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話說老北京之西裝店,當時也是很高級

北京的西裝縫製技藝是清朝末期王府井附近一家裁縫鋪請來的三位寧波師傅傳入的。他們來時帶著縫紉機,還梳著辮子,晚上做活時點的是煤油燈。

到了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

王府井已經是一條西裝大街了,有二十多家西裝店。當時的西裝店大都為兩層小樓,樓下為門店、樓上為工廠,為前店後場,門店內擺放著各種毛料,供顧客挑選。大多門店只賣原料、量體定衣,不做來料加工,不賣成衣,所以有些店鋪稱自己為西服莊,以表示資金雄厚並區別於成衣鋪。

設在胡同內的西裝作坊一般只做加工,不經營材料。他們各有自己的主顧,到戶量衣、試樣,有時帶去一些原料也大都是從呢絨莊借用的,所以有人稱之為“夾包裁縫”。還有專做東交民巷外國使館和兵營生意的,有的業主還能講上幾句外語。

那時的西裝都是量體定衣,沒有成衣。定制衣服之後都要試穿樣子,一般的就試一次毛樣,所謂毛樣是將裁剪好的衣片用針穿白棉線約3釐米一針地縫合好,試穿修改之後再縫製成衣。講究一點的還要試一次襯樣,襯樣是縫好襯布、縫好翻領之後再試穿一次。有的還要試第三次光樣。當時西裝的縫製大部分為手工活,包縫、簽邊、鎖扣眼、釘扣子也全部是手工操作。

當時東城區眾多的西裝店中,寧波人開的占多數,規矩也大。到寧波店鋪學徒得有鋪保,要立文書字據,一般學徒期為三年零一節,中途退學得包賠飯費。入學時要請拜師酒,出徒時還得請謝師酒。謝師酒有時要請上幾桌酒席,參加的人都是服裝界的店主。

席間師傅送給徒弟一把西裝剪子、一根竹尺、一個頂針,向大家介紹我的徒弟已出師。

到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期,由於穿西裝的人很少,出國人員和留學生的西裝都由出國人員服務部來經營,這些店鋪逐漸都停了業,慢慢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