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著名經濟學家宋清輝:企業到底要不要上市

企業上市未必是好事,企業一旦上市,公司的資訊將會被強制披露,企業財務指標、戰略規劃等將會拿到陽光下供人隨意翻閱,不利於企業自身商業秘密的保護。企業不上市也未必是壞事。

在當今資本市場,每天上市公司的股價變動都牽動著企業和千萬股民的神經,上市公司自然要為股民負責,利潤無疑將成為企業存在的唯一目的。在這種環境下,企業就會變得很浮躁,上市公司的決策層很容易為了短期暴利而忽略長遠盈利規劃。

宋清輝(著名經濟學家。《法治週末》《證券時報》《南方都市報》等多家媒體特約評論員,在新華網、香港文匯報等海內外多家媒體開設有專欄。主要研究領域為經濟體制與金融市場,著有《一本書讀懂經濟新常態》。)

企業想上市,會有足夠的理由;企業不想上市,也會有足夠的理由。至於真實的理由,各家企業的大佬們也是各有考量,或因缺錢,或因股東強求,或想提升企業知名度。

企業上市未必是好事,企業不上市也未必是壞事。

企業上市未必是好事

有上市能力卻拒絕上市的企業可能有如下4種可能:企業並不缺錢,不缺錢也就沒有融資需求,沒有融資需求也就沒有必要將自己手中股份分散,決策權與利潤也不會流失;企業可能缺錢,但是決策層認為缺錢是短期行為,對未來有信心,可以撐過難熬階段;企業有自身的債權或抵押借貸等融資管道,

譬如一些大型企業會有非常好的銀行貸款管道,在需要融資的時候可以獲得較為可觀的銀行貸款;有一定的股權融資管道,也就是獲得A輪、B輪、C輪等融資,不過這種融資的風險比較大,各式各樣的對賭條約會讓企業創始人手中的股權慢慢流入投資者的手中,融資次數越多,企業所持股份就會越少,回購難度也會越大。

這些企業家在以上4種情況下,也許會信誓旦旦表示自己沒有上市需求,

這至少又和3方面相關:這個企業家的閱歷還比較少,只滿足於企業當下狀態,缺少對企業未來發展的明確規劃;對行業環境的危機意識不足,認為自己當前的資金實力足以應對各種困難;認為不上市是對企業、員工負責。

例如曾經誓言從不會上市的順豐已於2017年2月24日上市,王衛在6年前說過的話已經顯得有些久遠。這6年裡,順豐在不斷探索轉型,

經歷快遞行業的喜憂。順豐在這6年裡愈發壯大,業務量不斷增加,經營壓力也隨之而來,順豐也必然會在這一背景下不得不面對絕大多數企業都要面對的問題,即人手不夠、技術不夠、設備不夠、資源不夠,這些問題最簡單粗暴的解決方法就是——上市。

中國還有一些堅持拒絕上市的公司,曾宣稱50年內不上市的華為就是代表,當然這僅僅是一種設想;拒絕上市的老乾媽獲得了不少食客的稱讚,可是陶華碧已經退出了在老乾媽中的股份,那麼在其他人手中的老乾媽會否上市也是未知。

對於許多尚未具備規模的初創公司而言,他們的目標就是登陸資本市場,無論是新三板還是創業板,只要公司最終能夠掛牌交易,他們就會認為這是市場對公司發展的一種認可。資本市場的建立是為了讓企業更好的從社會資本中融資,但也只有盈利能力強、能夠持續發展的優秀公司才能站在這個市場當中。

公司上市的理由都是融資,只不過不同公司融資的理由不同。雖然都是缺錢,但有些公司是為了擴大市場規模;有些公司則是在按部就班的運作中,由於各種原因,現金流出現了問題,於是尋求融資;有些令人憎惡的公司就是找個缺錢的理由,然後圈錢。相比而言,尋求發展而上市的公司更能獲得市場的青睞,但A股中有不少公司上市的實際原因只是缺錢,而非為了發展。

資本是逐利的,為了一些高大上的理由不願意讓公司登陸資本市場,這種行為明顯是不牢固的。當創始人、合夥人分到的利潤尚豐厚時,拒絕上市還能夠成為決策層的共同聲音,可隨著收益越來越微薄,薪酬受到挑戰之時,也會拋棄之前不上市承諾,立即啟動準備多年的上市預案。

企業不上市未必是壞事

誓言不上市的順豐最後上市了,但華為卻是個例外。華為是世界500強企業中唯一沒有上市的企業,縱觀中國甚至世界,為什麼還有這麼多企業沒有上市?華為、老乾媽等堅持不上市的底氣從何而來?

當前,我國民營企業上市大多出於3種原因: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企業自有資金難以滿足需求,迫切要通過上市融資;迫于各方壓力,需要把上市作為企業發展的終極目標;為一夜暴富,在短時間內獲得資本回報後套現離去。在2014年6月的時候,曾經一向低調的任正非首次公開接受了國內數十家媒體集體採訪,任正非表示,大量資本進入華為,必定導致多元化,所以華為決心不進資本市場,不搞多元化。

其實事情遠沒有任正非說的那麼簡單,華為選擇不上市有更深層次的考慮,這其中的因素可能會觸及到華為發展的根基,如上市後任正非股份降低會失去控制權,而目前華為還不能離開他。從資本市場角度而言,上市後股權就會發生重大變動,為此,目前的狼性管理文化將被外來者顛覆,甚至連華為的員工持股制度也會遭到廢棄,上海家化、國美電器等上市企業的動盪便是前車之鑒。

據清暉智庫統計分析,華為不需要通過上市來融資,華為近年來的資產負債率均穩定在60%左右。不僅有充足的現金流,而且償債能力很強,完全沒有必要通過上市來改善企業的股份結構。若華為上市,用任正非自己的話來說:“這可能會讓我們越來越怠惰,失去奮鬥者的本質色彩。”因此,不上市的華為才能叫華為,若上市後,“狼性華為”可能就會消失。

20多年來,順豐速運創始人王衛一直神秘低調,上市之前幾乎從未接受過財經媒體採訪,甚至連政府官員的飯局一般也不會參加。王衛曾認為,順豐速遞上市的唯一好處是圈錢,順豐不會這麼做,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下,披露資訊不利於企業的快速成長,也違背當初做企業的精神。企業一旦上市,公司的資訊將會被強制披露,企業財務指標、戰略規劃等將會拿到陽光下供人隨意翻閱,不利於企業自身商業秘密的保護。但王衛最終卻食言了,危機也隨之而來,一旦上市資本的意志蓋過王衛捍衛順豐價值觀的決心,王衛最終有失去順豐控制權的可能。

王衛的成功並非不可複製。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水準快速提高,社會經濟活動日益頻繁,市場對貨物送達的時間要求也越來越高,王衛正是抓住了這一歷史機遇,由一個作坊式的小企業發展成今天的順豐。王衛的成功既是其自身努力的結果,也是時代賦予的。王衛的成功具有偶然性,所以他首先應該感謝這個最好的時代,讓他有機會被選中成為幸運兒。

在當今資本市場,每天上市公司的股價變動都牽動著企業和千萬股民的神經,上市公司自然要為股民負責,利潤無疑將成為企業存在的唯一目的。在這種環境下,企業就會變得很浮躁,上市公司的決策層很容易為了短期暴利而忽略長遠盈利規劃。與急於上市的企業相比,正是由於華為等企業選擇不上市,才能夠不受外來股東的影響,在屬於自己的軌道上越走越遠,最終成為國民經濟的“脊樑”。

可是陶華碧已經退出了在老乾媽中的股份,那麼在其他人手中的老乾媽會否上市也是未知。

對於許多尚未具備規模的初創公司而言,他們的目標就是登陸資本市場,無論是新三板還是創業板,只要公司最終能夠掛牌交易,他們就會認為這是市場對公司發展的一種認可。資本市場的建立是為了讓企業更好的從社會資本中融資,但也只有盈利能力強、能夠持續發展的優秀公司才能站在這個市場當中。

公司上市的理由都是融資,只不過不同公司融資的理由不同。雖然都是缺錢,但有些公司是為了擴大市場規模;有些公司則是在按部就班的運作中,由於各種原因,現金流出現了問題,於是尋求融資;有些令人憎惡的公司就是找個缺錢的理由,然後圈錢。相比而言,尋求發展而上市的公司更能獲得市場的青睞,但A股中有不少公司上市的實際原因只是缺錢,而非為了發展。

資本是逐利的,為了一些高大上的理由不願意讓公司登陸資本市場,這種行為明顯是不牢固的。當創始人、合夥人分到的利潤尚豐厚時,拒絕上市還能夠成為決策層的共同聲音,可隨著收益越來越微薄,薪酬受到挑戰之時,也會拋棄之前不上市承諾,立即啟動準備多年的上市預案。

企業不上市未必是壞事

誓言不上市的順豐最後上市了,但華為卻是個例外。華為是世界500強企業中唯一沒有上市的企業,縱觀中國甚至世界,為什麼還有這麼多企業沒有上市?華為、老乾媽等堅持不上市的底氣從何而來?

當前,我國民營企業上市大多出於3種原因: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企業自有資金難以滿足需求,迫切要通過上市融資;迫于各方壓力,需要把上市作為企業發展的終極目標;為一夜暴富,在短時間內獲得資本回報後套現離去。在2014年6月的時候,曾經一向低調的任正非首次公開接受了國內數十家媒體集體採訪,任正非表示,大量資本進入華為,必定導致多元化,所以華為決心不進資本市場,不搞多元化。

其實事情遠沒有任正非說的那麼簡單,華為選擇不上市有更深層次的考慮,這其中的因素可能會觸及到華為發展的根基,如上市後任正非股份降低會失去控制權,而目前華為還不能離開他。從資本市場角度而言,上市後股權就會發生重大變動,為此,目前的狼性管理文化將被外來者顛覆,甚至連華為的員工持股制度也會遭到廢棄,上海家化、國美電器等上市企業的動盪便是前車之鑒。

據清暉智庫統計分析,華為不需要通過上市來融資,華為近年來的資產負債率均穩定在60%左右。不僅有充足的現金流,而且償債能力很強,完全沒有必要通過上市來改善企業的股份結構。若華為上市,用任正非自己的話來說:“這可能會讓我們越來越怠惰,失去奮鬥者的本質色彩。”因此,不上市的華為才能叫華為,若上市後,“狼性華為”可能就會消失。

20多年來,順豐速運創始人王衛一直神秘低調,上市之前幾乎從未接受過財經媒體採訪,甚至連政府官員的飯局一般也不會參加。王衛曾認為,順豐速遞上市的唯一好處是圈錢,順豐不會這麼做,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下,披露資訊不利於企業的快速成長,也違背當初做企業的精神。企業一旦上市,公司的資訊將會被強制披露,企業財務指標、戰略規劃等將會拿到陽光下供人隨意翻閱,不利於企業自身商業秘密的保護。但王衛最終卻食言了,危機也隨之而來,一旦上市資本的意志蓋過王衛捍衛順豐價值觀的決心,王衛最終有失去順豐控制權的可能。

王衛的成功並非不可複製。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水準快速提高,社會經濟活動日益頻繁,市場對貨物送達的時間要求也越來越高,王衛正是抓住了這一歷史機遇,由一個作坊式的小企業發展成今天的順豐。王衛的成功既是其自身努力的結果,也是時代賦予的。王衛的成功具有偶然性,所以他首先應該感謝這個最好的時代,讓他有機會被選中成為幸運兒。

在當今資本市場,每天上市公司的股價變動都牽動著企業和千萬股民的神經,上市公司自然要為股民負責,利潤無疑將成為企業存在的唯一目的。在這種環境下,企業就會變得很浮躁,上市公司的決策層很容易為了短期暴利而忽略長遠盈利規劃。與急於上市的企業相比,正是由於華為等企業選擇不上市,才能夠不受外來股東的影響,在屬於自己的軌道上越走越遠,最終成為國民經濟的“脊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