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元朝時期的寶貨:中國白銀貨幣的萌芽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開始鑄造貨幣的國家之一, 據考證, 早在西元前6世紀中葉即有鑄造和使用貨幣的記錄。 中國的貨幣有自己的特點, 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以銅質貨幣為主, 其他材質為輔, 且採用模範澆鑄方式鑄造而非打制生產。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 這種貨幣形態輻射到了東亞、東南亞諸國, 形成了獨特的東方貨幣文化, 在人類文明史上具有重要影響。

貨幣的特點由經濟社會內在因素共同決定。 中國古代是典型的內陸型經濟、以農業為主;中國先民長期採用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 很少大宗貿易。

所以, 中國的貨幣長期依賴單位價值較低的賤金屬, 而西方海洋文明地區貿易較為發達, 使其很早就以價值較高的貴金屬金, 銀作為貨幣。

在中國, 白銀作為貨幣有著悠久的歷史。 《史記·平淮書》裡記載:“虞夏之幣, 金為三品, 或黃、或白、或赤。 ”黃是指黃金, 白是指白銀, 赤就是銅。 在先秦時期, 中國就已經開始用白銀了。 先秦銀質貝幣與春秋楚國的銀布幣等出土已經被考古學界所認同。

中國貨幣史上正式以白銀作為交易貨幣是在漢武帝元狩四年(西元前前119年), 武帝為抑制豪門大族的巧取豪奪和求得文景盛世再現, 於是改革幣制, 採用了“白金三品”幣作為國貨。 “白金”的面值分三等, 圓形的龍幣值三千錢;方形的馬幣值五百錢;橢圓形的龜幣值三百錢。

而我們所講的這種“白金”其實就是銀錫合金, 其中白銀的含量比錫少, 這種白金貨幣的流通前後只有二年就被廢除。 儘管如此, “白金三品”是中國見之於史書的最早銀幣, 也是第一次在幣面上鑄出圖案的銀幣。 嗣後, 新朝王莽頒行“寶貨制”, 也鑄過“銀貨三品”, 但只是曇花一現。

五代時, 白銀已被使用在進獻、輸入貨物、納款、行賄等領域, 每次用銀的數量也相當巨大, 但只隨便鑄成銀鋌、銀錠、銀餅等形式, 以其自身的重量參與流通。

到了宋代, 除“交子”紙鈔和銅錢、鐵錢外, 白銀也被作為貨幣使用, 當時的白銀貨幣有碎散的, 也有五兩、十兩、二十五兩、五十兩, 甚至千兩, 其中比較多的是束腰形長條銀塊, 個別也有方形、圓形。

金代 “承安寶貨”銀鋌

到了金、元時期, 白銀被更為廣泛地使用。 金代的“承安寶貨”銀鋌, 從一兩到十兩分為五等, 這是我國用法定計數銀鑄幣的開始。 元代更進一步確立了白銀的貨幣地位, 西元1260年, 世祖忽必烈即位不久, 開始鑄一批每枚重五十兩的銀元寶。

元寶的名稱雖在銅錢上用過, 但白銀鑄的元寶, 卻是“元朝寶貨”的意思, 銀錠稱元寶即從元代開始, 以後“元寶”成為固定的代名詞。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