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資治通鑒選讀(1)|三家分晉

原文

威烈王二十三年

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

柏楊白話版

西元前四O三年 戊寅

晉國(首府新田【山西省侯馬市】)長期以來,在魏、趙、韓三大家族控制之下,國君不過空擁虛名,只在形式上,看起來晉國仍是一個完整的獨立封國。本年(前四○三年),周王國(首都洛陽【河南省洛陽市白馬寺東】)國王(三十八任威烈王)姬午,下令擢升三大家族族長,亦即晉國三位國務官(大夫):魏斯當魏國(首府安邑【山西省夏縣】)國君、趙籍當趙國(首府晉陽【山西省太原市】)國君、韓虔當韓國(首府平陽【山西省臨汾市】)國君。

晉國被三國瓜分後,只剩下一小片國土。

劄記

“三家分晉”是《資治通鑒》記載的第一件歷史事件。在這簡潔的一句話後,司馬光發表了一大段議論,論述了他心目中禮、分、名的重要性,認為“天子之職莫大於禮,禮莫大於分,分莫大於名”,而周王封三晉為諸侯,導致禮壞而天下亂。

柏楊則在此句之後,對司馬光的觀點進行了一番深刻批判,

認為司馬光“有一種崇古的狂熱和一種維持現狀的固執。他關心的是官僚群和大地主的利益,遠超過關心人民的利益”;並認為“司馬光犯了舉證的錯誤。周王國所以殘存,不是因為他們國王遵守名分——僅只遵守名分,便可保持政權不墜,天下沒有這回事。而是它太弱太小,不構成力量,而又有殘餘的利用價值。”

竊以為,立場不同決定了觀點的不同。司馬光在政治上屬於保守派,

與當時的革新派王安石敵對,其主張堅守名分綱紀維持現狀自是與其政治立場相符,也是正統儒家學者的正常想法。柏楊則站在現代立場,主張民主政治,自會對司馬光之保守大持異議。

以當時的情勢看,不論周王是否承認魏趙韓為諸侯,都改變不了實力強大的三家瓜分晉國之事實。不是周王封三晉為諸侯而致禮壞世亂,而是隨時代發展而來的實力消長,

已使當時的傳統綱紀無法維持。群雄並起的戰國時代已經揭開序幕,分封政治正漸走向瓦解,一個新的時代來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