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清明節裡說清明,清明詩之最

一年一度的清明, 是我國古老的傳統節日, 從春秋戰國時期就出現了。 一方面, 它是人們掃墓, 祭祖, 寄託哀思的日子。 另一方面, 她又是人們踏青遊覽的好時光。 尤其是江南, “日出江花紅勝火, 春來江水綠。 ”“雜花生樹, 群鶯亂飛。 ”美景如畫, 令人如癡如醉。 所以歷代詩人以清明為題所寫的詩詞很多。 但是以清明為題材的詩歌無論怎麼做, 只要一提到清明詩詞, 人們總是先想到唐代詩人杜牧的一首絕句“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 ”

為什麼呢?因為這首詩, 雖然只有短短四句28字去,

卻能通過一個典型的有聲有色的畫面生動的描繪了這世界特有的景色, 尤其是深切含蓄的表達了這一時節, 一般人共有的情感, 因此能夠產生特有的藝術魅力。 超越了時間的界限, 十幾代人們都能產生共鳴。

你看詩開頭兩句就給人們展示了清明時節常見的特寫景色。

細雨濛濛, 行人紛紛。 行人上墳掃墓, 必然想起逝去的情人, 難免牽動哀思。 因此欲斷魂正是最傳神的表達了此時行人的共通心理。 但此時畢竟是一年最好的時節, 杏花村雨, 青草池塘, 處處賞心悅目。 而且祭祖掃墓也大多是對已故多時的親人, 決不會呼天搶地, 雖有哀思, 也哀而不傷。 因此掃墓之後, 也絕不影響行人飲酒的胃口, 賞春的興致, 內心也會很快由陰轉晴, 而且下面兩句行人借問, 牧童遙指, 一問一指, 再加上杏花酒旗遠景的襯托, 恰恰又把行人普遍有的微妙的心情變化, 含蓄形象的表達出來了。

有人把這首詩一改, 變成一首小令:

清明時節雨, 紛紛路上行, 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也有人改成了詞:清明時節雨, 紛紛路上行人, 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

正是因為這首詩寫的好, 杜牧曾當過太守的安徽池州和汾酒產地山西杏花村一直在爭杜牧詩裡的杏花村歸屬。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