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唱響“一帶一路”上的中國法治好聲音

作者:本社記者 李蒙

2017年7月21日至8月6日, 由中國法學學術交流中心與北京市律師協會共同主辦的北京市律師協會揚帆計畫之百人培訓第二期“國際投資與並購法律實務培訓班”在北京隆重舉行。 來自康達、京師、盈科、環球、中銀、競天公誠等33家北京市屬律師事務所以及河北、香港部分律師共計40余人參加了培訓。 這次培訓活動旨在培養中國涉外法律服務領軍人才, 推動和深化中國律師與國際律師之間的法律服務合作, 共同探討中國企業在海外投資與並購過程中遇到的各類法律風險及解決方案。

在中國法學會的指導下, 中國法學學術交流中心與北京市律師協會充分利用各自資源, 發揮優勢互補, 在課程設計、師資安排、學員招收、會場佈置等方面進行了精心安排, 中國法學會的知名專家, 美國律師協會、英格蘭及威爾士律師協會、香港大律師公會、香港律師會、北京市律師協會的資深涉外律師, 以及中國涉外企業法務分別就“中國律師在國際投資與並購中的法律實務”“國際投資並購交易主要法律文本的起草和特殊條款”“國際投資並購交易架構的搭建與稅務籌畫”“中國企業海外投資並購交易中的智慧財產權問題”“國際投資並購爭端解決機制與裁決的承認及執行”“國際基礎設施投資項目法律風險防控”等專題,

進行了授課。

黨的十八大以來, 尤其是黨中央提出“一帶一路”發展戰略三年多來, 中國法學會積極參與到對外法學交流和共建“一帶一路”的偉大進程中, 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法學法律界開展了全方位、多領域、深層次的法治交往活動, 在充分發揮法治的引領和保障作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以法治共識凝聚合作共識, 建立法治共識機制

“一帶一路”戰略是推動與擴展區域經濟合作、加強不同文明交流、促進世界和平發展的偉大事業。 推進“一帶一路”戰略, 需要凝聚各方的智慧和力量, 更離不開法治的支持與保障。 因此, 加強法律合作、推動法治進步是推動“一帶一路”進程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法學會主動服務和融入“一帶一路”建設,

圍繞加強涉外法律工作及“一帶一路”法治建設主題, 與沿線國家開展了多種形式的法治交往, 舉辦了多場相關論壇, 並在各論壇框架下舉辦多場研討會。

2014年11月, 中國法學會在安哥拉魯安達與安哥拉總檢察院共同舉辦第五屆中非合作論壇—法律論壇。 12月, 中國法學會在雲南騰沖舉辦中國東南亞法律合作磋商會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法律研討會。

2015年7月, 中國法學會在泰國、馬來西亞分別舉辦“一帶一路”法律保障研討會。 同年10月, 中國法學會在西安舉辦第四屆中國—亞歐法律論壇, 在濟南舉辦首屆中日韓法律論壇。 同年11月, 在昆明舉辦中國—南亞法律論壇, 在重慶舉辦第六屆中國—東盟法律論壇暨“一帶一路”法治論壇,

在南非約翰尼斯堡與南部非洲仲裁基金會、非洲非訴訟糾紛解決中心、南部非洲仲裁員協會及上海國際仲裁中心共同舉辦第六屆中非合作論壇—法律論壇。

2016年6月, 中國法學會在廣州舉行“走進非洲”投資非洲高端法律論壇。 同年10月, 在北京舉辦第四屆中國—歐洲法律論壇, 在長春舉辦第二屆中日韓法律論壇暨第四屆東北亞法律論壇。 同年12月, 在昆明舉辦中國—南亞法律論壇和中國—東盟法律論壇“中國—東盟互聯網金融法治變革與合作研討會”, 在北京舉辦中非互聯網投資法治高端論壇。

在上述活動中, 中國法學會邀請來自“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法學法律界的政府官員、專家學者及法律實務界人士,

圍繞各國憲法及法律體系比較研究、基礎設施建設、投融資法治合作、跨境交易、非傳統安全、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可持續發展相關法律等“一帶一路”建設中的熱點法律問題展開深入討論, 推動了沿線各國法治進程及“一帶一路”法治體系建設。 這些區域法律論壇, 已在相關區域具備了較高的國際影響力和知名度, 在創建合作平臺、推動法治發展、提升國際話語權、維護發展中國家利益、樹立法治中國形象方面, 發揮了積極作用。

中國法學會於2014年派團訪問了俄羅斯、哈薩克、安哥拉和南非等國。 2015年派團訪問了菲律賓、柬埔寨、泰國、馬來西亞、肯亞、南非等國。 2016年派團訪問了新加坡、俄羅斯、印度、斯里蘭卡、蒙古、俄羅斯等國, 訪問期間分別與俄羅斯法律家協會、哈薩克最高法院、安哥拉總檢察院、南部非洲仲裁基金會等當地法學法律組織高層領導開展對話,推動雙邊及區域法律合作融入“一帶一路”戰略大局。

中國法學會於2014年接待巴西律師協會代表團、尼泊爾法律專家代表團、印度律師協會代表團、日本日中法律家交流協會代表團來訪。2015年接待印度律師協會代表團來訪。2016年接待俄羅斯最高法院司法總局代表團和安哥拉總檢察院代表團來訪。接待過程中,中國法學會積極宣傳介紹“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刻內涵與時代意義,安排代表團廣泛接觸國內法學法律界,瞭解中國法律制度及中國法治建設最新成果。

2016年,中國法學會為首次正式訪華的泰國國王孫女帕查拉吉迪亞帕公主專門舉辦中國—東盟法律論壇“促進可持續發展法治高層研討會”;邀請柬埔寨司法大臣、印尼首席大法官、俄羅斯法律家協會主席、東盟法律協會主席、上合組織地區反恐機構執委會副主任、安哥拉總檢察長等多位部級以上及重要人物來華訪問;與肯亞首席大法官、肯亞總檢察長兼司法部長、辛巴威總檢察長、南非總檢察長、貝南最高法院院長等多位部長級官員舉行會見會談,詳細介紹“一帶一路”倡議,釋疑解惑,增進互信。

中國法學會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重要司法機構、主要法學研究機構保持穩定、密切聯繫,發揮“老朋友”作用,如奧地利奧中法律協會、奧地利國民議會議員漢娜斯·亞羅利姆,法國比較立法學會前任主席、巴黎第二大學教授柯森,國際統一私法協會會長等,就“一帶一路”沿線重點、熱點、前沿法律研究與合作保持常態化探討與溝通,共商議題設置,共籌論壇建設,共促法律合作。通過一次次的會面與對話,推動“法學交流”加速實現。

中國法學會與英中協會合作,於2016年舉辦首屆“中英法治圓桌會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政法委書記孟建柱接見了出席會議的部分英方代表。圓桌會議為中英兩國創建了一個新的高水準、高規格、寬領域、多層次的法治合作平臺,進一步增進了中英兩國法學法律界的互信與合作,為以法治互信增進政治互信,推動和保障兩國經貿發展,促進兩國共同繁榮作出了積極貢獻。

中國法學會舉辦了三屆“國際投資經貿法律風險及對策研討會”,為加強中非法律合作、深化中非人民友誼產生了積極影響。在2014年會議上通過了《在非中國企業社會責任宣言》,得到中非各界人士的高度肯定。該宣言已於2016年被正式寫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恩戈羅恩戈羅宣言》。2016年研討會報告受到孟建柱同志圈閱。

中國法學會與商務部國際商務官員研修學院合作舉辦三期援外培訓班,積極展示中國改革開放後經貿法治建設的積極成果,提升外國友人對於“一帶一路”倡議的認同感。

中國法學會正積極籌備,計畫於2017年年底或2018年上半年與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開展首次“中美法治合作二軌對話”。該對話對於進一步增進中美兩國法學法律界的互信與合作,以法治互信增進政治互信,推動和保障兩國關係健康、穩定發展將產生重要意義。

實踐證明,長遠的、可持續的經濟合作,必然要求國家之間形成法治共識,建立法治互信。“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國情不同,在法律文化與傳統、法律制度與具體規則上存在較大差異,對很多事情的理解往往不盡一致,甚至會產生一定誤解。這些都會不同程度地影響合作機制的實施和推進。面對這種情況,中國法學會通過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多種形式的法治交往活動,在不同場合呼籲各國把法治作為合作各方價值理念的最大公約數,用法治共識凝聚合作共識,用法治互信增進政治互信,用法治方式設定權利和義務,用法治方式化解分歧。推動建立法治共識機制,共同推進各國自身法治建設,讓“一帶一路”建設為沿線國家和人民釋放更多的法治紅利,讓法治為“一帶一路”重大戰略舉措保駕護航。

建立中非聯合仲裁機制,積極探索用法治方式預防和化解糾紛新路徑

在“一帶一路”經貿往來過程中,企業會遇到很多法律風險,這就需要通過法治的方式預防和化解經貿合作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各種風險和矛盾,推動法學交流工作,發揮法治為“一帶一路”保駕護航的作用。

中國法學會在用法治方式預防和化解糾紛方面進行了積極嘗試,其中以構建中非聯合糾紛解決機制為重要突破。中國法學會曾就企業在非投資和貿易遇到的法律風險進行過實地調研,瞭解到在非洲投資遇到法律難題時需要進入到高成本、低效率的解決程式,而仲裁、調解等非訴訟糾紛解決方式由於效率高、透明度高、對抗性小等優勢,日益得到企業的認可。此後,中國法學會加快探索構建中非特色糾紛解決機制,創建平臺、創新機制,創造性地解決中國在非企業遇到的法律難題。

2015年,中國法學會積極發揮主導與引領作用,聯合北京國際仲裁中心、上海國際仲裁中心和深圳國際仲裁院,同時與南部非洲仲裁基金會、非洲非訴訟糾紛解決中心、南部非洲仲裁員協會等南非國內仲裁機構攜手,共商共建中非聯合仲裁機制。2015年11月,中非聯合仲裁中心上海中心和約翰尼斯堡中心正式成立運營,實現了法律服務關口前移。同年12月舉行的中非合作論壇約翰尼斯堡峰會期間,“共建中非聯合仲裁中心”被寫入《約翰尼斯堡行動計畫》。

中非聯合仲裁中心約堡中心是中國在國外建立的第一家聯合仲裁中心,以凸顯中非兄弟情誼、專聘中非仲裁員、專裁中非商事糾紛為特色,也是發展中國家首次發起成立的爭議解決機制,是聯合發展中國家共同優化國際仲裁格局的有益嘗試。中心目前聘請了中非方仲裁員各20位,制定了《中非聯合仲裁中心示範條款》。我國“走出去”企業可考慮在合同上加入中非聯合仲裁中心示範條款,糾紛出現時,可委託中非聯合仲裁中心進行仲裁,有助於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有效維護我國企業的海外利益。

中非聯合仲裁機制為中國法學會今後與其他“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糾紛解決合作奠定了基礎,提供了範例。中國法學會將繼續探索與更多“一帶一路”沿線地區共建聯合糾紛解決機制,從而最大化保障地區各國利益。

積極開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法治交往,講好中國法治故事

中國法學會積極推動我國“一帶一路”沿線省份法律院校與柬埔寨皇家法律經濟大學、柬埔寨智慧大學、老撾國立大學、泰國法政大學、泰國宋卡王子大學、馬來西亞馬來亞大學、馬來西亞多媒體大學、巴西聖保羅天主教大學、俄羅斯莫斯科國立法律大學、俄羅斯聖彼德堡國立大學、俄羅斯烏拉爾國立法律大學、印度阿米提大學、印度法律學院、南非開普敦大學、坦尚尼亞沙蘭港大學、喀麥隆雅恩德第二大學、肯亞斯特拉斯莫爾大學、貝南阿波美—卡拉維大學、捷克查理大學、波蘭華沙大學、雅蓋隆大學、塞爾維亞貝爾格勒大學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知名學府法學院簽署合作協定,開展校際交流,共同探討在“一帶一路”框架下的深層次、多樣化合作。

中國法學會已實施域外法律人才培訓多年,培養了一大批傳播中國法律制度和法治文化的“法律使者”,為推動法學交流工作作出了積極貢獻。目前,中國法學會設有面向東盟、南亞、東北亞及非洲國家法律界人士的培訓班,在此平臺上介紹中國法律制度和法治文化,宣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最新成就,為夯實我國國家關係發展的社會和民意基礎創造有利條件。

鑒於參訓人員大多是所在國家法律法學界的精英,中國法學會在培訓工作中,注重做好學員的思想工作,增進學員對華情感。部分學員回國後通過講座、授課的方式,向其國內法學法律界介紹中國法律制度,有的向所在國家政府、最高法院、檢察院等司法部門建議加強對華交流,有的通過培訓決定主攻對華法律實務,繼續申請來華深造和“回爐”,深入學習中國法律制度。部分參加培訓的單位還提出,希望中國法學會能為其舉辦長期有效的專項法律培訓班,以提升幹部司法能力,服務於其國內法治建設。

中國法學會於2014年10月派團訪問法國,就“司法權合理配置法律制度”進行專題研修培訓。考察報告得到中央領導的高度肯定。孟建柱同志閱讀情況報告後,專門給中國法學會黨組書記陳冀平打來電話,表示“此報告很好”,並指示“法學會可多做一些這樣的工作”。

2015年,為加大引智工作力度,中國法學會在6月組團赴法國開展“司法權合理配置法律制度”培訓專案的基礎上,圍繞中央交辦給中國法學會的任務,於9月組團赴美國就“從律師中遴選法官檢察官制度”進行專題研修培訓。考察報告再次得到孟建柱同志重要批示,他建議將考察報告“送請中央司改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分管領導同志參閱”,並要求“在中政委全體會議上擬可作次考察體會的彙報”。

2016年1月7日,中央政法委來函告知,中央司改辦《關於從律師和法學專家中公開選拔立法工作者、法官、檢察官的意見(意見稿)》,將中國法學會赴美引智報告中關於“充分利用各級法學會、律協等党領導的法律群團建立各類評估機制”的對策建議,寫進了《意見稿》第九條,實現了中國法學會赴美引智培訓成果的初步轉化。

2016年1月,國家外專局舉辦“2016年全國引進國外智力工作會議”,在會上表彰了一批中央和地方引智工作先進單位。這次受到表彰的部委機關只有兩家,中國法學會是其中一家。此外,國家外專局還將中國法學會2015年9月赴美培訓考察報告和引智工作經驗,分別收錄進《全國引進國外智力優秀成果彙編》和《經驗交流材料彙編》,作為會議材料發給參會代表學習。

2016年,中國法學會分別於6月和9月派代表團赴法國和美國開展“從律師中遴選法官檢察官制度”和“司法權合理配置法律制度”專題研修培訓。孟建柱同志對法國培訓團的調研報告又一次作出重要批示:“國外對法官、檢察官招錄的一些好辦法,似可借鑒,以進一步完善我國相關的招錄製度。”這是中央領導連續三年對中國法學會法學引智工作給予肯定和鼓勵。

2017年,中國法學會於5月和7月分別派代表團赴法國和美國開展“完善司法責任制改革”和“健全司法人員職業保障制度”專題研修培訓,並於8月派代表團赴澳大利亞開展“法律群團參與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專題研修培訓。中國法學會將繼續加強法學引智工作,為完成中央交辦的重大法治研究任務和司法改革重點專案作出新的貢獻,為法治中國建設再立新功。

中國法學會注重國外培訓基地校友會建設,定期舉辦校友會活動,鞏固校友會“朋友圈”,增進校友對“一帶一路”重大倡議的理解與認同,培養持續傳播中國法治文化的“金種子”,使這些校友成為我國“一帶一路”戰略的積極推動者。

中國法學會還充分利用國外高級別法律官員訪華、國外法律精英在華培訓、國內法律專家團出訪等重要契機在國內外舉辦面向在海外投資的中資企業人員的高端法律培訓,堅持問題導向和效益導向,為中國企業“走出去”提供及時、全面、全方位的法律保障,助力中非經貿合作提質升級。

為擴大法治成果,推動中國法學家走向國際舞臺,中國法學會組織安排國內知名專家學者赴柬埔寨皇家經濟法律大學、泰國法政大學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法律院校舉辦學術講座,介紹中國法治道路和法律制度並與外國師生開展互動交流。

由法學大家講授中國法治故事,對推動中國法治走向世界,爭取對我法治道路理解認同,樹立中國法治大國形象具有極為明顯的效果,是法學交流工作的另一種實踐。今後,中國法學會將繼續推動我國法學家國際講學活動,讓國際法律法學界聽到更多的“中國聲音”,提升中國法學家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

“一帶一路”建設是各國法治建設互學互鑒的難得機會。中國法學會將在積極投身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偉大實踐的同時,繼續堅持開放包容、互學互鑒的理念,全面深化與“一帶一路”國家法學法律界在法學研究、法律服務、資訊交流、人員往來、人才培養等領域的務實合作,從法治領域推動民心相通,將“一帶一路”打造成為法治合作之路、法治文明互鑒之路,讓沿線各國人民共用“一帶一路”合作共贏的成果。

訪問期間分別與俄羅斯法律家協會、哈薩克最高法院、安哥拉總檢察院、南部非洲仲裁基金會等當地法學法律組織高層領導開展對話,推動雙邊及區域法律合作融入“一帶一路”戰略大局。

中國法學會於2014年接待巴西律師協會代表團、尼泊爾法律專家代表團、印度律師協會代表團、日本日中法律家交流協會代表團來訪。2015年接待印度律師協會代表團來訪。2016年接待俄羅斯最高法院司法總局代表團和安哥拉總檢察院代表團來訪。接待過程中,中國法學會積極宣傳介紹“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刻內涵與時代意義,安排代表團廣泛接觸國內法學法律界,瞭解中國法律制度及中國法治建設最新成果。

2016年,中國法學會為首次正式訪華的泰國國王孫女帕查拉吉迪亞帕公主專門舉辦中國—東盟法律論壇“促進可持續發展法治高層研討會”;邀請柬埔寨司法大臣、印尼首席大法官、俄羅斯法律家協會主席、東盟法律協會主席、上合組織地區反恐機構執委會副主任、安哥拉總檢察長等多位部級以上及重要人物來華訪問;與肯亞首席大法官、肯亞總檢察長兼司法部長、辛巴威總檢察長、南非總檢察長、貝南最高法院院長等多位部長級官員舉行會見會談,詳細介紹“一帶一路”倡議,釋疑解惑,增進互信。

中國法學會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重要司法機構、主要法學研究機構保持穩定、密切聯繫,發揮“老朋友”作用,如奧地利奧中法律協會、奧地利國民議會議員漢娜斯·亞羅利姆,法國比較立法學會前任主席、巴黎第二大學教授柯森,國際統一私法協會會長等,就“一帶一路”沿線重點、熱點、前沿法律研究與合作保持常態化探討與溝通,共商議題設置,共籌論壇建設,共促法律合作。通過一次次的會面與對話,推動“法學交流”加速實現。

中國法學會與英中協會合作,於2016年舉辦首屆“中英法治圓桌會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政法委書記孟建柱接見了出席會議的部分英方代表。圓桌會議為中英兩國創建了一個新的高水準、高規格、寬領域、多層次的法治合作平臺,進一步增進了中英兩國法學法律界的互信與合作,為以法治互信增進政治互信,推動和保障兩國經貿發展,促進兩國共同繁榮作出了積極貢獻。

中國法學會舉辦了三屆“國際投資經貿法律風險及對策研討會”,為加強中非法律合作、深化中非人民友誼產生了積極影響。在2014年會議上通過了《在非中國企業社會責任宣言》,得到中非各界人士的高度肯定。該宣言已於2016年被正式寫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恩戈羅恩戈羅宣言》。2016年研討會報告受到孟建柱同志圈閱。

中國法學會與商務部國際商務官員研修學院合作舉辦三期援外培訓班,積極展示中國改革開放後經貿法治建設的積極成果,提升外國友人對於“一帶一路”倡議的認同感。

中國法學會正積極籌備,計畫於2017年年底或2018年上半年與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開展首次“中美法治合作二軌對話”。該對話對於進一步增進中美兩國法學法律界的互信與合作,以法治互信增進政治互信,推動和保障兩國關係健康、穩定發展將產生重要意義。

實踐證明,長遠的、可持續的經濟合作,必然要求國家之間形成法治共識,建立法治互信。“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國情不同,在法律文化與傳統、法律制度與具體規則上存在較大差異,對很多事情的理解往往不盡一致,甚至會產生一定誤解。這些都會不同程度地影響合作機制的實施和推進。面對這種情況,中國法學會通過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多種形式的法治交往活動,在不同場合呼籲各國把法治作為合作各方價值理念的最大公約數,用法治共識凝聚合作共識,用法治互信增進政治互信,用法治方式設定權利和義務,用法治方式化解分歧。推動建立法治共識機制,共同推進各國自身法治建設,讓“一帶一路”建設為沿線國家和人民釋放更多的法治紅利,讓法治為“一帶一路”重大戰略舉措保駕護航。

建立中非聯合仲裁機制,積極探索用法治方式預防和化解糾紛新路徑

在“一帶一路”經貿往來過程中,企業會遇到很多法律風險,這就需要通過法治的方式預防和化解經貿合作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各種風險和矛盾,推動法學交流工作,發揮法治為“一帶一路”保駕護航的作用。

中國法學會在用法治方式預防和化解糾紛方面進行了積極嘗試,其中以構建中非聯合糾紛解決機制為重要突破。中國法學會曾就企業在非投資和貿易遇到的法律風險進行過實地調研,瞭解到在非洲投資遇到法律難題時需要進入到高成本、低效率的解決程式,而仲裁、調解等非訴訟糾紛解決方式由於效率高、透明度高、對抗性小等優勢,日益得到企業的認可。此後,中國法學會加快探索構建中非特色糾紛解決機制,創建平臺、創新機制,創造性地解決中國在非企業遇到的法律難題。

2015年,中國法學會積極發揮主導與引領作用,聯合北京國際仲裁中心、上海國際仲裁中心和深圳國際仲裁院,同時與南部非洲仲裁基金會、非洲非訴訟糾紛解決中心、南部非洲仲裁員協會等南非國內仲裁機構攜手,共商共建中非聯合仲裁機制。2015年11月,中非聯合仲裁中心上海中心和約翰尼斯堡中心正式成立運營,實現了法律服務關口前移。同年12月舉行的中非合作論壇約翰尼斯堡峰會期間,“共建中非聯合仲裁中心”被寫入《約翰尼斯堡行動計畫》。

中非聯合仲裁中心約堡中心是中國在國外建立的第一家聯合仲裁中心,以凸顯中非兄弟情誼、專聘中非仲裁員、專裁中非商事糾紛為特色,也是發展中國家首次發起成立的爭議解決機制,是聯合發展中國家共同優化國際仲裁格局的有益嘗試。中心目前聘請了中非方仲裁員各20位,制定了《中非聯合仲裁中心示範條款》。我國“走出去”企業可考慮在合同上加入中非聯合仲裁中心示範條款,糾紛出現時,可委託中非聯合仲裁中心進行仲裁,有助於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有效維護我國企業的海外利益。

中非聯合仲裁機制為中國法學會今後與其他“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糾紛解決合作奠定了基礎,提供了範例。中國法學會將繼續探索與更多“一帶一路”沿線地區共建聯合糾紛解決機制,從而最大化保障地區各國利益。

積極開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法治交往,講好中國法治故事

中國法學會積極推動我國“一帶一路”沿線省份法律院校與柬埔寨皇家法律經濟大學、柬埔寨智慧大學、老撾國立大學、泰國法政大學、泰國宋卡王子大學、馬來西亞馬來亞大學、馬來西亞多媒體大學、巴西聖保羅天主教大學、俄羅斯莫斯科國立法律大學、俄羅斯聖彼德堡國立大學、俄羅斯烏拉爾國立法律大學、印度阿米提大學、印度法律學院、南非開普敦大學、坦尚尼亞沙蘭港大學、喀麥隆雅恩德第二大學、肯亞斯特拉斯莫爾大學、貝南阿波美—卡拉維大學、捷克查理大學、波蘭華沙大學、雅蓋隆大學、塞爾維亞貝爾格勒大學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知名學府法學院簽署合作協定,開展校際交流,共同探討在“一帶一路”框架下的深層次、多樣化合作。

中國法學會已實施域外法律人才培訓多年,培養了一大批傳播中國法律制度和法治文化的“法律使者”,為推動法學交流工作作出了積極貢獻。目前,中國法學會設有面向東盟、南亞、東北亞及非洲國家法律界人士的培訓班,在此平臺上介紹中國法律制度和法治文化,宣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最新成就,為夯實我國國家關係發展的社會和民意基礎創造有利條件。

鑒於參訓人員大多是所在國家法律法學界的精英,中國法學會在培訓工作中,注重做好學員的思想工作,增進學員對華情感。部分學員回國後通過講座、授課的方式,向其國內法學法律界介紹中國法律制度,有的向所在國家政府、最高法院、檢察院等司法部門建議加強對華交流,有的通過培訓決定主攻對華法律實務,繼續申請來華深造和“回爐”,深入學習中國法律制度。部分參加培訓的單位還提出,希望中國法學會能為其舉辦長期有效的專項法律培訓班,以提升幹部司法能力,服務於其國內法治建設。

中國法學會於2014年10月派團訪問法國,就“司法權合理配置法律制度”進行專題研修培訓。考察報告得到中央領導的高度肯定。孟建柱同志閱讀情況報告後,專門給中國法學會黨組書記陳冀平打來電話,表示“此報告很好”,並指示“法學會可多做一些這樣的工作”。

2015年,為加大引智工作力度,中國法學會在6月組團赴法國開展“司法權合理配置法律制度”培訓專案的基礎上,圍繞中央交辦給中國法學會的任務,於9月組團赴美國就“從律師中遴選法官檢察官制度”進行專題研修培訓。考察報告再次得到孟建柱同志重要批示,他建議將考察報告“送請中央司改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分管領導同志參閱”,並要求“在中政委全體會議上擬可作次考察體會的彙報”。

2016年1月7日,中央政法委來函告知,中央司改辦《關於從律師和法學專家中公開選拔立法工作者、法官、檢察官的意見(意見稿)》,將中國法學會赴美引智報告中關於“充分利用各級法學會、律協等党領導的法律群團建立各類評估機制”的對策建議,寫進了《意見稿》第九條,實現了中國法學會赴美引智培訓成果的初步轉化。

2016年1月,國家外專局舉辦“2016年全國引進國外智力工作會議”,在會上表彰了一批中央和地方引智工作先進單位。這次受到表彰的部委機關只有兩家,中國法學會是其中一家。此外,國家外專局還將中國法學會2015年9月赴美培訓考察報告和引智工作經驗,分別收錄進《全國引進國外智力優秀成果彙編》和《經驗交流材料彙編》,作為會議材料發給參會代表學習。

2016年,中國法學會分別於6月和9月派代表團赴法國和美國開展“從律師中遴選法官檢察官制度”和“司法權合理配置法律制度”專題研修培訓。孟建柱同志對法國培訓團的調研報告又一次作出重要批示:“國外對法官、檢察官招錄的一些好辦法,似可借鑒,以進一步完善我國相關的招錄製度。”這是中央領導連續三年對中國法學會法學引智工作給予肯定和鼓勵。

2017年,中國法學會於5月和7月分別派代表團赴法國和美國開展“完善司法責任制改革”和“健全司法人員職業保障制度”專題研修培訓,並於8月派代表團赴澳大利亞開展“法律群團參與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專題研修培訓。中國法學會將繼續加強法學引智工作,為完成中央交辦的重大法治研究任務和司法改革重點專案作出新的貢獻,為法治中國建設再立新功。

中國法學會注重國外培訓基地校友會建設,定期舉辦校友會活動,鞏固校友會“朋友圈”,增進校友對“一帶一路”重大倡議的理解與認同,培養持續傳播中國法治文化的“金種子”,使這些校友成為我國“一帶一路”戰略的積極推動者。

中國法學會還充分利用國外高級別法律官員訪華、國外法律精英在華培訓、國內法律專家團出訪等重要契機在國內外舉辦面向在海外投資的中資企業人員的高端法律培訓,堅持問題導向和效益導向,為中國企業“走出去”提供及時、全面、全方位的法律保障,助力中非經貿合作提質升級。

為擴大法治成果,推動中國法學家走向國際舞臺,中國法學會組織安排國內知名專家學者赴柬埔寨皇家經濟法律大學、泰國法政大學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法律院校舉辦學術講座,介紹中國法治道路和法律制度並與外國師生開展互動交流。

由法學大家講授中國法治故事,對推動中國法治走向世界,爭取對我法治道路理解認同,樹立中國法治大國形象具有極為明顯的效果,是法學交流工作的另一種實踐。今後,中國法學會將繼續推動我國法學家國際講學活動,讓國際法律法學界聽到更多的“中國聲音”,提升中國法學家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

“一帶一路”建設是各國法治建設互學互鑒的難得機會。中國法學會將在積極投身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偉大實踐的同時,繼續堅持開放包容、互學互鑒的理念,全面深化與“一帶一路”國家法學法律界在法學研究、法律服務、資訊交流、人員往來、人才培養等領域的務實合作,從法治領域推動民心相通,將“一帶一路”打造成為法治合作之路、法治文明互鑒之路,讓沿線各國人民共用“一帶一路”合作共贏的成果。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