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戲曲術語中的“鍋”

在戲曲術語中, 有一些帶有“鍋”字, 如鑽鍋、砸鍋、兩下鍋、三下鍋, 今天我們瞭解一下它們的含義;

『鑽鍋』——

鍋指戲, 鑽鍋即鑽研戲, 進入戲班的學員經過一段集體培訓後, 便要進行專業分工, 行話叫“行當”, 分了行當, 便要拜師, 跟著專門的老師學藝;

在舊戲班裡, 師傅怕弟子“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後, 奪了自己的飯碗, 傳藝時往往會將自己的絕技“留一手”, 這樣弟子們便不得不想法偷看師傅們的技藝, 行話就叫“鑽鍋”, 即偷學;

還有一種情況是, 別的演員臨時有事不能登臺需要頂替或者被班主臨時指派了不會的角色,

但救場如救火, 演員就要臨場現學現演, 也叫鑽鍋;

這種情況如果在同一演員身上發生很多次, 說明其會戲太少, 所以舊時演員會個幾十出甚至上百出戲是最基本的要求。

『砸鍋』——

“鍋”在這裡也是指“戲”, 戲就是演員的飯碗, 如果戲演得不好、演不下去, 行話叫“砸鍋”,

即是丟了飯碗, 現在人們常用“砸鍋”來比喻辦事失敗了。

『兩下鍋、三下鍋』——

所謂幾下鍋, 是指在一場演出中既有京劇也有其它劇種, 或者幾個劇種合演一齣戲;兩個劇種就叫兩下鍋, 也有三四種或更多劇種同台演出的, 就叫三下鍋、四下鍋等;

清光緒十七年(1891),

著名河北梆子演員、戲曲活動家田際雲在其所主持的玉成班中, 首開梆子、皮黃同班“兩下鍋”合演的先例, 因其很受觀眾歡迎, 許多班社紛紛效尤;

同一台戲的劇碼中, “梆子”、“皮黃”穿插著演, 當時把這種演唱形式叫做“梆子二黃兩下鍋”;

在同一齣戲裡也有“兩下鍋”的演法, 過去演《翠屏山》, 前半出“石秀吵家”唱“皮黃”;到了“殺山”一折, 石秀上場就改“梆子”了;

還有一種和昆曲同演的, 著名武生楊小樓生前演《鐵籠山》, 前邊帶“姜維探營”, 每演必由李洪春扮演前部薑維, 唱二黃, 從“草上坡”就改昆曲了, 這種行話叫做“風攪雪”, 即在同一齣戲裡有“昆”有“亂”;

在歷史上, 這類演出是不同劇種相互交流、相互借鑒的一種重要手段, 在與京劇“兩下鍋”的演出中,

許多河北梆子演員, 如荀慧生、于連泉(小翠花)、趙桐柵(芙蓉草)等, 後來都改唱了京劇, 成為著名的京劇演員。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