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茶葉是怎麼在古代“火”起來的?

“多年的茶山實戰經驗和經歷,

請大家要相信, 好茶葉一定是源於工藝和生態。 ”

——非著名茶人陳曉雷

圖為《鬥茶圖》, 元代趙孟頫作。

畫面上四茶販在樹蔭下“茗戰”(鬥茶)。 人人身邊備有茶爐、茶壺、茶碗和茶盞等飲茶用具。 輕便的挑擔有圓有方, 隨時隨地可烹茶比試。 左前一人一手持茶杯, 一手提茶桶, 神態自若;其身後一人一手持杯, 一手提壺, 作將壺中茶水傾入杯中之態;另兩人站立在一旁注視。 鬥茶者把自製的茶葉拿出來比試, 展現了民間茶葉買賣和鬥茶的情景。

茶在古代是個好東西, 傳說古人發現茶的功效, 是吃出來的。 相傳神農嘗百草時嘗到一種有毒的草, 頓時感到頭暈目眩。 這時一陣風吹來幾片葉子, 神農便撿了兩片放在嘴裡咀嚼, 頓感清爽。 神農將它命名為“茶”。 這就是茶的發現。 隨著茶商的出現, 茶葉在全國各地也是開枝散葉, 慢慢被老百姓熟知,

那麼古代是怎麼宣傳茶葉的好呢?

在古代, 茶葉宣傳大多存在文學作品中, 《神農本草》中寫到:“茶味苦, 飲之使人益思、少臥、輕身、明目。 ”《神農食經》中說:“茶茗久服, 令人有力悅志。 ”《廣雅》稱:“荊巴間採茶作餅, 其飲醒酒, 令人不眠”。 這些是早期宣傳了茶葉的功效, 在那個時候茶葉很便宜, 普通老百姓都能獲益, 久而久之, 茶葉作為一味藥慢慢變得家喻戶曉。

隨著茶葉的興起, 到了唐代以後, 關於茶葉的定位不僅僅限於養生功能, 很多人愛上了品茶, 發現了茶葉的更大魅力, 但是這個時期的宣傳仍然過多是講述茶葉的養生:

陸羽《茶經》中說:“茶之為用, 味至寒, 為飲最宜, 精行儉德之人, 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肢煩、百節不舒, 聊四五啜,

與醍醐甘露抗衡也。 ”

元代忽思慧《飲膳正要》:“凡諸茶, 味甘苦, 微寒無毒, 去痰熱, 止渴, 利小便, 消食下氣, 清神少睡。 ”

陳藏器《本草拾遺》中說:“茗, 苦, 寒, 破熱氣, 除瘴氣, 利大小腸 , 久食令人瘦, 去人脂, 使不睡。 ”

南宋時虞載《古今合壁事項外集》中記載:“茶有理頭痛、飲消食、令不眠之功效。 ”

隨著茶葉的養生功效的不斷摸索, 人們也找出了各種各樣的服用方法, 現在還有記載的教人如何服用茶葉的“軟文”:

《新修本草·木部》中說:“茗, 苦荼, 味甘苦, 微寒無毒, 主瘺瘡, 利小便, 去痰熱渴, 令人少睡, 春采之。 苦荼, 主下氣, 消宿食。 ”又稱:“下氣消食, 作飲, 加茱萸、蔥、薑良。 ”

《孺子方》:“療小兒無故驚厥, 以苦荼蔥須煮之。 ”

《山家清供》:“荼即藥也, 煎服則去滯而化食, 以湯點之, 則反滯膈而損脾胃。 ”

《枕中方》:“療積年瘺, 苦荼、蜈蚣並炙, 令香熟, 等分搗篩, 煮甘草湯洗, 以末傅之。 ”

一直到明代, 茶葉儼然成為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真正的成為了“國飲”!

明代《茶譜》將飲茶的功效歸納為:“人飲真茶, 能止渴消食, 除痰少睡, 利水道, 明目益思,

除煩去膩, 人固不可一日無茶”。

明代《漏露漫錄》對青藏牧民飲茶助消化的重要性評述為:“茶之為物, 西戎土番, 古今皆仰給之, 以其腥肉之食非茶不消, 青稞之熱, 非茶不解。 ”

雲南普洱茶人陳曉雷推薦——茶藝師董董個人號:sxc39999

更多專業的普洱茶沖泡和品鑒方法交流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