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濟南大佛頭開元寺遺址“神秘墓葬”埋著誰?那些題刻為誰所書?

(原創圖文, 黃鵬先生對本文亦有貢獻)

位於千佛山東南的佛慧山, 也就是濟南人常說的大佛頭, 一直是濟南市民遊玩休閒一個好去處。 如今, 經過整修的佛慧山及開元寺遺址已經成為千佛山景區的核心景區之一, 既保留了古色古香, 又增加了些不顯斧鑿的修繕, 而且還免費, 確實該為濟南市政府和園林部門點個贊。 (友情提醒:景區入口就在旅遊路魚翅皇宮大酒店左側, 自駕或公交都以酒店為標的物即可)

春花古佛

空穀禪韻

言歸正傳, 在開元寺遺址, 除了那些佛像, 有一處“神秘”墓葬“徐夫人桂馨之墓”和幾處題壁碑刻相信也給很多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諸如落款為“右將軍王羲之”的題刻, 落款為女媧氏的“女子之德”, 醒目的“巌德猶龍”四個大字等等。

神秘墓葬-徐夫人桂馨墓

在這歷史文化厚重之地, 出現有些突兀的墓葬和如此天馬行空的題刻, 不禁引人遐想, 那麼, 這墓葬的主人徐桂馨究竟何許人也?這墓葬和題刻背後又有些什麼故事呢?

聽小編給您慢慢說來。

民國年間, 濟南城南後營坊街上住著一位“奇人”, 這位奇人的大名, 多數的街坊們已不記得, 只是街坊在與此人交往中都喜歡叫他“艾小腳”。 艾小腳真名叫艾紹荃, 濟陽縣孫耿鎮艾老村人, 光緒年間生人, 1961年在濟南去世。

艾紹荃出生在一個官宦世家, 其祖上最出名的人就是清初的刑部尚書艾元徵。 《清史稿•列女傳》中有“光緒間, 濟陽艾紫東, 妻徐, 名桂馨, 治音韻之學, 有《切韻指南》四卷”的記載。

艾紫東, 原名猶龍, 清同治間以剿撚軍功授通奉大夫, 曆官臨漳知縣, 卒祀鄉賢祠。 艾紫東的繼室徐桂馨, 字明德, 號天香, 濟寧人。 此二人均為清末經史學家, 善音韻, 現山東省博物館中還藏有二人著作數種, 如艾紫東著《尚書淺注》六卷、《毛詩說略》九卷、《學庸易解》二卷, 以及徐桂馨著《四書集注圈點旁訓襯解》(不分卷)等。 在艾紫東所著《學庸易解》一書卷前有濟陽張鼎序:“今紹荃以父所注之《學庸》示餘。 觀其所注, 簡而賅...”, 由此知艾紫東即為艾紹荃的父親, 而徐桂馨即為其母。

艾邵荃出生後家境富足, 不幾年父母又得一女, 然此女不出數年便因病夭折, 其母倍受打擊, 對此女念念不忘, 終日悲傷, 水米不進。 艾邵荃自小受孔孟之道教育,

以忠孝自持, 對其母相當孝順。 據說艾紹荃外出赴宴, 回來後都要將所食膳食清單開列, 報給母親, 以示尊重。 妹妹夭折後, 艾紹荃見其母思女嚴重, 甚是憂心, 為了討母親的歡喜, 便學女人樣纏足留發, 穿女人裝, 模仿女子行動, 以此來討得母親的笑臉。 結果母親的情緒大為好轉, 身體也日漸好起來。 但久而久之艾紹荃的心理發生變化, 女性化現象日趨嚴重。

1931年, 艾邵荃40餘歲, 舉家遷往濟南, 居住于後營坊街(今泉城廣場)。 艾邵荃自小習醫, 他曾用心鑽研山西武之望著的《濟陰綱目》, 醫術高明。 來濟南後在官紮營街開店行醫, 經常為街鄰看病, 此時的艾邵荃女性化心理已經十分嚴重。 為人看病時, 如果病人稱其“艾先生”, “艾公子”, 他便不高興或不願答應,病人如果叫其“艾大姐”或“艾大姑”,他卻欣然接受。由於艾邵荃醫術高明,在遠近小有名氣,而由於其“扮女相,纏足”等怪像,所以鄉鄰一般都順其喜好稱其“艾小腳”,而他的大名艾邵荃則很少被人記起了。

艾紹荃的母親徐桂馨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艾紹荃小的時候,其父母曾來濟南遊玩,期間他們一同遊覽了濟南近郊的佛慧山開元寺。徐桂馨在寺內的崖壁上欣然題刻“巌德猶龍”四個大字,“猶龍”是丈夫艾紫東的原名,四字表示了對丈夫艾紫東的讚賞與敬仰之心。開元寺的古樸,佛慧山的清幽都給徐桂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去後徐桂馨向丈夫表達了希望死後能葬在這樣一處清淨之所的願望,而這個願望亦被後來孝順的艾紹荃所知曉。

巌德猶龍

民國初徐桂馨去世後,艾紹荃一直銘記母親的這個願望。為了實現母親的遺願,艾紹荃來到開元寺向僧人們表達想獨力重修開元寺的願望。僧人們欣然接受,但艾紹荃同時提出一個要求,希望其母能葬於此,開元寺的僧人亦表示同意。這件事在開元寺遺址的入口南崖上有碑刻記載:

......開元寺者,曆下之東南古寺......歲在戊辰,濟甯女教士徐彩雲因其母徐太君葬于側,......於是鳩工庀材,......而眾善士其德者亦議於北廳閣廬制徐太君之主龕,以表彰徐教士之統孝焉。

從碑刻看,重修開元寺的是濟甯女教士徐彩雲,“徐彩雲”和“徐桂馨”又是什麼關係?在濟陽考察時,艾老村的老人曾說過,艾紹荃曾經用過“徐彩雲”這個名字。艾邵荃對其母倍加孝敬,而且又思想裝束女性化,所以給自己取了一個女姓的化名或別名,而取此名時以“徐”姓為之亦有對其母孝心的表示。徐桂馨的祖籍為濟甯,遂艾邵荃在對外表明時亦用“濟甯女教士徐彩雲”。艾紹荃不單將其母葬於寺旁,而且在寺內北廳內建了一個龕位,以奉祀其母。碑文中說的這個“主龕”就是今寺西北角被稱為“神秘墓葬”的摩崖墓碑。

佛慧山開元寺內的神秘墓葬還有令人生疑的地方,比如,摩崖墓碑上的書丹人“王羲之”,以及其他石刻上的奇怪落款,如落款女媧氏的“女子之得”等。關於這個問題,其原因可能是,艾邵荃成人以後,由於其思想常年女性化的改變,所以已經不能按一個正常人的思維去理解,加上他對母親的過分崇敬和孝順,幾乎已經到了“瘋狂”的地步。

王羲之落款

這種情況下在鐫刻墓碑時極力想讓母親的墓葬為眾人關注,留名千古,所以為了引人注意將書寫人改成“書聖”王羲之,神人“女媧氏”,其目的也是為了提高其母的知名度。之所以選擇王羲之,可能也和艾邵荃喜歡書法有關。還有一種猜測,即此字的確為“王羲之”所書,就比如現在很多地方的匾額都是名人所書,只不過上面的字都是從名人字帖中摳出來的,拼在一起所制。雖不是親筆為其所題,但上面的所有字的確都是名家所書。至於“女媧氏”,則也可能是所謂的“筆名”吧。至於當時為什麼眾善士同意艾邵荃的此項"怪異之舉",可能也與現在人的想法一樣,反正你自己掏錢修寺,錢只要出了,墓龕的碑上你願刻什麼就刻什麼,就是刻秦始皇也沒人在意,大不了當成大家的一個笑談吧。

北壁的東崖上有“大總統題褒”的“儀型是式”石刻和已經丟失的“誥封為一品夫人”的碑刻,雖然史料中無從考證其真偽,但當年徐桂馨也算是一位才女,對經學音韻有一定造詣,而且艾家在濟陽也是望族,作為艾家兒媳婦的徐桂馨受到同姓的徐大總統褒獎也能說得過去。

儀型是式

生活在民國時期的“艾小腳”艾紹荃因行為怪異,舉止另類,後來的很多書中都稱其“裝神弄鬼,勾引婦女,募化錢財”。但從現在的瞭解看,艾邵荃雖然外型上甚是怪異,其人還是很有才的。艾邵荃自小習醫,亦喜好書畫。從現存艾紹荃書丹的碑刻能看出其書法結體舒展,筆力勁道,已有相當的書法功力。來濟南後,為了生存,其加強對醫道的研修,行醫之餘就在自家的小院中寫寫畫畫。而且艾邵荃受其母影響,對佛教亦甚虔誠,從重修開元寺之碑能看出他的此舉是“未經勸募”的,如果其是一個貪財之人,其大可以籍此事拉攏周圍善人一起為之,而艾邵荃並未這樣做,為了表示對其母的尊敬,他只是獨力完成了對開元寺的重修工程。

修葺一新的佛慧山,幽靜清美,古色古香,非常值得常來。

景區導覽

開元寺遺址全景

大佛頭,清末學者張英麟題寫“大雄寶殿”

大佛頭是一座未完工的佛像,據考證,大佛頭是刻於北宋1036年,距今已有近一千年歷史。從雕刻的情況來看,作為一個頭部,很有可能是沒有雕刻完,它的頸部和耳朵都還沒來得及磨光,鑿刻痕跡還能看出來,非常粗糙,與整個佛頭不相符。

從山下望上去,如此之大一片山體,按崖壁面積判斷,完全可以雕刻一座大佛。對於大佛頭之謎,有觀點認為,在大佛頭前,有很大一片寬闊地,施工、取石都很方便,應該是準備建大佛的。南北朝時期,站佛較多;到隋唐時期,以坐佛為主,宋代也是。據我們推測,這很可能也是要雕刻一座坐佛。

而大佛頭到底為何半途而廢,有可能是石質土質問題。1993年,濟南市考古所負責修復大佛頭的佛龕和月臺時,有一個驚人的發現,在緊挨月臺的西側山崖邊,靠近佛龕下面不足兩米的地方,土質石質非常鬆軟,都是一些片石塊石,這是不可能雕鑿佛像的。所以推測,有可能是在雕刻完頭部之後,人們挖開下部岩體,發現石質不行,於是就放棄雕刻佛身。

大佛頭前俯瞰泉城,藍天白雲的時候 ,能清楚地看到華山和黃河

延伸閱讀

整個佛慧山景區大體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東側的開元寺遺址-大佛頭片區,一部分是西側的黃石崖石刻造像-千米畫廊片區,兩個部分是連在一起的,一般的遊覽路線是從東側上,西側下,整個遊覽下來的花需要兩三個小時。兩部分各具神韻,東側比較開闊古樸,西側比較險峻秀麗。(以下圖片來自網路)

黃石崖

黃石崖石刻歷史比千佛山還早。如今在黃石崖上隨處可見的佛教造像,對於濟南市來說是非常寶貴的歷史遺跡。相傳,秦時黃石公曾隱居在這裡,又因山岩呈黃色,顧名“黃石崖”。據史料記載,北魏正光四年開鑿,先後歷時17載,至東魏興和2年才全部完工。它隨山就形,分佈崖壁與天然洞窟內,建成時,共有造像57尊,其中菩薩28尊,最大的高約1.5米,小的僅20餘釐米。

濟南第一批文保單位

雖然千佛山和黃石崖都有佛教的摩崖造像,但黃石崖的時代卻比千佛山早得多。黃石崖是北魏至東魏的造像,距今1400多年。而千佛山則是隋代的造像。而且黃石崖造像在全山東的石窟摩崖中也是最早的作品,因而在山東的石窟中具有相當的重要性,在全國的石窟中也有一定的地位。

這些造像在唐武宗李炎時期大部分遭到破壞,十年浩劫時期也難逃厄運,1996年又出現岩崖崩塌,部分佛龕造像和題記滾落山崖,目前已沒有一尊完整的佛像了,造像頭部大都有不同程度的損傷,有的是被盜,佛像數量也比原來少多了。

神韻猶存

千米畫廊

END------謝謝觀看,歡迎轉發。

他便不高興或不願答應,病人如果叫其“艾大姐”或“艾大姑”,他卻欣然接受。由於艾邵荃醫術高明,在遠近小有名氣,而由於其“扮女相,纏足”等怪像,所以鄉鄰一般都順其喜好稱其“艾小腳”,而他的大名艾邵荃則很少被人記起了。

艾紹荃的母親徐桂馨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艾紹荃小的時候,其父母曾來濟南遊玩,期間他們一同遊覽了濟南近郊的佛慧山開元寺。徐桂馨在寺內的崖壁上欣然題刻“巌德猶龍”四個大字,“猶龍”是丈夫艾紫東的原名,四字表示了對丈夫艾紫東的讚賞與敬仰之心。開元寺的古樸,佛慧山的清幽都給徐桂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去後徐桂馨向丈夫表達了希望死後能葬在這樣一處清淨之所的願望,而這個願望亦被後來孝順的艾紹荃所知曉。

巌德猶龍

民國初徐桂馨去世後,艾紹荃一直銘記母親的這個願望。為了實現母親的遺願,艾紹荃來到開元寺向僧人們表達想獨力重修開元寺的願望。僧人們欣然接受,但艾紹荃同時提出一個要求,希望其母能葬於此,開元寺的僧人亦表示同意。這件事在開元寺遺址的入口南崖上有碑刻記載:

......開元寺者,曆下之東南古寺......歲在戊辰,濟甯女教士徐彩雲因其母徐太君葬于側,......於是鳩工庀材,......而眾善士其德者亦議於北廳閣廬制徐太君之主龕,以表彰徐教士之統孝焉。

從碑刻看,重修開元寺的是濟甯女教士徐彩雲,“徐彩雲”和“徐桂馨”又是什麼關係?在濟陽考察時,艾老村的老人曾說過,艾紹荃曾經用過“徐彩雲”這個名字。艾邵荃對其母倍加孝敬,而且又思想裝束女性化,所以給自己取了一個女姓的化名或別名,而取此名時以“徐”姓為之亦有對其母孝心的表示。徐桂馨的祖籍為濟甯,遂艾邵荃在對外表明時亦用“濟甯女教士徐彩雲”。艾紹荃不單將其母葬於寺旁,而且在寺內北廳內建了一個龕位,以奉祀其母。碑文中說的這個“主龕”就是今寺西北角被稱為“神秘墓葬”的摩崖墓碑。

佛慧山開元寺內的神秘墓葬還有令人生疑的地方,比如,摩崖墓碑上的書丹人“王羲之”,以及其他石刻上的奇怪落款,如落款女媧氏的“女子之得”等。關於這個問題,其原因可能是,艾邵荃成人以後,由於其思想常年女性化的改變,所以已經不能按一個正常人的思維去理解,加上他對母親的過分崇敬和孝順,幾乎已經到了“瘋狂”的地步。

王羲之落款

這種情況下在鐫刻墓碑時極力想讓母親的墓葬為眾人關注,留名千古,所以為了引人注意將書寫人改成“書聖”王羲之,神人“女媧氏”,其目的也是為了提高其母的知名度。之所以選擇王羲之,可能也和艾邵荃喜歡書法有關。還有一種猜測,即此字的確為“王羲之”所書,就比如現在很多地方的匾額都是名人所書,只不過上面的字都是從名人字帖中摳出來的,拼在一起所制。雖不是親筆為其所題,但上面的所有字的確都是名家所書。至於“女媧氏”,則也可能是所謂的“筆名”吧。至於當時為什麼眾善士同意艾邵荃的此項"怪異之舉",可能也與現在人的想法一樣,反正你自己掏錢修寺,錢只要出了,墓龕的碑上你願刻什麼就刻什麼,就是刻秦始皇也沒人在意,大不了當成大家的一個笑談吧。

北壁的東崖上有“大總統題褒”的“儀型是式”石刻和已經丟失的“誥封為一品夫人”的碑刻,雖然史料中無從考證其真偽,但當年徐桂馨也算是一位才女,對經學音韻有一定造詣,而且艾家在濟陽也是望族,作為艾家兒媳婦的徐桂馨受到同姓的徐大總統褒獎也能說得過去。

儀型是式

生活在民國時期的“艾小腳”艾紹荃因行為怪異,舉止另類,後來的很多書中都稱其“裝神弄鬼,勾引婦女,募化錢財”。但從現在的瞭解看,艾邵荃雖然外型上甚是怪異,其人還是很有才的。艾邵荃自小習醫,亦喜好書畫。從現存艾紹荃書丹的碑刻能看出其書法結體舒展,筆力勁道,已有相當的書法功力。來濟南後,為了生存,其加強對醫道的研修,行醫之餘就在自家的小院中寫寫畫畫。而且艾邵荃受其母影響,對佛教亦甚虔誠,從重修開元寺之碑能看出他的此舉是“未經勸募”的,如果其是一個貪財之人,其大可以籍此事拉攏周圍善人一起為之,而艾邵荃並未這樣做,為了表示對其母的尊敬,他只是獨力完成了對開元寺的重修工程。

修葺一新的佛慧山,幽靜清美,古色古香,非常值得常來。

景區導覽

開元寺遺址全景

大佛頭,清末學者張英麟題寫“大雄寶殿”

大佛頭是一座未完工的佛像,據考證,大佛頭是刻於北宋1036年,距今已有近一千年歷史。從雕刻的情況來看,作為一個頭部,很有可能是沒有雕刻完,它的頸部和耳朵都還沒來得及磨光,鑿刻痕跡還能看出來,非常粗糙,與整個佛頭不相符。

從山下望上去,如此之大一片山體,按崖壁面積判斷,完全可以雕刻一座大佛。對於大佛頭之謎,有觀點認為,在大佛頭前,有很大一片寬闊地,施工、取石都很方便,應該是準備建大佛的。南北朝時期,站佛較多;到隋唐時期,以坐佛為主,宋代也是。據我們推測,這很可能也是要雕刻一座坐佛。

而大佛頭到底為何半途而廢,有可能是石質土質問題。1993年,濟南市考古所負責修復大佛頭的佛龕和月臺時,有一個驚人的發現,在緊挨月臺的西側山崖邊,靠近佛龕下面不足兩米的地方,土質石質非常鬆軟,都是一些片石塊石,這是不可能雕鑿佛像的。所以推測,有可能是在雕刻完頭部之後,人們挖開下部岩體,發現石質不行,於是就放棄雕刻佛身。

大佛頭前俯瞰泉城,藍天白雲的時候 ,能清楚地看到華山和黃河

延伸閱讀

整個佛慧山景區大體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東側的開元寺遺址-大佛頭片區,一部分是西側的黃石崖石刻造像-千米畫廊片區,兩個部分是連在一起的,一般的遊覽路線是從東側上,西側下,整個遊覽下來的花需要兩三個小時。兩部分各具神韻,東側比較開闊古樸,西側比較險峻秀麗。(以下圖片來自網路)

黃石崖

黃石崖石刻歷史比千佛山還早。如今在黃石崖上隨處可見的佛教造像,對於濟南市來說是非常寶貴的歷史遺跡。相傳,秦時黃石公曾隱居在這裡,又因山岩呈黃色,顧名“黃石崖”。據史料記載,北魏正光四年開鑿,先後歷時17載,至東魏興和2年才全部完工。它隨山就形,分佈崖壁與天然洞窟內,建成時,共有造像57尊,其中菩薩28尊,最大的高約1.5米,小的僅20餘釐米。

濟南第一批文保單位

雖然千佛山和黃石崖都有佛教的摩崖造像,但黃石崖的時代卻比千佛山早得多。黃石崖是北魏至東魏的造像,距今1400多年。而千佛山則是隋代的造像。而且黃石崖造像在全山東的石窟摩崖中也是最早的作品,因而在山東的石窟中具有相當的重要性,在全國的石窟中也有一定的地位。

這些造像在唐武宗李炎時期大部分遭到破壞,十年浩劫時期也難逃厄運,1996年又出現岩崖崩塌,部分佛龕造像和題記滾落山崖,目前已沒有一尊完整的佛像了,造像頭部大都有不同程度的損傷,有的是被盜,佛像數量也比原來少多了。

神韻猶存

千米畫廊

END------謝謝觀看,歡迎轉發。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