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河北古塔:木瓦磚石的美麗傳說

[閱讀提示]

塔,是我國古建中一朵晚開的奇葩。

在我國早期古建中,有亭台軒榭,有樓閣廊廡,有橋樑,有陵墓,唯獨沒有塔。塔是源自印度佛教的建築,在西元前五六世紀傳入我國。

在燕趙大地上,矗立著不同時期的古塔230餘座。河北古塔數量多、品質高、類型豐富。

如今,它們孤高聳立的身姿,正漸漸淹沒在現代城市的林立建築之中,但千百年的風雨滄桑,反而使其更顯厚重,更具魅力。它們的矗立本身,有時就是對一個地方歷史文化底蘊最好的講述。

我們尋找河北的古塔,傾聽屬於它們的故事,從多個視角欣賞古塔的建築與設計之美、之奇,在木瓦磚石之間,

重讀屬於我們自己的歷史與文化。

數量多品質高

且不乏存世孤品

正定天甯寺淩霄塔富有曲線美的仿木結構斗拱。

訪塔,不能錯過正定,它是我省唯一保留四座千年以上古塔的歷史名城。

4月10日,古城正定。

登上正定新近修復的南城門樓,古城風華盡收眼底,

正定四塔須彌塔、淩霄塔、澄靈塔、華塔傲然聳立。

一座古城擁有古塔並不稀奇,但這四座始建于唐宋時期的古塔歷經千餘年世事滄桑,始終屹立不倒,實為難得。

正定古塔的密集是我省古塔整體規模的一個縮影。

過去,我省是古塔相當密集的地區,即便遭到自然和人為的種種破壞,從數量上講,依然超過很多省份。

省文物局總工程師劉智敏在2013年做過一次統計,

根據當時的資料,全省約有各類古塔230餘座,石家莊、保定、邯鄲、張家口、承德等地均在30座以上。就總體數量而言,在全國可以排進前十,規模十分可觀。

而且,我省古塔品質較高,其中不乏首屈一指的珍品和存世孤品。

修復前後正定廣慧寺華塔對比圖。

今年60歲的劉清波熟悉正定,

也熟悉塔,古城中包括天甯寺淩霄塔、開元寺須彌塔、廣惠寺華塔在內的多處全國重點文保的修復都經他手。

劉清波參與修復的第一座古塔,就是正定天甯寺淩霄塔。那是1983年,他還是省古建隊的一名繪圖員。時隔35年,2018年春天,他又一次回到天寧寺。這一次,他是作為省古建研究所的副高級工程師,主持淩霄塔新一輪修繕方案設計工作。

劉清波兩次參與修繕的淩霄塔,

就是我省古塔中一件建築結構獨特的珍品。

塔始建于唐,上下共九層,下三層塔身為磚砌,四至九層為木構。塔的磚砌部分在宋代重修,其上木構各層為金代重建。

淩霄塔的獨特之處不光是磚木混搭的建築風格,其最具價值的部分人們反而從外觀上看不到,是木塔內部“塔心柱”的結構設計。

塔心柱,是塔中心部位豎立的一根上下貫通的木柱,是塔的重要構件。大凡木塔,幾乎都有一根塔心柱。

淩霄塔塔身第四層中心部位就豎立著一根直達塔頂的塔心柱。柱子在每層通過水準方向放射而出的八根扒梁與塔身相連,使塔上下構成一個穩固整體,同時承托塔刹的負荷。

“相比磚塔、石塔,木塔更易朽毀,現存的古代木塔屈指可數。淩霄塔的木構部分雖是金代重修,至今也已經八九百年,保存相對完好,很是不易;而塔心柱的結構更是國內僅存的一例,彌足珍貴。”劉清波解釋。

在明嘉靖《重修天寧寺木塔記》中這樣描述道,在真定

(圖片由劉智敏、劉清波提供)

■相關

古塔修復中

的現代科技

我省現存的古塔,列入縣級以上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有230餘座,絕大多數古塔建於露天,年復一年,長期經受著自然與歷史的雙重考驗,急需加固和修繕。

省古建研究所副高級工程師劉清波工作40餘年裡參與修復了多座古塔,也見證了古塔維修技術的發展和進步。1983年參與修復正定天甯寺淩霄塔時,他手工繪製了百余張圖紙,裝訂成數本圖冊,每本都比磚頭還沉。

而主持今年新一輪淩霄塔修繕方案設計時,在前期勘察測繪工作階段,他只帶了一台電腦。所有的圖紙都裝在電腦裡,繪圖工作也用專門的建築工程製圖軟體完成。

除此之外,他還租了一架航拍機,過去需要搭上一層層腳手架徒手測量的古塔資料,現在用一架航拍機就能完成,任何角度、任何距離。

這只是古塔測量測繪技術發展的一個縮影。

目前古塔測量測繪已經實現了傳統平面、高程控制測量與現代GPS定位測量的結合,測繪儀器也由傳統水準儀、經緯儀、全站儀向現代三維鐳射掃描系統發展。

飽經風霜的磚塔大多都有一個通病——磚塊的酥堿。

過去判斷一塊酥堿的塔磚是應該替換還是修補,完全靠工程師的經驗,現在可以通過技術手段對每一塊磚的酥堿程度進行定量分析,對病變程度不高的磚體,還可以進行脫鹽析出,能不換就不換,保證古塔更高的歷史真實度。

近些年,包括古塔在內的古建外觀色調的修復處理理念,也在發生變化。

過去的傳統觀點認為,古建缺失部分補配或修復應“做舊”處理,外觀色調應和原有部分渾然一體,看不出差別。劉清波剛參加工作時,老師就是這樣教授的。

另一種截然相反的觀點主張,古建修復部分和原有部分的外觀處理應做到有區別、反差大、可辨認,這種方式在國際上運用較為廣泛。後一種方式近些年國內多有嘗試,但許多人從審美角度出發,並不認可和接受。

“近些年,我們將兩種觀念結合,提出修繕的本質是要保留古塔身上歷史的可讀性。在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基礎上,既做到可辨別,又保持古塔外觀上的色彩和諧。”省文物局總工程師劉智敏說。

在劉智敏主持的廣惠寺華塔修繕中,就實踐了這一理念。華塔在修復前僅存一座受損嚴重的主塔和四座小塔的基址,在修復後,遊客依然能辨認出修復痕跡,但並未影響整座華塔的美觀與完整。

文/記者 李冬雲

大凡木塔,幾乎都有一根塔心柱。

淩霄塔塔身第四層中心部位就豎立著一根直達塔頂的塔心柱。柱子在每層通過水準方向放射而出的八根扒梁與塔身相連,使塔上下構成一個穩固整體,同時承托塔刹的負荷。

“相比磚塔、石塔,木塔更易朽毀,現存的古代木塔屈指可數。淩霄塔的木構部分雖是金代重修,至今也已經八九百年,保存相對完好,很是不易;而塔心柱的結構更是國內僅存的一例,彌足珍貴。”劉清波解釋。

在明嘉靖《重修天寧寺木塔記》中這樣描述道,在真定

(圖片由劉智敏、劉清波提供)

■相關

古塔修復中

的現代科技

我省現存的古塔,列入縣級以上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有230餘座,絕大多數古塔建於露天,年復一年,長期經受著自然與歷史的雙重考驗,急需加固和修繕。

省古建研究所副高級工程師劉清波工作40餘年裡參與修復了多座古塔,也見證了古塔維修技術的發展和進步。1983年參與修復正定天甯寺淩霄塔時,他手工繪製了百余張圖紙,裝訂成數本圖冊,每本都比磚頭還沉。

而主持今年新一輪淩霄塔修繕方案設計時,在前期勘察測繪工作階段,他只帶了一台電腦。所有的圖紙都裝在電腦裡,繪圖工作也用專門的建築工程製圖軟體完成。

除此之外,他還租了一架航拍機,過去需要搭上一層層腳手架徒手測量的古塔資料,現在用一架航拍機就能完成,任何角度、任何距離。

這只是古塔測量測繪技術發展的一個縮影。

目前古塔測量測繪已經實現了傳統平面、高程控制測量與現代GPS定位測量的結合,測繪儀器也由傳統水準儀、經緯儀、全站儀向現代三維鐳射掃描系統發展。

飽經風霜的磚塔大多都有一個通病——磚塊的酥堿。

過去判斷一塊酥堿的塔磚是應該替換還是修補,完全靠工程師的經驗,現在可以通過技術手段對每一塊磚的酥堿程度進行定量分析,對病變程度不高的磚體,還可以進行脫鹽析出,能不換就不換,保證古塔更高的歷史真實度。

近些年,包括古塔在內的古建外觀色調的修復處理理念,也在發生變化。

過去的傳統觀點認為,古建缺失部分補配或修復應“做舊”處理,外觀色調應和原有部分渾然一體,看不出差別。劉清波剛參加工作時,老師就是這樣教授的。

另一種截然相反的觀點主張,古建修復部分和原有部分的外觀處理應做到有區別、反差大、可辨認,這種方式在國際上運用較為廣泛。後一種方式近些年國內多有嘗試,但許多人從審美角度出發,並不認可和接受。

“近些年,我們將兩種觀念結合,提出修繕的本質是要保留古塔身上歷史的可讀性。在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基礎上,既做到可辨別,又保持古塔外觀上的色彩和諧。”省文物局總工程師劉智敏說。

在劉智敏主持的廣惠寺華塔修繕中,就實踐了這一理念。華塔在修復前僅存一座受損嚴重的主塔和四座小塔的基址,在修復後,遊客依然能辨認出修復痕跡,但並未影響整座華塔的美觀與完整。

文/記者 李冬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