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報廢汽車回收管理辦法》修訂進入最後階段 零部件再製造需標準法規“解咒”

“再製造產品的品質特性、功能性不低於原型新品, 而成本只有新品的50%左右, 可節能60%、節材70%, 經濟效益、生態效益顯著。 再製造有利於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成為中國製造升級轉型的重要突破。 ”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再製造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朱勝說。

9月13日, 全球汽車回收利用與再製造產業鏈發展國際峰會在北京召開, 與會嘉賓圍繞再製造行業政策法規、面臨的問題和發展趨勢展開探討。

■市場爆發式增長在即

中國物資再生協會副會長高延莉表示, 汽車產業的發展帶動了再製造和回收產業的發展, 再製造產業作為國家新興產業, 契合中國發展迴圈經濟的戰略。 她直言, 我國再製造產業的宏觀政策很好, 但面臨的挑戰也很嚴峻, 建議政府完善法律政策, 突破逆向回收的政策瓶頸, 在稅收政策上扶持企業, 加大再製造產品的應用宣傳, 提高社會認知度。

日前, 商務部市場體系建設司副巡視員胡劍萍在2017中國汽車產業發展(泰達)論壇上提出, 為適應行業發展需要, 加快拆解行業管理改革, 國務院法制辦修訂《報廢汽車回收管理辦法》的工作已進入最後階段, 重點推進三方面改革, 一是取消報廢汽車回收拆解企業總量控制合理規劃佈局的要求, 實行先製造後征的制度;二是允許舊件進入流通, 開展綠色汽車消費;三是廢除報廢機動車的收購價格參照廢舊金屬價格計價的規定, 改為市場主體自主協商定價, 與此同時, 商務部正在組織修訂相配套的國家標準。 高延莉認為, 就此來看, 我國報廢汽車回收行業正準備“彎道超車”。

2016年, 我國報廢汽車拆解量達500多萬輛,

預計2020年為1200萬~1700萬輛。 當前, 得益于產業技術水準、機械化程度、企業管理水準不斷提高, 回用件再使用率達37%;但行業也存在有毒有害物質管控不嚴、造成二次污染的問題。

“市場上相當一部分車是好車, 拆下來的是原廠零部件, 完全能達到繼續使用的標準。 ”高延莉強調, “回收利用不是收破爛的, 報廢汽車回收拆解應向精細化方向發展, 以前企業大多是破壞性拆解, 現在轉變為拆解、清洗、檢測。 可直接銷售的, 檢驗後銷售;可再製造的零部件, 通過加工、裝配、整機測試、包裝、貼碼, 然後銷售。 ”她認為, 建立產業標準體系勢在必行。 據悉, 回用件分級分類標準化工作導則、管理導則以及涉及具體零部件(如發動機、變速器、轉向機、發電機等)的標準都在制定中,

《管理辦法》修訂版出臺後, 市場會立即呈現爆發式增長。

■再製造產業尚有四大挑戰待解

工信部賽迪研究院副院長劉文強表示, 報廢產品的處置迫在眉睫, 當前回收利用產業的規模難以支撐大量的汽車報廢需求。

劉文強認為, 我國再製造產業面臨著四大挑戰。 在認知方面, 由於再製造是新興事物, 所以大家常常與修理、翻新、改裝等概念混淆, 認為再製造產品是舊產品、二手車產品, 沒有品質保障。 在原料方面, 產業沒有逆向物流體系, 無法形成規模, 舊件循環體系鏈條斷裂。 回收舊件非常難, 無法回流到生產企業。 同時, 行業管理職能部門多, 且認識程度不一致, 沒有品質標準和企業准入, 管理、商標、包裝、銷售沒有參照規則。

在政策方面, 針對再製造的相關法律法規、管理政策和操作細則還有待出臺和完善。 《管理辦法》現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產業發展, 應儘快總結經驗, 修訂行業規範。 此外, 當前政策實施多是向客戶傳遞支援行業發展的態度, 對企業開拓市場沒有決定性作用。 在技術和商業模式方面, 核心修復技術有待提升, 商業模式亟待建立。 企業還需探索如何創新工藝、降低成本, 並借助後市場促進產品規模化、網路化, 用互聯網的力量搭建平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