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中華創世神話文藝創作工程|朱新昌談連環畫繪本《羲媧創世》

【編者按】本月初,“開天闢地——中華創世神話”文藝創作與文化傳播工程宣佈取得實質性進展。包括《羲媧創世》《伏羲創八卦》《女媧補天》《炎帝的三個女兒》等中國人熟知的創世神話為題材改編的連環畫繪本已在上海陸續出版。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本期對話《羲媧創世》繪本作者、上海畫家朱新昌,他以兼工帶寫的方式表現神話的飄逸感,也將天地初開“創世紀”意象形象化。

朱新昌繪《中國創世神話連環畫繪本系列——羲媧創世》封面

早在2300年前,屈原就在《天問》中發出一連串關於天地怎樣開闢、宇宙怎樣形成的問題,

而在中國神話中“羲媧創世”解答了屈原的些許疑問。唐代李冗《獨異志》雲:“昔宇宙初開之時,只有女媧兄妹二人,在昆侖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議以為夫婦,又自羞恥。兄與其妹上昆侖,咒曰:‘天若遣我二人為夫婦,而煙悉合;若不,使煙散’。於是煙頭悉合,其妹來就。” 在“開天闢地——中華創世神話連環畫繪本”系列中畫家朱新昌將《羲媧創世》、天地初開的意象形象化,
使伏羲女媧的形象不再停留於漢代壁畫人頭蛇身的伏羲女媧交尾的形象。朱新昌對澎湃新聞表示,如今的連環畫繪本既要有對傳統連環畫的繼承,又要體現時代的特點,畫面不能停留在圖解的程度,必須具備形式的新穎和藝術的高度。

朱新昌,連環畫的傳承要體現時代特點

澎湃新聞:遠古創造的神話是中華民族的一種精神象徵,

也是美術所由起,文章之淵源,但中國神話卻散見於古籍,這次你所創作的《羲媧創世》的故事有很多不同版本,一直以來對於伏羲女媧是兄妹還是夫妻也有爭論,你對這個故事有怎樣的理解?故事中哪個情節最為打動你?你又是如何通過畫面表現的?

朱新昌:“羲媧創世”的神話故事是處在蒙昧狀態的遠古先民對世界形成、人類起源的美好設想,反映了人類主宰世界,

征服自然的強烈願望。至於伏羲女媧是兄妹還是夫妻,我覺得既然是神話故事,就會有不盡相同的傳說,這並不重要,只要故事中所傳遞的中華民族主體精神,天地人共同推動了創世進程這條主線不變就可以。

故事中,在混沌蒼茫的天地之間,女媧用翠竹和玉片製作了十三管的笙簧,吹奏出天地間第一聲和諧之音。這個情節給我的印象很深,我在畫面上是這樣描繪的,

女媧虔誠地跪坐在可通天庭的昆侖之巔上,吹奏著自製的世界上最早的樂器。美妙的樂聲引來了山林中無數的飛鳥,它們圍繞在女禍身邊歡樂地翱翔飛舞。天上的白雲和地下的弱水仿佛也被神曲所陶醉,刹那間都停止了飄浮和流動,靜靜地享受著這美妙的時刻。整個畫面我用了明豔強烈的色彩,意在給人帶來遠古時代奇幻瑰麗童話般的感覺。

女媧吹奏用翠竹和玉片製作的十三管的笙簫。

澎湃新聞:一直以來,伏羲女媧交尾的形象為大眾熟知,古籍中也有“伏羲鱗身,女媧蛇軀”的記載,你創作的人物形象是如何定位的?

朱新昌:伏羲女媧是兩位孕育了中華子民的神靈,如果簡單的畫成 “鱗身”和“蛇軀”肯定是不合適的,讀者也會接受不了。“中華神話故事創作工程”意在展示中華文明的起源,弘揚愛國主義精神,那麼神話人物的造型也應該是健康唯美和積極向上的。所以我在羲媧造型上保持了“唯美”的審美取向,將人類最美好的一面體現在他們身上,力圖讓讀者看到的是完美,偉大,純潔的形象。

澎湃新聞:除了伏羲女媧的造型外,顧愷之、馬麟、張渥等也創作了很多神話人物的形象,古代美術中的形象對你的創作有什麼啟發?

朱新昌:在中國繪畫史上確實有許多優秀的藝術家創造大量的神話人物形象,我在創作之初也查閱參考過。但這畢竟是每個不同時代人們對神話人物的不同理解,如果照搬過去繪畫裡一些固有模式,讀者看後會缺乏新鮮感而產生審美疲勞。因此我在創作中並沒有刻意模仿某一種特定的模式,而是在消化的基礎上盡可能根據自己的理解和感覺去塑造,希望能給讀者帶來一種視覺上的新鮮感。當然最後效果怎樣,還需要廣大讀者來評判。

日月星辰、山嶺河流

澎湃新聞:你在創作過程中是如何以自己的繪畫語言消化伏羲女媧“創世紀”的故事的?具體用了何種風格和技法?和你自己的繪畫風格關係如何?在具體創作過程中有何難點?

朱新昌:創作過程也是消化的過程,這次我採用了中國畫裡兼工帶寫的畫法,這種方法較適合表現神話故事的欲仙和飄逸感。連環畫也可以說是“命題創作”,常聽到有種說法,認為“命題創作”比較容易,只要按照文字的需求照畫就是了。但我卻認為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命題創作”的難度更大,因為它有特定的情節和要求,這時自己平時擅長的題材和慣用技法就有可能施展不上,更需要發揮想像力和創造力,找到一套適合的表現手法。我把這次創作看成是自已嘗試新的繪畫形式的契機,所以我也在個人固有的風格上作了調整,具體表現在較多地吸取了民間繪畫的某些造型和色彩,構圖上適當採用了西方的構成和空間處理,畫面強調一定的裝飾感和平面感,力求作品既是現代的、又是中國的,以此來滿足當下讀者的審美需求。連環畫的尺幅不大,所以我沒過分去刻畫細部,並且有意淡化了人物的表情,而注重畫面的整體效果,力求把觀眾的注意力引向整體,希望能從整體透出的氣氛中體會到人物的情感,從而使作品顯得更深沉和含蓄些。

風伯的形象

澎湃新聞:此次屬於連環畫繪本創作,過去你也畫過一些連環畫,如今所創作的“創世神話” 連環畫繪本和你多年前所畫的連環畫在創作上的異同?在你看來如今的讀者需求和當年有何不同?

朱新昌:我過去也曾經創作過一些神話故事題材的連環畫,但當時是憑著一時的興趣,而這次“中華創世紀神話連環畫創作工程”意在追溯中華文化之源,發掘民族主體精神,其意義重大而深遠,所以自已在倍感壓力的同時也多了幾分敬畏。這次創作,我覺得既要有對傳統連環畫的繼承,又要體現時代的特點,現今的讀者文化和審美的程度普遍提高,他們已不僅僅滿足於瞭解故事的情節,更需要從中獲得現代視覺審美的需求,所以也給我們創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畫面不能停留在圖解的程度,必須具備形式的新穎和藝術的高度。

伏羲用青桐製作十五弦的瑟

澎湃新聞:在國外繪本成為如今青少年閱讀主流的今天,“創世神話”的創作對青少年有哪些影響?在藝術市場蓬勃發展的狀況下,你緣何回歸連環畫創作?

朱新昌:“創世神話”的普及是反映一個民族教育程度的重要尺規,尤其對青少年來說,這種重要性不言而喻,由於過去整理不夠,傳播也較為零碎,對於很多青少年而言,“中華創世紀神話”似乎成為他們成長中的認知盲點,每每追溯起自己民族的起源,不是陷入迷惘,就是一知半解,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創世紀神話”的創作,將成為幫助青少年探祖尋根的一部重要作品,這些瑰麗奇幻的故事,定會實現民族神話的啟蒙,使廣大青少年感受到我國神話的魅力,從而積澱更為深厚的民族感情。自己這次回歸連環畫創作也是意義非凡,能成為“中華創世紀神話工程”連環畫創作的一員感到非常榮幸,能為神話故事的傳播做一份貢獻,更是我應盡的義務。

伏羲追逐女媧

澎湃新聞:作為藝術家,你對傳統的理解和當下藝術家社會責任有怎樣的思考?

朱新昌:傳統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一筆寶貴財富,中國畫離開了傳統,就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當然,在繼承傳統的同時也要努力挖掘自身的價值,創作出具有時代精神的作品。我個人認為,傳統好比吃飯,不吃不行,但吃過後就無需再刻意地去想它,相信它己經潛在地發揮著作用,傳統的技法筆墨不應該成為刻板的教條和定律,而應該是創作者在表現過程中受情緒與認識的支配所採用的一種手段。

藝術創作和社會責任感並不矛盾,而應該是相互相存的,成功的藝術家同時也應該是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人。縱觀中外美術史,那些著名的重大題材作品,如法國大衛的《馬拉之死》,德拉克羅瓦的《自由領導人民》,西班牙戈雅的《1808年5月3日夜槍殺起義者》,還有畢卡索的《格爾尼卡》,中國有王式廓的《血衣》,董希文的《開國大典》,石魯的《轉戰陝北》等,這些作品不僅僅是藝術上的創造,更重要的是藝術家對社會,歷史,國家,民族及人性的一種強烈責任感。在藝術功能的範疇裡,社會性功能是重要的組成部分,藝術家只有不斷的增強社會責任感,把個人的學術事業和現實,和社會連接在一起,努力對自己的作品有所突破,才能拿出無愧於時代的精品力作。

附:中華創世神話連環畫——羲媧創世

故事梗概:混沌的宇宙中,無數氣團在飛舞。隨著一聲爆裂,從最大的氣團中降下人首蛇身的一男一女,男的手擎日輪,女的舉著月形。他們是風送來的人類史祖——伏羲和女媧。天幕拉開,日月之神來了,元氣化生的昊天大神也來了,風伯、雨師和雷公閃婆等都來了,連花草樹木飛禽走獸都為始生的兄妹倆歡呼。伏羲和女媧來到昆侖神山之巔,向天生頌禱,允許他們結為夫妻。從此,天地間人類生生不息。該神話故事體現了中華民族為天神龍的傳人以及萬物由元氣化生的宇宙觀。(文/陳蘇)

《羲媧創世》連環畫繪本選登(朱新昌/繪):

遠古時期,一片混沌的宇宙中,沒有日月星辰,只有無數的微粒般的氣團在太空中飛舞。

不一會兒第二個小氣核爆炸了,蹦出一對汪汪叫的小狗,接著第三個、第四個、第五個、第六個小氣核相繼爆裂,蹦出了一對豬、一對羊、一對牛和一對馬,在林間花下,相對歡叫。

雷公閃婆、霧師霜女都來湊熱鬧,無數的飛天在萬道祥光中飛舞。花草樹木、飛禽走獸也紛紛為始生的兄妹倆歡呼。

夜幕降臨,伏羲和女媧攜著手,飛奔上昆侖山頂。

伏羲女媧站在山巔。昆侖山號稱中天之柱,是離天空最近的山,聽得見神的話語。

昊天大神在空中看到了,輕輕在伏羲耳邊吹了口氣。

天地間人類生生不息。

女媧吹奏用翠竹和玉片製作的十三管的笙簫。

澎湃新聞:一直以來,伏羲女媧交尾的形象為大眾熟知,古籍中也有“伏羲鱗身,女媧蛇軀”的記載,你創作的人物形象是如何定位的?

朱新昌:伏羲女媧是兩位孕育了中華子民的神靈,如果簡單的畫成 “鱗身”和“蛇軀”肯定是不合適的,讀者也會接受不了。“中華神話故事創作工程”意在展示中華文明的起源,弘揚愛國主義精神,那麼神話人物的造型也應該是健康唯美和積極向上的。所以我在羲媧造型上保持了“唯美”的審美取向,將人類最美好的一面體現在他們身上,力圖讓讀者看到的是完美,偉大,純潔的形象。

澎湃新聞:除了伏羲女媧的造型外,顧愷之、馬麟、張渥等也創作了很多神話人物的形象,古代美術中的形象對你的創作有什麼啟發?

朱新昌:在中國繪畫史上確實有許多優秀的藝術家創造大量的神話人物形象,我在創作之初也查閱參考過。但這畢竟是每個不同時代人們對神話人物的不同理解,如果照搬過去繪畫裡一些固有模式,讀者看後會缺乏新鮮感而產生審美疲勞。因此我在創作中並沒有刻意模仿某一種特定的模式,而是在消化的基礎上盡可能根據自己的理解和感覺去塑造,希望能給讀者帶來一種視覺上的新鮮感。當然最後效果怎樣,還需要廣大讀者來評判。

日月星辰、山嶺河流

澎湃新聞:你在創作過程中是如何以自己的繪畫語言消化伏羲女媧“創世紀”的故事的?具體用了何種風格和技法?和你自己的繪畫風格關係如何?在具體創作過程中有何難點?

朱新昌:創作過程也是消化的過程,這次我採用了中國畫裡兼工帶寫的畫法,這種方法較適合表現神話故事的欲仙和飄逸感。連環畫也可以說是“命題創作”,常聽到有種說法,認為“命題創作”比較容易,只要按照文字的需求照畫就是了。但我卻認為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命題創作”的難度更大,因為它有特定的情節和要求,這時自己平時擅長的題材和慣用技法就有可能施展不上,更需要發揮想像力和創造力,找到一套適合的表現手法。我把這次創作看成是自已嘗試新的繪畫形式的契機,所以我也在個人固有的風格上作了調整,具體表現在較多地吸取了民間繪畫的某些造型和色彩,構圖上適當採用了西方的構成和空間處理,畫面強調一定的裝飾感和平面感,力求作品既是現代的、又是中國的,以此來滿足當下讀者的審美需求。連環畫的尺幅不大,所以我沒過分去刻畫細部,並且有意淡化了人物的表情,而注重畫面的整體效果,力求把觀眾的注意力引向整體,希望能從整體透出的氣氛中體會到人物的情感,從而使作品顯得更深沉和含蓄些。

風伯的形象

澎湃新聞:此次屬於連環畫繪本創作,過去你也畫過一些連環畫,如今所創作的“創世神話” 連環畫繪本和你多年前所畫的連環畫在創作上的異同?在你看來如今的讀者需求和當年有何不同?

朱新昌:我過去也曾經創作過一些神話故事題材的連環畫,但當時是憑著一時的興趣,而這次“中華創世紀神話連環畫創作工程”意在追溯中華文化之源,發掘民族主體精神,其意義重大而深遠,所以自已在倍感壓力的同時也多了幾分敬畏。這次創作,我覺得既要有對傳統連環畫的繼承,又要體現時代的特點,現今的讀者文化和審美的程度普遍提高,他們已不僅僅滿足於瞭解故事的情節,更需要從中獲得現代視覺審美的需求,所以也給我們創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畫面不能停留在圖解的程度,必須具備形式的新穎和藝術的高度。

伏羲用青桐製作十五弦的瑟

澎湃新聞:在國外繪本成為如今青少年閱讀主流的今天,“創世神話”的創作對青少年有哪些影響?在藝術市場蓬勃發展的狀況下,你緣何回歸連環畫創作?

朱新昌:“創世神話”的普及是反映一個民族教育程度的重要尺規,尤其對青少年來說,這種重要性不言而喻,由於過去整理不夠,傳播也較為零碎,對於很多青少年而言,“中華創世紀神話”似乎成為他們成長中的認知盲點,每每追溯起自己民族的起源,不是陷入迷惘,就是一知半解,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創世紀神話”的創作,將成為幫助青少年探祖尋根的一部重要作品,這些瑰麗奇幻的故事,定會實現民族神話的啟蒙,使廣大青少年感受到我國神話的魅力,從而積澱更為深厚的民族感情。自己這次回歸連環畫創作也是意義非凡,能成為“中華創世紀神話工程”連環畫創作的一員感到非常榮幸,能為神話故事的傳播做一份貢獻,更是我應盡的義務。

伏羲追逐女媧

澎湃新聞:作為藝術家,你對傳統的理解和當下藝術家社會責任有怎樣的思考?

朱新昌:傳統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一筆寶貴財富,中國畫離開了傳統,就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當然,在繼承傳統的同時也要努力挖掘自身的價值,創作出具有時代精神的作品。我個人認為,傳統好比吃飯,不吃不行,但吃過後就無需再刻意地去想它,相信它己經潛在地發揮著作用,傳統的技法筆墨不應該成為刻板的教條和定律,而應該是創作者在表現過程中受情緒與認識的支配所採用的一種手段。

藝術創作和社會責任感並不矛盾,而應該是相互相存的,成功的藝術家同時也應該是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人。縱觀中外美術史,那些著名的重大題材作品,如法國大衛的《馬拉之死》,德拉克羅瓦的《自由領導人民》,西班牙戈雅的《1808年5月3日夜槍殺起義者》,還有畢卡索的《格爾尼卡》,中國有王式廓的《血衣》,董希文的《開國大典》,石魯的《轉戰陝北》等,這些作品不僅僅是藝術上的創造,更重要的是藝術家對社會,歷史,國家,民族及人性的一種強烈責任感。在藝術功能的範疇裡,社會性功能是重要的組成部分,藝術家只有不斷的增強社會責任感,把個人的學術事業和現實,和社會連接在一起,努力對自己的作品有所突破,才能拿出無愧於時代的精品力作。

附:中華創世神話連環畫——羲媧創世

故事梗概:混沌的宇宙中,無數氣團在飛舞。隨著一聲爆裂,從最大的氣團中降下人首蛇身的一男一女,男的手擎日輪,女的舉著月形。他們是風送來的人類史祖——伏羲和女媧。天幕拉開,日月之神來了,元氣化生的昊天大神也來了,風伯、雨師和雷公閃婆等都來了,連花草樹木飛禽走獸都為始生的兄妹倆歡呼。伏羲和女媧來到昆侖神山之巔,向天生頌禱,允許他們結為夫妻。從此,天地間人類生生不息。該神話故事體現了中華民族為天神龍的傳人以及萬物由元氣化生的宇宙觀。(文/陳蘇)

《羲媧創世》連環畫繪本選登(朱新昌/繪):

遠古時期,一片混沌的宇宙中,沒有日月星辰,只有無數的微粒般的氣團在太空中飛舞。

不一會兒第二個小氣核爆炸了,蹦出一對汪汪叫的小狗,接著第三個、第四個、第五個、第六個小氣核相繼爆裂,蹦出了一對豬、一對羊、一對牛和一對馬,在林間花下,相對歡叫。

雷公閃婆、霧師霜女都來湊熱鬧,無數的飛天在萬道祥光中飛舞。花草樹木、飛禽走獸也紛紛為始生的兄妹倆歡呼。

夜幕降臨,伏羲和女媧攜著手,飛奔上昆侖山頂。

伏羲女媧站在山巔。昆侖山號稱中天之柱,是離天空最近的山,聽得見神的話語。

昊天大神在空中看到了,輕輕在伏羲耳邊吹了口氣。

天地間人類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