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北川少年的“餘震”十年

視頻載入中...

封面新聞記者 杜江茜 攝影 吳楓

三月初春,北川曲山,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內。

站在自己當年的巨幅照片旁,李陽已不是十年前的模樣。照片中的他,置身廢墟,為壓在水泥板下的同學高高舉起吊瓶,

在頻頻餘震和亂石飛濺中,這個17歲少年是一動不動的“人肉”點滴架。

因為這張照片,很長一段時間,他被稱為“吊瓶男孩”。

2008年6月,在中央文明辦、教育部、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組織開展的“抗震救災英雄少年”評選表彰活動中,

他被評選為“抗震救災優秀少年”。兩年後,保送至上海交通大學。

站在曾經的照片旁,吊瓶男孩李陽已經不是當年的模樣

和李陽經歷相似的還有王佳明,因為被評選為“抗震救災英雄少年”,當年高三的他被保送至清華大學。

王佳明

時光荏苒,少年長大,再過兩三年,李陽和王佳明就到而立之年了。

在5·12地震前,他們是北川中學高中部的學生。因為年級不同,互不相識。地震後,他們爬出廢墟,進入大學、畢業擇業,安家工作,除了填寫資料和檔案,平日,李陽和王佳明從未主動對旁人提及,在那場舉國哀慟的大災難中,

還是高中生的他們因為勇敢參加救援而被表彰。

高三的王佳明

——這是李陽和王佳明不約而同的選擇。十年成長,他們早已不是被單薄標籤的“吊瓶男孩”或者是抗震救災英雄少年,在他們的名字前,可以加上的經歷有了很多,是身著軍裝的戰士、支教西藏的老師,

也是一直愛運動的籃球手,拿到國獎的名校學霸。

十年之後,少年依舊,只是他們已能與這些“標籤”和睦相處。畢竟,這不過旁人所看到的一部分人生,而更多的未來,則依然在自己腳下。

生活

吊瓶裡的藥水一滴一滴流進廖波的身體,因為被巨大水泥板壓住身體,他只能以斜躺的姿勢靜靜接受。身旁轎車大小的巨石下,還有4名同學,正在不斷呼救。

廢墟之上,

少年李陽為廖波舉著吊瓶,餘震頻頻,亂石飛濺,環視四周,靜默千年的大山如同憤怒的巨獸,地動山搖之後,依舊發出低沉咆哮。

對視片刻, 李陽和廖波沒有過多交流。被突如其來的災難完全被嚇愣的兩個少年,在懵懂中隱隱知道,要保存體力等待救援。遠遠地,他們看見有解放軍官兵穿越亂石跑來,綠色的軍裝此刻是這片人間地獄的希望,李陽舉起手,大聲呼救。

他沒有注意,身後一個相機,正將這個瞬間定格。

“後來?後來好多年哦,我都被叫做‘吊瓶男孩。”坐在街頭的米粉店,李陽隨口道。

大三那年,李陽參軍入伍

許是慘烈的記憶和身處的閒適寧靜對比太過強烈,李陽放下筷子,眯起眼睛。十年後,在這個晴朗的早晨,綿陽市區的人行道上,老人們推著一種既可當拐棍又能裝東西的小車,緩緩走向廣場晨練,商業街裡,只有零星的早餐店開張,客人熟稔地將高凳子放在樹下當餐桌,蹲下就吃。

因為是週末,整座城市蘇醒的節奏總要比平日緩慢許多。

“看,那就是我單位。”指著路邊的高層建築,李陽隨口道。從小到大,他都沒有睡懶覺的習慣,即使是假日,也會早早起床,然後在單位附近的米粉店吃上一份早飯。大學畢業,他回到綿陽,在當地一家銀行工作,去年,拿出積蓄,在市區買了新房。

努力工作、安居樂業,這位曾經的抗震救災優秀少年,已長成大人模樣。

同一時間,綿陽以南,成都市區,王佳明也從睡夢中醒來,轉頭,妻子還在安睡,懷孕四個月的肚子已微微隆起。輕手輕腳起床,他來到廚房,想親手做頓營養早餐,中午一過,他就要回到綿陽加班,然後等到下個週末才能回家。

老北川的祭奠

孩子出生後,王佳明會帶著他去曾經的北川縣城。十年前,那場持續幾十秒的地震,瞬間讓他所在的五層教學樓下陷變成三層,累累瓦礫磚石的一二樓,全是被埋的同學。

帶領著班裡的同學逃出來後,王佳明和同學徒手去刨那些沾滿灰塵的磚塊,將那些被壓在上面一層的同學,用扯用抓,拼命救出。一個下午,47個同學用雙手刨出二十多個同學。之後,他們自發修起從街道通向操場的“臨時通道”,搬運遺體、安撫女生、帶著同學向外轉移——上一刻還在為即將到來的高考全力衝刺,這一刻,活著就是最大的目標。

“佳明,你車票買好了吧。”客廳妻子的家常話打斷回憶。回頭,週末陽光滿室,端著牛奶和麵包,王佳明走出廚房,“買好了,你再多睡會兒撒。”

如是這般,結婚生子、宜室宜家,這位曾經的抗震救災英雄少年,即將迎來新的身份。

少年

在成為“吊瓶男孩”之前,李陽被北川縣城的高山流水,養育成了朝氣蓬勃的孩子。他是家裡的老么,往上有個年長四歲的姐姐,那是個厲害的羌族姑娘,初三時就能一個人做出幾大桌飯菜。

在李陽記憶中,曾經的北川靜默在幾乎封閉的山谷中,依山傍水。這裡是羌族自治縣,城內樓房隨處可見羊圖騰,羊角花也開得正盛。整個縣城小小的,從城頭跑到城尾,只需要十幾分鐘。

李陽有一幫一起光屁股長大的發小,北川縣城就是這幫孩子的遊樂場。他們去縣城職校的籃球場上打球,去小河溝裡釣魚,釣到巴掌大的小魚,就重新丟回河裡,爬上小學後山上野炊,途中遇到蛇,就一起用石頭把蛇砸死。

少年不識愁滋味,對於未來,這群北川少年從未有過太多設想。當表妹巧羽悄悄告訴李陽,長大後想去上海交大讀書時,李陽正專注於手頭的“野豌豆”,那是一種掰開後能吹響的野草,“上海,應該很遠吧。”彼時,他無意識道。

大學時期的王佳明

王佳明的性情和李陽完全不同。從小,他就是一個沉默、內向而懂事的孩子。老家小壩鄉鞏固村,距離北川縣城有兩個小時車程。父母都是農民的王佳明,早早擔負起幫襯家裡的擔子。每天放學後,他要照顧弟弟,去後山撿柴,早上出門前,把全家的早飯做好,還要帶走兄弟兩人的午飯。

“那時我就知道,讀書是唯一的出路。”王佳明的小學和初中都是在村裡和鎮上讀的,小學讀到六年級,學校只剩下16個學生,初中之後,只有他和另外幾個同學,一起考到北川中學。

在高中,王佳明玩命地學習,課間背單詞和詩詞,午休前做套理綜卷子,晚自習下課後,還要在被窩裡打著電筒看書。高三時,他已經穩穩佔據年紀前五,對於高考,他定下的目標是中國石油大學,“當時不懂那麼多,就覺得這個專業應該好就業。”

一個是澄澈無憂的家中老么,一個是踏實懂事的農家長子。他們的命運,原本應該如同北川縣城外緩緩流過的湔江一般,波瀾不驚,卻在地震的瞬間,被洶湧裹挾。

在5·12地震中,北川縣是受災最嚴重的地區,而位於縣城老城南側的北川一中,又是災區中的重災區。只用了短短幾秒鐘,這所重點中學的兩棟教學樓就伴隨著上千名師生的慘叫,轟然垮塌。

李陽回到老北川

彼時,被老師帶到政府禮堂參加活動的李陽,發現回家必經的木橋已經被巨石砸成兩段。瘋狂跑向學校,眼前的景象衝擊著劫後餘生的他:自己所在的高一二班,已被嚴嚴實實地掩埋在廢墟下,而全班69個學生,只活下了十幾個人。

17歲的李陽,開始獨自面對尋找孩子的家長,他要將同學遇難的噩耗,親口告訴那些懷揣著巨大希望的父母。

浩子,打籃球打得很好,話不多但是喜歡講冷笑話,遇難了。歡歡,從小一起長大的同學,總是會被家裡長輩開玩笑要定娃娃親,遇難了。表妹巧羽,那個成績很好早早就夢想著要去上海交大的女孩,被李陽親手在廢墟中挖出,女孩身上沒有血跡,後腦有拳頭大的傷口,數噸重的水泥板,把胸骨全壓斷了,“她那麼怕痛,可最後這一下,都還沒來得及哭。”

目睹著熟悉和善的父母們在自己面前崩潰,這個被家人寵愛著的老么,在地震中一夜長大。

“我們往外撤,也有人千方百計進去找。”王佳明記得,有的廢墟下在燃燒,嫋嫋青煙縈繞在北川上空,漫天飛舞著尋人啟事上,簡單的名字和照片,是家屬最後的細微希望。悲傷沒有洶湧,更多時候,人們都在平靜地尋找著,如同丟了一點東西般。

王佳明和李陽,都沒有哭。

餘震

2008年9月,地震後第四個月,王佳明進入清華大學。

在大學的頭幾個月,他幾乎夜夜失眠,“閉上眼,全是地震時候的畫面。”

餘震,就在他心中。

儘管早有心理準備,但在幾乎彙聚了全國各省精英的清華大學,王佳明還是感到史無前例的壓力。他所在的環境工程學院,同班就有好幾位其他省份的高考前幾名,還有各種競賽冠軍。上微積分課,自詡數學基礎不錯的他,在課前專注預習,可老師一節課能講幾十頁,瘋狂筆記後,王佳明發現,自己都看不懂記了些什麼。

壓力像是北川縣城的山一樣,影影綽綽。

在清華的頭兩年,王佳明幾乎是以高考衝刺的狀態在學習。他記得自己剛從鎮中學考進北川中學時,在全年級600多人裡,排名274名。那時候,他不和別人比,對手是自己,要每次考試都有進步。這樣的目標,同樣延續到大學。上課下課圖書館,做題看書問老師,除了在國慶日去趟天安門,那兩年,王佳明幾乎沒有離開過校園,他就像一塊海綿,在清華園裡拼命吸收著知識的養分。

第一學年,期末平均分達到80分以上。“很高興,我發現學業沒有想像中那麼艱深。更確定了,只要努力,我也能在清華學下去。”

因為從小到大的責任感,王佳明覺得不能給北川人丟臉。因為是被表彰的“抗震救災英雄少年”,王佳明要求自己要做到能力的極限。

如今回憶起來,彼時的他,沒有時間思考,真正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在大學裡,他是為同學服務的班長,是每年堅持獻血的志願者,是大學生“自強之星”標兵,履歷完美地找不出半點瑕疵。有同學戲稱,他就是武俠小說裡江湖名門中的大師兄,被當做掌門繼承人,在匡扶正義、為國為民的教育中成長起來。

“匡扶正義、為國為民也沒有什麼不對呀。”王佳明很疑惑,即使後來他看到了令狐沖、楊過一類的江湖遊俠故事,也會堅持覺得,這些大俠們本質上都是至情至性有責任感的存在。

王佳明不覺得累,在清華頭兩年,他覺得自己更自信也更從容了。

大學時期的王佳明

而另一邊,李陽也經歷著自己的餘震。

2010年,李陽被保送至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那是他表妹巧羽夢想的地方。同年,新北川中學在北川縣永昌鎮投入使用,漂亮的校園裡,有他心心念念的塑膠跑道。

巧羽、浩子、歡歡的青春留在老北川,李陽覺得自己應該去看到更大的世界,把他們的那份一起看了。

剛進交大時,李陽會忍不住設想,如果巧羽也在會怎樣。身處在繁華的大都市,兄妹兩人可以一起去食堂吃飯、操場跑步、圖書館溫書,或許自己花光了生活費會找妹妹蹭點,有男生追巧羽,他也一定要把把關。等到每年寒暑假,再一起回到群山中的小縣城。

李陽從未主動向身邊的同學提及地震的經歷,在熱鬧精彩的大學校園中,那場悲慟絕望的災難顯得突兀。2011年,李陽被電視臺邀請去錄了一期關於地震三周年的節目,身邊的朋友才知道,原來這個溫和陽光的少年,記憶中有著地動山搖的倉惶。

開始有媒體聯繫採訪,李陽都拒絕了,他希望自己的校園生活不被打擾,曾經的經歷能夠在時間流逝中被淡忘。

有一次,兩位元記者鍥而不捨的聯繫他,被婉拒後,開始在交大校園裡轉悠,因為不知道李陽的寢室,記者就一個校區一個校區的找,想要堵到他。

“我大學很宅,除了上課和圖書館,都不怎麼出宿舍。”三天后,被記者“偶遇”的李陽,驚異之餘,還是接受了採訪,“他們也不容易,都是為了工作。”

“吊瓶男孩”、“抗震救災優秀少年”——這兩個李陽身上最明顯的標籤曾讓他疑惑,是否自己最大的價值也就是這些,以後無論做什麼都無法讓別人對他有更新的認知。

“喲,我們的英雄少年都不參加活動呀。”——在清華校園裡,朋友無心的一句打趣,也讓王佳明的心咯噔了一下,在那樣一個瞬間,疑惑像肥皂泡一樣升起,“我是不是應該做得更好,才能對得起這份表彰?”

和解

少年思想的花園鬱鬱蔥蔥,也雜草滿園。他們需要一個思想的園丁,來修剪餘枝,修葺花園。

幸運的是,李陽和王佳明都找到了那位園丁。

2013年,正讀大三的李陽帶著自己的棱角和疑惑,離開校園、溯流北上、走進軍營,在學疊豆腐塊的被子、練習齊步走中,開始自己的新兵生涯。

“好像有個聲音在心裡告訴我,我應該這麼做。”李陽記得地震中,那些綠色的身影帶來的希望,在身邊同學都開始實習找工作,為留學遞交材料的時候,他希望能在軍隊中,尋找到自己的答案。

李陽喜歡站軍姿和負重跑步,身體累到極限,心裡反倒沒有那麼多的聲音。每次站軍姿,一站就是一上午,他卻在結束後,感到如釋重負的輕鬆。到跑步的時候,就什麼都不想,看著前方,藍天、白雲、大地,只要用力向著它們奔跑就行。

在軍隊,李陽會將下鋪讓給腳受傷的戰友,連續一個多月幫他整理內務,他覺得仿若回到了老北川,生活變得簡單,人也回歸真實。

曾經,李陽很尊敬的一位長輩,擔心他在光環中迷失,告訴他,不用糾結小東西,放大格局,追求大目標,彼時的李陽沒有懂,卻在軍營中明白了這句話的含義。

“何必要計較標籤呢?計較就是還在意,真正的釋然應該是平常心面對。”於是,某日,當戰友們偶然得知李陽就是“吊瓶男孩”後,他坦然承認,並製作多媒體課件,在連隊裡給戰友們講述震後家鄉的巨變。

大學時,王佳明堅持獻血

不約而同的,王佳明在本科畢業後,選擇去西藏職業技術學院支教。

那是離太陽最近的天邊,白雲低得仿若觸手可及。每天,在布達拉宮前,會有朝聖而來的身影。

在這裡,王佳明是老師,但他覺得,自己找到了同類。

西藏的孩子,臉上都會有“高原紅”,還有最乾淨的眼睛。在學生心中,老師是用心尊敬的存在,每次王佳明查寢時,學生們會拿出家裡帶的風乾牛肉,用小刀刮下絲,放在手掌心捧給老師。去辦公室找王佳明,也會羞怯地把臉偏到一邊,再低低叫道,“老師。”

“學生特別淳樸,他們學習的目的,就是想要回去建設家鄉。”這樣的心願下,王佳明開設了一門主講大學生活和求職規劃的課程。離開西藏時,學生哭成一片,王佳明深吸一口氣,承諾道,“我們還會見面的。”

從拉薩回北京的路上,看著澄澈的天空,王佳明想起了自己曾經最害怕的微積分,身邊同學一聽就懂的算式,到了他這裡,卻需要從頭算起,感覺不管怎麼努力都不得其法。可是下功夫去磨,突然就豁然開朗了,所有的步驟變得清晰明瞭。

“如果不這樣逼自己,不懂的還是不懂。”相應的,被責任感和標籤所賦予的壓力,已經轉化成動力,而在這樣的轉化中,王佳明覺得已經收穫了更好的自己,他不是因為被賦予傳遞正能量的責任,而讓自己變得樂觀向上的,恰恰相反,是自己的樂觀向上,讓他收穫了正能量。

王佳明將自己的空間簽名改成“做一個溫暖的人”,這個曾經刻苦學習希望走出大山的孩子,在對未來的期許中,考慮了更多旁人,他堅定要生活得有意義,想要對這個社會有所貢獻,“能因為我們的工作,讓身邊的人生活得更好。”

幸福的普通人

如今,李陽和王佳明偶爾會約出來,見一面

2018年3月,李陽回了趟老北川縣城。整座城市,都已經固化在十年前的地震瞬間,如同博物館一樣,展現著噩夢一刻的場景。

一棟樓嵌進了另一棟樓,倒塌的瓦礫巨石層層疊疊,沒倒塌的樓房角度怪異地矗立著,看板上寫著“四川省北川縣茶樓”。

走在縣城,李陽很平靜,這裡是他長大的地方,有著對於過去的所有記憶。曾經打籃球的職校,操場已經在泥石流中被填埋;操場出來就是網吧,他就去過一次,還是去找人;自家的二層小樓,就在三叔和小叔家後面,一到飯點兒,熱熱鬧鬧一大家子人。

小樓屋簷下,十年前的燈籠,如今還掛著。

往前走,曾經是北川縣城最繁華的地方,國土局、公安局等政府部門外,還有文化宮、賓館、兩個小學和一所幼稚園,其中,李陽的小學母校——曲山小學,在地震中,407名師生遇難。

天氣晴好,行走在小城中,有遊客,也有曾經的北川人。他們在一臉平靜中,跟著同行的人絮絮叨叨。

一位父親一把抱起撒嬌不肯走路的兒子,“這是你的老家!”小男孩黑白分明的大眼睛,似懂非懂地打量著。

也有曾經北川中學的女生帶著男朋友回來,女孩已經長大,母校只餘一杆紅旗,她站在巨大的山體前,紅著眼眶一遍遍重複著過去十年間設想過無數次的“如果”。

李陽還能認出曾經學校操場前的歪脖子大樹,那是他們打球的時候,常常休息的地方,如今,傾蓋如故。

這個週末,李陽和王佳明約好,要在一起聚聚。震中相識至今,他們已認識十年。

在2008年6月,和李陽、王佳明一起被表彰的,共有20名“抗震救災英雄少年”,30名“抗震救災優秀少年”。十年荏苒中,他們有的已經成為軍人、護士、企業員工、學生······

因為同在綿陽工作,李陽和王佳明交流相對較多,說起十年來印象最深刻的畫面,他們首先想到的,卻都不是地震。

在王佳明的記憶中,2010年夏天他回到家鄉,在地震中失去孩子的小姨剛剛生下寶寶。晚飯後,一家人推著嬰兒車出門散步,結果一出門,滿大街全是嬰兒車和不算年輕的父母。他們相互打著招呼,說著奶粉和玩具。

這個在地震中沒有掉過一滴眼淚的四川男孩,當時就紅了眼眶。

而對於李陽而言,原本在綿陽市區的中學裡上學的表妹巧羽,突然轉回北川中學,而後遇難,這一直是他心中過不去的坎兒,他想不通,成績優異的妹妹為什麼要回來。

直到很久後,巧羽的母親將一本日記交給李陽,在她看來,這個和巧羽一起長大的哥哥,是最適合收藏這本日記的人。

日記中,有陽光下的花草、樹木的倒影,也有女孩隨意塗鴉的呆萌卡通人。還有,小小少女,用彆扭又藏不住的語氣,絮絮叨叨說著北川中學同年級的一個男孩。

那個男孩也在地震中遇難了——關於青春的秘密,都停留在了十年前的瞬間。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身後一個相機,正將這個瞬間定格。

“後來?後來好多年哦,我都被叫做‘吊瓶男孩。”坐在街頭的米粉店,李陽隨口道。

大三那年,李陽參軍入伍

許是慘烈的記憶和身處的閒適寧靜對比太過強烈,李陽放下筷子,眯起眼睛。十年後,在這個晴朗的早晨,綿陽市區的人行道上,老人們推著一種既可當拐棍又能裝東西的小車,緩緩走向廣場晨練,商業街裡,只有零星的早餐店開張,客人熟稔地將高凳子放在樹下當餐桌,蹲下就吃。

因為是週末,整座城市蘇醒的節奏總要比平日緩慢許多。

“看,那就是我單位。”指著路邊的高層建築,李陽隨口道。從小到大,他都沒有睡懶覺的習慣,即使是假日,也會早早起床,然後在單位附近的米粉店吃上一份早飯。大學畢業,他回到綿陽,在當地一家銀行工作,去年,拿出積蓄,在市區買了新房。

努力工作、安居樂業,這位曾經的抗震救災優秀少年,已長成大人模樣。

同一時間,綿陽以南,成都市區,王佳明也從睡夢中醒來,轉頭,妻子還在安睡,懷孕四個月的肚子已微微隆起。輕手輕腳起床,他來到廚房,想親手做頓營養早餐,中午一過,他就要回到綿陽加班,然後等到下個週末才能回家。

老北川的祭奠

孩子出生後,王佳明會帶著他去曾經的北川縣城。十年前,那場持續幾十秒的地震,瞬間讓他所在的五層教學樓下陷變成三層,累累瓦礫磚石的一二樓,全是被埋的同學。

帶領著班裡的同學逃出來後,王佳明和同學徒手去刨那些沾滿灰塵的磚塊,將那些被壓在上面一層的同學,用扯用抓,拼命救出。一個下午,47個同學用雙手刨出二十多個同學。之後,他們自發修起從街道通向操場的“臨時通道”,搬運遺體、安撫女生、帶著同學向外轉移——上一刻還在為即將到來的高考全力衝刺,這一刻,活著就是最大的目標。

“佳明,你車票買好了吧。”客廳妻子的家常話打斷回憶。回頭,週末陽光滿室,端著牛奶和麵包,王佳明走出廚房,“買好了,你再多睡會兒撒。”

如是這般,結婚生子、宜室宜家,這位曾經的抗震救災英雄少年,即將迎來新的身份。

少年

在成為“吊瓶男孩”之前,李陽被北川縣城的高山流水,養育成了朝氣蓬勃的孩子。他是家裡的老么,往上有個年長四歲的姐姐,那是個厲害的羌族姑娘,初三時就能一個人做出幾大桌飯菜。

在李陽記憶中,曾經的北川靜默在幾乎封閉的山谷中,依山傍水。這裡是羌族自治縣,城內樓房隨處可見羊圖騰,羊角花也開得正盛。整個縣城小小的,從城頭跑到城尾,只需要十幾分鐘。

李陽有一幫一起光屁股長大的發小,北川縣城就是這幫孩子的遊樂場。他們去縣城職校的籃球場上打球,去小河溝裡釣魚,釣到巴掌大的小魚,就重新丟回河裡,爬上小學後山上野炊,途中遇到蛇,就一起用石頭把蛇砸死。

少年不識愁滋味,對於未來,這群北川少年從未有過太多設想。當表妹巧羽悄悄告訴李陽,長大後想去上海交大讀書時,李陽正專注於手頭的“野豌豆”,那是一種掰開後能吹響的野草,“上海,應該很遠吧。”彼時,他無意識道。

大學時期的王佳明

王佳明的性情和李陽完全不同。從小,他就是一個沉默、內向而懂事的孩子。老家小壩鄉鞏固村,距離北川縣城有兩個小時車程。父母都是農民的王佳明,早早擔負起幫襯家裡的擔子。每天放學後,他要照顧弟弟,去後山撿柴,早上出門前,把全家的早飯做好,還要帶走兄弟兩人的午飯。

“那時我就知道,讀書是唯一的出路。”王佳明的小學和初中都是在村裡和鎮上讀的,小學讀到六年級,學校只剩下16個學生,初中之後,只有他和另外幾個同學,一起考到北川中學。

在高中,王佳明玩命地學習,課間背單詞和詩詞,午休前做套理綜卷子,晚自習下課後,還要在被窩裡打著電筒看書。高三時,他已經穩穩佔據年紀前五,對於高考,他定下的目標是中國石油大學,“當時不懂那麼多,就覺得這個專業應該好就業。”

一個是澄澈無憂的家中老么,一個是踏實懂事的農家長子。他們的命運,原本應該如同北川縣城外緩緩流過的湔江一般,波瀾不驚,卻在地震的瞬間,被洶湧裹挾。

在5·12地震中,北川縣是受災最嚴重的地區,而位於縣城老城南側的北川一中,又是災區中的重災區。只用了短短幾秒鐘,這所重點中學的兩棟教學樓就伴隨著上千名師生的慘叫,轟然垮塌。

李陽回到老北川

彼時,被老師帶到政府禮堂參加活動的李陽,發現回家必經的木橋已經被巨石砸成兩段。瘋狂跑向學校,眼前的景象衝擊著劫後餘生的他:自己所在的高一二班,已被嚴嚴實實地掩埋在廢墟下,而全班69個學生,只活下了十幾個人。

17歲的李陽,開始獨自面對尋找孩子的家長,他要將同學遇難的噩耗,親口告訴那些懷揣著巨大希望的父母。

浩子,打籃球打得很好,話不多但是喜歡講冷笑話,遇難了。歡歡,從小一起長大的同學,總是會被家裡長輩開玩笑要定娃娃親,遇難了。表妹巧羽,那個成績很好早早就夢想著要去上海交大的女孩,被李陽親手在廢墟中挖出,女孩身上沒有血跡,後腦有拳頭大的傷口,數噸重的水泥板,把胸骨全壓斷了,“她那麼怕痛,可最後這一下,都還沒來得及哭。”

目睹著熟悉和善的父母們在自己面前崩潰,這個被家人寵愛著的老么,在地震中一夜長大。

“我們往外撤,也有人千方百計進去找。”王佳明記得,有的廢墟下在燃燒,嫋嫋青煙縈繞在北川上空,漫天飛舞著尋人啟事上,簡單的名字和照片,是家屬最後的細微希望。悲傷沒有洶湧,更多時候,人們都在平靜地尋找著,如同丟了一點東西般。

王佳明和李陽,都沒有哭。

餘震

2008年9月,地震後第四個月,王佳明進入清華大學。

在大學的頭幾個月,他幾乎夜夜失眠,“閉上眼,全是地震時候的畫面。”

餘震,就在他心中。

儘管早有心理準備,但在幾乎彙聚了全國各省精英的清華大學,王佳明還是感到史無前例的壓力。他所在的環境工程學院,同班就有好幾位其他省份的高考前幾名,還有各種競賽冠軍。上微積分課,自詡數學基礎不錯的他,在課前專注預習,可老師一節課能講幾十頁,瘋狂筆記後,王佳明發現,自己都看不懂記了些什麼。

壓力像是北川縣城的山一樣,影影綽綽。

在清華的頭兩年,王佳明幾乎是以高考衝刺的狀態在學習。他記得自己剛從鎮中學考進北川中學時,在全年級600多人裡,排名274名。那時候,他不和別人比,對手是自己,要每次考試都有進步。這樣的目標,同樣延續到大學。上課下課圖書館,做題看書問老師,除了在國慶日去趟天安門,那兩年,王佳明幾乎沒有離開過校園,他就像一塊海綿,在清華園裡拼命吸收著知識的養分。

第一學年,期末平均分達到80分以上。“很高興,我發現學業沒有想像中那麼艱深。更確定了,只要努力,我也能在清華學下去。”

因為從小到大的責任感,王佳明覺得不能給北川人丟臉。因為是被表彰的“抗震救災英雄少年”,王佳明要求自己要做到能力的極限。

如今回憶起來,彼時的他,沒有時間思考,真正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在大學裡,他是為同學服務的班長,是每年堅持獻血的志願者,是大學生“自強之星”標兵,履歷完美地找不出半點瑕疵。有同學戲稱,他就是武俠小說裡江湖名門中的大師兄,被當做掌門繼承人,在匡扶正義、為國為民的教育中成長起來。

“匡扶正義、為國為民也沒有什麼不對呀。”王佳明很疑惑,即使後來他看到了令狐沖、楊過一類的江湖遊俠故事,也會堅持覺得,這些大俠們本質上都是至情至性有責任感的存在。

王佳明不覺得累,在清華頭兩年,他覺得自己更自信也更從容了。

大學時期的王佳明

而另一邊,李陽也經歷著自己的餘震。

2010年,李陽被保送至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那是他表妹巧羽夢想的地方。同年,新北川中學在北川縣永昌鎮投入使用,漂亮的校園裡,有他心心念念的塑膠跑道。

巧羽、浩子、歡歡的青春留在老北川,李陽覺得自己應該去看到更大的世界,把他們的那份一起看了。

剛進交大時,李陽會忍不住設想,如果巧羽也在會怎樣。身處在繁華的大都市,兄妹兩人可以一起去食堂吃飯、操場跑步、圖書館溫書,或許自己花光了生活費會找妹妹蹭點,有男生追巧羽,他也一定要把把關。等到每年寒暑假,再一起回到群山中的小縣城。

李陽從未主動向身邊的同學提及地震的經歷,在熱鬧精彩的大學校園中,那場悲慟絕望的災難顯得突兀。2011年,李陽被電視臺邀請去錄了一期關於地震三周年的節目,身邊的朋友才知道,原來這個溫和陽光的少年,記憶中有著地動山搖的倉惶。

開始有媒體聯繫採訪,李陽都拒絕了,他希望自己的校園生活不被打擾,曾經的經歷能夠在時間流逝中被淡忘。

有一次,兩位元記者鍥而不捨的聯繫他,被婉拒後,開始在交大校園裡轉悠,因為不知道李陽的寢室,記者就一個校區一個校區的找,想要堵到他。

“我大學很宅,除了上課和圖書館,都不怎麼出宿舍。”三天后,被記者“偶遇”的李陽,驚異之餘,還是接受了採訪,“他們也不容易,都是為了工作。”

“吊瓶男孩”、“抗震救災優秀少年”——這兩個李陽身上最明顯的標籤曾讓他疑惑,是否自己最大的價值也就是這些,以後無論做什麼都無法讓別人對他有更新的認知。

“喲,我們的英雄少年都不參加活動呀。”——在清華校園裡,朋友無心的一句打趣,也讓王佳明的心咯噔了一下,在那樣一個瞬間,疑惑像肥皂泡一樣升起,“我是不是應該做得更好,才能對得起這份表彰?”

和解

少年思想的花園鬱鬱蔥蔥,也雜草滿園。他們需要一個思想的園丁,來修剪餘枝,修葺花園。

幸運的是,李陽和王佳明都找到了那位園丁。

2013年,正讀大三的李陽帶著自己的棱角和疑惑,離開校園、溯流北上、走進軍營,在學疊豆腐塊的被子、練習齊步走中,開始自己的新兵生涯。

“好像有個聲音在心裡告訴我,我應該這麼做。”李陽記得地震中,那些綠色的身影帶來的希望,在身邊同學都開始實習找工作,為留學遞交材料的時候,他希望能在軍隊中,尋找到自己的答案。

李陽喜歡站軍姿和負重跑步,身體累到極限,心裡反倒沒有那麼多的聲音。每次站軍姿,一站就是一上午,他卻在結束後,感到如釋重負的輕鬆。到跑步的時候,就什麼都不想,看著前方,藍天、白雲、大地,只要用力向著它們奔跑就行。

在軍隊,李陽會將下鋪讓給腳受傷的戰友,連續一個多月幫他整理內務,他覺得仿若回到了老北川,生活變得簡單,人也回歸真實。

曾經,李陽很尊敬的一位長輩,擔心他在光環中迷失,告訴他,不用糾結小東西,放大格局,追求大目標,彼時的李陽沒有懂,卻在軍營中明白了這句話的含義。

“何必要計較標籤呢?計較就是還在意,真正的釋然應該是平常心面對。”於是,某日,當戰友們偶然得知李陽就是“吊瓶男孩”後,他坦然承認,並製作多媒體課件,在連隊裡給戰友們講述震後家鄉的巨變。

大學時,王佳明堅持獻血

不約而同的,王佳明在本科畢業後,選擇去西藏職業技術學院支教。

那是離太陽最近的天邊,白雲低得仿若觸手可及。每天,在布達拉宮前,會有朝聖而來的身影。

在這裡,王佳明是老師,但他覺得,自己找到了同類。

西藏的孩子,臉上都會有“高原紅”,還有最乾淨的眼睛。在學生心中,老師是用心尊敬的存在,每次王佳明查寢時,學生們會拿出家裡帶的風乾牛肉,用小刀刮下絲,放在手掌心捧給老師。去辦公室找王佳明,也會羞怯地把臉偏到一邊,再低低叫道,“老師。”

“學生特別淳樸,他們學習的目的,就是想要回去建設家鄉。”這樣的心願下,王佳明開設了一門主講大學生活和求職規劃的課程。離開西藏時,學生哭成一片,王佳明深吸一口氣,承諾道,“我們還會見面的。”

從拉薩回北京的路上,看著澄澈的天空,王佳明想起了自己曾經最害怕的微積分,身邊同學一聽就懂的算式,到了他這裡,卻需要從頭算起,感覺不管怎麼努力都不得其法。可是下功夫去磨,突然就豁然開朗了,所有的步驟變得清晰明瞭。

“如果不這樣逼自己,不懂的還是不懂。”相應的,被責任感和標籤所賦予的壓力,已經轉化成動力,而在這樣的轉化中,王佳明覺得已經收穫了更好的自己,他不是因為被賦予傳遞正能量的責任,而讓自己變得樂觀向上的,恰恰相反,是自己的樂觀向上,讓他收穫了正能量。

王佳明將自己的空間簽名改成“做一個溫暖的人”,這個曾經刻苦學習希望走出大山的孩子,在對未來的期許中,考慮了更多旁人,他堅定要生活得有意義,想要對這個社會有所貢獻,“能因為我們的工作,讓身邊的人生活得更好。”

幸福的普通人

如今,李陽和王佳明偶爾會約出來,見一面

2018年3月,李陽回了趟老北川縣城。整座城市,都已經固化在十年前的地震瞬間,如同博物館一樣,展現著噩夢一刻的場景。

一棟樓嵌進了另一棟樓,倒塌的瓦礫巨石層層疊疊,沒倒塌的樓房角度怪異地矗立著,看板上寫著“四川省北川縣茶樓”。

走在縣城,李陽很平靜,這裡是他長大的地方,有著對於過去的所有記憶。曾經打籃球的職校,操場已經在泥石流中被填埋;操場出來就是網吧,他就去過一次,還是去找人;自家的二層小樓,就在三叔和小叔家後面,一到飯點兒,熱熱鬧鬧一大家子人。

小樓屋簷下,十年前的燈籠,如今還掛著。

往前走,曾經是北川縣城最繁華的地方,國土局、公安局等政府部門外,還有文化宮、賓館、兩個小學和一所幼稚園,其中,李陽的小學母校——曲山小學,在地震中,407名師生遇難。

天氣晴好,行走在小城中,有遊客,也有曾經的北川人。他們在一臉平靜中,跟著同行的人絮絮叨叨。

一位父親一把抱起撒嬌不肯走路的兒子,“這是你的老家!”小男孩黑白分明的大眼睛,似懂非懂地打量著。

也有曾經北川中學的女生帶著男朋友回來,女孩已經長大,母校只餘一杆紅旗,她站在巨大的山體前,紅著眼眶一遍遍重複著過去十年間設想過無數次的“如果”。

李陽還能認出曾經學校操場前的歪脖子大樹,那是他們打球的時候,常常休息的地方,如今,傾蓋如故。

這個週末,李陽和王佳明約好,要在一起聚聚。震中相識至今,他們已認識十年。

在2008年6月,和李陽、王佳明一起被表彰的,共有20名“抗震救災英雄少年”,30名“抗震救災優秀少年”。十年荏苒中,他們有的已經成為軍人、護士、企業員工、學生······

因為同在綿陽工作,李陽和王佳明交流相對較多,說起十年來印象最深刻的畫面,他們首先想到的,卻都不是地震。

在王佳明的記憶中,2010年夏天他回到家鄉,在地震中失去孩子的小姨剛剛生下寶寶。晚飯後,一家人推著嬰兒車出門散步,結果一出門,滿大街全是嬰兒車和不算年輕的父母。他們相互打著招呼,說著奶粉和玩具。

這個在地震中沒有掉過一滴眼淚的四川男孩,當時就紅了眼眶。

而對於李陽而言,原本在綿陽市區的中學裡上學的表妹巧羽,突然轉回北川中學,而後遇難,這一直是他心中過不去的坎兒,他想不通,成績優異的妹妹為什麼要回來。

直到很久後,巧羽的母親將一本日記交給李陽,在她看來,這個和巧羽一起長大的哥哥,是最適合收藏這本日記的人。

日記中,有陽光下的花草、樹木的倒影,也有女孩隨意塗鴉的呆萌卡通人。還有,小小少女,用彆扭又藏不住的語氣,絮絮叨叨說著北川中學同年級的一個男孩。

那個男孩也在地震中遇難了——關於青春的秘密,都停留在了十年前的瞬間。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