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人民的名義》編劇周梅森:做好砍十幾集的準備,過審卻意外順利

周梅森在工作室。記者萬建輝 攝

長江日報融媒體訊自2004年停播反腐劇、涉案劇以來,

還沒有一部劇像《人民的名義》這樣全景式呈現當下中國社會生活,也沒有一部劇像《人民的名義》這樣創下如此高的收視率,做到老少通吃,成為線上線下、街頭巷尾全民熱議的公共話題。

作為《人民的名義》的編劇、原著小說作者周梅森,他是如何做到深入人民中心,且以人民為中心,體察社情民意,通過一部文藝作品塑造出的人物、所講述的故事,

來觸動時代的脈搏,激發出如此奔湧的輿情,甚至引發中央到地方主流媒體發聲好評和社會各界同時共鳴的?

帶著這些問題,4月13日,長江日報記者赴南京,在秦淮河畔周梅森的工作室,當面對他做了專訪。

對社會的觀察思考20多年來沒中斷過

13日是個晴天。上午,周梅森的工作室所在的社區草木蔥蘢。工作室設在一棟樓的16樓。周梅森在社區和記者見面後,帶記者到工作室。

工作室是一套住房改裝的,客廳和房間都有紅木色桌、椅,都是書房兼會客室的格局。採訪的房間牆上掛有一幅國畫。周梅森泡上茶,遞給記者一杯。他告訴記者,他聽力不好,要客人大聲講話才能聽清楚。

他說,《人民的名義》就是在這裡,前後花了兩年多時間寫成的,而這部小說的素材積累和構思,花了他不下10年時間。

周梅森是江蘇徐州人,1995年到2004年間,他創作出版《人間正道》《天下財富》《中國製造》《至高利益》《絕對權力》《國家公訴》《我主沉浮》等作品,

被稱為“中國政治小說第一人”。他的多部作品被拍為影視劇,部分作品周梅森親自擔任編劇和製片人。

2004年螢屏停播反腐劇、涉案劇,到2015年最高檢影視中心找到周梅森創作反腐題材小說,這10年周梅森在幹什麼呢?

“這10年仍在寫,寫了不止3部小說,也是政治小說,沒寫完,丟在抽屜裡了。”

周梅森說,嚴格說來,他對中國社會的觀察思考20多年來沒有停止過。

《人民的名義》火了,不是一時的爆發,是他幾十年堅守的回報。

股市的“老司機”曾體驗官場

1956年出生的周梅森,1963年進入江蘇徐州賈汪新韓小學讀書,1969年起在徐州礦務局幹部學校附中讀書4年,隨後在徐州韓橋煤礦當礦工。

1978年,周梅森在《新華日報》發表處☆禁☆女作《家庭新話》,第二年他從徐州調到南京《青春》雜誌社當文學編輯,幾年後成為江蘇省作協創作組專業作家。

周梅森告訴長江日報記者:“任何對生活的介入,對創作都是有幫助的。”

這話源起於《人民的名義》中,漢東省大風服裝廠工人股權被該廠法人蔡成功賣掉,由此引發的股權糾紛,帶出副市長丁義珍畏罪潛逃美國,一系列腐敗大老虎由此被牽出。

而周梅森本人就經歷過股權糾紛:2014年,一起民企倒閉,他隱名持有的徐州當地一家銀行的股權,被代持的民企朋友違規抵押了,這位民企朋友資金鏈斷裂,銀行要收股權,手持股權證的周梅森陷入一場僵持兩年,涉及金額4000萬元的股權糾紛官司。

“我一直從事股票投資,現在還在,這是我的理財習慣;相對創作來說,這也是我對生活介入的一種形式。”

1994年周梅森回徐州老家,當時家鄉正在熱火朝天集資修建三環路,老百姓認為修那麼寬的路勞民傷財,很不理解,有人上訪狀告參與決策的主要領導。周梅森得到機會與這位領導見面談話,這次談話讓周梅森對地方政治生態發生了興趣。

“它改變了我的文學創作道路,我對政治和官場熱心起來,開始有了創作政治小說的衝動,後來在這位領導的邀請下,我到家鄉市政府掛職副秘書長,直接體驗了一把官場生活。”

這部劇沒有官方超越常規的支持

周梅森說,多年前他已實現了財務自由,《人民的名義》,是2015年最高檢影視中心發出邀請,他獨立創作的,沒有更高級別的機構和領導授意或影響他的創作和電視劇製作團隊的創作。

“如果有更高機構授意,拍攝階段還會那麼難籌資?當初一家大公司打算投資,占51%的投資額控股,結果跑掉了,說這部劇沒有官方超越常規的支持,風險太大。”

風險太大,就不寫?劇組就不拍麼?在周梅森看來,時代前行了,中央反腐的決心更堅定了,“十八大”以來反腐取得突破性成果,文藝作品要敢於反映這個劇變的時代,且要有力量地反映,不能再輕飄飄地,回避或輕描淡寫,或滑向古裝、穿越、仙俠玄幻和抗戰神劇之類,不能遠離當下火熱的現實生活。

周梅森說:“一部文藝作品,既不可能亡黨亡國,也不可能興邦救國。為什麼我還要寫,要拍?因為作為一個有良知、有責任感的作家,要有勇氣正視現實和藝術地呈現現實,哪怕這個現實是嚴峻的現實。”

周梅森同時說,在正視現實的同時,一部文藝作品也一定要給人民以希望,讓廣大觀眾看到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們取得的巨大成就,看到黨和政府鐵腕反腐的決心和巨大成果,讓人民看到他們的殷切希望在作品中得到反映。

反映主流聲音的作品不是不能贏得觀眾,像好萊塢影片《血戰鋼鋸嶺》,故事講得多好,講了愛國,講了信仰,講的就是他們的主流意識形態。《人民的名義》就是把主流意識形態與老百姓的期許、審美接受能力相結合,是一次成功的嘗試。

他說,作家觀察和提出問題,解決不了問題,雖然問題還要政治家解決,但作家能為決策者提供決策參考,能為社會航向預警,能揭示世道人心和影響世道人心。

周梅森說,如今是新媒體時代,資訊爆炸,一個事件發生了,領導不知道,群眾可能提前從社交媒體知道了,這一點在劇裡有反映。他現在幾乎不看報、不看電視了,電視劇只看了《北平無戰事》、《大明王朝1566》等幾部歷史正劇。他說,如今一部手機就可以聯通全世界,這樣的時代,作家們更不能對自己看到的真實世界充耳不聞,不在自己的作品裡去呈現這個世界。

訪談:我是在做當代中國的清明上河圖

製作團隊接下來將拍網劇《天上人間》

讀+:有報導說你會寫《人民的名義》續集,續集中“達康書記”要變成腐敗角色?

周梅森:是否寫續集還沒考慮。這兩年寫《人民的名義》累得要死,命都快玩掉了。至於市委書記李達康這個角色,他是我們幹部隊伍中很受老百姓歡迎的那種,和不貪也不幹事的區長孫連成形成鮮明對比。年輕人正用“達康書記”的各種表情,在社交軟體上表達不屑、調侃、憤怒和激動,“達康書記”和飾演這個角色的演員吳剛成為網紅一點也不奇怪,這與“達康書記”這個角色的形象有關,下屬、老婆都腐敗了,頭上省裡的領導也有腐敗的,他自己卻沒有,還想著幹事,當然也想著自己的政治生命能延續。另外,還與吳剛的出色表演有關,吳剛有非常精准演繹了市委書記李達康這個角色,節制且鬆弛

讀+:近日有報導說《人民的名義》製作班底接下來要拍網劇《天上人間》,以2010年北京“天上人間”被查事件為原型,是這樣嗎?

周梅森:這是導演李路和湖南衛視下一步的合作計畫,這個劇根據網路小說改編,要拍成一部網路電視劇。具體內容我還不清楚,編劇不是我,至於我是否做這部劇的藝術顧問,現在也還不確定。

讀+:《人民的名義》電視劇很火,小說賣得怎樣?

周梅森:電視劇開播後第14天,107萬冊小說賣完脫銷,出版社還在加印,這在出版史上是少見的。許多電視觀眾入戲太深,急於知道故事的進展,最直接的辦法,當然就是買書看。電視臺,加PPTV、騰訊等網站新媒體的傳播太厲害了,湖南衛視和幾家視頻網站加電視劇投資方在宣傳上同時發力,電視劇火了,直接帶來書的暢銷,一些書店在進門顯眼處設立《人民的名義》專門台位。要知道開播前3個月,7萬冊的《人民的名義》都沒賣完,開播後3天一下就賣完了。

讀+:聽說為寫這部劇,你曾到南京浦口監獄體驗生活半年?

周梅森:儘管我和很多官員打過交道,見慣了外面那些冠冕堂皇、道貌岸然的官員,但當他們一旦從雲端掉下來,我還是很好奇,他們的心態會是怎樣的。帶著這樣的問題,我提出要去監獄裡,瞭解落馬官員的生活。我去監獄和落馬官員座談,採訪了大量案例,去檢察院體驗生活,花了大半年的時間,翻閱大量案宗、卷宗,然後提煉採訪內容。小說裡,從老省委書記,到現任的政法委書記、公安廳長、法院院長、市紀委書記,有一大批職務犯罪分子。為了還原場景,我去過審訊室、檢察院的檢察指揮中心。”

《人民的名義》和《紙牌屋》沒有可比性

讀+:有網友反映陸毅飾演的反貪局長候亮平這個角色過於理想化,李岩石、沙瑞金等正面人物也都過於高大上,沒有美劇《紙牌屋》裡的人物灰色、多面,《紙牌屋》裡的人物幾乎沒有黑白、正反之分,更接近真實生活裡的人物?

周梅森:我寫的人物,既沒有提綱,也沒有人物小傳,動筆之後,人物一旦“成活”了,他就會根據他的性格命運走下去,接下來作為作者的我其實也很難人為掌控筆下人物的走向了。你說侯亮平這樣無私無畏的反貪英雄現實生活中不存在,李岩石這樣與群眾打成一片,保持我黨優良作風的老革命不存在,這個判斷過於簡單化。生活中他們這樣的人也許不多,但一定有。劇中設置這樣的人物,是要考慮整個劇的基調,要考慮讓觀眾看到希望,不能一黑到底,把社會寫得暗無天日,那樣既不符合現實,也讓觀眾難以接受,審查更是通不過,觀眾與這個劇謀面的機會也將失去。

劇中員警的反派角色多了一點,目前就遭來不少批評、抗議,若沒有能昇華主題的這些正面角色,那批評、反彈、抵制會有多少?不能拿《人民的名義》和《紙牌屋》類比,沒有可比性,兩個劇是不同國情、不同社會制度下創作的。最重要的,一部劇出來,觀眾會有各自不同的代入理解,這屬於接受美學的範疇,不必當成問題。

讀+:大風廠工會主席鄭西坡和他做網貼轉發生意的兒子鄭勝利的戲份在劇中有什麼作用?

周梅森:隨著劇情發展,對劇中人物的各種評價都有,有一種聲音這幾天比較集中,那就是認為鄭西坡和鄭勝利那條故事線太家常、太瑣碎,沒必要。而我認為非常必要。鄭勝利的飾演者闞犇犇演技不錯,非常好地完成了劇中角色,導演李路和我都很認可。用支援他的網友的話說:“如果說李達康、高育良這些劇中人物更多是官員的代表的話,那麼我從鄭西坡和鄭勝利身上看到了,僅有的為數不多的人民的身影和存在。”希望網友支持犇犇的勞動。

讀+:劇中省檢察院老檢察長陳岩石的兒子陳海,車禍前擔任的是省檢察院反貪局局長,這兩位還是劇中非常正面的人物,而類似的“近親繁殖”、內部生長、裙帶關係在劇中還有很多,是你有意安排的嗎?

周梅森:沒有刻意安排,但它是中國現實的一種。讀者可以自己解讀,文藝作品有時就是作者與讀者共同完成的。劇中市委書記李達康的老婆是京州城市銀行副行長,漢東省公安廳廳長祁同偉是省委副書記高玉良的學生。劇中臺詞還直接講了高玉良為首的“漢大幫”和李達康為首的“秘書幫”。黨內搞幫派,正是十八大以來我黨要清理的一種腐敗的政治生態,是目前反腐敗的一項重要內容。

讀+:有網友說劇中有過多非官場的人物和情節,應更集中到腐敗官員與反腐敗人員的鬥爭上來?

周梅森:不多餘。因為你根本不能把這部劇僅僅定義為涉案劇,甚至僅是政治劇。我是小說作者,也是這部劇的編劇,我在劇裡不僅寫了漢東省各級官員、公檢法人員、陳岩石這樣的老革命,還寫了企業家、大風廠的工人、鄭勝利這樣既新潮又投機的市民,還有被網友熱議得最多的未謀面的副國級領導。我想寫的是當代中國的清明上河圖,我想對變革期的中國社會心理和面貌做全景式反映。我寫了腐敗官員趙德漢,小官巨貪幾個億,寫了銳意改革但老婆腐敗,自己被歸為漢東省政壇“秘書幫”之首的李達康,也寫了不腐敗的官員孫連城,他不腐敗也不作為,是懶政官員的代表。這些角色在現實中都是存在的。電視劇開播後,劇中一個一個角色火起來了,他們在觀眾中引發巨大反響,為什麼?身邊就有類似的官員。所以說《人民的名義》這條船上搭載的東西很多,如果你僅把它理解為涉案劇,就腐敗案件談腐敗案件,那這個劇20集就可以完結。

沒在央視播一點不遺憾

讀+:在您看來,這部劇為何能吸引90後乃至00後觀看?

周梅森:我寫的時候,儘量加進近些年出現的流行元素,比如群體事件通過社交媒體,先於政府相關部門和領導在網上擴散、傳播、發酵,繼而對正在發生的事件推波助瀾。寫進這些是希望90後喜歡,寄望于引導年輕人看劇。現在的播出效果大大出乎意料,年輕人成為追劇的主體。這個我不好解釋,已經有許多研究輿情傳播和影視文化的專家在研究,也發了不少文章了,你們可以去研究是怎麼回事。

讀+:這部劇如果在央視播,傳播效果、影響力是不是會更大些?

周梅森:沒在央視播出首先有價格的因素,然後有央視對電視劇總集數上的限制。拍攝過程中,湖南衛視派人到現場來看過三次,每次都是組團來的,直接看片子。他們的態度令我感動。沒在央視播我一點不遺憾,之前我的四部劇,《人間正道》、《天下財富》、《忠誠》、《至高利益》,都在央視播出過,產生了一些社會反響。這次《人民的名義》在湖南衛視播,不光產生了社會反響,還讓看這個劇變成了一場全民的狂歡。如果說央視代表國家,一板一眼、規範的宣傳,在老百姓心目中或多或少產生高高在上的感覺,湖南衛視顯得更大眾,更草根,更親民一些。主旋律劇也不能板著面孔說教,需要我們真情面對各階層觀眾。

讀+:聽說《人民的名義》過審很順利?

周梅森:我們送廣電總局審查時,做好了數百處修改,60集砍掉十幾集的準備,我們的心理承受標準是砍到剩下45集。當年《絕對權力》和《國家公訴》送審時,分別修改了許多回,而《絕對權力》更是差點就被“斃”了。這次審核部門對這部劇表示了堅定的支持,看完了大家提意見,基本上都是非常肯定的,當時給出了‘氣勢磅礴,石破驚天’八個字的評價。

讀+:導演李路在這部劇的成功上發揮了什麼作用?

周梅森:李路是位非常了不起的導演,認准了的事,絕不回頭。我們非典時期在濟南共過事。這部劇,如果沒有他,我不會接,小說和電視劇也都會推遲出來。在投資還不夠,資金有缺口的時候,李路打算抵押自己的房產。我沒讓李路這麼做,他的決心我知道。我有既做創作者,又做製片人的經歷:只做創作者,會希望只要品質好,花多少錢都應該,而做投資者,則希望花最少的錢,拍最好的劇。最後有湖南衛視預付片酬,李路和主創人員都做到了潛心創作。李路是位有藝術野心的導演,他說,這部戲要不給他拍,他的藝術生涯就結束了。我和李路有共識,這部劇要麼不出來,要出來,一定要呈現一個大中國,震動世界。

影視界太利慾薰心了,部分甚至不要臉

讀+:為什麼你說要是碰到大影視公司,這部劇就完蛋了?

周梅森:如今的影視界太利慾薰心了,甚至不要臉,各方都把錢作為標準。所謂大影視公司,講IP,講小鮮肉,要求幾分鐘一個笑點。一家公司曾拿抗戰劇找我做編劇,要講爆款,亂七八糟的。《人民的名義》如果由他們拍,以我的個性,肯定與他們鬧翻。我和李路對劇組要求原創,劇組不許提橋段這個詞,不許模仿、胡編亂造。我們要求自己創作橋段,讓這些橋段將來進戲劇學院、電影學院的課堂。這一點,我們要求寫劇本、表演、拍攝都要做到。

現在整個影視界原創能力在下降,優秀的原創編劇少之又少,我只看劉和平、劉恒等幾位元編劇的作品。《人民的名義》因為原創,這次參加各個環節投資的投資方,都沒有把錢作為第一標準,所以實現了全贏。

讀+:看到20多集,多數觀眾判斷到底誰是漢東省的大老虎還看不出來,這是為什麼?

周梅森:因為要製造懸念。目前大家可能還分不出好人壞人。劇裡公安系統看起來從上到下都像是壞人,還有網友調侃說這是因為最高檢搶佔了先機,其實真不是這麼回事。大家看下去就會知道,市公安局長趙東來是個正直的好人。而檢察系統也有壞人,京州市檢察院的一把手是就是個貪官。當時送審最高檢也有點擔心,結果最高檢的人說,不用改,檢查系統有很多這樣的案例。

讀+:公眾印象中,反腐主要是各級紀委在開展,為何看上去劇中是檢查系統主導反腐?

周梅森:劇中是有這一特點。不可否認,現實中許多重大腐敗案件是由紀委發現線索或接受舉報,對腐敗官員雙規,實施艱苦的審查工作,然後移交檢查機構提起公訴。劇中這樣安排,首先考慮該劇組織單位是最高檢影視中心,以檢查系統中反貪局的偵查工作作為該劇故事主線,是一個很自然的出發點。檢查系統除接受紀委移交的已查實的違紀違法案件外,也有很多自偵的腐敗案件。紀委系統除紀律檢查外,還擔負有對黨員幹部廉政教育、幹部任用方便的職責。其實,劇的後半部分,也呈現了漢東省紀委、京州市紀委,兩級紀委和紀委書記角色參與推動了劇情發展。最後有一點,劇中安排檢查系統辦案為主,還考慮這部劇會有海外觀眾,版本會輸出海外,能更好向海外觀眾展示我們反腐的巨大成果。

讀+:有網友批評你寫這部劇,突出腐敗與反腐敗的官員之間殘酷的政治鬥爭,而沒有把觀眾引向對制度建設的思考?

周梅森:這些人是站著說話不腰疼,我理解這些網友是希望這個劇直接提出制度建設和體制改革的問題,以便引發公眾對制度建設的討論。首先,文藝作品不是理論作品,文藝作品的核心是講好故事,如果文藝作品變成話題討論,那就不是創作,是理論探討,更何況直接去談一些制度建設的問題,難過審查,全國人民將無緣看到這部戲。我希望,說這些話的人,等我老了的時候,他們能拍出一部這樣的片子給我看,不然別誤導觀眾。

這位民企朋友資金鏈斷裂,銀行要收股權,手持股權證的周梅森陷入一場僵持兩年,涉及金額4000萬元的股權糾紛官司。

“我一直從事股票投資,現在還在,這是我的理財習慣;相對創作來說,這也是我對生活介入的一種形式。”

1994年周梅森回徐州老家,當時家鄉正在熱火朝天集資修建三環路,老百姓認為修那麼寬的路勞民傷財,很不理解,有人上訪狀告參與決策的主要領導。周梅森得到機會與這位領導見面談話,這次談話讓周梅森對地方政治生態發生了興趣。

“它改變了我的文學創作道路,我對政治和官場熱心起來,開始有了創作政治小說的衝動,後來在這位領導的邀請下,我到家鄉市政府掛職副秘書長,直接體驗了一把官場生活。”

這部劇沒有官方超越常規的支持

周梅森說,多年前他已實現了財務自由,《人民的名義》,是2015年最高檢影視中心發出邀請,他獨立創作的,沒有更高級別的機構和領導授意或影響他的創作和電視劇製作團隊的創作。

“如果有更高機構授意,拍攝階段還會那麼難籌資?當初一家大公司打算投資,占51%的投資額控股,結果跑掉了,說這部劇沒有官方超越常規的支持,風險太大。”

風險太大,就不寫?劇組就不拍麼?在周梅森看來,時代前行了,中央反腐的決心更堅定了,“十八大”以來反腐取得突破性成果,文藝作品要敢於反映這個劇變的時代,且要有力量地反映,不能再輕飄飄地,回避或輕描淡寫,或滑向古裝、穿越、仙俠玄幻和抗戰神劇之類,不能遠離當下火熱的現實生活。

周梅森說:“一部文藝作品,既不可能亡黨亡國,也不可能興邦救國。為什麼我還要寫,要拍?因為作為一個有良知、有責任感的作家,要有勇氣正視現實和藝術地呈現現實,哪怕這個現實是嚴峻的現實。”

周梅森同時說,在正視現實的同時,一部文藝作品也一定要給人民以希望,讓廣大觀眾看到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們取得的巨大成就,看到黨和政府鐵腕反腐的決心和巨大成果,讓人民看到他們的殷切希望在作品中得到反映。

反映主流聲音的作品不是不能贏得觀眾,像好萊塢影片《血戰鋼鋸嶺》,故事講得多好,講了愛國,講了信仰,講的就是他們的主流意識形態。《人民的名義》就是把主流意識形態與老百姓的期許、審美接受能力相結合,是一次成功的嘗試。

他說,作家觀察和提出問題,解決不了問題,雖然問題還要政治家解決,但作家能為決策者提供決策參考,能為社會航向預警,能揭示世道人心和影響世道人心。

周梅森說,如今是新媒體時代,資訊爆炸,一個事件發生了,領導不知道,群眾可能提前從社交媒體知道了,這一點在劇裡有反映。他現在幾乎不看報、不看電視了,電視劇只看了《北平無戰事》、《大明王朝1566》等幾部歷史正劇。他說,如今一部手機就可以聯通全世界,這樣的時代,作家們更不能對自己看到的真實世界充耳不聞,不在自己的作品裡去呈現這個世界。

訪談:我是在做當代中國的清明上河圖

製作團隊接下來將拍網劇《天上人間》

讀+:有報導說你會寫《人民的名義》續集,續集中“達康書記”要變成腐敗角色?

周梅森:是否寫續集還沒考慮。這兩年寫《人民的名義》累得要死,命都快玩掉了。至於市委書記李達康這個角色,他是我們幹部隊伍中很受老百姓歡迎的那種,和不貪也不幹事的區長孫連成形成鮮明對比。年輕人正用“達康書記”的各種表情,在社交軟體上表達不屑、調侃、憤怒和激動,“達康書記”和飾演這個角色的演員吳剛成為網紅一點也不奇怪,這與“達康書記”這個角色的形象有關,下屬、老婆都腐敗了,頭上省裡的領導也有腐敗的,他自己卻沒有,還想著幹事,當然也想著自己的政治生命能延續。另外,還與吳剛的出色表演有關,吳剛有非常精准演繹了市委書記李達康這個角色,節制且鬆弛

讀+:近日有報導說《人民的名義》製作班底接下來要拍網劇《天上人間》,以2010年北京“天上人間”被查事件為原型,是這樣嗎?

周梅森:這是導演李路和湖南衛視下一步的合作計畫,這個劇根據網路小說改編,要拍成一部網路電視劇。具體內容我還不清楚,編劇不是我,至於我是否做這部劇的藝術顧問,現在也還不確定。

讀+:《人民的名義》電視劇很火,小說賣得怎樣?

周梅森:電視劇開播後第14天,107萬冊小說賣完脫銷,出版社還在加印,這在出版史上是少見的。許多電視觀眾入戲太深,急於知道故事的進展,最直接的辦法,當然就是買書看。電視臺,加PPTV、騰訊等網站新媒體的傳播太厲害了,湖南衛視和幾家視頻網站加電視劇投資方在宣傳上同時發力,電視劇火了,直接帶來書的暢銷,一些書店在進門顯眼處設立《人民的名義》專門台位。要知道開播前3個月,7萬冊的《人民的名義》都沒賣完,開播後3天一下就賣完了。

讀+:聽說為寫這部劇,你曾到南京浦口監獄體驗生活半年?

周梅森:儘管我和很多官員打過交道,見慣了外面那些冠冕堂皇、道貌岸然的官員,但當他們一旦從雲端掉下來,我還是很好奇,他們的心態會是怎樣的。帶著這樣的問題,我提出要去監獄裡,瞭解落馬官員的生活。我去監獄和落馬官員座談,採訪了大量案例,去檢察院體驗生活,花了大半年的時間,翻閱大量案宗、卷宗,然後提煉採訪內容。小說裡,從老省委書記,到現任的政法委書記、公安廳長、法院院長、市紀委書記,有一大批職務犯罪分子。為了還原場景,我去過審訊室、檢察院的檢察指揮中心。”

《人民的名義》和《紙牌屋》沒有可比性

讀+:有網友反映陸毅飾演的反貪局長候亮平這個角色過於理想化,李岩石、沙瑞金等正面人物也都過於高大上,沒有美劇《紙牌屋》裡的人物灰色、多面,《紙牌屋》裡的人物幾乎沒有黑白、正反之分,更接近真實生活裡的人物?

周梅森:我寫的人物,既沒有提綱,也沒有人物小傳,動筆之後,人物一旦“成活”了,他就會根據他的性格命運走下去,接下來作為作者的我其實也很難人為掌控筆下人物的走向了。你說侯亮平這樣無私無畏的反貪英雄現實生活中不存在,李岩石這樣與群眾打成一片,保持我黨優良作風的老革命不存在,這個判斷過於簡單化。生活中他們這樣的人也許不多,但一定有。劇中設置這樣的人物,是要考慮整個劇的基調,要考慮讓觀眾看到希望,不能一黑到底,把社會寫得暗無天日,那樣既不符合現實,也讓觀眾難以接受,審查更是通不過,觀眾與這個劇謀面的機會也將失去。

劇中員警的反派角色多了一點,目前就遭來不少批評、抗議,若沒有能昇華主題的這些正面角色,那批評、反彈、抵制會有多少?不能拿《人民的名義》和《紙牌屋》類比,沒有可比性,兩個劇是不同國情、不同社會制度下創作的。最重要的,一部劇出來,觀眾會有各自不同的代入理解,這屬於接受美學的範疇,不必當成問題。

讀+:大風廠工會主席鄭西坡和他做網貼轉發生意的兒子鄭勝利的戲份在劇中有什麼作用?

周梅森:隨著劇情發展,對劇中人物的各種評價都有,有一種聲音這幾天比較集中,那就是認為鄭西坡和鄭勝利那條故事線太家常、太瑣碎,沒必要。而我認為非常必要。鄭勝利的飾演者闞犇犇演技不錯,非常好地完成了劇中角色,導演李路和我都很認可。用支援他的網友的話說:“如果說李達康、高育良這些劇中人物更多是官員的代表的話,那麼我從鄭西坡和鄭勝利身上看到了,僅有的為數不多的人民的身影和存在。”希望網友支持犇犇的勞動。

讀+:劇中省檢察院老檢察長陳岩石的兒子陳海,車禍前擔任的是省檢察院反貪局局長,這兩位還是劇中非常正面的人物,而類似的“近親繁殖”、內部生長、裙帶關係在劇中還有很多,是你有意安排的嗎?

周梅森:沒有刻意安排,但它是中國現實的一種。讀者可以自己解讀,文藝作品有時就是作者與讀者共同完成的。劇中市委書記李達康的老婆是京州城市銀行副行長,漢東省公安廳廳長祁同偉是省委副書記高玉良的學生。劇中臺詞還直接講了高玉良為首的“漢大幫”和李達康為首的“秘書幫”。黨內搞幫派,正是十八大以來我黨要清理的一種腐敗的政治生態,是目前反腐敗的一項重要內容。

讀+:有網友說劇中有過多非官場的人物和情節,應更集中到腐敗官員與反腐敗人員的鬥爭上來?

周梅森:不多餘。因為你根本不能把這部劇僅僅定義為涉案劇,甚至僅是政治劇。我是小說作者,也是這部劇的編劇,我在劇裡不僅寫了漢東省各級官員、公檢法人員、陳岩石這樣的老革命,還寫了企業家、大風廠的工人、鄭勝利這樣既新潮又投機的市民,還有被網友熱議得最多的未謀面的副國級領導。我想寫的是當代中國的清明上河圖,我想對變革期的中國社會心理和面貌做全景式反映。我寫了腐敗官員趙德漢,小官巨貪幾個億,寫了銳意改革但老婆腐敗,自己被歸為漢東省政壇“秘書幫”之首的李達康,也寫了不腐敗的官員孫連城,他不腐敗也不作為,是懶政官員的代表。這些角色在現實中都是存在的。電視劇開播後,劇中一個一個角色火起來了,他們在觀眾中引發巨大反響,為什麼?身邊就有類似的官員。所以說《人民的名義》這條船上搭載的東西很多,如果你僅把它理解為涉案劇,就腐敗案件談腐敗案件,那這個劇20集就可以完結。

沒在央視播一點不遺憾

讀+:在您看來,這部劇為何能吸引90後乃至00後觀看?

周梅森:我寫的時候,儘量加進近些年出現的流行元素,比如群體事件通過社交媒體,先於政府相關部門和領導在網上擴散、傳播、發酵,繼而對正在發生的事件推波助瀾。寫進這些是希望90後喜歡,寄望于引導年輕人看劇。現在的播出效果大大出乎意料,年輕人成為追劇的主體。這個我不好解釋,已經有許多研究輿情傳播和影視文化的專家在研究,也發了不少文章了,你們可以去研究是怎麼回事。

讀+:這部劇如果在央視播,傳播效果、影響力是不是會更大些?

周梅森:沒在央視播出首先有價格的因素,然後有央視對電視劇總集數上的限制。拍攝過程中,湖南衛視派人到現場來看過三次,每次都是組團來的,直接看片子。他們的態度令我感動。沒在央視播我一點不遺憾,之前我的四部劇,《人間正道》、《天下財富》、《忠誠》、《至高利益》,都在央視播出過,產生了一些社會反響。這次《人民的名義》在湖南衛視播,不光產生了社會反響,還讓看這個劇變成了一場全民的狂歡。如果說央視代表國家,一板一眼、規範的宣傳,在老百姓心目中或多或少產生高高在上的感覺,湖南衛視顯得更大眾,更草根,更親民一些。主旋律劇也不能板著面孔說教,需要我們真情面對各階層觀眾。

讀+:聽說《人民的名義》過審很順利?

周梅森:我們送廣電總局審查時,做好了數百處修改,60集砍掉十幾集的準備,我們的心理承受標準是砍到剩下45集。當年《絕對權力》和《國家公訴》送審時,分別修改了許多回,而《絕對權力》更是差點就被“斃”了。這次審核部門對這部劇表示了堅定的支持,看完了大家提意見,基本上都是非常肯定的,當時給出了‘氣勢磅礴,石破驚天’八個字的評價。

讀+:導演李路在這部劇的成功上發揮了什麼作用?

周梅森:李路是位非常了不起的導演,認准了的事,絕不回頭。我們非典時期在濟南共過事。這部劇,如果沒有他,我不會接,小說和電視劇也都會推遲出來。在投資還不夠,資金有缺口的時候,李路打算抵押自己的房產。我沒讓李路這麼做,他的決心我知道。我有既做創作者,又做製片人的經歷:只做創作者,會希望只要品質好,花多少錢都應該,而做投資者,則希望花最少的錢,拍最好的劇。最後有湖南衛視預付片酬,李路和主創人員都做到了潛心創作。李路是位有藝術野心的導演,他說,這部戲要不給他拍,他的藝術生涯就結束了。我和李路有共識,這部劇要麼不出來,要出來,一定要呈現一個大中國,震動世界。

影視界太利慾薰心了,部分甚至不要臉

讀+:為什麼你說要是碰到大影視公司,這部劇就完蛋了?

周梅森:如今的影視界太利慾薰心了,甚至不要臉,各方都把錢作為標準。所謂大影視公司,講IP,講小鮮肉,要求幾分鐘一個笑點。一家公司曾拿抗戰劇找我做編劇,要講爆款,亂七八糟的。《人民的名義》如果由他們拍,以我的個性,肯定與他們鬧翻。我和李路對劇組要求原創,劇組不許提橋段這個詞,不許模仿、胡編亂造。我們要求自己創作橋段,讓這些橋段將來進戲劇學院、電影學院的課堂。這一點,我們要求寫劇本、表演、拍攝都要做到。

現在整個影視界原創能力在下降,優秀的原創編劇少之又少,我只看劉和平、劉恒等幾位元編劇的作品。《人民的名義》因為原創,這次參加各個環節投資的投資方,都沒有把錢作為第一標準,所以實現了全贏。

讀+:看到20多集,多數觀眾判斷到底誰是漢東省的大老虎還看不出來,這是為什麼?

周梅森:因為要製造懸念。目前大家可能還分不出好人壞人。劇裡公安系統看起來從上到下都像是壞人,還有網友調侃說這是因為最高檢搶佔了先機,其實真不是這麼回事。大家看下去就會知道,市公安局長趙東來是個正直的好人。而檢察系統也有壞人,京州市檢察院的一把手是就是個貪官。當時送審最高檢也有點擔心,結果最高檢的人說,不用改,檢查系統有很多這樣的案例。

讀+:公眾印象中,反腐主要是各級紀委在開展,為何看上去劇中是檢查系統主導反腐?

周梅森:劇中是有這一特點。不可否認,現實中許多重大腐敗案件是由紀委發現線索或接受舉報,對腐敗官員雙規,實施艱苦的審查工作,然後移交檢查機構提起公訴。劇中這樣安排,首先考慮該劇組織單位是最高檢影視中心,以檢查系統中反貪局的偵查工作作為該劇故事主線,是一個很自然的出發點。檢查系統除接受紀委移交的已查實的違紀違法案件外,也有很多自偵的腐敗案件。紀委系統除紀律檢查外,還擔負有對黨員幹部廉政教育、幹部任用方便的職責。其實,劇的後半部分,也呈現了漢東省紀委、京州市紀委,兩級紀委和紀委書記角色參與推動了劇情發展。最後有一點,劇中安排檢查系統辦案為主,還考慮這部劇會有海外觀眾,版本會輸出海外,能更好向海外觀眾展示我們反腐的巨大成果。

讀+:有網友批評你寫這部劇,突出腐敗與反腐敗的官員之間殘酷的政治鬥爭,而沒有把觀眾引向對制度建設的思考?

周梅森:這些人是站著說話不腰疼,我理解這些網友是希望這個劇直接提出制度建設和體制改革的問題,以便引發公眾對制度建設的討論。首先,文藝作品不是理論作品,文藝作品的核心是講好故事,如果文藝作品變成話題討論,那就不是創作,是理論探討,更何況直接去談一些制度建設的問題,難過審查,全國人民將無緣看到這部戲。我希望,說這些話的人,等我老了的時候,他們能拍出一部這樣的片子給我看,不然別誤導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