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此城市兩千多年沒換過名字,地下寶物無數,考古專家趨之若鶩


邯鄲, 乃中國歷史文化名城。 8000年前孕育了新石器早期的磁山文化;邯鄲城邑, 肇起于殷商, 作為地名兩千年沿用不改, 可謂中華地名文化的特例。

由於戰國邯鄲為趙國都城, 魏縣為魏國都城;漢代時, 與洛陽、臨淄、南陽、成都共用“五大都會”盛名;漢末曹魏在臨漳建都, 先後為曹魏、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都城;北宋, 又稱大名府, 成為北宋北京;清代, 為直隸省第一省會。 邯鄲古跡文化極多, 吸引了大批考古工作者。

在邯鄲博物館, 陳列著目前我國最早、最具有寫實藝術風格的三匹青銅馬, 比“馬踏飛燕”還要早400年左右。

其中的一匹作昂頭行走狀, 五官及額鬃清晰, 右腿前抬, 體態勁健有力;另一匹為低頭雄性立馬, 馬做打鼻狀, 生動而富有生活氣息;還有一匹是後坐式立馬, 作低頭覓食狀, 低頭左傾, 後足略蹲, 左腿斷, 尾部打結下垂, 五官清晰, 嘴微張, 以線條表示額脊鬃毛, 造型簡潔。

邯鄲的磁山文化, 追溯到新石器時代, 出土了以陶質平底盂、鳥頭形支腳為特點的生活用具, 以石制斧、鏟、磨盤、磨棒為特點的農耕和脫粒工具, 以長方形坑穴為特點的糧食窖穴, 以陶、石器“組合物”為特點的祭祀遺跡等, 構成了磁山文化獨特而豐富的內涵。 磁山被確認為是世界上糧食作物—粟的最早發源地, 還是中國家雞和中原核桃最早的發現地。

地處黃河之北的鄴城, 散佈在百余座東魏北齊皇陵和眾多的寺廟遺址。

以響堂山石窟和媧皇宮石窟為代表的北齊石窟文化, 有世界上最大的摩崖刻經群,

代表著北朝時期佛教發展的最高成就。 響堂山石窟是北齊最大的佛教石窟寺院, 是位列中國雲崗、龍門、敦煌、麥積山四大名窟之後的全國第五大石窟群。

近年來, 考古學家在邯鄲尋找到大量珍貴文物。 以2005年林村墓群為例, 考古人員就清理發掘墓葬262座、溝渠18條、水井15眼、灰坑238座, 龜鎮1座, 灶1座, 出土成型文物1300多件。


墓葬年代從漢代、隋代、唐代、宋代、金元到清代, 出土大批罐、壺、碗、盤、勺、耳杯、樽、蓋弓帽等銅、陶、瓷器等。 遺址時代推測為夏商之際, 灰坑中出土有陶、骨、石器等類器物, 可辨器型有鬲、鼎、甗、罐、盆、甕、器蓋及鏟、鐮、斧、鑿、錐、匕等。

一個遺址囊括從先商、秦至明清時期墓葬, 為系統研究華北地區各朝代歷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依據。

此外, 滏陽營遺址, 出土了上至新石器時期、先商時期、北朝時期遺存, 下至明清時期文物, 時間跨度幾乎囊括了中華文明發展史。

一座城市, 就是一部歷史, 歷盡幾千年滄桑變化, 在此發現再多歷史文物, 也不足為奇, 也難怪考古專家熱衷此地。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