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像個北京人一樣涮羊肉火鍋,只要學會這些就夠了

秋天有貼秋膘的習俗, 又講究不立秋不吃火鍋, 所以一到天氣漸冷時, 吃銅鍋涮羊肉火鍋成為這個季節最暢快的事情。 火鍋, 古稱“古董羹”, 因投料入沸水時發出的“咕咚”聲而得名。 它是中國獨創的美食, 歷史悠久。 據考證, 解放後出土的東漢文物“鑊鬥”, 即為火鍋。 唐朝白居易的《問列十九》詩:“綠蟻新醅酒, 紅泥小火爐。 晚來天欲雪, 能飲一杯無?”就惟妙惟肖地描述了當時食火鍋的情景。 到宋朝, 火鍋的食法在民間已常見, 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食譜中, 便有其同友人吃火鍋的介紹。 元朝, 火鍋流傳到蒙古一帶,

用來煮牛羊肉。 至清朝, 火鍋不僅在民間盛行, 而且成了一道著名的“宮廷菜”, 清宮禦膳食譜上有“野味火鍋”, 用料是山雉等野味。 乾隆皇帝吃火鍋成癖, 他曾多次遊江南, 每到一地, 都備有火鍋。

再說涮羊肉, 一隻羊身上的肉並不是隨處可涮, 只有“上腦”、“三叉”、“磨檔”、“黃瓜條”能涮著吃。

“上腦”位於脖頸後、脊骨兩側、肋條前, 因接近頭部, 故稱上腦, 其特點是脂肪沉積於肉質中形似大理石花斑, 質地很嫩。 “三叉”, 是羊胃上的脊樑, 肉質也相對很嫩。 涮肉時以“上腦”、“三叉”為上品。

過去老北京館子做羊肉還會用到冰鎮除酸法。 現在幾乎不用, 味道也就差了很多。

吃老北京涮羊肉也有順序, 先肉後素。 當然掌握如下方法就能像一個老北京人一樣吃火鍋了。 首先是器皿, 必須用到銅鍋兒、清湯、幹盤兒是毋庸置疑的, 涮的順序為百葉、羊肉、 豆腐粉絲 、青菜;所謂涮羊肉就是用筷子夾住羊肉不放, 在鍋裡來回反復晃悠幾次, 肉色成粉嫩, 局部淡粉口感為最佳, 看羊肉的品質好壞就看它放多久不出水, 更不出血水, 證明羊是活著殺的, 肉質沒問題。 老北京的涮羊肉主要是羊肉、百葉、粉絲豆腐和白菜, 有的地方還會加入配著的輔料有糖蒜和芝麻火燒, 小料的調製所謂正宗, 麻醬小料其實是有方法的, 配料和比例是有嚴格控制的, 但是最後涮羊肉小料的配比是按照自己的口味自行調製的,

以讓自己覺得好吃為正宗;正宗的清真老北京涮羊肉用的蔥是蔥白, 不見綠;最好吃刷羊肉不要喝啤酒, 喝白酒為最佳;清湯鍋底可以放入蔥段、幹香菇(有條件放鬆茸的我不反對) 蝦米皮、生薑片提味;小料吃到最後用原湯衝開, 就著芝麻燒餅, 一吃一喝, 你會有不一樣的感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