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老城民俗」老包頭祈雨

萬物生長,缺少陽光雨露則不可,但陽光可以經年普照,

雨露卻不能恒常。尤其是在北方,降雨稀少,水貴如油,所以自古以來,“祈雨”往往是農民生產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

祈雨的風俗起源甚早,大概有天旱的時候,就隨之而產生祈雨了。祈雨是古代驅除旱魃的主要手段。

民間認為神靈主司降雨。一旦風雨失時,天呈旱象,人們在惶恐之際,就要祭祀求雨。但所求神靈不盡相同。有求上帝、雨師、觀音菩薩的,有求龍王、關公的;如有古樹、怪石曾經“顯靈”,

自然也要去祭拜,降雨則鹹稱靈驗,不下也無可奈何。求雨的方式,更是多種多樣。陝西、山西地區,祈雨多用寡婦,或跪拜祈禱,或號啕痛哭,意在求得神靈憐憫。陝西華陰農村,遇久旱不雨,就用紙剪十八個羅漢,在太陽下暴曬,認為羅漢曬得受不了的時候,就會讓天下雨。祈雨之時,還要吃素禁屠。因為上天有好生之德,禁屠吃素乃是為了順應天意。四川又有童子燒香求雨之俗,
集童子數十人,各持香三炷,黃昏時分點燃,沿街祝禱。一童子先大聲喊道:“童子燒香,祝告上蒼,天降滂沱,地下焚香,有雨無雨?”眾童子齊聲答應:“有雨,有雨!”如此反復,喊叫不已。有的地方則是大人小孩共持香燭,沿街頻頻呼喊:“皇天皇天,幹得可憐!”由寡婦哭而至於童子喊,為求滴雨,真是無所不用。其奈彼蒼者天,依舊日出杲杲,如果是年顆粒無收,那農民只好拖兒帶女,
逃荒活命去了。

南龍王廟

包頭地區之求雨,多求之于龍王,以為龍王治水,所以,鄉間幾乎村村都有龍王廟。比如包頭,過去就有南龍王廟、金龍王廟、南海子龍王廟等。民國徐旭生遊覽包頭,在其《西遊日記·沿途雜錄》中就說:“包頭北二三百里內皆有漢人居住。

廟宇以龍王廟為最多,或者是因為此地水泉稀少,水屬難得可貴的緣故。”舊日包頭鄉間兒童,看見下雨,幾乎都要喊:“老天爺爺下大雨,打下麥子貢獻你。你吃面,我吃皮,剩下麩子喂毛驢。”渴雨之情可見一斑。

如遇久旱不雨,鄉民就到龍王廟或觀音菩薩廟燒香禱告,貢獻犧牲,有的地方甚至規模更大。民國《薩拉齊縣誌》說:“朝陽洞,東北距縣城十七裡……洞近村民,每屆夏曆六月二十七日至二十九日,

例辦廟會三日,演酬神戲。雖值盛夏炎威,善男信女絡繹叩頭者仍屬不絕。”《土默特史料》也說,土默特人求龍神施雨,要家家門頭插柳,求雨的男人皆光頭赤足,有的甚至赤裸上身,加刀刃于項上。然後將龍王神位請至小轎內,敲鑼打鼓抬往山間泉水旁,放一瓶于水中,避到他處,跪地靜候。稍頃取瓶,見瓶中水滿,則歡呼跳躍,以為龍王已答應降雨,於是抬轎而返,繞村一周後,安神於原位,求雨才告結束。如果一次請龍無雨,就一而再,再而三地祈請,直到下雨為止。有的村莊沒有龍王廟,或者鄰村的龍王“靈驗”,竟要去請或偷人家的龍王來降雨,為爭龍王而發生糾紛鬥毆,是常有的事情。

繞村一周後,安神於原位,求雨才告結束。如果一次請龍無雨,就一而再,再而三地祈請,直到下雨為止。有的村莊沒有龍王廟,或者鄰村的龍王“靈驗”,竟要去請或偷人家的龍王來降雨,為爭龍王而發生糾紛鬥毆,是常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