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話說老北京之絹人,中國人自己的“芭比娃娃”

絹人,是美術人形的一種。民間布制玩具“針紮”、“彩紮”等手工藝品,都和它有著密切關係。

在古代,我國民間流行用竹、紙為原料,製作各種工藝品。早在唐代(西元618-907年)福建南部農村就盛行彩紮,

開始時是用紙紮成各式飛禽走獸、花鳥魚蟲,後來又表現一些廣為流傳的戲文和神話故事,製成花燈,到處陳列,供人觀賞。以後,這種紮制花燈的工藝逐步發展,形成了彩紮工藝品。至明代,民間還有製作絹人的。

清代時,以絹綾綢紗剪紮成老壽星和麻姑,

同壽桃壽麵一起,做為祝賀壽誕的禮品,可惜的是,製作絹人的技藝一度失傳了。

如今的北京絹人的誕生,是在新中國成立後的50年代中期。後來,成立了北京美術人形研究組,陸續試製出許多新作品,這種絹人具有新中國氣派和民族風格,從頭到腳都採用了中國絲綢、絹紗,人物的臉型、服飾和動作表情,充分體現出中國風貌。也因為做成人形的主要原料是彩絹,

所以被人們稱做“北京絹人”。

北京絹人取材於中國民間故事中的歷代仕女、戲劇人物和民族舞蹈造型等題材。藝人們經過雕塑、彩繪、服裝、道具服裝和頭飾整理等十幾道工序的精細手工製作,做成栩栩如生的立體絹人。絹人的頭胎和雙手都是用蠶絲製作的,

從頭到腳,從裡到外都選用上等絲綢、紗絹做成,“絹人”也由此而得名。不論哪一道工序,都需要精妙而高超的技巧。每一件作品,都要求賦絹紗以生命,施絲綢以精靈。經藝人的精巧安排和製作,件件製品都意趣盎然,特別由於抓住了人物“亮相”時一瞬間的神態。所以,不僅表現出人物的氣質、性格.還給人以靜中有動的感覺製作絹人的原料是絲、綢、絹、紗,以及鐵絲、棉花等,
即使是絹人的頭部,也是罩蟬獎紗後,再描畫點睛而成的。

最近幾年,北京絹人藝人創作出結合實用的裝飾品,以及作為歷史人物資料收藏的陳列品,隨著藝術的發展和人民文化水準的提高,製作絹人的技藝越來越精巧,題材越來越廣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