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人民幣匯率市場化改革有益於中國及世界經濟

10月9日, 央行更新的官方儲備資產資料表顯示, 截至9月底, 中國外匯儲備規模達31085.1億美元, 環比增加169.83億美元, 為2014年6月份以來首次連續8個月上漲。 這也是時隔10個月之後, 中國外匯儲備規模重新回到3.1萬億美元之上。 筆者認為, 外匯儲備規模資料的變化, 其背後是人民幣匯率市場化改革的牽動。

央行行長周小川近日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 從經濟領域的對外開放來看, 他覺得有“三駕馬車”值得關注, 其中之一就是匯率形成機制改革, 方向是人民幣匯率更多由市場決定, 逐步走向合理均衡。

事實也是如此。

從2003年10月份提出“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 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準上的基本穩定”的改革目標, 到2005年7月21日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 再到當下, 人民幣匯率改革已經進行了12年。 在此期間, 推出了一系列的人民幣匯率市場化改革措施。

尤其是今年以來, 人民幣匯率改革向市場化邁出了更加堅實的步伐。 今年2月份, 外匯市場自律機制將中間價對一籃子貨幣的參考時段由報價前24小時調整為前一日收盤後到報價前的15小時, 避免了美元匯率日間變化在次日中間價中重複反映, 在穩定匯率預期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今年5月26日, 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公佈, 外匯市場自律機制匯率工作組將在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報價模型中引入“逆週期因數”,

以對沖市場情緒而放大的單邊市場預期, 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的形成機制將變為“前一交易日日盤收盤價+一籃子貨幣匯率變化+逆週期因數”。 加入“逆週期調節因數”是“8·11匯改”後第四次調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報價模型。

在這個全新的中間價形成機制運行了一段時間之後, 央行對逆週期因數進行了解釋:2017年前5個月, 美元持續走弱, 各主流貨幣與新興市場貨幣對美元升值3%至8%, 但人民幣中間價僅升值1.07%, 不符合經濟基本面和國際匯市變化。 其中的重要原因是, 外匯市場存在一定的順週期性, 市場主體容易受到非理性預期的影響,

忽視宏觀經濟等基本面向好對匯率的支持作用, 放大單邊市場預期並自我強化, 增大市場匯率超調的風險。 因此, 有必要引入“逆週期因數”。 概括成一句話就是, 人民幣匯率這一階段沒有如實的反映市場變化。

完善後的中間價報價機制保持了較高的規則性和透明度, 在一定程度上將市場供求還原至與經濟基本面相符的合理水準, 從而更加充分地發揮市場供求在匯率形成中的決定性作用, 防止人民幣匯率單方面出現超調。 市場人士也認為, “逆週期因數”的引入增加了匯率靈活性、扭轉了人民幣貶值預期。

到今年9月11日, 人民幣對美元已升至6.4997元的年內高點, 較去年年末的6.9370元升值了4373個基點, 結束了人民幣匯率對美元的滯漲。

這是堅持人民幣匯率市場化改革所取得的成效之一。

今後, 人民幣匯率的市場化改革改革仍會進行, 目標就是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準上的基本穩定。 這對中國經濟是有益的, 對其他經濟體也是有益的。

本文源自證券日報

更多精彩資訊, 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