資金額。從子行業來看,互聯網及移動互聯網依舊是TMT行業的領頭羊。2017年上半年投資總額為213.06億美元,並有3筆投資金額超過10億美元數量級。此外,2017年上半年,首次公開募股(IPO)仍然是TMT行業資本退出的主要管道,這與當前中國A股市場活躍、IPO審核節奏加快有關。但2017年上半年IPO退出占全部退出案例的比例較2016年下半年有所下降。普華永道中國審計部合夥人蔡明仁表示:“上半年TMT行業大額投資不斷湧現,印證了市場對符合期待的企業抱有極高的投資興趣。但大額投資的風險仍不容小覷。一方面,行業在經過多輪洗牌之後,被投標的可能存在估值過高的風險;另一方面,由於當前中國大部分獨角獸企業都以服務本土市場的互聯網消費用戶為主,區域性的經濟週期對企業帶來的影響也更大。

公募基金 (張丹)

事件:昨日,華泰柏瑞基金發佈公告,旗下華泰柏瑞量化阿爾法混合基金於26日正式成立,首募規模高達51.55億元,成為今年首發規模最大的偏股型基金。

評論:公告顯示,該基金從9月1日開始募集,由於銷售火爆,原定的截止日從9月28日提前到9月20日,累計銷售天數只有20天。該基金最終有效認購總戶數也多達47801戶,這代表了散戶投資者對該基金的追捧程度。在今年權益類公募基金整體發行低迷的環境下,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首募平均規模分別為4億元和4.71億元,超50億的首募規模絕對算得上是“天量”。作為一款“爆款”產品,本基金也體現了“有名有實”的特點:華泰柏瑞量化部門負責人田漢卿有著一定的行業知名度,為華泰柏瑞打出了量化產品的品牌,同時旗下產品也通過了業績驗證,且產品業績的一致性比較強。有業績支撐的標籤化產品自然能夠激發市場的熱情。

政策監管 (王雲龍、朱華)

事件:保監會於近期下發了《關於報送三季度人身險公司經營情況分析報告的通知》,要求壽險公司報送三季度經營情況分析報告。

評論(王雲龍):從人身險公司調研提綱來看,通知要求險企報送四方面內容:一是宏觀經濟金融政策等外部環境發展變化對保險行業的影響。具體來看,保監會要求上述險企報送包括宏觀經濟政策、金融政策、產業政策、財稅政策及有關監管舉措等方面對人身險市場的影響。

二是今年以來公司業務經營情況和主要特點。保監會要求上述險企報送五方面的內容:一是今年以來業務發展總體情況、特點,下半年以來的主要變化。二是業務結構分析,包括普通壽險、分紅險、萬能險等險種,以及銀郵代理、個人代理等管道的發展變化情況。三是公司在服務實體經濟、助力脫貧攻堅等方面的新進展。四是公司退保與給付情況及原因分析。五是行銷員數量、行銷員繼續率、人均產能變化情況及原因分析。

三是公司當前面臨的主要風險。保監會要求上述險企報送流動性風險等業務風險點。此外,保監會還要求上述險企報送今年前9個月中短存續期業務的基本情況,包括規模保費收入、原保費收入、滿期給付及退保金,以及這三項占全部業務的比重。

四是今明兩年公司發展形勢預測。在對今明兩年發展情況的預測方面,保監會要求:一是對公司2017年全年發展情況進行分析和預測,包括業務規模、賠付情況、退保情況、資產規模和現金流等方面進行分析和預測,並充分說明相關原因和情況。二是對公司2018年發展趨勢進行分析和預測。

事件:保監會134號文下周實施,而從134號文發佈到9月底期間,不少消費者以“趕末班車”的心態投保了不少理財型保單

評論(朱華):距10月1日《中國保監會關於規範人身保險公司產品開發設計行為的通知》(即“134號文”)正式實施已不足一星期。在此背景下,各險企加快產品更新升級的步伐,同時有一大批險企此前熱銷的產品則面臨停售。“134號文”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從2017年10月1日起,年金類保險產品5年內不得返還,5年以後每年返還金額不能超過已交保費的20%,因此目前市場上的快速返還型產品必須改進;萬能險不能以附加險形式存在,因此目前作為很多壽險公司個險管道主打的“年金+萬能”形態產品必須停售。這意味著,一大批險企此前熱銷的產品面臨停售。目前部分銀行仍抓住即將下架的噱頭,加大力度推銷這類型的存量產品。

據瞭解,中國人壽、中國平安、中國太保、新華保險等上市險企去年原保費排名前五的產品中,有8款產品是年金產品,6款是兩全保險,4款是終身壽險,2款是重疾保險。其中有7款年金產品受到新政對於快速返還型年金保險相關要求的影響,目前處於停售或更新升級的狀態,僅有1款仍在銷售。

新規正式實施後,未來的保險產品將回歸保險本源,突出風險保障,重疾險、終身壽險產品或可稱為壽險公司的拳頭產品。

免責條款

本報告中的資訊、意見等均僅供投資者參考之用,不構成所述證券買賣的出價或征價。該資訊、意見並未考慮到獲取本報告人員的具體投資目的、財務狀況以及特定需求,在任何時候均不構成對任何人的個人推薦。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