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羅新:歷史的真相,從來不是教科書上那麼簡單

9月16日, 思想食堂邀請知名歷史學家羅新教授圍繞民族、國家關係作了主題演講。 這是一場想要顛覆你三觀的演講。

羅新教授說:“如果我講的都是你知道的, 或者是你回頭找一本書, 翻開一看都寫了的, 那對我來說就毫無意義。 我希望的是(會有)一個觀念上的衝突, 跟你已經瞭解的非常不一樣, 跟你已有的觀念發生衝突。 衝突的結果不一定是使你改變, 但是希望你知道, 還有另外一種思想存在, 另外一種分析方法存在, 這樣就很好了。 ”

羅新

思想食堂講師

知名歷史學者/北大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

演講/羅新 整理/思想食堂

近代歷史學的一個最重要的特徵, 就是以民族國家為單位展開的, 而這個民族國家指的是現代民族國家。 我們大家都身處其中, 意識不到, 很自然地覺得歷史學就是各個國家的歷史, 比如中國歷史、日本歷史。

但是, 國家邊界線這麼一個很晚才有的概念, 是不足以把古代的各種複雜情況都包括進去的。

比如說古代的一個人群, 在近代被分割成為兩個國家;古代的一個地區, 在近代被分成南北兩個部分;原本的一家人, 被分開歸屬於不同的國家。

所以, 作為一種補償, 我們就開始講國際地區史和國別民族史。

比如講東亞史, 來彌補中國、韓國、日本這三個國家互動的歷史。

或者是講民族史, 比如藏族史、蒙古史。 民族史研究的是那些具有社會共同體特徵的人群。 那麼這些人群是如何進行分類的?

人以群分都是不客觀的

很多人一提到民族問題, 就開始討論中國民族的分類是怎麼回事, 是根據什麼分類的, 中國為什麼會有56個民族?

要討論這個問題, 需要回到原點:人為什麼要進行分類?

今天的民族衝突、民族矛盾, 以及由此引起的社會和政治危機, 往往都是這些分類引起的。

我們在討論所謂的民族問題的時候, 其實是把人進行了一種特殊的分類。 中國古代是沒有民族分類的, 連民族這個詞也沒有。 所以, 民族是一種新的分類。

對於人的基本分類, 我們經常聽到的有按照人種、種族、民族、族群來分。 其中, 民族和族群的分類, 本質上都是一種人對人群進行的主觀的和因自己需要而做的劃分。

在這個研究領域, 曾經有過兩個學派。 一個是德蘇學派,

從德國起源, 在蘇聯得到更進一步的發展。

德蘇學派認為人和人之間的差異是客觀的, 是生物學意義上的不一樣。 那時候還沒有基因的概念, 不知道有DNA, 所以他們就相信人群與人群的差異是血統上的差異。

這個學派的思想後來發展到極端, 就是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 發生了人類史上慘絕人寰的大屠殺。

另一個叫英美學派。他們的觀點是人群和人群之間的差異不是由生物學的原理決定的,而是由政治的原理決定的。

這個學派從一開始就重視文化,認為一個地區和另一個地區不一樣,一個人群和另一個人群不一樣,是由各自的文化環境和文化傳統決定的。

總的來說,人群分類的方法是根據需要產生的,而且反映了不同時代的觀念和社會現實。沒有任何分類是先天的、自然的、客觀的、不可改變的。

所以到1960年代,西方學界基本上徹底拋棄了這種人類分類的觀念和思維。

族群差異遠小於個體差異

現在所有人類的祖先,都是從非洲走出來的。

然後花了大概不到五萬年,人類就發展出地區性差異,比如,緯度越低地區的人群,膚色就越深;緯度越高地區的人群,膚色就越淺。這是人類對不同的地理環境進行適應的結果。

如果現在我們中的某個人搬到北歐去居住,在自然環境下,只要時間足夠久,他的後代們的膚色一定會發生變化,變得更白,頭髮顏色也會變得更淺。

所以,如果我們非要分出人群,分出北歐人群、南歐人群、非洲人群、東亞人群,找出他們之間的差異,那當然是存在的。

但是這個之間的差異,遠遠小於任何一個人群內的個體與個體之間的差異。

所以當我們在強調人群與人群差異的時候,卻忽略了自己人群內部的差異,這有什麼意義?

族群的邊界是流動的

人群並不是說沒有差異。從太平洋的西岸到大西洋的東岸,這頭的中國和那頭的西班牙相比,當然有差異。無論是語言上、文化上,還是個體形態、人類學特徵上,都有巨大的差異。

但是這個差異不是一步跳過去的,這中間的差異是均勻分佈,逐漸形成的。從東亞的東端,開始向西部發展,到中亞和中東地區,到地中海地區,最後發展到西班牙。每個相鄰部分之間的差異是很小的。

所以邊界是永遠不清晰的。任何人群與人群、文化與文化,都沒有清楚的分界線。文化的邊界是流動的、可變的,族群和族群之間的分界也是變化的、流動的。

只有國家與國家,因為現在有了政治上的劃分,所以有清楚的邊界。

所以,什麼是民族?民族和民族之間,有生物學意義上的差異嗎?是說生下來就不一樣嗎?永遠不能變嗎?

這個世界不存在一個從生物學意義上能夠把人群跟人群劃分開來的東西,因此今天我們無論是說民族還是族群,其實都是在說文化上的差異。

而文化上的差異是一種歷史差異,也就是說應該從歷史學的角度,來觀察和分析這種差異的形成過程、發展過程和演化過程。

作為現代人,我們在被人教育關於過去的所謂民族或者是國家的歷史的時候,我們腦子裡一定要始終保持這麼一個觀念:古代族群結構具有本質上的流動性。

古代的族群不是沒有,比如我們會說蒙古人、鮮卑人、烏桓人,當然有各種各樣的人。但是它們的邊界永遠是開放的。

正是這種開放,使得這個人群具有活力,具有存在的可能性。任何邊界封閉的人群,都很快就會崩潰。

在人類歷史上,即使是在地理上極為偏僻,與外界聯繫稀少的人群,也在時間的長河中保持著一定的流動性。

比如,我們在地球上能夠找到的最邊遠、最封閉的地方是南美的復活節島。但是從生物學上看,復活節島上的人們和波里尼西亞人,紐西蘭、夏威夷、塔希提島那些地方的人,都保持著強烈的連續性。

所以,人群的邊界永遠是開放的。沒有任何一個人群,在生物學意義上,不會和另一個人群產生交集。

民族的本質是政治體

民族、族群這些概念,我們認為都是人類有意識的創造。所有歷史上的民族或者說族群,本質上都是一個政治體。

什麼是政治體呢?政治體是由政治關係、政治利益驅動創造出來的產物。

現在全世界的國家都是民族國家,都是基於民族觀念、民族理論、民族主義意識形態所發展起來的一種國家建設。

有趣的是,所有的民族國家,哪怕是正在建設中的民族國家,它們都會不停地強調,自己是一個獨立的民族,是一個統一的民族,是一個由國家的邊界線決定民族邊界的國家。

回頭看中國歷史,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講王朝興衰史,先秦史、秦漢史、魏晉南北朝史、隋唐兩宋史,元明清史,都是講的王朝。

可是我們沒有講到人群內部的文化變遷與人群之間的關係,這些都是現在的歷史書不講的部分,但其實是關係重大的部分,也是我們今後應該思考的問題。

從這個意義上,我們應該講述一個不同的歷史,一個不同於過去簡單的改朝換代的歷史。

(以上內容根據羅新老師現場演講整理,有刪節)

另一個叫英美學派。他們的觀點是人群和人群之間的差異不是由生物學的原理決定的,而是由政治的原理決定的。

這個學派從一開始就重視文化,認為一個地區和另一個地區不一樣,一個人群和另一個人群不一樣,是由各自的文化環境和文化傳統決定的。

總的來說,人群分類的方法是根據需要產生的,而且反映了不同時代的觀念和社會現實。沒有任何分類是先天的、自然的、客觀的、不可改變的。

所以到1960年代,西方學界基本上徹底拋棄了這種人類分類的觀念和思維。

族群差異遠小於個體差異

現在所有人類的祖先,都是從非洲走出來的。

然後花了大概不到五萬年,人類就發展出地區性差異,比如,緯度越低地區的人群,膚色就越深;緯度越高地區的人群,膚色就越淺。這是人類對不同的地理環境進行適應的結果。

如果現在我們中的某個人搬到北歐去居住,在自然環境下,只要時間足夠久,他的後代們的膚色一定會發生變化,變得更白,頭髮顏色也會變得更淺。

所以,如果我們非要分出人群,分出北歐人群、南歐人群、非洲人群、東亞人群,找出他們之間的差異,那當然是存在的。

但是這個之間的差異,遠遠小於任何一個人群內的個體與個體之間的差異。

所以當我們在強調人群與人群差異的時候,卻忽略了自己人群內部的差異,這有什麼意義?

族群的邊界是流動的

人群並不是說沒有差異。從太平洋的西岸到大西洋的東岸,這頭的中國和那頭的西班牙相比,當然有差異。無論是語言上、文化上,還是個體形態、人類學特徵上,都有巨大的差異。

但是這個差異不是一步跳過去的,這中間的差異是均勻分佈,逐漸形成的。從東亞的東端,開始向西部發展,到中亞和中東地區,到地中海地區,最後發展到西班牙。每個相鄰部分之間的差異是很小的。

所以邊界是永遠不清晰的。任何人群與人群、文化與文化,都沒有清楚的分界線。文化的邊界是流動的、可變的,族群和族群之間的分界也是變化的、流動的。

只有國家與國家,因為現在有了政治上的劃分,所以有清楚的邊界。

所以,什麼是民族?民族和民族之間,有生物學意義上的差異嗎?是說生下來就不一樣嗎?永遠不能變嗎?

這個世界不存在一個從生物學意義上能夠把人群跟人群劃分開來的東西,因此今天我們無論是說民族還是族群,其實都是在說文化上的差異。

而文化上的差異是一種歷史差異,也就是說應該從歷史學的角度,來觀察和分析這種差異的形成過程、發展過程和演化過程。

作為現代人,我們在被人教育關於過去的所謂民族或者是國家的歷史的時候,我們腦子裡一定要始終保持這麼一個觀念:古代族群結構具有本質上的流動性。

古代的族群不是沒有,比如我們會說蒙古人、鮮卑人、烏桓人,當然有各種各樣的人。但是它們的邊界永遠是開放的。

正是這種開放,使得這個人群具有活力,具有存在的可能性。任何邊界封閉的人群,都很快就會崩潰。

在人類歷史上,即使是在地理上極為偏僻,與外界聯繫稀少的人群,也在時間的長河中保持著一定的流動性。

比如,我們在地球上能夠找到的最邊遠、最封閉的地方是南美的復活節島。但是從生物學上看,復活節島上的人們和波里尼西亞人,紐西蘭、夏威夷、塔希提島那些地方的人,都保持著強烈的連續性。

所以,人群的邊界永遠是開放的。沒有任何一個人群,在生物學意義上,不會和另一個人群產生交集。

民族的本質是政治體

民族、族群這些概念,我們認為都是人類有意識的創造。所有歷史上的民族或者說族群,本質上都是一個政治體。

什麼是政治體呢?政治體是由政治關係、政治利益驅動創造出來的產物。

現在全世界的國家都是民族國家,都是基於民族觀念、民族理論、民族主義意識形態所發展起來的一種國家建設。

有趣的是,所有的民族國家,哪怕是正在建設中的民族國家,它們都會不停地強調,自己是一個獨立的民族,是一個統一的民族,是一個由國家的邊界線決定民族邊界的國家。

回頭看中國歷史,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講王朝興衰史,先秦史、秦漢史、魏晉南北朝史、隋唐兩宋史,元明清史,都是講的王朝。

可是我們沒有講到人群內部的文化變遷與人群之間的關係,這些都是現在的歷史書不講的部分,但其實是關係重大的部分,也是我們今後應該思考的問題。

從這個意義上,我們應該講述一個不同的歷史,一個不同於過去簡單的改朝換代的歷史。

(以上內容根據羅新老師現場演講整理,有刪節)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