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留給票務的機會不多了,抓緊革命性創新是關鍵

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在去年1月獲得創豐資本5000萬元A+輪融資、估值達到4億元被封為票務市場“獨角獸”之後,

一站式票務交易服務平臺西十區又雙叒叕融資了。

最近,西十區對外宣佈完成了數千萬元的B輪融資,由三方聯合投資,領投方為首泰金信基金,華山投資、創豐資本創始人彭震跟投。自從2011年底成立獲得天使輪投資、2012年8月開始運營以來,西十區一共獲得了四輪融資,除了最近的兩次,前兩次分別為2013年1月蘇州強國創業投資的數百萬元Pre-A輪投資和2014年10月華人文化產業投資基金的3000萬元A輪融資。

交易額達到5億元、日均在售演出數量超過3500個、日均掛票700萬張、覆蓋全國57個城市,擁有5個分公司......西十區號稱“國內最大”的一站式票務交易服務平臺並非沒有道理。在從2012年8月開始運營後的一年時間裡,西十區就成為了上海最大的文化演出與體育賽事的票務交易平臺。

到2016年時,西十區已經完成了包括對接外部網站建立技術埠從而實現了一站式呈現並交易所有票品、進入尾票市場、推出能夠實現移動的交易買家與賣家端App、在平臺上線求票和分銷功能等建設進度。

2016年底到2017年,西十區還和專業資料平臺聯合發佈了《中國演藝賽事資料包告》,並推出“西十區演藝賽事熱門指數”,這份目前會按月推出的報告被媒體稱為是填補演藝賽事資料市場空白的首個詳細指標。縱覽西十區手中豐厚的資源佈局和完善的技術與功能,

也難怪資本會對其如此青睞。

然而,資本的青眼有加也不全是好事,鑒於票務市場存在大量黃牛的灰色收入與長期被詬病沒有有效盈利模式等狀況,票務平臺的不斷融資也可能被解讀為“只燒不賺”。

在4月9日第二屆音樂財經年會的演講中,聚橙網創始人耿軍就提到了一個問題:“票務的機會已經不多了”。他表示,聚橙網從2008年開始做全品類的票務,

“票務可能是我們接觸終端很有力的工具,但是以此作為一個主要業務模式就講不太通”,“最後有競爭力的還是BAT,因為他們有比較大的流量”。

所以聚橙網將票務弱化,更加看好跨區域演出經紀和音樂劇,進行演藝全產業鏈佈局——事實上,除了聚橙網,許多被稱為一級票務的傳統票務平臺,例如大麥和永樂,都已經從票務擴張成了體系龐大的演藝綜合體,

大麥前段時間也選擇加入了阿裡的泛娛樂佈局計畫。

就此話題,音樂財經聯繫到兩位元票務市場的資深從業者,一位是做了十二年活動互聯網、六年票務直銷的主辦方服務平臺活動易創始人關少,另一位是不願意透露姓名的某票務公司高管Y先生,我們向他們詢問了一些關於票務市場的動向,與對於資方加入之後票務市場與平臺發展趨勢的看法。

請簡單介紹一下國內票務市場的現有模式,國內外的票務模式有什麼異同?

關少:做票務的有3種:內容型票務(例如大麥)、市場型票務(例如西十區)、技術型票務(例如活動易)。

第一種是內容型票務,是現在主流的傳統票務與主辦二合為一,即有售票平臺的主辦,或是自有內容的票務方。他們一邊投資做內容,一邊做自己的票務系統幫別人賣票拉粉絲做生態。

聚橙網、大麥和永樂,包括娛票兒,最後都是殊途同歸,都是將內容、製作、投資、票務、行銷上下游等一體通吃的。他們都不是純粹做票務的,協力廠商主辦找這些平臺賣票,可以借力,或期待被投資或被收編,但風險自負。

比較純粹的就剩下兩種:一是做純票務交易市場的,二是純做底層技術支援的。西十區是做市場創新的,所以投資機構會青睞;活動易是技術型的,純做票務技術提供方,B2B,躲在主辦後面。

國外的娛樂內容市場在多年前的發展之初就比中國現狀要繁榮,國外的票務技術是相對過去幾十年的傳統模式發展起來的;中國的現狀,娛樂內容市場落後,但移動行銷與互聯網創新環境,某個方面是優於國外的,所以抄國外的票務模式就很奇怪。

總之,中國市場沒有國外成熟,但中國行銷創新環境卻比國外先進,國外的票務模式也很傳統。或者說,中國的贈票、安保與黃牛十分獨有,這個跟外國也有區別。

這次西十區B輪融資,有人認為是風投相比傳統票務平臺更加喜歡投這種協力廠商一站式票務交易服務平臺的徵兆,請問對此怎麼看?為什麼資方會青睞西十區?

Y先生:演出票務的價格變動本質是因為其有證券標的物的屬性,每張票價格隨著知道演出人的多少、支付能力差異、同一票面價下不同座位位置的差異、市場流通數量的多少等因素,從開票到演出開演過程中有很大的波動,而傳統的票務平臺根本無法體現這種差異,也就無法凸顯每張票的真正價值。因此,行業趨勢一定是線上的協力廠商交易平臺取勝,風投在這個大方向的選擇是正確的。

除了淘寶、58等非垂直領域的大平臺之外,西十區算是最早的中國二手專業演出票務C2C交易平臺了,而且他們在2012年-2015年經歷了演出票務低成本獲取客源的紅利期,現在隨著獲客成本越來越高,新進入者要花費數倍的成本來達到同樣的效果。另外,他們在行業的初期發展過程中嘗試過不同的模式,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多輪的融資也為他們形成了不同資本方的背書加持。

票務是一個千億級的市場,但是就您瞭解,票務平臺現在有可持續的盈利模式嗎?盈利狀況如何?

關少:票務市場的主流盈利模式由技術服務費與行銷服務費兩部分組成,傳統票代合稱為票提或傭金。

Y先生:票務平臺目前很少有盈利的,但大部分的票務銷售中小組織是盈利的,原因在於演出票務的交易平臺非常複雜,涉及到非常高額的技術成本支出,同時也要支付大量的獲客成本,同時需要配備大量的運營維護人員,而收入部分的傭金、代理費等根本無法覆蓋整體的成本。

票務銷售組織的話,就不用支付技術、運營等大量的成本,而是利用其他銷售管道的低成本流量,再加上賺進銷差價的遠高於傭金的模式,大部分都是盈利的。

就大部分票務平臺都有融資這個現狀,平臺拿到錢之後都會用在什麼地方?有機會回收嗎?

Y先生:拓展更多的賣家,獲取更多的買家,同時切入上游,取得宣發資格,獲取票務交易傭金及進銷差價之外的收入。有機會回收的,關鍵在於創新業務的拓展及運營效率的提升。

西十區一直被人們說和黃牛脫不了關係,也有人說因為黃牛的存在,大部分灰色收入流入黃牛方是導致票務市場無法發展的重要因素。對於黃牛,業內人怎麼看?

關少:西十區在做二手票與二級市場,跟黃牛肯定有交集,但不能畫等號。

Y先生:我其實不同意這個觀點。黃牛其實也分不同類型的,一類是類似於實體商品流通體系的經銷商、大小代理商體系,扮演著商品流通的融資、推廣及風險承擔的角色。我們應該更加公平、透明地利用平臺的規則來對待,做到不歧視、不特殊優待任何一個黃牛,將其視為合作夥伴來對待,對那些交易量大、票源豐富、信譽度及服務好的黃牛,可以在提款速度、掛票量、傭金比例、推廣資源方面進行統一規則的優待。而對信譽差、失約嚴重的賣家進行懲罰乃至清退。

西十區發佈月度《中國演藝賽事資料包告》,填補了這一塊大資料空白,您怎麼看?

關少:通過二級市場的角度,在票務的市場交易方面做創新,是值得贊許的。

Y先生:對行業的價格趨勢把握有一定的創新和探索,但精准性還需要持續優化和驗證。

對於現在演出市場越來越紅火,一級票務的固定定價不如二級市場符合市場規律的狀況,您怎麼看?對電影票務市場常見的“票補”現象有什麼影響?

Y先生:這種狀況對定死票價的固有思維有非常大的衝擊,有助於回歸演出票務價格的本質。而因為演出票務具有資源的稀缺性以及規模難以擴大的特徵,票補很難奏效。

電影票其實是資源非常豐富的,只有院線經理認為每場的收益划算,就可以持續增加票,旅遊票基本也如此,而且邊際成本非常低,這時的票補成本只要適當,銷售方還是有利可圖的。

但演出票務因為場館的檔期、座位的限制、行政審批的流程、藝人的檔期及體力,想增加非常難,邊際生產成本非常高,就造成了演出票務的資源稀缺。演出票務的消費物件具有非常強烈的粉絲屬性,對想要真正消費的群體,不“票補”,他們也會主動地尋找並消費,對不太願意(消費)的非粉絲,票補即使很高,他們也不太願意消費。

結合之前談到的觀點,您認為現在票務市場狀況會如何發展?

關少:在2015年的採訪中我曾提到過行業有三大痛點:

1、選座壟斷;

2、黃牛紙質票;

3、主辦無數據。

從2015年到2017年市場已經有變化了,但是15年的痛點至今沒有改變,核心是這個行業缺乏革命性的創新。未來的票務市場要繁榮,之前我提到的做票務的三種形式都得繁榮。

Y先生:第一,業務模式會有創新,比如演出直播的嘗試、文化衍生品的銷售、平臺廣告的銷售、代金卡的銷售等;

第二,產業鏈會有延伸,上游進行演出項目的諮詢和評估、宣發,下游進行演出觀看的橫向服務整合,如機票、酒店、旅遊等;

第三,品類的擴充,比如增加電影票、旅遊票;

第四,資料服務的發展,通過交易資料及平臺的行為資料,告知主辦方、買家及賣家各項有關價格的資訊,以專案制或付費工具的方式來獲取收入。

48

65

國內外的票務模式有什麼異同?

關少:做票務的有3種:內容型票務(例如大麥)、市場型票務(例如西十區)、技術型票務(例如活動易)。

第一種是內容型票務,是現在主流的傳統票務與主辦二合為一,即有售票平臺的主辦,或是自有內容的票務方。他們一邊投資做內容,一邊做自己的票務系統幫別人賣票拉粉絲做生態。

聚橙網、大麥和永樂,包括娛票兒,最後都是殊途同歸,都是將內容、製作、投資、票務、行銷上下游等一體通吃的。他們都不是純粹做票務的,協力廠商主辦找這些平臺賣票,可以借力,或期待被投資或被收編,但風險自負。

比較純粹的就剩下兩種:一是做純票務交易市場的,二是純做底層技術支援的。西十區是做市場創新的,所以投資機構會青睞;活動易是技術型的,純做票務技術提供方,B2B,躲在主辦後面。

國外的娛樂內容市場在多年前的發展之初就比中國現狀要繁榮,國外的票務技術是相對過去幾十年的傳統模式發展起來的;中國的現狀,娛樂內容市場落後,但移動行銷與互聯網創新環境,某個方面是優於國外的,所以抄國外的票務模式就很奇怪。

總之,中國市場沒有國外成熟,但中國行銷創新環境卻比國外先進,國外的票務模式也很傳統。或者說,中國的贈票、安保與黃牛十分獨有,這個跟外國也有區別。

這次西十區B輪融資,有人認為是風投相比傳統票務平臺更加喜歡投這種協力廠商一站式票務交易服務平臺的徵兆,請問對此怎麼看?為什麼資方會青睞西十區?

Y先生:演出票務的價格變動本質是因為其有證券標的物的屬性,每張票價格隨著知道演出人的多少、支付能力差異、同一票面價下不同座位位置的差異、市場流通數量的多少等因素,從開票到演出開演過程中有很大的波動,而傳統的票務平臺根本無法體現這種差異,也就無法凸顯每張票的真正價值。因此,行業趨勢一定是線上的協力廠商交易平臺取勝,風投在這個大方向的選擇是正確的。

除了淘寶、58等非垂直領域的大平臺之外,西十區算是最早的中國二手專業演出票務C2C交易平臺了,而且他們在2012年-2015年經歷了演出票務低成本獲取客源的紅利期,現在隨著獲客成本越來越高,新進入者要花費數倍的成本來達到同樣的效果。另外,他們在行業的初期發展過程中嘗試過不同的模式,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多輪的融資也為他們形成了不同資本方的背書加持。

票務是一個千億級的市場,但是就您瞭解,票務平臺現在有可持續的盈利模式嗎?盈利狀況如何?

關少:票務市場的主流盈利模式由技術服務費與行銷服務費兩部分組成,傳統票代合稱為票提或傭金。

Y先生:票務平臺目前很少有盈利的,但大部分的票務銷售中小組織是盈利的,原因在於演出票務的交易平臺非常複雜,涉及到非常高額的技術成本支出,同時也要支付大量的獲客成本,同時需要配備大量的運營維護人員,而收入部分的傭金、代理費等根本無法覆蓋整體的成本。

票務銷售組織的話,就不用支付技術、運營等大量的成本,而是利用其他銷售管道的低成本流量,再加上賺進銷差價的遠高於傭金的模式,大部分都是盈利的。

就大部分票務平臺都有融資這個現狀,平臺拿到錢之後都會用在什麼地方?有機會回收嗎?

Y先生:拓展更多的賣家,獲取更多的買家,同時切入上游,取得宣發資格,獲取票務交易傭金及進銷差價之外的收入。有機會回收的,關鍵在於創新業務的拓展及運營效率的提升。

西十區一直被人們說和黃牛脫不了關係,也有人說因為黃牛的存在,大部分灰色收入流入黃牛方是導致票務市場無法發展的重要因素。對於黃牛,業內人怎麼看?

關少:西十區在做二手票與二級市場,跟黃牛肯定有交集,但不能畫等號。

Y先生:我其實不同意這個觀點。黃牛其實也分不同類型的,一類是類似於實體商品流通體系的經銷商、大小代理商體系,扮演著商品流通的融資、推廣及風險承擔的角色。我們應該更加公平、透明地利用平臺的規則來對待,做到不歧視、不特殊優待任何一個黃牛,將其視為合作夥伴來對待,對那些交易量大、票源豐富、信譽度及服務好的黃牛,可以在提款速度、掛票量、傭金比例、推廣資源方面進行統一規則的優待。而對信譽差、失約嚴重的賣家進行懲罰乃至清退。

西十區發佈月度《中國演藝賽事資料包告》,填補了這一塊大資料空白,您怎麼看?

關少:通過二級市場的角度,在票務的市場交易方面做創新,是值得贊許的。

Y先生:對行業的價格趨勢把握有一定的創新和探索,但精准性還需要持續優化和驗證。

對於現在演出市場越來越紅火,一級票務的固定定價不如二級市場符合市場規律的狀況,您怎麼看?對電影票務市場常見的“票補”現象有什麼影響?

Y先生:這種狀況對定死票價的固有思維有非常大的衝擊,有助於回歸演出票務價格的本質。而因為演出票務具有資源的稀缺性以及規模難以擴大的特徵,票補很難奏效。

電影票其實是資源非常豐富的,只有院線經理認為每場的收益划算,就可以持續增加票,旅遊票基本也如此,而且邊際成本非常低,這時的票補成本只要適當,銷售方還是有利可圖的。

但演出票務因為場館的檔期、座位的限制、行政審批的流程、藝人的檔期及體力,想增加非常難,邊際生產成本非常高,就造成了演出票務的資源稀缺。演出票務的消費物件具有非常強烈的粉絲屬性,對想要真正消費的群體,不“票補”,他們也會主動地尋找並消費,對不太願意(消費)的非粉絲,票補即使很高,他們也不太願意消費。

結合之前談到的觀點,您認為現在票務市場狀況會如何發展?

關少:在2015年的採訪中我曾提到過行業有三大痛點:

1、選座壟斷;

2、黃牛紙質票;

3、主辦無數據。

從2015年到2017年市場已經有變化了,但是15年的痛點至今沒有改變,核心是這個行業缺乏革命性的創新。未來的票務市場要繁榮,之前我提到的做票務的三種形式都得繁榮。

Y先生:第一,業務模式會有創新,比如演出直播的嘗試、文化衍生品的銷售、平臺廣告的銷售、代金卡的銷售等;

第二,產業鏈會有延伸,上游進行演出項目的諮詢和評估、宣發,下游進行演出觀看的橫向服務整合,如機票、酒店、旅遊等;

第三,品類的擴充,比如增加電影票、旅遊票;

第四,資料服務的發展,通過交易資料及平臺的行為資料,告知主辦方、買家及賣家各項有關價格的資訊,以專案制或付費工具的方式來獲取收入。

48

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