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公共文化“陽光”照亮全省各族群眾心田

青海新聞網訊 今日視點

“現在真是趕上好時候了, 不僅在家門口就能看到精彩的演出, 而且還能免費去青海大劇院看戲。 我們覺得越活越年輕, 日子越過越有奔頭!”這個秋天, 家住西寧市中華巷的退休職工范金華和她的“老姐妹們”一直沒閑著——從9月18日起, 喜迎十九大全省民間文藝團隊展演活動和專業文藝院團調演活動開展得如火如荼, 20多場演出薈萃曲藝、歌曲、民族舞蹈、樂曲演奏、戲曲、地方戲、大型原創舞劇、歌舞詩劇、現代秦腔戲、平弦戲、話劇等多種藝術形式, 令她們大飽眼福, 也讓她們找到了文化“獲得感”。

建設富裕文明和諧美麗新青海, 文化既是重要內容, 又是重要支撐。

黨的十八大以來, 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和對我省“四個扎扎實實”重大要求, 以及省委提出的“四個轉變”新思路, 賦予了我省文化建設新的使命、新的要求, 文化體制改革不斷深入。

改革的目的是為了讓人民受益。 省委省政府對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部署緊鑼密鼓, 各地以標準化、均等化為目標, 堅持政府主導、重心下移、共建共用, “文化民生”風生水起, 日益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正在更廣更深地惠及人民群眾。 我省已初步建成包括省、地市、縣、鄉、村和城市社區在內的五級公共文化服務網路, 同時還創新公共文化服務的理念和模式,

變政府“端菜”為群眾“點菜”, 公共文化服務活力進一步增強。

投入力度加大運行機制創新

走進西寧市城西區新寧廣場, 省文化館、省圖書館、青海美術館以及文化廣場形成一個龐大的“文化綜合體”, 前來看演出、讀書、觀展的群眾絡繹不絕;

在西寧市海湖新區, 青海大劇院以富有藝術個性的設計格外引人注目, 在這裡, 我省群眾全年不間斷都可以沉浸在高雅藝術之中, 度過一段精神充盈的休閒時光;

在全省各地的基層綜合文化服務中心, 群眾文化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 跳鍋莊、唱藏戲、看電影、沐書香……形成了一個小型“群眾文化集散地”;

……

全省各地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新景象, 正是我省加大投入力度, 創新運行機制的生動寫照。

在構建全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過程中, 我省著重發揮重點文化建設項目的帶動作用, 新建和改擴建一批文化場所, 極大地改善了我省公共文化基礎設施條件滯後、公共文化產品供給不足的狀況。 全省共投入公共文化建設資金16.6億元, 建成了青海大劇院、省圖書館、文化館、美術館等一批高水準的現代公共文化設施。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運行機制也不斷創新。 我省印發了《青海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協調機制工作方案》, 各市州、縣也相應建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協調機制;制定出臺了《青海省關於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實施意見》《青海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實施標準》等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方面的政策檔,

為全省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支撐。

今年, 省文化新聞出版廳制定下發了《青海省2017年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實施方案》, 下達資金12768萬元, 在全省32個縣建設874個基層綜合文化服務中心, 其中:新建386個、改造提升283個、功能資源整合205個。 同時, 依託每個村現有的村級服務設施, 遵循群眾意願, 按照“缺啥補啥”的原則, 重點將基層政權、高原美麗鄉村、整體搬遷、公共衛生、法律服務等各類建設專案進行統籌整合, 打包捆綁, 整體推進, 調動了基層群眾開展文化活動的熱情, 實現了建一處文化中心, 方便一方群眾, 凝聚一村人心, 活躍一片文化生活的目標。

文化惠民讓百姓幸福指數提升

每逢節慶期間, “送戲下鄉”活動便在全省各地熱情開演——臺上歌聲飛揚、舞蹈蹁躚, 台下熱情四溢、掌聲不絕。

現在, 老百姓在家門口享受文化大餐已成常態。

今年以來, 全省已經投入資金661萬元, 積極開展“送戲下鄉”活動。 一至三月份, 組織百支文藝團隊, 在全省鄉鎮共演出2203場, 惠及群眾200多萬人次;“五一”期間, 省文化館以“以文化人不忘初心”為主題, 在西寧市新寧廣場、省文化館群星劇場演出文藝節目18場;舉辦攝影、剪紙展覽等活動, 惠及群眾5000餘人次。

各級文化部門和文藝演出團隊結合“深入生活、紮根人民”主題實踐活動, 深入開展送文化、送演出、送圖書、送春聯等系列文化惠民活動;組織開展了“文化下鄉”“四進社區”“送歡樂下基層”等一批群眾喜聞樂見、凝聚力量、弘揚正氣、崇尚文明的音樂會、歌舞演出、社火展演、元宵燈會等迎新春文化系列活動, 讓全省各族群眾共用文化發展成果,盡享文化權益。

我省充分發揮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和鄉鎮綜合文化站、村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及文化廣場等文化設施作用,不斷提升公共文化陣地的延伸服務。省圖書館開展了“書香青海閱讀照亮中國夢——新館新氣象新春新祝福”春節系列讀者活動;省文化館組織開展了“文化惠民”系列展演活動。全省各地公共圖書館組織開展了迎新年讀書月、迎春書畫展覽、讀書講座、徵文競賽、詩歌朗誦等活動,推動全社會形成濃厚的書香氛圍。

我省堅持把建立和完善面向基層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作為保障人民群眾特別是基層群眾文化權益的重要途徑,立足實際,通過整合資源、創新工作模式,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服務品質、水準和效能顯著提升,全省農牧區文化面貌為之一新,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滋潤。

我省還實施了文化資訊資源分享、鄉鎮綜合文化站、文化“進村入戶”、流動文化設備配備、農(牧)家書屋、村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等一系列文化惠民專案,指導鼓勵農牧民自辦文化,支持成立各類群眾文化團隊,培育群眾文化骨幹,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務最後“一公里”。

走進省美術館,妙筆丹青,處處墨香;歡快熱烈的音樂聲,老年藝術團隊正在省文化館排練節目,有模有樣、神態專注;省圖書館裡書香四溢,幾個學生正盯著電腦顯示幕認真流覽資訊資料,沉浸在書的海洋裡……

為讓更多百姓享受“優質文化就在家門口”的公共福利,我省積極推進公共文化設施免費開放工作,全省49個圖書館、 55個文化館、 369個鄉鎮文化站全部免費開放,實現無障礙、零門檻進入。如今,無論城市還是農牧區,一個個“ N 分鐘文化圈”漸漸成型,將普通群眾的文化生活裝扮得越來越多姿多彩。

“在推進全省文化體制改革的進程中,我省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方面,要統籌推進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村村通向戶戶通升級等重點工程建設,進一步健全公共文化設施網路,創新公共文化服務運行機制,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要繼續實施好文化精准扶貧工程,全力保障貧困群眾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需求。”省文改辦負責人這樣告訴記者。

文化發展依靠人民,文化成果惠及人民— —公共文化“陽光”已照亮全省各族群眾心田。

視點短評

讓老百姓“既富口袋又富腦袋”

發展文化事業,滿足民眾需求,是文化建設的動力源泉,也是文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近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省各級黨委、政府和文化部門以保障基層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為宗旨,扎實工作,不懈努力,在全省形成了文化設施較為完備、文化隊伍素質逐步提高、重點工程快速推進、文化活動豐富多彩、服務方式不斷創新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抓好文化建設,必須強調民生理念,進一步強化政府的公共文化服務職能,把基本文化權益保障放在與就業、教育、衛生等同樣重要的位置,讓老百姓“既富口袋又富腦袋”。

始終要把開拓創新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不竭動力。目前,全省各地在理念思路、服務方式、機制體制方面不斷探索,大膽嘗試,使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始終保持旺盛的活力。互助土族自治縣創新公共文化服務模式,鼓勵鄉土文化能人、民間文化藝人、文化藝術愛好者組建民營文化藝術團隊,拓寬文化志願服務,深入鄉鎮“種文化”等來自於基層實踐的創新做法,在全省起到了很好的引領作用。

同時要把城鄉統籌貫穿于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整個過程。我省在建設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過程中,把城鄉統籌、全面均等的原則放在重要位置,對於廣大農牧區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傾注了最多的心血。通過建設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實施文化資訊資源分享、鄉鎮綜合文化站、文化“進村入戶”、流動文化設備配備等工程,使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同步發展,廣大群眾共用文化發展成果。

服務群眾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根本目標。我省無論是設施建設還是活動開展,文藝創作還是隊伍配備,無一不是圍繞著“服務群眾”這一目標推出文化惠民實事。今年,我省將繼續全力推進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建設,重點做好建設當中的督促檢查;認真實施好2017年“文化進村入戶”工程,為全省600個村配備電視音響、演出服裝、演出樂器等文化器材;繼續做好“春雨工程”全國文化志願者邊疆行活動,為我省群眾提供更加豐富精彩的精神文化食糧。

我們相信,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青海大地,一定能夠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領域取得更大成就,為欠發達地區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供更多更好的經驗。

故事傳真

創新服務模式讓群眾文化“活”了

青海高原的秋天夾雜著些許寒意。一大早,伴著嫋嫋炊煙,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威遠鎮的董文臻老人便起來打掃庭院。他邊掃邊哼唱著秦腔,一時興起竟放下掃帚,在院子裡來了個有模有樣的秦腔亮相動作。

今年72歲的董文臻不僅是一名普通的農民,他還有一個身份,那就是互助縣秦腔業餘劇團的秦腔演員!

這個夏天,縣裡組織了多場秦腔展演活動,董文臻著實過了一把唱戲的癮。 “你沒見當時那個陣勢,那麼大的檯子,那麼好的行頭,台下的觀眾是滿滿當當啊!”說起演出的情景,董文臻不禁眉飛色舞起來。他從13歲起自學揚琴,進入村裡的文工隊,邊種地邊演出,邊勞動邊四處拜師學藝。

2013年,互助縣文化館招募和選派了72名基層文化志願者,組建了一支綜合性縣級文化服務主體隊伍,實現了縣、鄉、村三級聯動服務。他們分成文化工作小組,分散到了全縣8鎮11鄉,開展文化幫扶工作。董文臻就是在文化志願者的幫助下,到了互助縣秦腔業餘劇團,進行專業培訓和學習,實現了從一個普通的農民到一個“角兒”的華麗轉變。

在文化體制改革中,互助縣文化館積極用改革推動發展,創新公共文化服務模式,全力打造服務基層群眾、點亮群眾文化生活的新樣板,讓群眾文化“活起來”。

針對鄉鎮普遍缺少文化服務人才、文化建設“小馬拉大車”的管理和服務困境,縣文化館拓寬文化志願服務,深入鄉鎮“種文化”。互助縣文化館發動文化人才參與鄉鎮文化站扶持與輔導,大力培育特色鄉鎮文化品牌,積極打造“一鄉一品、一村一品、一人一技”,先後培育特色社火隊132支,百獅舞、安昭等節目已成為鄉鎮特色文化的代表。同時,文化志願者還為縣城旅遊景區演藝團隊和各類民間藝術團隊免費培訓和教授舞蹈,使演出節目品質有了明顯提升。

如今,和董文臻一樣的農民秦腔演員已經成為劇團的中堅力量,充實了縣級團隊的人才隊伍。村裡的舞臺少不了他們,縣上的演出活動他們也頻頻亮相。

讓全省各族群眾共用文化發展成果,盡享文化權益。

我省充分發揮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和鄉鎮綜合文化站、村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及文化廣場等文化設施作用,不斷提升公共文化陣地的延伸服務。省圖書館開展了“書香青海閱讀照亮中國夢——新館新氣象新春新祝福”春節系列讀者活動;省文化館組織開展了“文化惠民”系列展演活動。全省各地公共圖書館組織開展了迎新年讀書月、迎春書畫展覽、讀書講座、徵文競賽、詩歌朗誦等活動,推動全社會形成濃厚的書香氛圍。

我省堅持把建立和完善面向基層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作為保障人民群眾特別是基層群眾文化權益的重要途徑,立足實際,通過整合資源、創新工作模式,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服務品質、水準和效能顯著提升,全省農牧區文化面貌為之一新,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滋潤。

我省還實施了文化資訊資源分享、鄉鎮綜合文化站、文化“進村入戶”、流動文化設備配備、農(牧)家書屋、村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等一系列文化惠民專案,指導鼓勵農牧民自辦文化,支持成立各類群眾文化團隊,培育群眾文化骨幹,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務最後“一公里”。

走進省美術館,妙筆丹青,處處墨香;歡快熱烈的音樂聲,老年藝術團隊正在省文化館排練節目,有模有樣、神態專注;省圖書館裡書香四溢,幾個學生正盯著電腦顯示幕認真流覽資訊資料,沉浸在書的海洋裡……

為讓更多百姓享受“優質文化就在家門口”的公共福利,我省積極推進公共文化設施免費開放工作,全省49個圖書館、 55個文化館、 369個鄉鎮文化站全部免費開放,實現無障礙、零門檻進入。如今,無論城市還是農牧區,一個個“ N 分鐘文化圈”漸漸成型,將普通群眾的文化生活裝扮得越來越多姿多彩。

“在推進全省文化體制改革的進程中,我省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方面,要統籌推進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村村通向戶戶通升級等重點工程建設,進一步健全公共文化設施網路,創新公共文化服務運行機制,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要繼續實施好文化精准扶貧工程,全力保障貧困群眾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需求。”省文改辦負責人這樣告訴記者。

文化發展依靠人民,文化成果惠及人民— —公共文化“陽光”已照亮全省各族群眾心田。

視點短評

讓老百姓“既富口袋又富腦袋”

發展文化事業,滿足民眾需求,是文化建設的動力源泉,也是文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近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省各級黨委、政府和文化部門以保障基層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為宗旨,扎實工作,不懈努力,在全省形成了文化設施較為完備、文化隊伍素質逐步提高、重點工程快速推進、文化活動豐富多彩、服務方式不斷創新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抓好文化建設,必須強調民生理念,進一步強化政府的公共文化服務職能,把基本文化權益保障放在與就業、教育、衛生等同樣重要的位置,讓老百姓“既富口袋又富腦袋”。

始終要把開拓創新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不竭動力。目前,全省各地在理念思路、服務方式、機制體制方面不斷探索,大膽嘗試,使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始終保持旺盛的活力。互助土族自治縣創新公共文化服務模式,鼓勵鄉土文化能人、民間文化藝人、文化藝術愛好者組建民營文化藝術團隊,拓寬文化志願服務,深入鄉鎮“種文化”等來自於基層實踐的創新做法,在全省起到了很好的引領作用。

同時要把城鄉統籌貫穿于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整個過程。我省在建設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過程中,把城鄉統籌、全面均等的原則放在重要位置,對於廣大農牧區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傾注了最多的心血。通過建設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實施文化資訊資源分享、鄉鎮綜合文化站、文化“進村入戶”、流動文化設備配備等工程,使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同步發展,廣大群眾共用文化發展成果。

服務群眾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根本目標。我省無論是設施建設還是活動開展,文藝創作還是隊伍配備,無一不是圍繞著“服務群眾”這一目標推出文化惠民實事。今年,我省將繼續全力推進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建設,重點做好建設當中的督促檢查;認真實施好2017年“文化進村入戶”工程,為全省600個村配備電視音響、演出服裝、演出樂器等文化器材;繼續做好“春雨工程”全國文化志願者邊疆行活動,為我省群眾提供更加豐富精彩的精神文化食糧。

我們相信,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青海大地,一定能夠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領域取得更大成就,為欠發達地區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供更多更好的經驗。

故事傳真

創新服務模式讓群眾文化“活”了

青海高原的秋天夾雜著些許寒意。一大早,伴著嫋嫋炊煙,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威遠鎮的董文臻老人便起來打掃庭院。他邊掃邊哼唱著秦腔,一時興起竟放下掃帚,在院子裡來了個有模有樣的秦腔亮相動作。

今年72歲的董文臻不僅是一名普通的農民,他還有一個身份,那就是互助縣秦腔業餘劇團的秦腔演員!

這個夏天,縣裡組織了多場秦腔展演活動,董文臻著實過了一把唱戲的癮。 “你沒見當時那個陣勢,那麼大的檯子,那麼好的行頭,台下的觀眾是滿滿當當啊!”說起演出的情景,董文臻不禁眉飛色舞起來。他從13歲起自學揚琴,進入村裡的文工隊,邊種地邊演出,邊勞動邊四處拜師學藝。

2013年,互助縣文化館招募和選派了72名基層文化志願者,組建了一支綜合性縣級文化服務主體隊伍,實現了縣、鄉、村三級聯動服務。他們分成文化工作小組,分散到了全縣8鎮11鄉,開展文化幫扶工作。董文臻就是在文化志願者的幫助下,到了互助縣秦腔業餘劇團,進行專業培訓和學習,實現了從一個普通的農民到一個“角兒”的華麗轉變。

在文化體制改革中,互助縣文化館積極用改革推動發展,創新公共文化服務模式,全力打造服務基層群眾、點亮群眾文化生活的新樣板,讓群眾文化“活起來”。

針對鄉鎮普遍缺少文化服務人才、文化建設“小馬拉大車”的管理和服務困境,縣文化館拓寬文化志願服務,深入鄉鎮“種文化”。互助縣文化館發動文化人才參與鄉鎮文化站扶持與輔導,大力培育特色鄉鎮文化品牌,積極打造“一鄉一品、一村一品、一人一技”,先後培育特色社火隊132支,百獅舞、安昭等節目已成為鄉鎮特色文化的代表。同時,文化志願者還為縣城旅遊景區演藝團隊和各類民間藝術團隊免費培訓和教授舞蹈,使演出節目品質有了明顯提升。

如今,和董文臻一樣的農民秦腔演員已經成為劇團的中堅力量,充實了縣級團隊的人才隊伍。村裡的舞臺少不了他們,縣上的演出活動他們也頻頻亮相。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