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一字一句詮釋心經八個字境界的奧秘

《心經》是一本佛教徒必讀, 必知的一本經典佛經。 全稱《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梵文paramitahrdayasutra。 略稱《般若心經》或《心經》。 全經只有一卷, 260字。 屬於《大品般若經》中600卷中的一節, 是佛經中字數最少的一部經典著作, 因其字數最少、含義最深、傳奇最多、影響最大, 被認為是般若經類的提要。 該經曾有過七種漢譯本。 較為有名的是後秦鳩摩羅什所譯的《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和唐朝玄奘所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漢傳佛教通行版為玄奘譯。 這部經在佛教三藏中的地位殊勝, 就相當於釋迦牟尼佛的心臟一樣, 收于大正藏第八冊。

心(梵hrdaya ), 指心臟, 含有精要、心髓等意。 本經系將內容龐大之般若經濃縮, 成為表現“般若皆空”精神之簡潔經典。 全經舉出五蘊、三科、十二因緣、四諦等法以總述諸法皆空之理。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一語, 即是出自本經。

般若, 智慧也。 波羅蜜, 到彼岸也。 多, 定也。 經, 徑也。 言此經乃定心之徑路也。

此經以單法為名, 實相為體, 觀照為宗, 度苦為用, 大乘為教相。

此五者, 經中所說之旨也。 單法者, 即般若波羅蜜多也。 實相者, 即諸法空相也。 觀照者, 即照見五蘊皆空妄也。 度苦者, 即度一切業報苦厄也。 大乘者, 即菩薩所行甚深般若也。

度苦者, 即度一切業報苦厄也。 大乘者, 即菩薩所行甚深般若也。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釋解:

凡人要度苦厄, 了生死, 成大覺, 非從自心下手不可。 但要明白自心, 只依這二百六十個字, 已經夠了。 但空的道理不明白, 自心的相貌也難徹了。 這個經, 最主要是說性空的道理, 不是世人所說的空, 那是斷滅空, 他們誤解佛法是消極自了的。 今把此經判分七段, 用白話來逐字逐句解釋,

使世人明白空的真義, 不至誤會造業。 由此斷一切苦厄, 並可發大悲平等心救世, 證明佛法在社會上的大用, 實是開發世界大同唯一的法寶。

【般若】這是梵文, 我國名為大智慧。 因為中國文字難盡其義, 所以仍用原文, 並且尊重這幾個字, 所以不譯。 這個般若, 全是說心的妙用。 上自佛, 下至眾生, 無不由此而成佛道, 了生死, 度苦厄。 論其性體, 是不生不滅的金剛;論其相貌, 卻是無形無狀的實相;論其妙用, 乃是不可測知的圓通神妙。 這個般若, 是人人有分的, 佛和眾生都是平等的;不過佛是開了般若慧, 眾生是有而不開, 被無明所蒙住了。 至於般若兩個字, 解釋卻有許多字, 當雲“通達世間法出世間法, 融通無礙, 恰到好處, 而又不執取諸法的大智慧。

”才能盡其義。 因為世間法人事等等, 都是佛法。 佛是覺義, 能覺悟世上一切人情世故。 盡了人道, 才可成佛。 總之, 入世出世, 只是一心, 顛倒煩惱, 貪嗔癡迷, 是六道眾生的心;如能空淨自在, 不固執, 便是佛菩薩的心。 所以離世法, 便沒有佛法;離了般若, 只有作孽受苦厄的分了。

佛是開了般若慧, 眾生是有而不開, 被無明所蒙住了。

【波羅】 此言彼岸;因為有個度字, 所以假定一條生死河, 眾生在苦惱的此岸, 要度過到清淨的彼岸, 用來比喻, 不是真有此岸彼岸。

【蜜】 是到的意思, 是到了果位了。 果位是究竟涅盤, 涅盤就是清淨。

【多】是上面的意思。 到彼岸之上, 才是究竟。 現在假分五步:第一步在此岸;第二步入流, 是下了渡船了, 是初發心的人, 亦是初果羅漢;第三步是中流, 船在河中間, 如聲聞緣覺;第四步到了彼岸, 是十地以下的菩薩, 終不是究竟;必第五步上岸, “多”舍去了船, 即是舍去了法見, 掃除了執心, 斯是了無掛礙的等覺菩薩和佛。

【心】心是什麼?是個影子, 不能說有, 不能說無:所以無形段, 不過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和六塵(色、聲、香、味、觸、法)相對起了認識,叫做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所以是集起的。就是心同外境集合而緣起的幻影,即名幻心;心中起的道理,叫做幻法;執住個幻我成個幻見,於是成熟了,就有六道生死。但造成這個生死的是幻心,要開般若智慧了脫生死的,還是要用這幻心;成到佛(涅盤),也是用這幻心,你既然知道是幻的,那麼就有幻心造成幻法,一切人事等等,六道生死涅盤,還不是一樣是幻的?由此可覺本來沒有生死,都是冤枉造作。既無生死,就用不著涅盤了,所以說諸法空相,涅盤生死等空華,即是此意。但又為什麼分真心妄心呢?這是不得已而替初學的人說,其實心,根本不有,不可得,又分什麼真和妄呢?不過幻心不能除,人事上一切的幻用不能廢,所以權分真心妄心。真心是無心之心,何以叫無心之心呢?即是不起念時,而見聞覺知仍舊了了,卻無分別,寂然不動的,此是真心;如一起了念,分別人事,而可以心不顛倒,亦不逐境流浪,頓然歸到無心本位,此還是真心。至於念念流浪,不覺漸漸入了迷途,此名妄心,但本體勿失的。這部心經,就教你凜覺的法子,用智慧觀照什麼是心?什麼是苦厄?又如何回歸到清淨寂滅無心之心的本位?所以名為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經】有許多意思:如“路”,指示我們回復真心之路的;“法”,一切方法;

【經】有許多意思:如“路”,指示我們回復真心之路的;“法”,一切方法;“貫”,貫通前後的義理;“契”,契合各人的機,各事的理,有這幾種解釋。現在二百六十個字,是文字般若,指示我們觀照般若的方法;照此去做,實證實相般若的究竟,總不出眾生心行中事,所以經是完全指我們自身而說的。

此經共有七個翻譯,這是唐朝三藏大師玄奘所譯,文是簡單的,義是深奧的。雖有七譯,意義是一樣的。讀經當重意義,不可徒在文字上死執。此經是替大乘菩薩登佛位說的,表至高無上的佛境,意境只有自己曉得,說不出的,所以叫做無字真經。並不是真的無字,願學人自己領會自己的境界,到了如何地位;至於佛的境界,卻不是二乘人或十地以下的菩薩可以測知的。我們東土人,大乘根器多而厚,所以不論男的女的,識字不識字,都喜歡讀這個經;譬如人聞香,個個人知道香味好,但多半不知道是什麼香;而受薰是平等的,所以不可思議。以上釋題竟。

【觀】定下了心,運想那個道理叫做觀。這個觀,是已證到果地圓成的妙觀,不是因地初修作觀的觀,是大自在觀,般若的大機大用已經啟發,心無能觀,亦無所觀,是能所雙忘的妙觀。

【自在】是無可無不可的自在,不是自由。自由是不肯受拘束的,但環境不如你的意思,便苦了。獨有自在,是到處能安,自然地不受環境所困,一切好壞隨緣;樂亦不喜,苦亦不惱,知道他是本來空,自己有主宰的。這個自在,是指大自在。

未完待續。。。

吉祥如意!

歡迎訂閱大日明王上師講法

不過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和六塵(色、聲、香、味、觸、法)相對起了認識,叫做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所以是集起的。就是心同外境集合而緣起的幻影,即名幻心;心中起的道理,叫做幻法;執住個幻我成個幻見,於是成熟了,就有六道生死。但造成這個生死的是幻心,要開般若智慧了脫生死的,還是要用這幻心;成到佛(涅盤),也是用這幻心,你既然知道是幻的,那麼就有幻心造成幻法,一切人事等等,六道生死涅盤,還不是一樣是幻的?由此可覺本來沒有生死,都是冤枉造作。既無生死,就用不著涅盤了,所以說諸法空相,涅盤生死等空華,即是此意。但又為什麼分真心妄心呢?這是不得已而替初學的人說,其實心,根本不有,不可得,又分什麼真和妄呢?不過幻心不能除,人事上一切的幻用不能廢,所以權分真心妄心。真心是無心之心,何以叫無心之心呢?即是不起念時,而見聞覺知仍舊了了,卻無分別,寂然不動的,此是真心;如一起了念,分別人事,而可以心不顛倒,亦不逐境流浪,頓然歸到無心本位,此還是真心。至於念念流浪,不覺漸漸入了迷途,此名妄心,但本體勿失的。這部心經,就教你凜覺的法子,用智慧觀照什麼是心?什麼是苦厄?又如何回歸到清淨寂滅無心之心的本位?所以名為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經】有許多意思:如“路”,指示我們回復真心之路的;“法”,一切方法;

【經】有許多意思:如“路”,指示我們回復真心之路的;“法”,一切方法;“貫”,貫通前後的義理;“契”,契合各人的機,各事的理,有這幾種解釋。現在二百六十個字,是文字般若,指示我們觀照般若的方法;照此去做,實證實相般若的究竟,總不出眾生心行中事,所以經是完全指我們自身而說的。

此經共有七個翻譯,這是唐朝三藏大師玄奘所譯,文是簡單的,義是深奧的。雖有七譯,意義是一樣的。讀經當重意義,不可徒在文字上死執。此經是替大乘菩薩登佛位說的,表至高無上的佛境,意境只有自己曉得,說不出的,所以叫做無字真經。並不是真的無字,願學人自己領會自己的境界,到了如何地位;至於佛的境界,卻不是二乘人或十地以下的菩薩可以測知的。我們東土人,大乘根器多而厚,所以不論男的女的,識字不識字,都喜歡讀這個經;譬如人聞香,個個人知道香味好,但多半不知道是什麼香;而受薰是平等的,所以不可思議。以上釋題竟。

【觀】定下了心,運想那個道理叫做觀。這個觀,是已證到果地圓成的妙觀,不是因地初修作觀的觀,是大自在觀,般若的大機大用已經啟發,心無能觀,亦無所觀,是能所雙忘的妙觀。

【自在】是無可無不可的自在,不是自由。自由是不肯受拘束的,但環境不如你的意思,便苦了。獨有自在,是到處能安,自然地不受環境所困,一切好壞隨緣;樂亦不喜,苦亦不惱,知道他是本來空,自己有主宰的。這個自在,是指大自在。

未完待續。。。

吉祥如意!

歡迎訂閱大日明王上師講法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