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留給資本的機會不多了!2018年下手,這些方向很重要

第1455期

資本是物流產業變革創新的助推器,也是最敏銳的「獨角獸」捕手。

2018年,資本會青睞哪條物流「跑道」?青睞什麼樣的「運動員」?一場精彩的資本對話,五位元大佬都給了哪些方向?今晚的這篇精編文章,值得細細品味!

主持嘉賓 |董中浪

編輯 | 小L

中國物流真正進入黃金十年的時間點應該是在2015年,物流成為投資者青睞的跑道,很多資本進入到這個行業。【運聯年會2018:趨勢與預測】大會上,幾位資本代表進行了精彩對話,那麼資本視角下的2018是什麼樣的?

01

2018,資本越來越理性

資本回歸理性,開始在物流行業深切下去,甚至是「跳出物流看物流」。那麼資本如何看這個時代?

董中浪:2015年,我提出說中國物流進入「黃金十年」,那個時候資本在物流行業並沒有那麼「熱」,但是,這幾年不斷地有錢進入物流行業,逐漸印證了「黃金十年」的說法。到今天,我們可以說,物流行業是一條很好的投資跑道。

馬宏:2006年,我剛剛開始跟私募基金接觸。

前10年,是講故事的時代,冷鏈幹線、冷庫、城配、最後一公里,全是在講故事,然後拿到了錢。現在,講故事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到了一個生態圈的時代,必須強調提升綜合服務能力、技術驅動能力,所以我覺得這個時代將會產生很多變化。

王孝華:最重要的是回歸商業的本質。

不論是線上還是線下,本質都是在提供一種商品或服務,拼的是成本、效率、服務體驗。無論是電商還是線下的零售乃至現在很火的新零售,並不在於我們怎麼個叫法,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解決成本問題、效率問題和體驗問題,這三點一直沒有變。

周建民:2018年,應該是資本的寒冬,股災以後未來一兩年內資本會越來越少,越來越謹慎。從2017年國家開始控制金融風險、去杠杆,

導致資本市場的錢越來越少。特別是2017年底,很多製造業的上市公司已經不玩了。為什麼?

中國未來上市公司和港股美股逐漸接軌,加上中國的監管政策,導致很多上市公司已經不可能像過去30年內在二級市場套利,一個上市公司的價值會變得越來越小,你需要靠實實在在的業績、靠給客戶創造價值,真正把企業做好才能拿到資本市場的溢價。

楊策:阿裡和菜鳥在物流方面總體的投資策略,

是去考慮這個行業最根本的驅動力在哪裡,然後這些驅動力,會在未來的幾年有什麼樣的變化?怎麼樣推動行業往前走?然後我們會按圖索驥地去尋找那些有高增長潛力、高盈利潛力的企業,跟其他財務投資人本質上是完全一樣的。我個人覺得,這個時間點物流背後的驅動力也就是兩個,一個是商流,一個是科技。

02

商流推動下,「時間點」到了,主升浪開始

理出一條物流的邏輯線之後,資本開始透過「物流」去看「商流」,根據「商流」的變化來調整「物流」。

優聯資本創始人 王孝華

王孝華:B2C 到底留下了什麼?無論是阿裡還是京東,其實留下的是流量。而現在的新零售也好、S2B 也好,最終是一個 B2B 的服務平臺,那它最終會留下什麼東西呢?是倉配,別的什麼也沒留下。

另外,巨頭是怎麼看物流供應鏈的呢?從後往前推,從終端往前端走。B2C 的配送,跑向了物流供應鏈、快運、倉,甚至是走到製造鏈,再往前走到採購鏈。

馬宏:物流與私募基金的接觸可以分為三個階段,每個階段下物流的背後都跟零售有著親密的關係。

第一階段是2006年,物流港開始跟私募基金接觸,都是投向京東、阿裡等電商平臺,結果我們發現這些募集的資金流向都是做物流。

第二階段是2013年,生鮮電商崛起,但這個時候大家發現物流沒跟上,所以物流又開始跟進了,2013年達到了頂峰,2015年開始有些回落。

第三階段是2018年,這一輪融資一定是與去年的新零售相關的。新零售的本質是「單未下貨先行,隨時隨地隨便買」,物流倉儲前置,從覆蓋三公里的盒馬鮮生超級物種,到兩公里的菜大媽,再到一公里的康品匯,再到你的樓下,一點點往前走。

而且據我所知,超級物種今年要開100家店,康品匯也是100家,菜大媽是1000家,這些店鋪開起來之後,光有店誰去送貨呢?

零售的背後恰恰是新物流,沒有新物流做支持,沒有零售的基礎設施的革命,新零售就是空談。所以「時間點」來了,這是一個主升浪的開始。

萬漉資本創始合夥人 馬宏

楊策:我們可以往回看,歷史總能幫我們預測未來。過去十年商貿流通領域最大的變革在哪裡?

一個是產業結構中心逐漸從生產端轉移到消費端,一個是線上零售管道的蓬勃發展給2C的物流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大概有幾千億甚至是上萬億的市場規模就是在過去10年間被催化出來的。所以,現階段我們不得不思考,新零售、新製造等商流驅動對物流供應鏈的影響。

03

不懼頭部效應,後來者仍有多種機會

對標美國的物流發展,有人說接下來將迎來物流行業並購的十年,大者恒大,巨頭們都開始打造自己的生態,那麼後來者還有機會嗎?

董中浪:從目前的中國現狀來看,互聯網創業、物流創業在某種程度上正相互融合,BAT在其中扮演了非常大的「類IPO」的角色。

為什麼說「類IPO」呢?一些企業長大到一定程度,要麼在阿裡裡面、要麼在騰訊裡面、要麼就在百度裡面,並且BAT都會在這些企業的董事會中扮演重要的股東角色。

巨頭們投資的物流企業,實際上就是活在了巨頭的生態裡,而這些企業又愛又恨,好處是巨頭可以給你流量,不好的就是你得聽他們指揮。

王孝華:巨頭有巨頭的玩法,但巨頭也有巨頭的瓶頸,都要圍繞自己的產業鏈,所以,他們都不夠開放。未來的業態、產業的發展一定會往開放協同、共生共榮的業態走。

將來資源的使用,會從傳統並購走向共用機制,而且,商業創新有很多的打法,會帶來更多新機會。

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全球並購重組研究中心聯席理事長 周建民

周建民:前幾年,中國的物流企業全球並購規模宏大,海航收購了物流資訊公司英邁,收了瑞士的機場,收了集裝箱公司,加大全球佈局。中國要成為資本大國、物流大國,並購是最便捷有效的方式。

另外,對上市公司來說,被並購可能是資本退出的一個好方式,也是作為一個企業家拿到資本溢價的一個最好、最快的退出通道,這個可能比IPO更能給你帶來事業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楊策:阿裡的菜鳥是一個智慧化驅動的、開放協同的物流平臺,賦能平臺上的各物流企業,為末端的消費者和商家提供更好的物流體驗。全社會的物流體系,不可能靠菜鳥一家企業獨立完成,生態裡各個物流企業都是達到最終目的的重要組成部分。

04

2018,資本的方向會指向哪兒?

2018的投資,還得踩風口,留給投資者的時間不多了,那麼物流的細分行業,資本看好哪幾個?

董中浪:未來幾十年會是做解構,最終會重新定義協同、資產管理和效率。碰貨為先、節點為王、技術驅動,仍然是相當一段時間裡投資的主軸。

對於創業者來說,我認為,中國的物流才剛剛開始,遠沒有到下半場,仍然有大把機會等著大家。

隱山資本合夥人 董中浪

馬宏:我認為,一方面是解構。新零售帶來最大的變化就是傳統的物流發生變化,原來的模式需要重新定義,比如快運的軸輻式模式現在可能就是點對點的快線模式;過去的 B2C,現在是B2小B。

第二個是技術,而技術的關鍵在於倉。真正牛逼的物流一定是產品化物流,所謂的物流產品就是標準化、網路化,而網路的關鍵在節點,庫就是節點。

而今,庫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原來的儲存庫變成流轉庫,原來的儲存變得碎片化,輸送分揀、WMS等技術就會發生大的變化。

第三個是跨境,不能低估「一帶一路」帶來的變化。

王孝華:第一個是成本節約領域。比如充電、加油等領域,我認為新能源車還沒有完全普及的過程中,能源是一個核心的物流成本。如果出現這樣一個平臺,能把整個物流加油成本降低1-5個點,那麼,這樣的企業是一定要投的。

第二個是資源使用的領域。我們要拋開原先拼固定時間節點和效率的商業邏輯,轉到資源使用效率上。

對於這一領域,我看好眾包。只要解決認證問題、品質問題、管理問題,它的效率、成本、收入一定會大於直營和加盟的企業。將來互聯網發展會更開放,人們會用眾包、共用的方式解決效率和成本問題,社會資源會走到一個更加文明的商業機制裡。

第三個是技術領域。無論是無人機、自動生產線還是機器人,都主要是投技術研發以及技術應用,而且一定要看到這些是否解決了最根本的成本問題。

阿裡投資總監 楊策

楊策:由於商流的驅動,城配是比較不錯的行業。新零售背景下,統倉統配、前置倉等應用會使城配市場成為比較明顯的增量市場。

而科技領域,我認為,一方面整個供應鏈裡,線上化、資料化所帶來的大資料分析不是瓶頸,資料的品質才是大資料的瓶頸。如何把這些資料真正的線上化,這其中涉及到的分析技術、轉化技術等也可能會是未來的機會。

另一方面,機器人代替人是一個比較明顯的趨勢。無人車、無人機、機械臂等等領域,會出現機器人代替人的機會。

■ 轉載請聯繫運聯傳媒獲得授權

主升浪開始

理出一條物流的邏輯線之後,資本開始透過「物流」去看「商流」,根據「商流」的變化來調整「物流」。

優聯資本創始人 王孝華

王孝華:B2C 到底留下了什麼?無論是阿裡還是京東,其實留下的是流量。而現在的新零售也好、S2B 也好,最終是一個 B2B 的服務平臺,那它最終會留下什麼東西呢?是倉配,別的什麼也沒留下。

另外,巨頭是怎麼看物流供應鏈的呢?從後往前推,從終端往前端走。B2C 的配送,跑向了物流供應鏈、快運、倉,甚至是走到製造鏈,再往前走到採購鏈。

馬宏:物流與私募基金的接觸可以分為三個階段,每個階段下物流的背後都跟零售有著親密的關係。

第一階段是2006年,物流港開始跟私募基金接觸,都是投向京東、阿裡等電商平臺,結果我們發現這些募集的資金流向都是做物流。

第二階段是2013年,生鮮電商崛起,但這個時候大家發現物流沒跟上,所以物流又開始跟進了,2013年達到了頂峰,2015年開始有些回落。

第三階段是2018年,這一輪融資一定是與去年的新零售相關的。新零售的本質是「單未下貨先行,隨時隨地隨便買」,物流倉儲前置,從覆蓋三公里的盒馬鮮生超級物種,到兩公里的菜大媽,再到一公里的康品匯,再到你的樓下,一點點往前走。

而且據我所知,超級物種今年要開100家店,康品匯也是100家,菜大媽是1000家,這些店鋪開起來之後,光有店誰去送貨呢?

零售的背後恰恰是新物流,沒有新物流做支持,沒有零售的基礎設施的革命,新零售就是空談。所以「時間點」來了,這是一個主升浪的開始。

萬漉資本創始合夥人 馬宏

楊策:我們可以往回看,歷史總能幫我們預測未來。過去十年商貿流通領域最大的變革在哪裡?

一個是產業結構中心逐漸從生產端轉移到消費端,一個是線上零售管道的蓬勃發展給2C的物流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大概有幾千億甚至是上萬億的市場規模就是在過去10年間被催化出來的。所以,現階段我們不得不思考,新零售、新製造等商流驅動對物流供應鏈的影響。

03

不懼頭部效應,後來者仍有多種機會

對標美國的物流發展,有人說接下來將迎來物流行業並購的十年,大者恒大,巨頭們都開始打造自己的生態,那麼後來者還有機會嗎?

董中浪:從目前的中國現狀來看,互聯網創業、物流創業在某種程度上正相互融合,BAT在其中扮演了非常大的「類IPO」的角色。

為什麼說「類IPO」呢?一些企業長大到一定程度,要麼在阿裡裡面、要麼在騰訊裡面、要麼就在百度裡面,並且BAT都會在這些企業的董事會中扮演重要的股東角色。

巨頭們投資的物流企業,實際上就是活在了巨頭的生態裡,而這些企業又愛又恨,好處是巨頭可以給你流量,不好的就是你得聽他們指揮。

王孝華:巨頭有巨頭的玩法,但巨頭也有巨頭的瓶頸,都要圍繞自己的產業鏈,所以,他們都不夠開放。未來的業態、產業的發展一定會往開放協同、共生共榮的業態走。

將來資源的使用,會從傳統並購走向共用機制,而且,商業創新有很多的打法,會帶來更多新機會。

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全球並購重組研究中心聯席理事長 周建民

周建民:前幾年,中國的物流企業全球並購規模宏大,海航收購了物流資訊公司英邁,收了瑞士的機場,收了集裝箱公司,加大全球佈局。中國要成為資本大國、物流大國,並購是最便捷有效的方式。

另外,對上市公司來說,被並購可能是資本退出的一個好方式,也是作為一個企業家拿到資本溢價的一個最好、最快的退出通道,這個可能比IPO更能給你帶來事業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楊策:阿裡的菜鳥是一個智慧化驅動的、開放協同的物流平臺,賦能平臺上的各物流企業,為末端的消費者和商家提供更好的物流體驗。全社會的物流體系,不可能靠菜鳥一家企業獨立完成,生態裡各個物流企業都是達到最終目的的重要組成部分。

04

2018,資本的方向會指向哪兒?

2018的投資,還得踩風口,留給投資者的時間不多了,那麼物流的細分行業,資本看好哪幾個?

董中浪:未來幾十年會是做解構,最終會重新定義協同、資產管理和效率。碰貨為先、節點為王、技術驅動,仍然是相當一段時間裡投資的主軸。

對於創業者來說,我認為,中國的物流才剛剛開始,遠沒有到下半場,仍然有大把機會等著大家。

隱山資本合夥人 董中浪

馬宏:我認為,一方面是解構。新零售帶來最大的變化就是傳統的物流發生變化,原來的模式需要重新定義,比如快運的軸輻式模式現在可能就是點對點的快線模式;過去的 B2C,現在是B2小B。

第二個是技術,而技術的關鍵在於倉。真正牛逼的物流一定是產品化物流,所謂的物流產品就是標準化、網路化,而網路的關鍵在節點,庫就是節點。

而今,庫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原來的儲存庫變成流轉庫,原來的儲存變得碎片化,輸送分揀、WMS等技術就會發生大的變化。

第三個是跨境,不能低估「一帶一路」帶來的變化。

王孝華:第一個是成本節約領域。比如充電、加油等領域,我認為新能源車還沒有完全普及的過程中,能源是一個核心的物流成本。如果出現這樣一個平臺,能把整個物流加油成本降低1-5個點,那麼,這樣的企業是一定要投的。

第二個是資源使用的領域。我們要拋開原先拼固定時間節點和效率的商業邏輯,轉到資源使用效率上。

對於這一領域,我看好眾包。只要解決認證問題、品質問題、管理問題,它的效率、成本、收入一定會大於直營和加盟的企業。將來互聯網發展會更開放,人們會用眾包、共用的方式解決效率和成本問題,社會資源會走到一個更加文明的商業機制裡。

第三個是技術領域。無論是無人機、自動生產線還是機器人,都主要是投技術研發以及技術應用,而且一定要看到這些是否解決了最根本的成本問題。

阿裡投資總監 楊策

楊策:由於商流的驅動,城配是比較不錯的行業。新零售背景下,統倉統配、前置倉等應用會使城配市場成為比較明顯的增量市場。

而科技領域,我認為,一方面整個供應鏈裡,線上化、資料化所帶來的大資料分析不是瓶頸,資料的品質才是大資料的瓶頸。如何把這些資料真正的線上化,這其中涉及到的分析技術、轉化技術等也可能會是未來的機會。

另一方面,機器人代替人是一個比較明顯的趨勢。無人車、無人機、機械臂等等領域,會出現機器人代替人的機會。

■ 轉載請聯繫運聯傳媒獲得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