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細讀《資治通鑒》:豫讓的故事,一名刺客的忠誠

上一篇我們講智瑤以美男子的形象, 集五項優點于一身, 依然因為刻薄寡恩導致兵敗身死, 司馬光由此大發議論討論人的品質問題, 忽然讓我想起多年前看過《三聯生活週刊》的主編朱偉寫的一本書, 書名叫《有關品質》, 今天我們挑幾個《資治通鑒》裡的緊接著的一則小故事, 來說說古人的品質。

(豫讓畫像)

智瑤兵敗身死之後, 趙無恤(即趙襄子)對他惱恨之極, 死了斬首並不算完, 還把他的頭骨漆了之後, 當作酒壺, 這顯然是過份了, 人都死了, 還要污辱身體。 智瑤有個家臣, 名叫豫讓, 他立志要為智瑤報仇(作為家臣的忠), 於是, 他更名改姓, 偽裝成受過刑的人, 進入趙襄子宮中修整廁所。 他懷揣匕首, 伺機行刺趙襄子。 趙襄子到廁所去, 心一悸動(所謂的第六感吧), 馬上拘問修整廁所的人, 才知道是豫讓, 衣服裡面還藏著利刀, 豫讓於是被趙襄子逮捕。 審問時,

他直言不諱地說:“我是想替智伯(智瑤)報仇!”侍衛要殺掉他。 趙襄子說:“他是義士, 我願意謹慎小心地回避他。 況且智伯死後沒有繼承人, 而他的家臣想替他報仇, 這是天下的賢士啊。 ”(智伯死無後, 而此人欲為報仇, 真義士也, 吾謹避之耳。 )最後還是把他放走了。

(豫讓食碳)

豫讓這並不算完, 大概過了不久, 豫讓為便於行事, 順利實現報仇的意圖, 甚至不惜把漆塗在身上, 使皮膚爛得像癩瘡(改變外貌), 吞下炭火使自己的聲音變成嘶啞(改變聲音), 他喬裝打扮使自己的相貌不可辨認, 沿街討飯。 就連他的妻子也不認識他了。 路上遇見他的朋友, 辨認出來, 說:“你不是豫讓嗎?”回答說:“是我。 ”朋友流著眼淚說:“憑著您的才能, 委身侍奉趙襄子, 襄子一定會親近寵愛您。 親近寵愛您, 您再幹您所想幹的事, 難道不是很容易嗎!”(朋友給出的主意, 你贊同嗎?)豫讓說:“托身侍奉人家以後, 又要殺掉人家, 這是懷著異心侍奉他的君主啊。 我可不願意這樣做。 我知道我現在選擇這樣的做法是非常困難的,

可是我之所以選擇這樣的做法, 就是要使天下後世的那些懷著異心侍奉國君的臣子感到慚愧。 ”他認為那樣做有悖君臣大義。 決不做有違忠誠二字的事, 儘管那樣更容易達成他想做的事。

(豫讓舉鼎, 旁邊稱讚的就是智瑤)

接下來, 豫讓在一次趙襄子出行的必經之路的一座橋下埋伏了準備行刺,

結果趙襄子走到橋的附近時, 馬突然受驚, 趙襄子於是安排人搜查, 在橋下發現了豫讓, 又捉了起來。 一問, 還是豫讓, 趙襄子這次沒有放過他, 下令殺了豫讓。

《資治通鑒》裡記載豫讓的事情相對簡單, 其次《史記》中的第86卷刺客列傳記得更清楚些, 豫讓再次被捕之後, 趙襄子問他:“子不嘗事範、中行氏乎?智伯盡滅之, 而子不為報仇, 而反委質臣于智伯。 智伯亦已死矣, 而子獨何以為之報仇之深也?”豫讓說:“臣事範、中行氏範、中行氏皆眾人遇我, 我故眾人報之。 至於智伯, 國士遇我, 我故國士報之。 ”你原來不是曾經服侍過範、中行氏嗎, 為啥智瑤滅了他們, 你卻不替他們報仇, 反倒要待奉智瑤呢?豫讓的案很簡單:國士遇我, 我故國士報之,那些把我當成一般人看待的範、中行氏,怎麼可以相比呢?接下來的事情就有點傳奇色彩了,豫讓被捕將死的時候跟趙襄子說,我反正要死了,我有個請求,你把你的衣服拿來讓我拿劍刺幾下,算是應了我報仇的事,我就死而無憾了。(臣固伏誅,然願請君之衣而擊之,焉以致報仇之意,則雖死不恨。)趙襄子答應了他,豫讓於是“拔劍三躍而擊之,曰:吾可以報智伯矣!遂伏劍自殺。”何等悲壯!於是,他死那一天,趙國志士聞之,皆為涕泣。

(俠士豫讓)

上一段中的黑體字引自《史記》,足以說明豫讓的忠誠品質。這是成語“斬衣三躍”的來由。《戰國策.趙策》裡還有這樣一段話:嗟乎!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吾其報知氏之仇矣。雖然這話也在《史記》裡有載,但顯然這是“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這個詞的來歷。(《史記》成書較早,但《戰國策》中的某些故事記載似乎早於《史記》。)這句話,成為我國古代人民的傳統信條,它反映了因為知音難得,人們為了報答知己,雖萬死不辭的精神。尤其是知識份子,一方面是潔身自好,三國時期的諸葛亮“鳳非梧桐不棲”,為了報答劉備的“三顧”之恩,輔佐後主,鞠躬盡瘁,成為古代知識份子嚮往、傾慕的典範,這其實與豫讓的忠誠理由如出一轍,國士遇之,國士報之。

(豫讓橋的石碑)

豫讓刺殺趙襄子藏身的那座橋後來被命名為豫讓橋,傳說有兩處,其一在河北邢臺市邢臺縣內(似乎這個傳說的更具體些,在抗日戰爭期間被破壞,橋邊記載豫讓事蹟的石碑,也在重修京廣公路時做了橋洞基石。);其二在晉祠北一裡處.因鄰赤橋村,村以橋得名,豫讓橋又被稱為赤橋。是哪座橋,我們不再討論,但顯然,人們紀念豫讓,紀念的是他的品質。這些品質同其他優秀品質一起,最終集合成中華文化的精神內核。

(圖片來自網路)

我故國士報之,那些把我當成一般人看待的範、中行氏,怎麼可以相比呢?接下來的事情就有點傳奇色彩了,豫讓被捕將死的時候跟趙襄子說,我反正要死了,我有個請求,你把你的衣服拿來讓我拿劍刺幾下,算是應了我報仇的事,我就死而無憾了。(臣固伏誅,然願請君之衣而擊之,焉以致報仇之意,則雖死不恨。)趙襄子答應了他,豫讓於是“拔劍三躍而擊之,曰:吾可以報智伯矣!遂伏劍自殺。”何等悲壯!於是,他死那一天,趙國志士聞之,皆為涕泣。

(俠士豫讓)

上一段中的黑體字引自《史記》,足以說明豫讓的忠誠品質。這是成語“斬衣三躍”的來由。《戰國策.趙策》裡還有這樣一段話:嗟乎!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吾其報知氏之仇矣。雖然這話也在《史記》裡有載,但顯然這是“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這個詞的來歷。(《史記》成書較早,但《戰國策》中的某些故事記載似乎早於《史記》。)這句話,成為我國古代人民的傳統信條,它反映了因為知音難得,人們為了報答知己,雖萬死不辭的精神。尤其是知識份子,一方面是潔身自好,三國時期的諸葛亮“鳳非梧桐不棲”,為了報答劉備的“三顧”之恩,輔佐後主,鞠躬盡瘁,成為古代知識份子嚮往、傾慕的典範,這其實與豫讓的忠誠理由如出一轍,國士遇之,國士報之。

(豫讓橋的石碑)

豫讓刺殺趙襄子藏身的那座橋後來被命名為豫讓橋,傳說有兩處,其一在河北邢臺市邢臺縣內(似乎這個傳說的更具體些,在抗日戰爭期間被破壞,橋邊記載豫讓事蹟的石碑,也在重修京廣公路時做了橋洞基石。);其二在晉祠北一裡處.因鄰赤橋村,村以橋得名,豫讓橋又被稱為赤橋。是哪座橋,我們不再討論,但顯然,人們紀念豫讓,紀念的是他的品質。這些品質同其他優秀品質一起,最終集合成中華文化的精神內核。

(圖片來自網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