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選股就像買菜,越便宜越好

隨著行為經濟學又一次捧起諾獎, 人類的非理性行為與金融市場上的各種異象又成為了坊間熱議的話題。 但是比起那些星期一效應、小盤股效應、盈餘效應而言, 我個人認為所有金融異象中最不可思議的, 就是低價股效應。

這個效應最早是1936年被Fritzemeier發現的, 他觀察到價格較低的股票比起其他股票而言, 有更高的回報率和價格波動率。 這個發現十分古怪, 因為從原理上來說, 股票的未來收益率變動只會和企業的經營情況有關, 而不應該受到價位的影響, 因為企業可以通過調整流通股數量就可以改變股票的價格。

但是在現實中, 低價股高收益的異象在不止一個市場出現過, 從這個角度出發, 各位資本市場的大佬跟菜場的阿姨似乎沒什麼區別, 都喜歡撿便宜的羊毛使勁薅。 而各路人馬也試圖從各種各樣的角度來解釋這個問題, 但成效似乎都不大。

早期的研究傾向於認為, 是公司規模、歷史回報乃至我們尚未觀測到的經濟現象等因素導致了低價股效應, 但是越來越多的研究在控制了上述因素(也就是排除上述因素影響)的同時, 依然能觀察到低價股強勁的漲幅。 這一點在我們國家也有非常突出的表現, 15年牛市時就不斷聽到所謂“低價股領漲”的說法, 大量媒體或者股評人士都曾經對低價股進行過炒作, 比如高轉送的填權效應其實就是低價股暴漲的一種方式。

這樣的心理機制也在實際中被研究者所發現。 Birru和Wang在2016年的一篇研究中指出, 名義價格幻覺體現在, 投資者在對股票收益率的偏度(skewness), 也就是股票收益率的非對稱性進行預期時, 會異常高估價格在其中產生的作用。 而在納入期權市場之後, 他們進一步發現, 隨著標的股票價格的下降, 相應看漲期權的價格高估程度會上升, 並且股票價格只和虛值看漲期權的收益率有關, 兩方面的證據都顯示, 投資者對低價股的未來價格上漲, 抱有與眾不同的期待。

而羅進輝等人在2017年對A股市場的研究也得到了類似的結論。 他們在對1994年以來所有的A股股票的研究中發現, 股票在上月末的股票價格越低, 在當月及未來5個月的股票收益率就會越高(大多數研究均證實低價股效應一般可以持續5個月), 這表明A股市場存在非常顯著的名義價格幻覺。 更有意思的是, 他們進一步發現如果一檔股票的流通股持股比例中, 散戶的持股比例越高, 低價股效應越強, 反過來如果機構投資者持股比例比較高, 那麼低價股效應就越弱。 這個結論也與行為金融學的一貫假定相符合。

事實上對低價股的偏好並非僅限於散戶, 很多從業人士很早之前也都注意到了這一點, 有些基金甚至會專門針對有低價股偏執的投資者,

推出專門的低價股基金。 部分基金管理者也表示一檔股票從4美元漲到8美元, 遠比從40美元漲到80美元更容易, 儘管兩者的收益率是一致的。

而聰明的金融人士自然也不會放過這樣的機會。 一些基金會利用大家對低價的熱愛, 對基金進行拆分, 儘管這樣的行為對基金基本面沒有產生任何影響, 但是降低的基金淨值會引發投資者的認購熱情, 因此我們往往能觀察到, 很多基金在拆分後出現了規模快速擴大的現象, 儘管其實這類基金在日後並沒有表現出過人的超額收益率, 從這個角度來說, 投資者就是吃虧上當。 而上市企業對這一點更是十分熱衷, 當股票價格偏高時, 許多企業就會進行高轉送等操作,同樣是基本面沒有發生任何改變的情況下,利用股票降價後的填權效應,實現市值管理或者股東出貨的目的,總之就是坑掉一批又一批的投資者。

事實上,很多研究者傾向于認為,股票的價格本身是一個獨立於市值、規模等價值因數的因素,它對於投資者的心理暗示和決策機制的影響可能遠比我們目前認識得更多。商品市場上的大拍賣行銷策略放在股票市場上居然也能屢試不爽,而且更為悲哀的是,比起認識市場這麼複雜的事物來說,我們其實對自己都沒什麼瞭解,阿波羅神殿上那句“人啊認識你自己”已經矗立了幾千年,克我們似乎仍然沒有比古希臘的時候進步多少。

【參考文獻】

Birru J, Wang B. Nominal price illusion ☆[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16, 119(3):578-598.

Fritzemeier L H. Relative Price Fluctuations of Industrial Stocks in Different Price Groups[J]. Journal of Business of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36, 9(2):133-154.

Hwang S, Lu C. Is Share Price Relevant?[J].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2009.

羅進輝, 向元高, 金思靜. 中國資本市場低價股的溢價之謎[J]. 金融研究, 2017(1):191-206.

風險管理工具 / 量化投資知識 / 金融大講堂——"有金有險"

(歡迎金融機構從業的朋友申請BAR系統的試用)

許多企業就會進行高轉送等操作,同樣是基本面沒有發生任何改變的情況下,利用股票降價後的填權效應,實現市值管理或者股東出貨的目的,總之就是坑掉一批又一批的投資者。

事實上,很多研究者傾向于認為,股票的價格本身是一個獨立於市值、規模等價值因數的因素,它對於投資者的心理暗示和決策機制的影響可能遠比我們目前認識得更多。商品市場上的大拍賣行銷策略放在股票市場上居然也能屢試不爽,而且更為悲哀的是,比起認識市場這麼複雜的事物來說,我們其實對自己都沒什麼瞭解,阿波羅神殿上那句“人啊認識你自己”已經矗立了幾千年,克我們似乎仍然沒有比古希臘的時候進步多少。

【參考文獻】

Birru J, Wang B. Nominal price illusion ☆[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16, 119(3):578-598.

Fritzemeier L H. Relative Price Fluctuations of Industrial Stocks in Different Price Groups[J]. Journal of Business of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36, 9(2):133-154.

Hwang S, Lu C. Is Share Price Relevant?[J].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2009.

羅進輝, 向元高, 金思靜. 中國資本市場低價股的溢價之謎[J]. 金融研究, 2017(1):191-206.

風險管理工具 / 量化投資知識 / 金融大講堂——"有金有險"

(歡迎金融機構從業的朋友申請BAR系統的試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