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焚書坑儒?秦始皇:這個鍋朕不背

唐朝末年,有一位詩人章碣,寫了首《焚書坑》。毛澤東尤愛此詩。1945年,他專門將其書寫下來贈與著名學者傅斯年。詩是這樣的:

毛澤東贈與傅斯年(字孟真)的《焚書坑》

這首詩最有趣的是後面的兩句話:“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坑灰未冷山東亂,說的是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坑裡的灰燼還沒有冷卻,已經天下大亂了;劉項原來不讀書,說的是逐鹿天下的劉邦與項羽,都是不讀書的傢伙。

詩的含義非常的反諷,詩的反諷在兩個層面。

一個層面是人算不如天算。秦始皇焚書坑儒,目的是愚民政策。想像中,百姓讀了書、想法多了、就會造反。秦始皇乾脆燒了書、坑了儒生、省了麻煩。想不到堵了東牆,卻漏了西牆。坑灰未冷,就已經天下大亂。焚書坑儒,結果是白忙一場。

反諷詩的另一個層面是讀書無用論。最後摧毀秦朝、爭奪天下的領袖人物,劉邦項羽原來都不讀書。劉邦是個無賴、項羽是個武夫。無賴與武夫,

才是真正打天下的梟雄人物。

這首詩其實是寫意多於寫實。我們如果考證一下歷史,就知道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其實沒有那麼嚴重。秦朝興起于關中平原,也就是今天的陝西省。孔子的活動範圍,以齊魯為主,也就是今天的山東。秦國的強盛,起自于秦孝公時期的商鞅變法。商鞅的第一次變法在西元前359年,離孔子逝世的年代(西元479年),晚了120年。商鞅的變法觀念,是法家務實理論的實踐,

與儒家學說沒有什麼關係。從商鞅變法,到秦始皇統一天下,也相隔了138年之久。在這一百多年之間,秦國的政治、經濟、與軍事的發展,與孔子的儒家思想也不相干。

簡單來說,秦國所崇尚的是富國強兵之術;與孔子所強調的忠恕之道,知書達理,不是一回事。

秦始皇滅六國、修長城、建馳道、建立了完整的郡縣制度。他還完成了非常巨大的“文化工程”,統一天下的文字與度量衡。

很明顯的,秦始皇是一個具有高度前瞻性、格局開闊的一代雄才。

我們可以想像,秦始皇以勝利者的身份君臨天下,對於法家的治國成效,必然有充分的自信。對於儒家的崇尚古聖先賢、斤斤計較于傳統的禮儀規範,恐怕沒什麼好感。尤其儒家喜歡以古非今,

秦始皇對此,應該沒什麼好評。

秦始皇是在始皇二十六年(西元前221年)滅了六國,統一了天下。八年之後,在始皇三十四年(西元前213年)發生了所謂的“焚書”事件。再過一年,就是秦始皇三十五年,發生了“坑儒”事件。

焚書事件是秦始皇採納了李斯的意見。根據史記的記載,李斯建議焚書的說法是:

「……今諸生不師今而學古,以非當世,惑亂黔首……」(《史記•秦始皇本紀》)

換言之,秦朝統治階層,對於諸生老拿古人的事來東扯西扯,感到厭煩。秦始皇想要開拓新局面,不想聽這些廢話,乾脆把這些老東西禁止算了。

秦始皇下令燒了民間的《詩》、《書》、《百家語者》。但是,官方還是可以保留、研讀這些著作。此外,醫藥、蔔筮、種樹之書不在禁止之列。若想要學法令的,可以吏為師。

秦始皇其實沒有禁絕先秦的古籍。真正對於中國古籍造成巨大傷害的,反而是項羽進入咸陽之後的縱火焚燒。據說燒了三個月,很多書就此失傳了。

這就是所謂“焚書”的歷史經過。

焚書之後的坑儒事件,起源于方士。大約是秦始皇為了追求長生不老,起用了一些方士求仙煉藥。這些方士,事前誇下海口,後來無法兌現,就在外洩露機密、胡說八道。不但說了些秦始皇的壞話,人還跑了。秦始皇這才大怒:

「吾前收天下書不中用者盡去之。悉召文學方術士甚,欲以興太平,方士欲練以求奇藥……盧生等吾尊賜之甚厚,今乃誹謗我……諸生在咸陽者,吾使人廉問,或為妖言以亂黔首。」

於是,秦始皇下了重手。一個抓一個,抓了四百六十多人,在咸陽把他們給坑了。這被坑的四百多人,估計大部分是方士騙子,夾雜著一些喜歡以古非今的讀書人,當然也有些不幸的倒楣鬼。

西漢以後,罷黜百家而獨尊孔子。對孔子不怎麼理睬的秦始皇,就被冠上了“焚書坑儒”的帽子,成了千古的大罪人。

所以,就史論事,焚書坑儒的事件本身,與天下大亂,應該沒有什麼關係。政治問題與經濟問題,才是歷史變遷的主要動力。

爭取天下的梟雄人物,劉項原來不讀書,但是各擅勝場。項羽出身於軍事世家,天賦異稟,力能扛鼎。在戰場上勇猛過人,也能得到江東子弟兵的熱誠擁護,是個非常傑出的軍事天才。劉邦智商很高、通權達變。在地方做過多年的亭長,大約是今天地方派出所的所長。劉邦由於長年混跡於黑白道,對於人性的掌握、利益的分配,非常的有心得。

劉邦

劉項起兵於西元前209年。那一年,劉邦高齡48歲,是一個十足的混子老油條。項羽年紀輕,才24歲,只有劉邦的一半歲數。

“劉項原來不讀書”。劉邦的社會閱歷深,知道如何用讀書人,其實已經不用讀書了。項羽在少年時候,叔叔項梁曾教他讀兵書。項羽不肯用心,體會不深。

不知道項羽被困垓下、四面楚歌的時候,會不會回想自己這一生的成敗得失?會不會回想當年,叔叔項梁努力教他研讀孫子兵法的場景?會不會想到,孫子兵法中裡的這段話:

「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這是孫子兵法第三篇,謀攻篇裡的名言。反觀項羽,巨鹿之戰,殺得呼聲動天、人人惴恐;大破秦軍,諸侯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短短三年之間,率領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號為「霸王」;百戰百勝、力為萬人敵……談不上是真正的善之善者也。

項羽、虞姬

對於諸生老拿古人的事來東扯西扯,感到厭煩。秦始皇想要開拓新局面,不想聽這些廢話,乾脆把這些老東西禁止算了。

秦始皇下令燒了民間的《詩》、《書》、《百家語者》。但是,官方還是可以保留、研讀這些著作。此外,醫藥、蔔筮、種樹之書不在禁止之列。若想要學法令的,可以吏為師。

秦始皇其實沒有禁絕先秦的古籍。真正對於中國古籍造成巨大傷害的,反而是項羽進入咸陽之後的縱火焚燒。據說燒了三個月,很多書就此失傳了。

這就是所謂“焚書”的歷史經過。

焚書之後的坑儒事件,起源于方士。大約是秦始皇為了追求長生不老,起用了一些方士求仙煉藥。這些方士,事前誇下海口,後來無法兌現,就在外洩露機密、胡說八道。不但說了些秦始皇的壞話,人還跑了。秦始皇這才大怒:

「吾前收天下書不中用者盡去之。悉召文學方術士甚,欲以興太平,方士欲練以求奇藥……盧生等吾尊賜之甚厚,今乃誹謗我……諸生在咸陽者,吾使人廉問,或為妖言以亂黔首。」

於是,秦始皇下了重手。一個抓一個,抓了四百六十多人,在咸陽把他們給坑了。這被坑的四百多人,估計大部分是方士騙子,夾雜著一些喜歡以古非今的讀書人,當然也有些不幸的倒楣鬼。

西漢以後,罷黜百家而獨尊孔子。對孔子不怎麼理睬的秦始皇,就被冠上了“焚書坑儒”的帽子,成了千古的大罪人。

所以,就史論事,焚書坑儒的事件本身,與天下大亂,應該沒有什麼關係。政治問題與經濟問題,才是歷史變遷的主要動力。

爭取天下的梟雄人物,劉項原來不讀書,但是各擅勝場。項羽出身於軍事世家,天賦異稟,力能扛鼎。在戰場上勇猛過人,也能得到江東子弟兵的熱誠擁護,是個非常傑出的軍事天才。劉邦智商很高、通權達變。在地方做過多年的亭長,大約是今天地方派出所的所長。劉邦由於長年混跡於黑白道,對於人性的掌握、利益的分配,非常的有心得。

劉邦

劉項起兵於西元前209年。那一年,劉邦高齡48歲,是一個十足的混子老油條。項羽年紀輕,才24歲,只有劉邦的一半歲數。

“劉項原來不讀書”。劉邦的社會閱歷深,知道如何用讀書人,其實已經不用讀書了。項羽在少年時候,叔叔項梁曾教他讀兵書。項羽不肯用心,體會不深。

不知道項羽被困垓下、四面楚歌的時候,會不會回想自己這一生的成敗得失?會不會回想當年,叔叔項梁努力教他研讀孫子兵法的場景?會不會想到,孫子兵法中裡的這段話:

「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這是孫子兵法第三篇,謀攻篇裡的名言。反觀項羽,巨鹿之戰,殺得呼聲動天、人人惴恐;大破秦軍,諸侯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短短三年之間,率領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號為「霸王」;百戰百勝、力為萬人敵……談不上是真正的善之善者也。

項羽、虞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