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春拍預覽」吞吐大荒:徐悲鴻的萬千氣象(一)

2017年嘉德春拍,備受矚目的“大觀-近現代書畫珍品之夜”即將聚焦“大家:吞吐大荒一一徐悲鴻的萬千氣象”,

九件展現徐悲鴻各種題材駕馭能力的扛鼎之作,全面呈現了一代宗師三十年代至五十年代的躊躇滿志、任重道遠與壯心不已。我們將分成幾部分陸續放送。

徐悲鴻以橫融中外的視野,放眼全球,洋為中用、古為今用;他與大時代同呼吸共命運,在民族危急時刻,奔走四方,救亡圖存;他追求真善美,高舉現實主義大旗,努力變革,

發出時代最強音;他堅忍耐煩,悲天憫人,嚴生強毅,波瀾壯闊的人生充滿著對於民族文化的責任感和自信心。他說“欲窮造化之奇,探人生之究竟,別有會心,便產傑作”,他認為美術可以“立大德、造大奇、為人類申訴”,他在中西文化衝撞的大格局中,提出過對許多重大問題的睿智見解。以“藝術中興配合國家復興大業”為己任,即使在當今社會語境中,仍然是最重要的精神品格和人文關懷。

徐悲鴻作為藝術大師的全面成就不僅體現在藝術旨趣上,還在於他開闊的胸襟和對於人才的提攜。作為二十世紀現代美術和美術教育的開拓者,其歷任中央大學藝術系主任、北平大學藝術學院院長、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校長。新中國成立後,任中華全國美術工作者協會(今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中央美術學院院長。

徐悲鴻有慧眼識英才的氣度和遠見,

愛才惜才,喜為伯樂。其十分賞識和支持“二石”,結為情誼深厚的莫逆之交。他拋開門戶之見,將齊白石推上北平藝專的講壇,力薦傅抱石出國深造,邀請張大千前往中央大學教學,牽線李可染拜師齊白石。他發現培養了一大批繪畫大師,主動助推吳作人、呂斯百、王臨乙、張安治等赴法留學;呵護艾中信、馮法祀、文金揚、孫宗慰、蔣兆和等成長,葉淺予、董希文、古元等亦是其不拘成格招至旗下,
從而為北平藝專和中央美術學院開闢人才濟濟的新局面。他為教育事業所付出的努力具有巨大的歷史意義,為二十世紀中國美術事業立下赫赫功勳。

徐悲鴻作畫

徐悲鴻的作品中,以馬為主要題材的動物畫佔據了相當大的比重,

其托物詠志,喜用馬抒懷,以此來表達赤子之心,愛國之情。“一洗萬古凡馬空”,其筆下的“馬”獨有一種精神抖擻、豪氣沖天的意態。

君家千里駒 ——《躍進》

徐悲鴻 躍進

設色紙本 立軸

1944年作

104X61cm

說明:吳曾善題本幅。吳曾善,字慈堪,號小鈍,江蘇元和人。吳郁生之侄。吳鬱生(1854-1940),字蔚若,號鈍齋,蘇州人善詩文、工書法,在北京故宮與同僚潘伯寅、翁同和留有墨蹟甚多。

題跋:本幅吳曾善(1890-1966)題:此是君家千里駒。觀悲鴻畫馬,為良倩、華兒題記。丙戌(1946年)九秋,小鈍齋主吳曾善。

簽條:徐悲鴻畫馬神品。吳曾善為冀良吾倩題簽。 鈐印:慈堪、吳郡趣叟

1944年,49歲的徐悲鴻身居重慶,于中央大學任教,此時的他已舉辦多次畫展,並開始籌備中國美術學院。這一年抗戰已進入尾聲,正是勝利前夕。而他的個人生活也有了新的起點。1944年,徐悲鴻與廖靜文正式結婚,找到良人相伴,慢慢走出過去家庭生活的痛苦和陰影。這一時期正是徐悲鴻思想和生活變化最大,藝術最成熟,筆下意象最富寓意的時候,一切都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

徐悲鴻與廖靜文夫婦

四十年代初,徐悲鴻在青城山

畫面以經典的對角構圖繪一雙千里良駒,白馬作回顧凝望態,棗紅大馬作昂首嘶鳴態,前後呼應,步履勁健,風神瀟灑,奔騰氣勢撲面而來。馬身濃墨淡墨幹墨濕墨交互使用,尤以頸鬃和尾鬃最為傳神;又皴擦塗染相輔相成,極為妥切生動;青綠色用於布地,新清別致,意境全出。勝利曙光在前,生活有了新的寄託和依靠,觀之可見作者積極陽光的心態,充滿愛與希望。

題款

吳鬱生乃清光緒丁醜翰林,任軍機大臣。戊戌變法後,因是康有為老師,被連累罷黜不能啟用,只得鬻字為生。“辛亥後,隱久不出……以族中多貧困無依,乃訂潤賣字,年終結算所得悉分族中貧者,俾得度歲”。然其在書法、鑒賞領域仍然具有較高的威望,於北京故宮與同僚潘伯寅、翁同和等留有墨蹟甚多。其晚年移居青島,在家鄉吳中,請一位姓金的親戚代為收件,並仍將潤金分瞻族人。

吳曾善題款

小鈍齋主吳曾善乃吳郁生之侄,亦工書畫,精於鑒賞。此件為吳家作為傳家之寶,題贈良倩、華兒。在吳傢俱有特殊意義,意寓“千里神駒”,馳騁千里,騰躍四海八荒,氣勢宏偉至極。

和平解決朝鮮問題——《奔馬》

徐悲鴻 奔馬

水墨紙本 鏡心

1950年作

61.5X99 cm

題識:一九五〇八月,寫人民的毛主席,竟感覺輕鬆。悲鴻。

鈐印:悲鴻之畫

說明:捷克軍事專家弗蘭緹塞克·諾瓦克舊藏。FrantisekNovak(1918-2003)將軍曾于1953年作為中立國委員會官員被派往朝鮮戰場。在十二個月的任期中,他曾多次與其它軍事專家遊歷中國。此畫系1953年底由中國政府作為官方禮物贈予將軍。

作為中立國委員會官員,捷克軍事專家弗蘭緹塞克·諾瓦克Frantisek Novak(1918-2003)將軍1953被派駐朝鮮戰場。在十二個月的任期中,他曾多次與其它軍事專家遊歷中國,傾慕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作為中立國委員會官員,捷克軍事專家弗蘭緹塞克•諾瓦克Frantisek Novak(1918-2003)將軍1953被派駐朝鮮戰場

《奔馬》創作於1950年八月。本年六月,朝鮮戰爭爆發,不久這裡就成為了東西兩大陣營對抗的前沿。本年4月1日,中央美術學院正式成立,由徐悲鴻擔任院長。10月25日,中國人民組成志願軍,為保衛祖國安全、援助朝鮮人民抵抗美國侵略進行抗美援朝戰爭,這場戰爭奠定了今天東亞地區的政治格局。在出征之前,新中國美術最高學府掌門人徐悲鴻繪製了這件意寓“一馬平川”的《奔馬》圖。

題款

1953年底,這件有特殊含義的《奔馬》圖由中國政府作為官方禮物贈予諾瓦克將軍,以表彰將軍在朝鮮戰場軍事調停上所付出的努力和貢獻。1953年7月27日,朝、中、美三方在板門店正式簽訂《朝鮮軍事停戰協定》,規定:自協定簽訂後12小時起,雙方完全停止一切敵對行為;以北緯38°附近的實際接觸線為軍事分界線,雙方各由此線後退兩千米,以建立一個非軍事區;停止自朝鮮境外進入增援的軍事人員和武器;停戰協定生效後60天內,雙方應將堅持遣返的戰俘分批直接遣返,將其餘未直接遣返的戰俘統交中立國遣返委員會處理;為監督停戰協定的實施,建立一個由雙方代表聯合組成的軍事停戰委員會和一個由中立國波蘭、捷克斯洛伐克、瑞典和瑞士代表組成的監察委員會。最後,各締約國建議,在停戰協定生效後3個月內,召開雙方高一級的政治會議,協商從朝鮮撤退一切外國軍隊以及和平解決朝鮮問題。

1953年7月27日,朝、中、美三方在板門店正式簽訂《朝鮮軍事停戰協定》

為羅寄梅敦煌壯行——《立馬》

徐悲鴻 立馬

設色紙本 鏡心

癸未(1943年)作

110X62 cm

題識:寄梅賢兄將有西北之行,悲鴻寫此贈別。癸未春仲,沙坪壩上。

鈐印:悲鴻

說明:“寄梅”即早期著名攝影家羅寄梅,三十年代在南京成立“文藝社”,與張大千、徐悲鴻、齊白石、傅抱石、李可染等維繫幾十年深厚友誼。

早期著名攝影家羅寄梅,三十年代在南京成立“文藝社”,四十年代初北上敦煌,西行拍攝,與張大千、徐悲鴻、傅抱石等結下多年深厚友誼。1938年初羅寄梅在武漢成立國民黨中央社攝影部,任攝影部主任。6月6日,中華全國美術界抗敵協會在武昌成立,推舉蔡元培、馮玉祥、張道藩、郭沫若、田漢、陳樹人、何香凝、葉恭綽、高劍父、為名譽理事。張善子、徐悲鴻、羅寄梅、吳作人、葉淺予、力群等被選為理事。成立期間舉行了抗戰時期規模最大的一次抗敵美術展覽會。

羅寄梅小像

1938年底,羅寄梅隨中央通訊社攝影部搬遷至重慶。本年十月張大千的百餘幅作品在重慶做展覽,以激勵國人愛國熱忱,這時大千已有了去敦煌的想法,神秘遙遠的大漠石窟也深深吸引著羅寄梅,開始做西行拍攝的準備。羅寄梅夫人劉先女士也是名門之後,家族雄於資財,庋藏甚富。

1943年初,羅寄梅夫婦計畫的西行日期日益臨近。重慶至敦煌路途遙遠、道路坎坷,其中艱難可想而知,一班好友如傅抱石、徐悲鴻、關良等紛紛提筆創作,向羅寄梅夫婦這堪稱雄偉的藝術之行致敬。傅抱石專為此題寫對聯:“唯三四月肆宴重慶,將一兩年稽古敦煌。”嘉德12年春拍“憶梅庵長物—羅寄梅夫婦70年珍藏”專場,即完整記錄了這段英雄歲月,名仕雅集。

1943年,羅寄梅和夫人劉先在完成了一個月的榆林窟拍攝後,辭別張大千和謝稚柳,前往敦煌莫高窟

徐悲鴻於1943年繪製《立馬》,題贈旋將敦煌之行的好友羅寄梅,為其以壯形色。羅寄梅1943年隨常書鴻赴敦煌藝術研究院,拍攝敦煌千佛洞,在長達十個月的時間內拍攝了近兩萬件敦煌資料,是目前所見最早最完備的敦煌攝影資料之一。

羅寄梅所拍攝的莫高窟外景,圖中人物為張大千

字蔚若,號鈍齋,蘇州人善詩文、工書法,在北京故宮與同僚潘伯寅、翁同和留有墨蹟甚多。

題跋:本幅吳曾善(1890-1966)題:此是君家千里駒。觀悲鴻畫馬,為良倩、華兒題記。丙戌(1946年)九秋,小鈍齋主吳曾善。

簽條:徐悲鴻畫馬神品。吳曾善為冀良吾倩題簽。 鈐印:慈堪、吳郡趣叟

1944年,49歲的徐悲鴻身居重慶,于中央大學任教,此時的他已舉辦多次畫展,並開始籌備中國美術學院。這一年抗戰已進入尾聲,正是勝利前夕。而他的個人生活也有了新的起點。1944年,徐悲鴻與廖靜文正式結婚,找到良人相伴,慢慢走出過去家庭生活的痛苦和陰影。這一時期正是徐悲鴻思想和生活變化最大,藝術最成熟,筆下意象最富寓意的時候,一切都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

徐悲鴻與廖靜文夫婦

四十年代初,徐悲鴻在青城山

畫面以經典的對角構圖繪一雙千里良駒,白馬作回顧凝望態,棗紅大馬作昂首嘶鳴態,前後呼應,步履勁健,風神瀟灑,奔騰氣勢撲面而來。馬身濃墨淡墨幹墨濕墨交互使用,尤以頸鬃和尾鬃最為傳神;又皴擦塗染相輔相成,極為妥切生動;青綠色用於布地,新清別致,意境全出。勝利曙光在前,生活有了新的寄託和依靠,觀之可見作者積極陽光的心態,充滿愛與希望。

題款

吳鬱生乃清光緒丁醜翰林,任軍機大臣。戊戌變法後,因是康有為老師,被連累罷黜不能啟用,只得鬻字為生。“辛亥後,隱久不出……以族中多貧困無依,乃訂潤賣字,年終結算所得悉分族中貧者,俾得度歲”。然其在書法、鑒賞領域仍然具有較高的威望,於北京故宮與同僚潘伯寅、翁同和等留有墨蹟甚多。其晚年移居青島,在家鄉吳中,請一位姓金的親戚代為收件,並仍將潤金分瞻族人。

吳曾善題款

小鈍齋主吳曾善乃吳郁生之侄,亦工書畫,精於鑒賞。此件為吳家作為傳家之寶,題贈良倩、華兒。在吳傢俱有特殊意義,意寓“千里神駒”,馳騁千里,騰躍四海八荒,氣勢宏偉至極。

和平解決朝鮮問題——《奔馬》

徐悲鴻 奔馬

水墨紙本 鏡心

1950年作

61.5X99 cm

題識:一九五〇八月,寫人民的毛主席,竟感覺輕鬆。悲鴻。

鈐印:悲鴻之畫

說明:捷克軍事專家弗蘭緹塞克·諾瓦克舊藏。FrantisekNovak(1918-2003)將軍曾于1953年作為中立國委員會官員被派往朝鮮戰場。在十二個月的任期中,他曾多次與其它軍事專家遊歷中國。此畫系1953年底由中國政府作為官方禮物贈予將軍。

作為中立國委員會官員,捷克軍事專家弗蘭緹塞克·諾瓦克Frantisek Novak(1918-2003)將軍1953被派駐朝鮮戰場。在十二個月的任期中,他曾多次與其它軍事專家遊歷中國,傾慕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作為中立國委員會官員,捷克軍事專家弗蘭緹塞克•諾瓦克Frantisek Novak(1918-2003)將軍1953被派駐朝鮮戰場

《奔馬》創作於1950年八月。本年六月,朝鮮戰爭爆發,不久這裡就成為了東西兩大陣營對抗的前沿。本年4月1日,中央美術學院正式成立,由徐悲鴻擔任院長。10月25日,中國人民組成志願軍,為保衛祖國安全、援助朝鮮人民抵抗美國侵略進行抗美援朝戰爭,這場戰爭奠定了今天東亞地區的政治格局。在出征之前,新中國美術最高學府掌門人徐悲鴻繪製了這件意寓“一馬平川”的《奔馬》圖。

題款

1953年底,這件有特殊含義的《奔馬》圖由中國政府作為官方禮物贈予諾瓦克將軍,以表彰將軍在朝鮮戰場軍事調停上所付出的努力和貢獻。1953年7月27日,朝、中、美三方在板門店正式簽訂《朝鮮軍事停戰協定》,規定:自協定簽訂後12小時起,雙方完全停止一切敵對行為;以北緯38°附近的實際接觸線為軍事分界線,雙方各由此線後退兩千米,以建立一個非軍事區;停止自朝鮮境外進入增援的軍事人員和武器;停戰協定生效後60天內,雙方應將堅持遣返的戰俘分批直接遣返,將其餘未直接遣返的戰俘統交中立國遣返委員會處理;為監督停戰協定的實施,建立一個由雙方代表聯合組成的軍事停戰委員會和一個由中立國波蘭、捷克斯洛伐克、瑞典和瑞士代表組成的監察委員會。最後,各締約國建議,在停戰協定生效後3個月內,召開雙方高一級的政治會議,協商從朝鮮撤退一切外國軍隊以及和平解決朝鮮問題。

1953年7月27日,朝、中、美三方在板門店正式簽訂《朝鮮軍事停戰協定》

為羅寄梅敦煌壯行——《立馬》

徐悲鴻 立馬

設色紙本 鏡心

癸未(1943年)作

110X62 cm

題識:寄梅賢兄將有西北之行,悲鴻寫此贈別。癸未春仲,沙坪壩上。

鈐印:悲鴻

說明:“寄梅”即早期著名攝影家羅寄梅,三十年代在南京成立“文藝社”,與張大千、徐悲鴻、齊白石、傅抱石、李可染等維繫幾十年深厚友誼。

早期著名攝影家羅寄梅,三十年代在南京成立“文藝社”,四十年代初北上敦煌,西行拍攝,與張大千、徐悲鴻、傅抱石等結下多年深厚友誼。1938年初羅寄梅在武漢成立國民黨中央社攝影部,任攝影部主任。6月6日,中華全國美術界抗敵協會在武昌成立,推舉蔡元培、馮玉祥、張道藩、郭沫若、田漢、陳樹人、何香凝、葉恭綽、高劍父、為名譽理事。張善子、徐悲鴻、羅寄梅、吳作人、葉淺予、力群等被選為理事。成立期間舉行了抗戰時期規模最大的一次抗敵美術展覽會。

羅寄梅小像

1938年底,羅寄梅隨中央通訊社攝影部搬遷至重慶。本年十月張大千的百餘幅作品在重慶做展覽,以激勵國人愛國熱忱,這時大千已有了去敦煌的想法,神秘遙遠的大漠石窟也深深吸引著羅寄梅,開始做西行拍攝的準備。羅寄梅夫人劉先女士也是名門之後,家族雄於資財,庋藏甚富。

1943年初,羅寄梅夫婦計畫的西行日期日益臨近。重慶至敦煌路途遙遠、道路坎坷,其中艱難可想而知,一班好友如傅抱石、徐悲鴻、關良等紛紛提筆創作,向羅寄梅夫婦這堪稱雄偉的藝術之行致敬。傅抱石專為此題寫對聯:“唯三四月肆宴重慶,將一兩年稽古敦煌。”嘉德12年春拍“憶梅庵長物—羅寄梅夫婦70年珍藏”專場,即完整記錄了這段英雄歲月,名仕雅集。

1943年,羅寄梅和夫人劉先在完成了一個月的榆林窟拍攝後,辭別張大千和謝稚柳,前往敦煌莫高窟

徐悲鴻於1943年繪製《立馬》,題贈旋將敦煌之行的好友羅寄梅,為其以壯形色。羅寄梅1943年隨常書鴻赴敦煌藝術研究院,拍攝敦煌千佛洞,在長達十個月的時間內拍攝了近兩萬件敦煌資料,是目前所見最早最完備的敦煌攝影資料之一。

羅寄梅所拍攝的莫高窟外景,圖中人物為張大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