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英偉達的進擊與傳統汽車產業的“軟化”

可能在很多人的眼中,對於英偉達的印象是其出色的顯卡與對遊戲的高度支持。但這僅僅是現實中英偉達三塊重點業務中的一項。在本次CES上,筆者有幸同其亞太區銷售與行銷副總裁Raymond Teh、全球汽車業務市場總監DANNY SHAPIRO進行深度對話,

對這家在企業級AI與汽車領域迅速崛起,並大放異彩的互聯網智慧硬體企業有了更深刻的瞭解與認知。

1月的美國CES謝幕不久,其帶來的影響仍在發酵。作為一名參與者,深感期間的內容精華並非一個專題或幾場直播便能完全闡明。所以,在這場電子與汽車相交融的技術盛宴之後,筆者將自己心中發酵出的一些內容,匯總成文,

希望能夠未來汽車產業的發展,盡一些綿薄之力。

進擊的英偉達

可能在很多人的眼中,對於英偉達的印象是其出色的顯卡與對遊戲的高度支持。但這僅僅是現實中英偉達三塊重點業務中的一項。在本次CES上,筆者有幸同其亞太區銷售與行銷副總裁Raymond Teh、全球汽車業務市場總監DANNY SHAPIRO進行深度對話,對這家在企業級AI與汽車領域迅速崛起,並大放異彩的互聯網智慧硬體企業有了更深刻的瞭解與認知。

每屆CES都有定向的“風口”,今年的風口無疑被落在了A.I.之上。而A.I.的硬體核心無疑是大規模的計算與多工處理能力,這一點恰恰是英偉達在近些年投入的重中之中。

根據Raymond的介紹,中國乃至亞洲恰是這輪風口的風眼。“以英偉達為例,

我們整體亞太區業務大約占到了全球業務的30%,是英偉達全球所有區域中,規模最大的地區之一。”他告訴網易汽車,雖然遊戲業務仍然占到了整體營收60%的份額,但企業級AI業務(為企業級A.I.計算提供軟體、硬體,乃至資料中心支援)正在迅速崛起,在過去的一年已占到整體業務約35%,並且每年正在成兩到三倍的速度遞增,而其在2016年剛剛加入英偉達之時,遊戲業務的比例一度高達80%。

“汽車是我們第三大業務板塊,儘管在份額上,目前僅占5%左右,但是現在每個家庭都會有一到三輛車,未來無人駕駛的普及,會大大改善車輛的使用效率和資源的使用率。這一業務的前景及影響力,都會佔據至關重要的戰略地位。”Raymond告訴網易汽車。

特別是在這兩年的CES展上,英偉達的車規級計算單元成為了絕對的亮點。甚至有激進的媒體觀點認為,在過去兩年的CES展覽中,

是“英偉達為汽車行業挽回了顏面”。其公佈的Drive PX系列自動駕駛計算平臺,是CES上汽車行業為數不多的機具啟迪效應的創新亮點。

筆者曾在2015年有幸體驗了百度與寶馬合作的無人駕駛汽車北京實路實驗,當時兩家企業選擇3系GT作為實驗車基的核心原因之一,便是其超大的後備箱空間,可以容納下龐大的電腦單元。

但一年之後的CES展會上,筆者看到的更為成熟的德爾福L3級自動駕駛demo car,背箱內並沒有滿滿的電腦,取而代之的僅僅是一塊英偉達車規級計算平臺Drive PX,體積略大於顯卡。

本屆CES上英偉達公佈的DRIVE PX Pegasus平臺,計算能力已經是之前那塊Drive PX單元的百倍以上,但體積仍然小於一塊主機板的空間。可以提供更高的處理能力,運行功率更低,這台高性能 AI 電腦擁有高達320 TOPS 的深度學習計算能力,每秒可運行 30 萬億次計算,功耗卻僅為30瓦。這一代計算單元不僅可以直接應對更為複雜的L5級自動駕駛,更能夠同時應對車內人機交互與車聯網服務中的A.I.計算。可以說為未來的智慧化A.I.汽車打好了硬體的基礎。

“軟體定義A.I.汽車”

不過在本屆CES展商,最吸引筆者的,並非展臺上酷炫的無人駕駛賽車,也不是那些精巧的晶片單元,而是展臺一隅的一行字:“軟體定義A.I.汽車”。

這句話,對於互聯網人或許並無特別,但對汽車人而言,多少有些“刺眼”。曾經的汽車產業,靠的是核心動力總成,靠的是車身與底盤性能來贏得客戶,誰的性能好,誰的價格低,誰的可靠性高,誰就能稱霸天下。

但未來的汽車,遠不止如此。

自動駕駛可能是近幾年來人們對於車輛“智慧”的共識,但自動駕駛僅僅是A.I.在車輛使用場景中的一個開始。“一切都在發生轉變。你看看交通運輸,無論是汽車、卡車、還是公共交通,包括共用公共交通,都在發生轉變。而人工智慧就是這些轉型背後的技術基礎。”英偉達全球汽車業務市場總監DANNY SHAPIRO如是說。駕駛員狀態探測與分析、人機交互、車輛間互聯與互動,以及車輛與其他設施、場景的互動都會是A.I.的戰場。

或許未來的智慧汽車將包含鋼鐵俠的語音秘書“賈維斯”,通過語音溝通便可實現多種功能的開閉與操控;也許僅僅是一句“我想要法拉利的風格”,A.I.助手就會直接調整車輛的狀態,讓其具備法拉利的性能。而當車主離開車子,這個助手又會駐留在手機當中,與使用者進入下一個場景。汽車或許將成為未來智慧生活圈中的一環,成為一個功能上大於等於手機,且能與手機實現完美接駁的移動智慧終端機。而其背後則是通過軟體實現的A.I.“靈魂”。

而目前,這些能夠容納靈魂的平臺架構正在構建。“我們推出了平臺及軟體,其他人可以進行定制。可以說,我們提供了一個開放的系統,讓別人能夠在上面構建。它不是一個黑盒子,不僅僅是汽車的一個零件,而是一個平臺。”

在這樣的智慧平臺之上,大型零部件供應商、主機廠正在上層構建應用程式,例如奧迪的Traffic Jam Pilot技術、梅賽德斯 - 賓士的MBUX系統,都是基於NVIDIA平臺開發的新型AI軟體。最為讓大眾熟知的特斯拉Autopilot系統也是基於英偉達平臺,這項技術已投入量產一年半有餘。

“智慧平臺會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軟體定義汽車’,就像你的手機一樣。你可以下載並獲得新的應用程式和新的功能。由軟體定義的汽車也會獲得新軟體、新特性、新功能、新性能。所以說我們正處在一場汽車產業革命當中。” DANNY告訴網易汽車。

得民“芯”者得天下

無論是自動駕駛的搭載,還是車輛A.I.的進駐,都不難預見,一場針對汽車產業的重大變革正在一點點地拉開序幕。而變革的核心之一,便是汽車單體與汽車生態的重構。

從汽車單體而言,曾經一度被業界認為先進的Can-Bus匯流排架構,已經略顯老態。被分散在各處的計算單元一方面增加了車輛的不穩定因素,另一方面也增加了車輛的整體成本。從安全性而言,只要攻破了Can匯流排的核心,也就輕鬆取得車輛的控制權。同時,過低的電流限制,仿佛摁住了車輛智慧化的發展脈搏,未來的車輛,一定會擁有一套更加智慧、更加安全、也更加可靠的神經網路系統。新的行業標準尚待建立和統一。

另一方面,在互聯網技術高度發達的未來,車輛的使用一定不會僅僅是獨立個體的存在。相互之間的聯通,勢必會帶來單體計算能力與整體運算能力的協調發展。誰能夠成為整個系統中真正的核心,誰才會真正的笑傲江湖。

筆者曾好奇地問Raymond英偉達在汽車領域的目標是什麼?Raymond很智慧地說僅代表個人觀點,希望未來每一輛智慧汽車中都有一個英偉達的GPU。

當然,這是一個很好的願望,但定義未來的大旗,車企未必就會甘心交出。在近期筆者與英偉達的合作夥伴——一位元大眾董事會成員對話時,聊起了軟體定義未來汽車的話題,他直言不諱地認為,軟體定義未來汽車毋庸置疑,但誰會是那個萬眾矚目的主角,還要走著瞧。他認為即使是A.I.汽車,他的核心內容仍然脫離不開車的定義,所以在造車,造好車方面更有經驗的車企才會是最終的贏家。

不過這樣的爭執依然進行了許久,縱觀汽車百餘年的發展,總是不斷被定義,新技術與新觀念不斷與固有的共識相碰撞,而汽車也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在進化。

希望如英偉達這樣“小鮮肉”級企業能夠不斷豐富汽車的內涵,也希望如大眾這樣的造車老手能夠老樹新芽,再度超越,而汽車產業便會在企業的交流中蓬勃發展。

背箱內並沒有滿滿的電腦,取而代之的僅僅是一塊英偉達車規級計算平臺Drive PX,體積略大於顯卡。

本屆CES上英偉達公佈的DRIVE PX Pegasus平臺,計算能力已經是之前那塊Drive PX單元的百倍以上,但體積仍然小於一塊主機板的空間。可以提供更高的處理能力,運行功率更低,這台高性能 AI 電腦擁有高達320 TOPS 的深度學習計算能力,每秒可運行 30 萬億次計算,功耗卻僅為30瓦。這一代計算單元不僅可以直接應對更為複雜的L5級自動駕駛,更能夠同時應對車內人機交互與車聯網服務中的A.I.計算。可以說為未來的智慧化A.I.汽車打好了硬體的基礎。

“軟體定義A.I.汽車”

不過在本屆CES展商,最吸引筆者的,並非展臺上酷炫的無人駕駛賽車,也不是那些精巧的晶片單元,而是展臺一隅的一行字:“軟體定義A.I.汽車”。

這句話,對於互聯網人或許並無特別,但對汽車人而言,多少有些“刺眼”。曾經的汽車產業,靠的是核心動力總成,靠的是車身與底盤性能來贏得客戶,誰的性能好,誰的價格低,誰的可靠性高,誰就能稱霸天下。

但未來的汽車,遠不止如此。

自動駕駛可能是近幾年來人們對於車輛“智慧”的共識,但自動駕駛僅僅是A.I.在車輛使用場景中的一個開始。“一切都在發生轉變。你看看交通運輸,無論是汽車、卡車、還是公共交通,包括共用公共交通,都在發生轉變。而人工智慧就是這些轉型背後的技術基礎。”英偉達全球汽車業務市場總監DANNY SHAPIRO如是說。駕駛員狀態探測與分析、人機交互、車輛間互聯與互動,以及車輛與其他設施、場景的互動都會是A.I.的戰場。

或許未來的智慧汽車將包含鋼鐵俠的語音秘書“賈維斯”,通過語音溝通便可實現多種功能的開閉與操控;也許僅僅是一句“我想要法拉利的風格”,A.I.助手就會直接調整車輛的狀態,讓其具備法拉利的性能。而當車主離開車子,這個助手又會駐留在手機當中,與使用者進入下一個場景。汽車或許將成為未來智慧生活圈中的一環,成為一個功能上大於等於手機,且能與手機實現完美接駁的移動智慧終端機。而其背後則是通過軟體實現的A.I.“靈魂”。

而目前,這些能夠容納靈魂的平臺架構正在構建。“我們推出了平臺及軟體,其他人可以進行定制。可以說,我們提供了一個開放的系統,讓別人能夠在上面構建。它不是一個黑盒子,不僅僅是汽車的一個零件,而是一個平臺。”

在這樣的智慧平臺之上,大型零部件供應商、主機廠正在上層構建應用程式,例如奧迪的Traffic Jam Pilot技術、梅賽德斯 - 賓士的MBUX系統,都是基於NVIDIA平臺開發的新型AI軟體。最為讓大眾熟知的特斯拉Autopilot系統也是基於英偉達平臺,這項技術已投入量產一年半有餘。

“智慧平臺會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軟體定義汽車’,就像你的手機一樣。你可以下載並獲得新的應用程式和新的功能。由軟體定義的汽車也會獲得新軟體、新特性、新功能、新性能。所以說我們正處在一場汽車產業革命當中。” DANNY告訴網易汽車。

得民“芯”者得天下

無論是自動駕駛的搭載,還是車輛A.I.的進駐,都不難預見,一場針對汽車產業的重大變革正在一點點地拉開序幕。而變革的核心之一,便是汽車單體與汽車生態的重構。

從汽車單體而言,曾經一度被業界認為先進的Can-Bus匯流排架構,已經略顯老態。被分散在各處的計算單元一方面增加了車輛的不穩定因素,另一方面也增加了車輛的整體成本。從安全性而言,只要攻破了Can匯流排的核心,也就輕鬆取得車輛的控制權。同時,過低的電流限制,仿佛摁住了車輛智慧化的發展脈搏,未來的車輛,一定會擁有一套更加智慧、更加安全、也更加可靠的神經網路系統。新的行業標準尚待建立和統一。

另一方面,在互聯網技術高度發達的未來,車輛的使用一定不會僅僅是獨立個體的存在。相互之間的聯通,勢必會帶來單體計算能力與整體運算能力的協調發展。誰能夠成為整個系統中真正的核心,誰才會真正的笑傲江湖。

筆者曾好奇地問Raymond英偉達在汽車領域的目標是什麼?Raymond很智慧地說僅代表個人觀點,希望未來每一輛智慧汽車中都有一個英偉達的GPU。

當然,這是一個很好的願望,但定義未來的大旗,車企未必就會甘心交出。在近期筆者與英偉達的合作夥伴——一位元大眾董事會成員對話時,聊起了軟體定義未來汽車的話題,他直言不諱地認為,軟體定義未來汽車毋庸置疑,但誰會是那個萬眾矚目的主角,還要走著瞧。他認為即使是A.I.汽車,他的核心內容仍然脫離不開車的定義,所以在造車,造好車方面更有經驗的車企才會是最終的贏家。

不過這樣的爭執依然進行了許久,縱觀汽車百餘年的發展,總是不斷被定義,新技術與新觀念不斷與固有的共識相碰撞,而汽車也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在進化。

希望如英偉達這樣“小鮮肉”級企業能夠不斷豐富汽車的內涵,也希望如大眾這樣的造車老手能夠老樹新芽,再度超越,而汽車產業便會在企業的交流中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