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夢想是生命裡的光》十年回訪 寫出生命的陰影和光亮

我對書的腰封或封面、封底上印有一串名家連袂推薦的書, 一般懷有警惕。 舒輝波的《夢想是生命裡的光》就是在這樣的警惕中進入最初閱讀的, 但是我很快被吸引, 甚至被感動。 作者書寫的內容和姿態與一般兒童文學作者不盡相同, 他將目光更多地投向了那些不幸的孩子, 而且是將這些孩子從童年邁入青春期最關鍵時刻的成長經歷, 放進了十年之久的前後對比與變化之中。

《夢想是生命裡的光》

美國作家奧茨曾講過, 文學作品要有一定的時間長度, 在這樣的時間長度中, 才可以看出並寫出一個人的命運與性格的變化。 這是克服人物單一、平面化的書寫策略之一。 同時, 作者書寫的這些在時間長河中成長的孩子的命運都是不幸的, 這便和當前一些甜蜜蜜、鬧騰騰的兒童文學拉開了距離。 在《他是我的星辰》一文中, 作者借那位患有自閉症的母親說:“我希望你寫下他們生命周遭的黑暗,

因為這才是他們整個真實的世界。 ”

作者很明晰這一點, 在書的後記中, 作者說, 希望能夠和這些孩子一起疼痛。 他說得非常好。 約翰·列儂曾經說過, 當一個人感到疼的時候他才長大了。 這使得作者的筆有了向心力, 使得這本書有了成長文學沉甸甸的分量。

在這本書中, 作者第二個書寫的策略是將十年前後的採訪過程不吝筆墨, 詳盡寫出, 將作者“我”第一人稱的書寫和被採訪者與“我”的敘述交織在一起, 無疑會增添文章的親切感和在場感, 但也是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遺憾的地方。

我以書中兩篇文章為例來談談我的讀後感。

在《我要結婚了》一文中, 將十年前對鄉間留守兒童劉蓉的採訪,

和作者表妹雪麗的書寫, 構成兩條平行線, 穿插進行, 寫得很是流暢和靈動。 但重點鋪排的是十年前心裡話的訴說和十年後兩個孩子的結婚或婚後的場景。

十年之中, 作者對他們各的成長歷程的書寫較為薄弱, 尤其是讓人感到感人的細節比較少, 更多的是過程。 這樣, 重要情節的過程化和非重要採訪的過程化, 讓文章有些失重, 有些單薄, 以至於文章後面所抒發的話外音“沒有父母的陪伴, 時間久了會生出青苔, 心裡就會多出自己都察覺不出的陰影”, 都顯得過於文學化, 而欠一些質感的支撐。 我想, 這一點作者是明顯感知的, 因為在這本書的後記中, 作者說希望寫作不會只是觸及表層。 這一點很重要。

《媽媽至今仍是我的淚點》一文, 寫在母親病逝、父親陌路的狀況下, 一個女孩子的堅強成長。 文章全部採用了作者“我”與被採訪者的雙重對話, 這是一種有難度的寫作。 因為文章所有重要的情節和細節都必須通過對話來完成。 在敘述中完成描寫, 對於作者是一個挑戰。 因為缺少了他人的旁證和補充, 會缺失了客觀、全面, 深入地對一個孩子的書寫。 同時, 又由於孩子的敘述是經過了作者的剪裁和加工, 很容易自覺不自覺地加進作者自己的語言。 比如說, 媽媽每晚都要數自己攢下了多少藥丸, “像是在數著她有限的時光”;說父親“就連他迎面吹來的風, 帶給我他身上的氣息, 對於我來說都是陌生的”, 這樣的長句都顯得有些文學化了,

讓人覺得好是好, 卻多少有些失真。

我希望這本書是一部未完成的“交響曲”, 我希望作者能夠繼續他的愛心與耐心。 十年之後還能繼續他的採訪和書寫這些孩子們的成長、變化。 就像英國的那部著名的紀錄片《56UP》一樣, 那部影片將幾個人從七歲開始, 每隔七年進行一次採訪, 一直到他們五十六歲。 舒輝波也能夠做到這樣, 每隔十年進行一次新的採訪和書寫, 那將是這本書有意思的延長線。

“往來千里路常在, 聚散十年人不同。 ”一個又一個的十年, 是這些孩子生命成長的長度, 也是作者生命寫作的深度和厚度。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