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走進王岩松的“古壁”世界 用手指與心念的起舞對話歷史

說起壁畫, 大多數人會想到敦煌壁畫。 其實, 與敦煌壁畫同樣值得珍視的, 還有畫在寺廟中的壁畫。

“天衣飛揚, 滿壁風動”、“得自然之數, 不差毫末”...... 色彩鮮豔的壁畫在歷經歷史風霜後仍不減光輝, 令人嚮往。 但是, 因為壁畫繪製在牆面上, 依附於建築或牆體, 因其不可移動的屬性, 與建築的命運聯繫在一起, 建築損毀, 壁畫也就蕩然無存。 因此, 有幸保存至今, 可以讓人們欣賞、借鑒的古代壁畫, 變得日益脆弱和珍稀。

如何保護日益損毀的壁畫本體?如何延續逐漸失傳的壁畫技藝?如何傳播和弘揚壁畫藝術?為壁畫尋找“替身”成為當務之急。

江蘇理工學院傳統壁畫研究所負責人王岩松以泥地作為載體, 以傳統工法繪製, 再現了古代壁畫時空轉換的滄桑肌理和無窮的藝術魅力。

結緣壁畫, 踏上追夢路

王岩松, 1963年生於山西。 山西壁畫數量僅次於敦煌, 是古代寺觀壁畫遺存最多的省份,

面積多達2.7萬餘平方米, 分佈在幾百座寺廟之中。 這些作品年代上自漢唐, 下迄明清, 時代銜接, 題材豐富, 風格各異, 畫藝高超, 其中許多是中國美術史上的典範之作。

孩提時代, 當別的小孩成群結隊, 舞槍弄劍、玩拳幹架, 王岩松卻“泡”在寺廟裡, 對著神像仔細琢磨, 用筆勾畫。 至今, 他還保存著那時用廣告色畫的“紅臉關公”作品, 雖然線條稚嫩、著色濃烈, 但也美髯飄飄, 煞是傳神。 後來, 他隨父親進城上學, 進入學校美術組, 也走進了繪畫的大門。 從臨摹工農兵形象的海報, 到中學時磨煉素描功力而租房備考藝術系, 都奠定了他的專業方向和學術走向。

1982年, 王岩松考入山西大學中國畫專業, 在壁畫臨摹課期間,

來到山西芮城永樂宮實地臨摹元代壁畫。 面對精美絕倫的永樂宮三清殿《朝元圖》壁畫, 他被其排列井然、神相莊嚴的神祇世界所震撼, 壁畫所體現的深厚的文化內涵、精湛的繪畫技藝、強烈的藝術效果, 深深感染了他。 探尋著元代匠師心血凝結的傑出成果, 王岩松每天要在大殿裡呆10多個小時。 面對壁畫真跡, 就像和古人對話, 有時候畫累了, 他閉眼打坐一會兒, 再接著畫。

畢業後, 王岩松被分配至山西省古建築保護研究所, 在唐代建築五台佛光寺一住就是半年。 無論是東大殿的夜半面壁, 還是連續數月的深山古寺探訪, 在漫長的求藝之路上, 王岩松仿佛化身為古代的藝匠, 癡迷於當時的材質、技法、意境, 背負著文化傳承的使命。

面壁30年, 讓壁畫“復活”

面壁30年, 王岩松不斷探索瞭解古代和現當代以來古代壁畫臨摹複製的歷史與經驗。 如今, 他是江蘇理工學院傳統壁畫研究所負責人, 專門從事壁畫修復和創作工作。 雖然數位保護技術、虛擬技術、3D列印廣泛應用于現代壁畫,

但王岩松團隊始終堅持, 一筆一筆在泥地上繪製臨摹, 做成泥地壁畫。 所謂泥地壁畫, 是用航空蜂窩板作為底基, 在其上施以泥地介質, 再用礦物顏料進行作畫。 泥地壁畫作品怕水和潮濕, 不易保存, 他便在作品完成製作後, 在表面噴塗保護層, 使壁畫能永久保存流傳。

王岩松告訴記者, 臨摹壁畫不同於創作的揮灑自如, 泥地壁畫在當代更為罕見。 不僅如此, 泥地壁畫的創作非常費時, 先要取得第一手資料, 然後拷貝、勾線、填彩、潤色、做舊和加固封護等, 一筆一筆地追問所有細節。 一般來說, 一幅壁畫需要多名畫家相互配合, 花費幾個月甚至數年的時間完成, 其中的艱辛不言而喻。

工作室裡, 王岩松團隊採用分工合作的方式繪製壁畫:老師勾線, 弟子填色,個個凝神靜氣,埋頭描繪。“在畫之前先要讀畫,主要從線條、色彩、肌理效果幾個方面認真揣摩。”王岩松耐心地教導圍在身邊的弟子們,“看這個底色,要豎著刷,模仿房屋漏雨的痕跡。”

千年壁畫“回歸祖國”

9月12日,國家藝術基金傳播交流推廣專案《千年壁畫,百年滄桑——古代壁畫暨流失海外珍貴壁畫再現傳播與展示》和江蘇藝術基金2017年度資助專案《薪火相傳——傳統壁畫技藝傳承與創新》藝術人才培養項目在江蘇理工學院正式啟動和開班,不僅首次將流失海外的壁畫作品通過再現複製的方式回歸祖國,還從全省各地選拔出10多位繪畫人才,在江蘇理工學院開展為期兩個月的集中培訓,學習傳統壁畫技藝。

把流失海外的壁畫,以複製臨摹的方式回歸祖國,是王岩松及其團隊正在進行的工作。這一專案不僅獲得了2017年度國家藝術基金的資助,也得到了中央美術學院修復研究院的支持。

一切可追溯至1996年,王岩松在心底許下了一個宏願。那年,王岩松在日本留學,參觀了在東京都美術館舉辦的《絲綢之路大美術展》。看著一件件精美的中國文物流散他鄉,他既感慨又憤懣。這些藝術珍品分散在世界十幾個國家和地區,國人要欣賞自己祖先的壁畫作品,只能遠渡重洋,費時費力。何不把這些流失海外的古代壁畫予以再現性複製,使之“回歸祖國”,讓國人在國內就能欣賞、品味?於是,他多次遠赴國外收集資料、潛心研究,穩紮穩打臨摹複製,讓一批批作品“重現”國內。

精華在筆端,咫尺匠心難。30年的臨摹複製,王岩松站在歷史的延長線上,用手指與心念的起舞與歷史對話。談及將來,王岩松表示,會在壁畫藝術道路上奔走不息。

弟子填色,個個凝神靜氣,埋頭描繪。“在畫之前先要讀畫,主要從線條、色彩、肌理效果幾個方面認真揣摩。”王岩松耐心地教導圍在身邊的弟子們,“看這個底色,要豎著刷,模仿房屋漏雨的痕跡。”

千年壁畫“回歸祖國”

9月12日,國家藝術基金傳播交流推廣專案《千年壁畫,百年滄桑——古代壁畫暨流失海外珍貴壁畫再現傳播與展示》和江蘇藝術基金2017年度資助專案《薪火相傳——傳統壁畫技藝傳承與創新》藝術人才培養項目在江蘇理工學院正式啟動和開班,不僅首次將流失海外的壁畫作品通過再現複製的方式回歸祖國,還從全省各地選拔出10多位繪畫人才,在江蘇理工學院開展為期兩個月的集中培訓,學習傳統壁畫技藝。

把流失海外的壁畫,以複製臨摹的方式回歸祖國,是王岩松及其團隊正在進行的工作。這一專案不僅獲得了2017年度國家藝術基金的資助,也得到了中央美術學院修復研究院的支持。

一切可追溯至1996年,王岩松在心底許下了一個宏願。那年,王岩松在日本留學,參觀了在東京都美術館舉辦的《絲綢之路大美術展》。看著一件件精美的中國文物流散他鄉,他既感慨又憤懣。這些藝術珍品分散在世界十幾個國家和地區,國人要欣賞自己祖先的壁畫作品,只能遠渡重洋,費時費力。何不把這些流失海外的古代壁畫予以再現性複製,使之“回歸祖國”,讓國人在國內就能欣賞、品味?於是,他多次遠赴國外收集資料、潛心研究,穩紮穩打臨摹複製,讓一批批作品“重現”國內。

精華在筆端,咫尺匠心難。30年的臨摹複製,王岩松站在歷史的延長線上,用手指與心念的起舞與歷史對話。談及將來,王岩松表示,會在壁畫藝術道路上奔走不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