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中華創世神話文藝創作工程|張培成談連環畫繪本《伏羲織網》

【編者按】本月初,“開天闢地——中華創世神話”文藝創作與文化傳播工程宣佈取得實質性進展。包括《羲媧創世》《伏羲創八卦》《女媧補天》《炎帝的三個女兒》等中國人熟知的創世神話為題材改編的連環畫繪本已在上海陸續出版。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本期對話《伏羲織網》繪本作者、畫家張培成,在他的筆下,伏羲形象似乎不是“東方天帝”,而是可以觸碰的、有智慧的普通人。他認為伏羲對子民充滿愛的領袖,今天重讀神話,體悟的是傳統的精神,而作為藝術家應該為社會創造,為美術史增添內容。

張培成繪《中國創世神話連環畫繪本系列——伏羲織網》封面

在《易·繫辭下》中記載伏羲“作結繩而為網罟,以佃以漁,蓋取諸離”的功業,作為雷神之子、東方天帝的伏羲在這則神話中帶領先民織網捕魚,而在“開天闢地——中華創世神話連環畫繪本”系列中畫家張培成所繪的是《伏羲織網》,他為伏羲賦予了人的特徵,而龍王、龜丞相的形象讓讀者忍俊不禁,

這些畫面大多來自張培成對古代美術資料的發掘,並在其中融入了繪本特色。

張培成:伏羲是一位有愛心的人類先祖

澎湃新聞:遠古創造的神話是中華民族的一種精神象徵,也是美術所由起,文章之淵源,但中國神話卻散見於古籍,你對《伏羲織網》有怎樣的理解?

張培成:創世神話故事是人類童年時代對世界的理解、對文明的創造,我畫的是伏羲發明漁網的故事。

中國神話和希臘神話不太一樣,中國神話與歷史融合,其中帶有對民族的認同、對後代的教育。這次選擇的“創世神話”故事關於文明進步的比較多,我畫的是抓魚,在我畫的故事中,伏羲作為是中華民族的始祖,對子民的熱愛是感動我的地方,最初人們采果子吃,後來人多了果子不夠他就想到了以蜘蛛織網的方式抓魚,他始終在考慮人類的生存,有一種使命感。

伏羲在樹下思考如何為子民尋找更多食物

澎湃新聞:翻看美術史,伏羲的形象被一再表現,其中最為常見的是“蛇身人首”的形象,當在你的筆下伏羲更像是一個普通人,穿著漁民的服裝,下海捕魚,你是如何定位伏羲形象?

張培成:我畫的伏羲是可以親近的,

儘管古代神話或者畫像磚中伏羲是“人臉蛇身”的形象,在創作時畫家也一起討論過,也許畫成蛇身會更具神話特點,但我們也覺得如果把人類的祖先畫成一條蛇並不舒服。我也覺得這是一個傳說,如果畫成蛇身故事會很難開展。難以想像,一條蛇怎麼來織網捕魚?我想伏羲算是部落的酋長,應該是一個能幹、彪悍、有號召力的男性,但也是普通人。

我翻看了一些古代典籍,裡面也有把伏羲創作成類似秦始皇的樣子,我覺得古代“考古”上有局限,現在考古學的研究讓我們相比古代更接近真實地瞭解上古的社會形態。雖然畫的是神話,但服裝不要拘泥於過去,可以有創造,但也要尊重歷史,所以我畫得服飾比較原始,下身遮了一張虎皮,身上只披了織物,他是一個有愛心的人類先祖。

張培成筆下的伏羲造型

澎湃新聞:古代美術中的形象對你的創作有什麼啟發?

張培成:在造型上參照不多,但我在空間營造上借鑒了我非常喜歡的壁畫、岩畫包括戰國帛畫《龍鳳仕女圖》,我覺得這些作品在空間上平面鋪展,這種二維的形式,也運用到此次創作的形式中,我覺得中國繪畫並非模擬自然,她充滿了表現性,造型誇張,帶有浪漫情懷。包括畫面中水波紋、動植物我都參照了古代作品和木板年畫的表現手法。

參照民間藝術的龜丞相造型

澎湃新聞:除了主角外,龍王和龜丞相的造型也讓人記憶深刻,他們的形象又來自哪裡?

張培成:很具體的造型並沒有,但在中國古代美術中龜造型很多,我有一本北魏石棺線刻的書,裡面的龜偏重寫實但也富有裝飾感,除了參照北魏線刻外,我也參照了一些卡通的畫法,因為這次叫“繪本”,我創作的形象偏卡通化,並不接近古代繪畫。

帶有繪本特色的龍王造型

澎湃新聞:這次創作帶有“繪本”兩字,過去你也畫一些連環畫,繪本和以前畫的連環畫有何不同?

張培成:我畫傳統意義的連環畫應該在1980年代,時隔多年,已有些許陌生。但在最開始落筆的時候,還會有當初狀態的延續,但後來我覺得現在繪畫比當時更加隨性,我也喜歡兒童畫的輕鬆,所以相比熟悉的宣紙毛筆創作,此次我選擇用鉛筆在卡紙上勾畫,並且用了稚拙的造型。我覺得未必接近“繪本”,但相比以前畫連環畫,這次的創作更為自然。包括我上色,也不細摳,讓水的痕跡也成為構成作品形式美的一部分,用色我選用了兒童比較喜歡的豔麗色彩,這同我自己的創作也有所不同。

伏羲請龍王賜予魚蝦

澎湃新聞:這次“創世神話”和你自己的繪畫關係如何?兩者之間又是如何轉化的?

張培成:儘管我自己創作用的是宣紙毛筆,這些用的是卡紙鉛筆,看起來不同,但實際上我平日經常用鉛筆在速寫本上塗抹,即使畫大創作我也不習慣於畫精緻的素描稿再用毛筆拷貝翻譯,我喜歡依據隨性勾的小稿,直接用中國筆墨語言言說畫面,此時筆在宣紙遊走就像隨著自己的情緒在自由散步。所以我用這次“神話”題材創作,我用鉛筆創作,換了一種工具,脫離了毛筆語彙帶給我的束縛,避免陷入老套的畫法,使作品出現新的可能性。

這種帶有水漬的畫法,要求鉛筆稿一次成形,所以即使畫得不太對,橡皮擦了會出現痕跡,這也就迫使我將錯就錯地調整。畫面上沒有絕對的錯誤,所謂錯誤就是不協調,有時把“錯誤”調整到不“錯”,帶有即興的創作、創造更多可能性的狀態空間。

伏羲仿照蜘蛛織網

澎湃新聞:如今國外的繪本成為青少年閱讀主流的今天,這套書的出版對當下的青少年有哪些影響?

張培成: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選題,每個民族都應該瞭解“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到哪裡去”的人類終極問題。我們以前思考的比較少,且中國古代神話也確實比較簡單,比如我畫的《伏羲織網》在古籍中也就一行字,我覺得參與文本創作的作家也把環境保護等“正能量”的觀念傳遞到故事中。在中國經濟騰飛的今天,文化是讓我們民族真正強大起來的重要因素。當今社會一些問題的出現也是因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不強,我們也想告訴下一代別再把頭髮染黃,如果一個民族的青年看不起自己的文化,那是沒有脊樑的。

在繪畫上,我覺得這套書中用了很多中國的元素,但也不排斥希望文化好的地方。我們生活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今天的文化不應該是古代的形態,我們的生活已經非常國際化了,也只有文化提示著自己的身份,如果對於民族文化不重視,大家都開著外國車、穿外國的衣服,那麼生活和文化都太單調了。

澎湃新聞:在藝術市場蓬勃發展的狀況下,你又緣何再次回歸連環畫,為孩子們創作?

張培成:一路走來,我好像沒有對藝術市場很關心過,藝術市場的起起落落和我的關係也不是很大,我們當年學畫的時候也沒有想過畫可以賣錢,後來可以賣錢是一個意外。也不是說我的覺悟有多高,但覺得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還是應該的。

澎湃新聞:作為藝術家,你對傳統的理解和當下藝術家社會責任的思考?

張培成:我覺得傳統是一種精神,有些人認為傳統是筆墨也不是不對,但說小了。如果從繪畫傳統說,中國畫傳統是表現性,不是把物理的造型畫的很逼真,而是突出精神。我在自己的創作中也很注重寫意的感覺,而且在如今西方圖式對中國畫的影響下,我也經常在反思,什麼是中國人的特點,我覺得寫意是一點,另外民族身份也很重要。當作品放在世界的座標上,民族身份的突出異常重要,我也一直在尋找平衡點。但我不會畫一張看起來像古代人的畫,這是沒有意義的。傳統代表了我們五千年的民族底蘊,我們要用老祖宗給的資源創作出更大的天地。

對於藝術家的社會責任,我覺得被稱之為“藝術家”就不能為了幾個錢去奮鬥,如果為了賺錢而選擇畫畫就真的是走錯路了。作為藝術家應該為社會創造,為美術史增添內容。

附:中國創世神話連環畫繪本系列——伏羲織網

故事梗概:一年又一年過去了,世間一天比一天熱鬧。起初人們摘樹上的野果子充饑,後來學會了捕取野物,可是人多了,食物卻不夠吃。伏羲便琢磨如何下河捉魚。他從蜘蛛織網得到啟發,從青藤編織成了一張漁網。伏羲率眾來到海邊,龍王派烏龜丞相傳話:要魚蝦可以,就是不能用手抓。伏羲答應了,指揮大家向大海撒下了網,拉上了一網活蹦亂跳的魚蝦。越來越多的人學會了織網捕魚,伏羲被尊稱為網罟的創造者。該神話體現了遠古先民師法自然並與萬物和諧相處的精神。(陳蘇/文)

伏羲織網連環畫繪本選登(張培成/繪)

一年又一年過去了。人類繁衍得真快,遍佈河邊澤畔,山坡林間,世間一天比一天熱鬧。

心靈手巧的女媧見了,也來幫忙。伏羲又砍了兩根木棍交叉起來,綁到網上,再拿一根長木棍綁到中間,一張結識的漁網就做好了。

龍王一聽大怒:“誰如此大膽,竟敢抓我的龍子龍孫!"

烏龜丞相見龍王發怒,連忙附在龍王耳邊說了幾句。

伏羲微微一笑說:“遵命。”然後一揮手,讓蛛蝥和芒向大海撒下了網。

一傳十,十傳百,越來越多的人學會了織網捕魚,再也不愁缺吃的了。

裡面也有把伏羲創作成類似秦始皇的樣子,我覺得古代“考古”上有局限,現在考古學的研究讓我們相比古代更接近真實地瞭解上古的社會形態。雖然畫的是神話,但服裝不要拘泥於過去,可以有創造,但也要尊重歷史,所以我畫得服飾比較原始,下身遮了一張虎皮,身上只披了織物,他是一個有愛心的人類先祖。

張培成筆下的伏羲造型

澎湃新聞:古代美術中的形象對你的創作有什麼啟發?

張培成:在造型上參照不多,但我在空間營造上借鑒了我非常喜歡的壁畫、岩畫包括戰國帛畫《龍鳳仕女圖》,我覺得這些作品在空間上平面鋪展,這種二維的形式,也運用到此次創作的形式中,我覺得中國繪畫並非模擬自然,她充滿了表現性,造型誇張,帶有浪漫情懷。包括畫面中水波紋、動植物我都參照了古代作品和木板年畫的表現手法。

參照民間藝術的龜丞相造型

澎湃新聞:除了主角外,龍王和龜丞相的造型也讓人記憶深刻,他們的形象又來自哪裡?

張培成:很具體的造型並沒有,但在中國古代美術中龜造型很多,我有一本北魏石棺線刻的書,裡面的龜偏重寫實但也富有裝飾感,除了參照北魏線刻外,我也參照了一些卡通的畫法,因為這次叫“繪本”,我創作的形象偏卡通化,並不接近古代繪畫。

帶有繪本特色的龍王造型

澎湃新聞:這次創作帶有“繪本”兩字,過去你也畫一些連環畫,繪本和以前畫的連環畫有何不同?

張培成:我畫傳統意義的連環畫應該在1980年代,時隔多年,已有些許陌生。但在最開始落筆的時候,還會有當初狀態的延續,但後來我覺得現在繪畫比當時更加隨性,我也喜歡兒童畫的輕鬆,所以相比熟悉的宣紙毛筆創作,此次我選擇用鉛筆在卡紙上勾畫,並且用了稚拙的造型。我覺得未必接近“繪本”,但相比以前畫連環畫,這次的創作更為自然。包括我上色,也不細摳,讓水的痕跡也成為構成作品形式美的一部分,用色我選用了兒童比較喜歡的豔麗色彩,這同我自己的創作也有所不同。

伏羲請龍王賜予魚蝦

澎湃新聞:這次“創世神話”和你自己的繪畫關係如何?兩者之間又是如何轉化的?

張培成:儘管我自己創作用的是宣紙毛筆,這些用的是卡紙鉛筆,看起來不同,但實際上我平日經常用鉛筆在速寫本上塗抹,即使畫大創作我也不習慣於畫精緻的素描稿再用毛筆拷貝翻譯,我喜歡依據隨性勾的小稿,直接用中國筆墨語言言說畫面,此時筆在宣紙遊走就像隨著自己的情緒在自由散步。所以我用這次“神話”題材創作,我用鉛筆創作,換了一種工具,脫離了毛筆語彙帶給我的束縛,避免陷入老套的畫法,使作品出現新的可能性。

這種帶有水漬的畫法,要求鉛筆稿一次成形,所以即使畫得不太對,橡皮擦了會出現痕跡,這也就迫使我將錯就錯地調整。畫面上沒有絕對的錯誤,所謂錯誤就是不協調,有時把“錯誤”調整到不“錯”,帶有即興的創作、創造更多可能性的狀態空間。

伏羲仿照蜘蛛織網

澎湃新聞:如今國外的繪本成為青少年閱讀主流的今天,這套書的出版對當下的青少年有哪些影響?

張培成: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選題,每個民族都應該瞭解“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到哪裡去”的人類終極問題。我們以前思考的比較少,且中國古代神話也確實比較簡單,比如我畫的《伏羲織網》在古籍中也就一行字,我覺得參與文本創作的作家也把環境保護等“正能量”的觀念傳遞到故事中。在中國經濟騰飛的今天,文化是讓我們民族真正強大起來的重要因素。當今社會一些問題的出現也是因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不強,我們也想告訴下一代別再把頭髮染黃,如果一個民族的青年看不起自己的文化,那是沒有脊樑的。

在繪畫上,我覺得這套書中用了很多中國的元素,但也不排斥希望文化好的地方。我們生活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今天的文化不應該是古代的形態,我們的生活已經非常國際化了,也只有文化提示著自己的身份,如果對於民族文化不重視,大家都開著外國車、穿外國的衣服,那麼生活和文化都太單調了。

澎湃新聞:在藝術市場蓬勃發展的狀況下,你又緣何再次回歸連環畫,為孩子們創作?

張培成:一路走來,我好像沒有對藝術市場很關心過,藝術市場的起起落落和我的關係也不是很大,我們當年學畫的時候也沒有想過畫可以賣錢,後來可以賣錢是一個意外。也不是說我的覺悟有多高,但覺得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還是應該的。

澎湃新聞:作為藝術家,你對傳統的理解和當下藝術家社會責任的思考?

張培成:我覺得傳統是一種精神,有些人認為傳統是筆墨也不是不對,但說小了。如果從繪畫傳統說,中國畫傳統是表現性,不是把物理的造型畫的很逼真,而是突出精神。我在自己的創作中也很注重寫意的感覺,而且在如今西方圖式對中國畫的影響下,我也經常在反思,什麼是中國人的特點,我覺得寫意是一點,另外民族身份也很重要。當作品放在世界的座標上,民族身份的突出異常重要,我也一直在尋找平衡點。但我不會畫一張看起來像古代人的畫,這是沒有意義的。傳統代表了我們五千年的民族底蘊,我們要用老祖宗給的資源創作出更大的天地。

對於藝術家的社會責任,我覺得被稱之為“藝術家”就不能為了幾個錢去奮鬥,如果為了賺錢而選擇畫畫就真的是走錯路了。作為藝術家應該為社會創造,為美術史增添內容。

附:中國創世神話連環畫繪本系列——伏羲織網

故事梗概:一年又一年過去了,世間一天比一天熱鬧。起初人們摘樹上的野果子充饑,後來學會了捕取野物,可是人多了,食物卻不夠吃。伏羲便琢磨如何下河捉魚。他從蜘蛛織網得到啟發,從青藤編織成了一張漁網。伏羲率眾來到海邊,龍王派烏龜丞相傳話:要魚蝦可以,就是不能用手抓。伏羲答應了,指揮大家向大海撒下了網,拉上了一網活蹦亂跳的魚蝦。越來越多的人學會了織網捕魚,伏羲被尊稱為網罟的創造者。該神話體現了遠古先民師法自然並與萬物和諧相處的精神。(陳蘇/文)

伏羲織網連環畫繪本選登(張培成/繪)

一年又一年過去了。人類繁衍得真快,遍佈河邊澤畔,山坡林間,世間一天比一天熱鬧。

心靈手巧的女媧見了,也來幫忙。伏羲又砍了兩根木棍交叉起來,綁到網上,再拿一根長木棍綁到中間,一張結識的漁網就做好了。

龍王一聽大怒:“誰如此大膽,竟敢抓我的龍子龍孫!"

烏龜丞相見龍王發怒,連忙附在龍王耳邊說了幾句。

伏羲微微一笑說:“遵命。”然後一揮手,讓蛛蝥和芒向大海撒下了網。

一傳十,十傳百,越來越多的人學會了織網捕魚,再也不愁缺吃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