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上海2035總規劃出爐,交通基建投資構築萬億級市場!

近日,經過五年多醞釀籌備的《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年)》(以下簡稱:“上海2035”)正式發佈,它將引領上海成為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嚮往的創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態之城,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

規劃明確了——

上海的城市性質

上海是我國的直轄市之一

長江三角洲世界級城市群的核心城市

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技創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並將建設成為卓越的全球城市、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

上海的城市目標願景

“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嚮往的創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態之城,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

通過“創新、人文、生態”三個分目標,深化了“卓越的全球城市”的內涵,充分體現創新對未來城市競爭力的核心引領,突顯對綠色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支撐,彰顯以人為本理念和城市特色魅力。

2035年的上海什麼樣?

通哥帶你先睹為快↓↓↓

新總規全文180頁

哪些交通基建“乾貨”尤其值得關注?

規劃提出,要優化城市空間格局。主動服務“一帶一路”建設、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主動融入長三角區域協同發展,推動上海與周邊城市協同發展,構建上海大都市圈,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世界級城市群。

努力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優化本市空間格局,構建由“主城區-新城-新市鎮-鄉村”組成的城鄉體系和“一主、兩軸、四翼;多廊、多核、多圈”的空間結構。

“一主、兩軸、四翼”,即:主城區以中心城為主體,沿黃浦江、延安路- 世紀大道兩條發展軸引導核心功能集聚,並強化虹橋、川沙、寶山、閔行4 個主城片區的支撐,提升主城區功能能級,打造全球城市核心區。

“多廊、多核、多圈”,

即強化沿江、沿灣、滬甯、滬杭、滬湖等重點發展廊道,完善嘉定、松江、青浦、奉賢、南匯等5個新城綜合性節點城市服務功能,培育功能集聚的重點新市鎮,構建公共服務設施共用的城鎮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現區域協同、城鄉統籌和空間優化。結合城鄉體系和市域空間佈局,完善由城市主中心(中央活動區)、城市副中心、地區中心和社區中心四個層次組成的公共活動中心體系。
中央活動區包括小陸家嘴、外灘、人民廣場、徐家匯等區域。城市副中心共16個,包括9個主城副中心、5個新城中心和金山濱海地區、崇明城橋地區的核心鎮中心。

高速公路

市域高速幹線公路形成“一環、十三射、一縱一橫、多聯”的佈局,規劃總里程達到 1280 公里左右,包括 960 公里高速公路和 320 公里快速路;主要公路規劃總里程達到 2400 公里左右。完善浦東、虹橋、洋山、外高橋等交通樞紐的道路集散網路,研究青浦、松江、奉賢新城與主城區之間的快速路,新城至中心城和重要交通樞紐的道路交通出行時間控制在 1 小時以內。預控新城、核心鎮和中心鎮至近滬地區的重要交通廊道。

快速路

主城區在中心城“三環十射一橫十字”快速路網基礎上,規劃研究滬太快速路、浦星快速路、蕰川快速路等南北向通道。中心城快速路總規模達到 370 公里,主幹路總規模達到 610 公里左右。至 2035 年,主城區全路網密度達到 8 公里/平方公里,其中中央活動區全路網密度達到 10 公里/平方公里,優化中心城內外環間區域、主城片區的路網結構,確定區域差別化的道路交通服務水準和路權分配原則。

嘉定、青浦、松江、奉賢、南匯等人口規模達到 70 萬人以上的城鎮圈宜構建快速路系統,按照公交優先、慢行保障原則建設高密度路網,新城全路網密度達到 8 公里/平方公里。

軌道交通網絡

形成城際線、市區線、局域線等3個層次的軌道交通網絡,同時預控研究若干軌道交通通道。至2035年,主城區、新城軌道交通站點600米用地覆蓋率分別達到40%、30%。對10萬人以上新市鎮軌道交通站點的覆蓋率2015年達53%,2020年達70%,2035年達95%左右。

城際線:

(形式:城際鐵路/市域鐵路/軌道快線,設計速度100-250km/h,平均站距3.0-20.0km,設計運能≥1.0萬人/h)

形成由21條左右線路構成的市域公共交通骨架,規劃總里程達到1000公里以上。規劃2條聯繫重要交通樞紐、重點功能區和2-3 條深入中心城內部、貫穿主城區重要客流走廊的軌道快線,更新利用南何、北楊鐵路支線、專用線等現狀通道。建立9 條主城區聯繫新城、核心鎮、中心鎮及近滬城鎮的射線,新城與主城區之間的公共交通出行比例提升至80%,樞紐之間的軌道交通出行時間縮短至40分鐘以內。在新城、核心鎮和中心鎮之間構建10條左右聯絡線。通過市域樞紐節點轉換和部分區段的跨線直通運行,實現多模式軌道交通系統之間的互聯互補。

如:

市區線:

(形式:地鐵/輕軌,設計速度地鐵80km/h輕軌60-80km/h,平均站距地鐵1.0-2.0km輕軌0.6-1.2km,設計運能地鐵2.5-7.0萬人/h輕軌1.0-3.0萬人/h)

在主城區規劃25條、總里程1000公里以上的市區線,其中中心城軌道交通線網密度達到1.1公里/平方公里以上。適度加密中心城北部、東部地區網路,加強對發展潛力地區和沿黃浦江等主要客流走廊的軌道交通服務,研究新增線路的快慢線複合功能,在中環附近預留環線運行條件,實現重要交通樞紐、市級中心之間30-45分鐘互通可達。圍繞軌道交通樞紐及網站提升公共活動功能,加強軌道交通沿線新建和更新專案的控制和引導,加強土地集約、綜合利用和立體開發。

如:1~15、18、19(部分)、20、21、22、23、24、25、26、27、28、29、30號線(部分遠景規劃預控)等(以及規劃預控通道:高青路-新川路、高科西路-高科東路、元江路-陳行公路-周鄧公路、申江南路、隆昌路-科苑路、靈石路-金科路、滬常高速、潘涇路等)。

局域線:

(形式:現代有軌電車、膠輪系統等,平均站距0.5-0.8km,設計運能地鐵0.5-1.5萬人/h)

在市域構建1000公里以上的局域線網路。在嘉定、青浦、松江、奉賢、南匯、金山、城橋、惠南等城鎮圈構建以中運量軌道和中運量公交等為骨幹的局域公共交通網絡,並沿主要客流走廊構建城鎮圈之間、主城片區和城鎮圈之間的骨幹線路。

如:松江有軌電車系統、嘉定有軌電車系統、南匯(臨港)有軌電車系統、奉賢中運量系統、虹橋商務區及青浦(重固)有軌電車系統、閔行南部地區中運量系統等等。

國家鐵路

在國家鐵路上海樞紐方面,優化京滬(滬蓉)、滬昆等鐵路通道服務能力,加快推進滬通鐵路,規劃建設滬乍杭鐵路、滬杭城際鐵路、滬蘇湖鐵路(新增),研究控制北沿江鐵路、滬甬(舟)鐵路,形成“五個方向、十二條幹線”通道。

客貨樞紐佈局在虹橋站、上海站、上海南站的基礎上,結合浦東國際機場新增國家沿海通道上的上海東站(祝橋),形成4 個主要鐵路客站;完善安亭北站、松江南站,新增楊行站、奉賢站、南匯站等,形成“四主多輔”的鐵路客運樞紐佈局。優化調整南翔編組站功能,結合區域鐵路網路在滬乍杭、滬通通道上研究控制新的鐵路編組站。新增外高橋集裝箱站,並以整合外移為原則,提升完善沿海通道上的徐行、四團等貨運樞紐功能。

客運樞紐

主城區:上海西站、龍陽路、迪士尼、楊行、莘莊、三林南等。

城鎮圈:安亭北站、松江南站、奉賢、青浦、南匯、惠南、金山濱海、城橋等。

貨運樞紐

徐行、四團、新浜(研究)、陸家浜(昆山)

研究青浦、松江、奉賢新城與主城區之間的快速路,新城至中心城和重要交通樞紐的道路交通出行時間控制在 1 小時以內。預控新城、核心鎮和中心鎮至近滬地區的重要交通廊道。

快速路

主城區在中心城“三環十射一橫十字”快速路網基礎上,規劃研究滬太快速路、浦星快速路、蕰川快速路等南北向通道。中心城快速路總規模達到 370 公里,主幹路總規模達到 610 公里左右。至 2035 年,主城區全路網密度達到 8 公里/平方公里,其中中央活動區全路網密度達到 10 公里/平方公里,優化中心城內外環間區域、主城片區的路網結構,確定區域差別化的道路交通服務水準和路權分配原則。

嘉定、青浦、松江、奉賢、南匯等人口規模達到 70 萬人以上的城鎮圈宜構建快速路系統,按照公交優先、慢行保障原則建設高密度路網,新城全路網密度達到 8 公里/平方公里。

軌道交通網絡

形成城際線、市區線、局域線等3個層次的軌道交通網絡,同時預控研究若干軌道交通通道。至2035年,主城區、新城軌道交通站點600米用地覆蓋率分別達到40%、30%。對10萬人以上新市鎮軌道交通站點的覆蓋率2015年達53%,2020年達70%,2035年達95%左右。

城際線:

(形式:城際鐵路/市域鐵路/軌道快線,設計速度100-250km/h,平均站距3.0-20.0km,設計運能≥1.0萬人/h)

形成由21條左右線路構成的市域公共交通骨架,規劃總里程達到1000公里以上。規劃2條聯繫重要交通樞紐、重點功能區和2-3 條深入中心城內部、貫穿主城區重要客流走廊的軌道快線,更新利用南何、北楊鐵路支線、專用線等現狀通道。建立9 條主城區聯繫新城、核心鎮、中心鎮及近滬城鎮的射線,新城與主城區之間的公共交通出行比例提升至80%,樞紐之間的軌道交通出行時間縮短至40分鐘以內。在新城、核心鎮和中心鎮之間構建10條左右聯絡線。通過市域樞紐節點轉換和部分區段的跨線直通運行,實現多模式軌道交通系統之間的互聯互補。

如:

市區線:

(形式:地鐵/輕軌,設計速度地鐵80km/h輕軌60-80km/h,平均站距地鐵1.0-2.0km輕軌0.6-1.2km,設計運能地鐵2.5-7.0萬人/h輕軌1.0-3.0萬人/h)

在主城區規劃25條、總里程1000公里以上的市區線,其中中心城軌道交通線網密度達到1.1公里/平方公里以上。適度加密中心城北部、東部地區網路,加強對發展潛力地區和沿黃浦江等主要客流走廊的軌道交通服務,研究新增線路的快慢線複合功能,在中環附近預留環線運行條件,實現重要交通樞紐、市級中心之間30-45分鐘互通可達。圍繞軌道交通樞紐及網站提升公共活動功能,加強軌道交通沿線新建和更新專案的控制和引導,加強土地集約、綜合利用和立體開發。

如:1~15、18、19(部分)、20、21、22、23、24、25、26、27、28、29、30號線(部分遠景規劃預控)等(以及規劃預控通道:高青路-新川路、高科西路-高科東路、元江路-陳行公路-周鄧公路、申江南路、隆昌路-科苑路、靈石路-金科路、滬常高速、潘涇路等)。

局域線:

(形式:現代有軌電車、膠輪系統等,平均站距0.5-0.8km,設計運能地鐵0.5-1.5萬人/h)

在市域構建1000公里以上的局域線網路。在嘉定、青浦、松江、奉賢、南匯、金山、城橋、惠南等城鎮圈構建以中運量軌道和中運量公交等為骨幹的局域公共交通網絡,並沿主要客流走廊構建城鎮圈之間、主城片區和城鎮圈之間的骨幹線路。

如:松江有軌電車系統、嘉定有軌電車系統、南匯(臨港)有軌電車系統、奉賢中運量系統、虹橋商務區及青浦(重固)有軌電車系統、閔行南部地區中運量系統等等。

國家鐵路

在國家鐵路上海樞紐方面,優化京滬(滬蓉)、滬昆等鐵路通道服務能力,加快推進滬通鐵路,規劃建設滬乍杭鐵路、滬杭城際鐵路、滬蘇湖鐵路(新增),研究控制北沿江鐵路、滬甬(舟)鐵路,形成“五個方向、十二條幹線”通道。

客貨樞紐佈局在虹橋站、上海站、上海南站的基礎上,結合浦東國際機場新增國家沿海通道上的上海東站(祝橋),形成4 個主要鐵路客站;完善安亭北站、松江南站,新增楊行站、奉賢站、南匯站等,形成“四主多輔”的鐵路客運樞紐佈局。優化調整南翔編組站功能,結合區域鐵路網路在滬乍杭、滬通通道上研究控制新的鐵路編組站。新增外高橋集裝箱站,並以整合外移為原則,提升完善沿海通道上的徐行、四團等貨運樞紐功能。

客運樞紐

主城區:上海西站、龍陽路、迪士尼、楊行、莘莊、三林南等。

城鎮圈:安亭北站、松江南站、奉賢、青浦、南匯、惠南、金山濱海、城橋等。

貨運樞紐

徐行、四團、新浜(研究)、陸家浜(昆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