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醫藥咖全球買買賣!輝瑞欲賣OTC?康得樂在華業務競購生變

作者:王小楠

全文1629字, 3分鐘坐看醫藥市場風雲

全球醫藥投資市場風雲再起。

美國輝瑞公司宣佈, 有意出售或分拆旗下消費者醫療保健(PCH)業務。 業界預計, 這項業務的估值, 有望直沖1000億美元。

幾乎同時, 在國藥、華潤並沒有出現在康得樂的第二輪競標中, 只有上藥開出了10億美元(約和65.8億人民幣)的價格。

全球醫藥市場增長乏力已是不爭的事實。 專利懸崖、研發成本的不斷攀升以及重點治療領域的越發激烈, 讓各家跨國藥企都將目光轉向了價值投資。 有分析人士指出, 未來, 跨國藥企的投資並購會日益增多,

醫藥行業將進入全球“買買賣”模式。

一顆生錢的“金蛋”

輝瑞欲高價轉手全球PCH業務

10月11日, 輝瑞製藥美國總部正式宣佈, 正在為其健康藥物業務評估戰略選擇方案。

輝瑞公司表示, 評估期間將考慮一系列可選方案, 包括通過分拆、出售或其它交易等方式將健康藥物業務全部或部分剝離, 但也可能最終決定保留這項業務。 而根據輝瑞方面的規劃, 希望在2018年就此次戰略選擇方案做出決定。

公開資料顯示, 輝瑞旗下消費者醫療保健(PCH)業務的品牌, 包括善存、鈣爾奇、惠菲寧(美敏偽麻溶液), 以及一部分的個人護理產品和止痛劑等。 該業務2016年的營收大約為34億美元。 另外, 該業務還擁有善存、Advil等10個擁有超過人氣和良好市場口碑,

在2016年銷售額分別超過1億美元的暢銷品牌。

在中國市場, 輝瑞健康藥物部前身為惠氏健康藥物部(2009年惠氏被輝瑞680億美元整體收購)。 除了上述多款明星產品之外, 輝瑞公司還於2016年1月4日成功收購千林健康產業有限公司及其旗下品牌系列產品的全部股權。

有人不禁要問, PCH簡直是一顆生錢的“金蛋”, 輝瑞為何要賣?

輝瑞中國日前向健識局表示, 在尚未形成決策或尚未完成戰略評估之前, 公司(輝瑞)不準備就戰略評估過程發表更多的聲明。

“儘管健康藥物業務同我們生物製藥核心業務的多個環節之間存在密切關聯, 但與我們的核心業務之間也存在足夠多的差異, 因而在輝瑞公司外部或許可以更充分地實現其價值。 ” 輝瑞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晏瑞德這樣置評。

一位接近輝瑞的業內人士透露, 輝瑞此次剝離健康藥物業務, 更多還是出於資本市場的考慮。

該人士指出, 當年輝瑞收購惠氏僅用680億美元, 之後將賣奶粉118億出售給雀巢, 此番將PCH業務再次全盤出售, 將會在資本市場獲取更多的價值回報。

一塊燙手的“山芋”

上海醫藥10億美金競購康得樂

就在輝瑞全球“買買賣”同時, 國內醫藥企業也在積極揚帆出海, 以資本運作為杠杆, 進軍國際醫藥市場。

但有時, 買買買的標的, 也可能從香餑餑, 變成一塊燙手的“山芋”。

今年7月下旬, “美國藥品分銷巨頭康得樂欲百億賣身, 國藥、華潤、上藥爭搶”的消息, 一度也在中外醫藥圈, 風頭兩無。

公開資料顯示, 康得樂(Cardinal Health)是美國第二大醫療健康服務公司, 也是美國最大的醫藥分銷商之一。

康得樂服務專案眾多, 客戶遍及醫院、藥店、診所、製藥企業, 在2017世界500強名列第35位, 2016年營業收入1215億美元。 目前, 康得樂的主要業務是經營美國最大的藥物銷售網路。

而在中國, 康得樂服務的下游客戶已經超過了1.1萬家,

全國有30家特質零售藥房, 在20個城市擁有16個配送中心, 位列中國藥品分銷商前十。 據康得樂年度財報, 康得樂中國區業務2016年營收超35億美元, 2015年超過30億美元。

這樣一家賺錢的公司, 擬“賣身”退出中國的原因, 主要是:一家美國公司, 對以“兩票制”為代表的中國翻天覆地的藥品流通體制改革, 應對信心不足。

消息一出, 路透社報導, 康得樂在華業務的交易價格預計最高達到15億美元(100億元人民幣)之間。 上海醫藥、華潤醫藥及國藥控股是希望買入康得樂中國的眾多企業中的三家。

彼時, 業界分析, 康得樂在中國的30家DTP藥房年銷售額在6-7億元, 單店銷售是普通零售藥房的40倍, 是中國三大藥商的爭奪點之一。

然而,不到3個月。10月12日,據彭博社報導,美國醫藥分銷商康得樂旗下中國區業務競標將進入第二輪,上海醫藥集團已經進行了第二輪投標,價格預計為10億美元。

相較於首輪競價,價格已縮水5億美金!

更令人意外的情況是,第二輪的投標“買家”中,已無華潤、國藥的身影,中國三大藥商巨頭僅剩上藥。

從上述消息看,這場此前被認為百億級的跨國“買買賣”,進行並不順利。

亦有分析稱,交易談判價格,仍有進一步縮水可能。

為什麼?中國“買手”收購康得樂在華業務的興趣減弱……

細分析明年必須在全國落地的“兩票制”政策即可發現端倪:由全國性流通企業銷售給區域性流通企業已經不再被允許,只有對品種、終端都有較強對接能力的配送企業才有生存空間,而這,並不是康得樂的優勢所在。

或許,這正是導致此次康得樂中國業務縮水的直接原因。

在康得樂的收購中,國藥、華潤、上藥三家,最具有收購動力的,為什麼是上海醫藥。

從全國藥品流通格局來看,國藥與華潤都已經實現了全國的網路佈局,即使收購了康得樂也只是“錦上添花”,但對於上海醫藥來說,倘若收購成功則意味著在體量上迅速超過華潤。

近年來,上海醫藥對外擴張動作頻頻。去年12月,上海醫藥公告其下屬全資子公司以現金約9.38億元人民幣完成了對澳大利亞保健品公司Vitaco60%股權的收購。而在此後業界又有傳言:上海醫藥計畫競購美國製藥公司Arbor的股份,並參與德國大藥廠Stada的競購。

據悉,康得樂計畫將在接下來的幾周內,同一個更小範圍的競標者進行進一步的談判。

無論是生錢的“金蛋”,還是燙手的“山芋”,在中國新醫改、新藥改的推(dao)動(bi)下,中國醫藥企業創新和資本雙驅動,跨國“買買賣”,都將成為一種Fashion。

然而,不到3個月。10月12日,據彭博社報導,美國醫藥分銷商康得樂旗下中國區業務競標將進入第二輪,上海醫藥集團已經進行了第二輪投標,價格預計為10億美元。

相較於首輪競價,價格已縮水5億美金!

更令人意外的情況是,第二輪的投標“買家”中,已無華潤、國藥的身影,中國三大藥商巨頭僅剩上藥。

從上述消息看,這場此前被認為百億級的跨國“買買賣”,進行並不順利。

亦有分析稱,交易談判價格,仍有進一步縮水可能。

為什麼?中國“買手”收購康得樂在華業務的興趣減弱……

細分析明年必須在全國落地的“兩票制”政策即可發現端倪:由全國性流通企業銷售給區域性流通企業已經不再被允許,只有對品種、終端都有較強對接能力的配送企業才有生存空間,而這,並不是康得樂的優勢所在。

或許,這正是導致此次康得樂中國業務縮水的直接原因。

在康得樂的收購中,國藥、華潤、上藥三家,最具有收購動力的,為什麼是上海醫藥。

從全國藥品流通格局來看,國藥與華潤都已經實現了全國的網路佈局,即使收購了康得樂也只是“錦上添花”,但對於上海醫藥來說,倘若收購成功則意味著在體量上迅速超過華潤。

近年來,上海醫藥對外擴張動作頻頻。去年12月,上海醫藥公告其下屬全資子公司以現金約9.38億元人民幣完成了對澳大利亞保健品公司Vitaco60%股權的收購。而在此後業界又有傳言:上海醫藥計畫競購美國製藥公司Arbor的股份,並參與德國大藥廠Stada的競購。

據悉,康得樂計畫將在接下來的幾周內,同一個更小範圍的競標者進行進一步的談判。

無論是生錢的“金蛋”,還是燙手的“山芋”,在中國新醫改、新藥改的推(dao)動(bi)下,中國醫藥企業創新和資本雙驅動,跨國“買買賣”,都將成為一種Fashion。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