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唐僧肉怎麼做才好吃?為什麼妖怪抓到他,都要蒸著吃?

大蜜小糖夜讀西遊,突然想到一個千古迷思(話說《西遊記》裡的千古迷思真是好多....)——為什麼妖怪抓到唐僧,

都要蒸著吃?

《西遊記》全書,有6個妖魔曾15次明確地說到要把唐僧蒸了吃。這在明確談論了唐僧烹飪方法的妖魔中,蒸占了絕大多數。

為什麼妖怪抓到唐僧,都喜歡蒸了吃?連唐僧自己也認為被蒸了吃是最好的。

在《西遊記》中,大部分時候,妖魔們沒有明確提出如何烹飪唐僧的方案,而不打算蒸了吃的,只有第92回《金平府元夜觀燈 玄英洞唐僧供狀》裡三個犀牛精,他們的打算是“洗剝了衣裳,汲湍水中清水洗淨,算計要細切細銼.,著酥合香油煎吃”。

▲如果他們的計畫實現,

唐僧上桌的時候大概是這個樣子

說到這裡,蜜糖禁不住要扼腕歎息,這些有拖延症的妖怪,捉了唐僧要麼是要叫上老婆、乾媽、老乾媽、堂兄弟、拜把兄弟一起吃,要麼要先滅了孫悟空,以除後患再吃,結果呢,到了嘴邊的唐僧肉就這樣飛了。不然還可以形容一下,唐僧肉究竟是什麼味道,以饗後人...不過也可理解,捉了唐僧,自己一人快速吃掉,有如衣錦夜行,妖生最輝煌的時刻,

沒有個見證怎麼行?否則說出去,哥吃過唐僧肉,都沒人信,這真是孤獨到極致的感覺。

言歸正傳,除了酥炸唐僧肉這個選項之外,其他的妖精都不約而同地選擇把唐僧蒸了吃。即便是對如何吃唐僧有爭議的艾葉花皮豹子精團隊,在頭腦風暴中也沒有排除蒸了吃的選項。

▲這個南山大王,被孫悟空用瞌睡蟲迷倒之後,死在了豬八戒的耙下,是唯一一個被豬八戒殺死的妖王...好慘

不僅妖怪們喜歡蒸了唐僧吃,作為取經路上最珍貴的食材,唐僧也很有被蒸了吃的覺悟。比如第28回《屍魔三戲唐三藏 聖僧恨逐美猴王》中, 唐僧道:“我命在天,該那個妖精蒸了吃,就是煮了,也算不過。”可見,唐僧自己也認為,蒸了吃是第一方案,

煮了吃是不如蒸了吃的。如此認真地提出烹飪建議,真是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食材。

下面,本著文藝源於生活的方法論,讓我們從現實生活中尋找來源。總得有技術支撐,才能解決這樣的重大難題。

首先:

蒸是具有中國特色、歷史悠久的烹飪方式。世界上最早使用蒸汽烹飪的國家就是中國,早在仰紹文化中,也就是新石器時代,中國的先民就在使用一種專用於蒸制食物的炊具——甑。(這是一種底部有小孔的容器,放在鬲上,利用鬲中沸水產生蒸汽,蒸熟食物。)

你也許要問了,唐三藏是個大活人,有那麼大的鍋麼?

中國的烹飪方法發展到南北朝時期,出了一個集大成的著作,叫做《齊民要術》。這本“農學著作”,除了教你怎麼種地插秧,賈思勰非常認真地記錄了當時各種各樣的烹飪方法。

其中第八卷中有“蒸缹法”,記載了多達26種蒸菜,除了蒸藕之外,全部都是肉菜,比如蒸熊、蒸豚、蒸雞、蒸羊……(沒錯,有蒸熊……)

其中引述的關於蒸熊的方法是這樣的:取豬肉三升、熊一頭,洗剝乾淨,煮到半熟,然後用豆豉醃制一晚上,然後和糯米、蔥薑、鹽一起,放到甑裡蒸熟。然後就可以吃了。(能好吃麼...)

這個記載說明,早在南北朝時期,我國人民就解決了如何蒸一個巨大食材的問題。連熊都可以蒸,蒸個唐三藏應該不成問題。

而到了明代,烹飪技術已經非常發達,著名學術小說《金瓶梅》裡面提到的烹飪法,就有炒、燉、煎、熬、燒、蒸、鹵、爆、炙等十幾種。但是同時,人們也越來越重視養生,以飲食清淡為時尚。比如萬曆年間成書的心靈雞湯巨著《菜根譚》中就說:“醉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神奇卓異非至人,至人只是常。”

其實不是妖怪喜歡蒸,是吳承恩喜歡蒸,知識界妖怪之口表達了一下,這跟吳先生一生的經歷有關。

吳承恩生於淮安府山陽縣,也就是今天的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一直到50多歲才補了一個歲貢生(是指明清兩朝秀才,又稱生員)成績優異者,可入京師的國子監讀書,稱為貢生。貢士不同于貢生,舉人經會試而被錄取者稱貢士。至於貢士經過殿試錄取者為進士。在北京待了兩年,之後到浙江做了長興縣丞,不久又回老家。基本上,他是在南方度過了一生。

而著名的淮揚菜,就發源于淮安、揚州一帶。這個菜系,注重鮮活,口味平和、清鮮,清蒸是淮揚菜的主要烹飪方法之一。吳承恩的口味,顯然跟他的生活息息相關。

蒸對原料要求極為苛刻,任何不鮮不潔的菜,蒸制出來都將暴露無遺。而此時,文人之中也尤其推崇能夠凸顯食物本來味道的蒸。明末的李漁,作為一個著名的紈絝子弟,“好精舍,好美婢,好孌童,好鮮衣,好美食,好駿馬”,後來把這些品位寫了一部《閒情偶寄》,其中對蒸菜的推崇,可謂至極:“能使鮮肥迸出、不失天真、遲速鹹宜、不虞火候者,則莫妙於蒸。”

只有蒸,才能保持頂級食材本來的“鮮肥”之味,得“天真”之趣,可以一口入魂。而唐僧,作為一個“白麵胖和尚”“生得嬌嫩”,又是鮮活,顯然之後蒸才能達到最高境界。

也有妖怪提議把唐僧煮了吃,煮的好處是比蒸節省燃料。豹子精手下的小妖中,就有一個提議不如煮,省柴。跟這個小妖有相同看法的還有孫悟空。

《西遊記》第73回《盤絲洞七情迷本 濯垢泉八戒忘形》,七個蜘蛛精抓住了唐僧,“後邊的走向前來呼道:‘姐姐,我們洗了澡,來蒸那胖和尚吃去。’行者暗笑道:‘這怪物好沒算計!煮還省些柴,怎麼轉要蒸了吃!’”

這樣一個細節,其實也是吳承恩日常生活的映照。古代城市,柴火需要靠專門的打柴人供應,普通人家只能花錢買柴。

所以古語“柴米油鹽醬醋茶”為“開門七件事”,柴居第一位,需要節省。《金瓶梅》中,西門慶勾搭來旺兒媳婦,而來旺兒媳婦最被人稱讚的優點,就是“能用一根柴禾就把一隻大豬頭燒得稀爛,皮脫肉化”。(這一段給蜜糖留下了無比深刻的印象,一群美豔貴婦人分吃一隻皮脫肉化的豬頭,這場景想想居然有些豔情...)

作為一個妖怪,得到了唐僧這樣的頂級食材,在吃一塊肉就要長生不老的命運面前,還想著省柴,實在是沒有格局,成不了大氣,也難怪與唐僧肉無緣....

第N次言歸正傳,豹子精團隊頭腦風暴,討論怎麼吃唐僧的時候,一個小妖說:“把唐僧拿出來,碎劖。碎剁,把些大料煎了,香噴噴的大家吃一塊兒,也得個延年長壽。”又一個小妖拍著手道:“莫說莫說!還是蒸了吃的有味!”

其實是吳承恩老先生自己忍不住跳出來發表的意見。他不得志的一生中,家鄉風味和文人趣味銘刻在心裡,成為唇齒之間的安慰。於是在《西遊記》的設定裡,唐僧應該蒸了吃,是妖界的基本共識。別的吃法,都不是一個有追求的妖怪應該有的。

話說我大天朝的飲食文化太博大精神,要是三藏去了日本,被日本妖怪抓住,估計就直接做成了刺身...

世界上最早使用蒸汽烹飪的國家就是中國,早在仰紹文化中,也就是新石器時代,中國的先民就在使用一種專用於蒸制食物的炊具——甑。(這是一種底部有小孔的容器,放在鬲上,利用鬲中沸水產生蒸汽,蒸熟食物。)

你也許要問了,唐三藏是個大活人,有那麼大的鍋麼?

中國的烹飪方法發展到南北朝時期,出了一個集大成的著作,叫做《齊民要術》。這本“農學著作”,除了教你怎麼種地插秧,賈思勰非常認真地記錄了當時各種各樣的烹飪方法。

其中第八卷中有“蒸缹法”,記載了多達26種蒸菜,除了蒸藕之外,全部都是肉菜,比如蒸熊、蒸豚、蒸雞、蒸羊……(沒錯,有蒸熊……)

其中引述的關於蒸熊的方法是這樣的:取豬肉三升、熊一頭,洗剝乾淨,煮到半熟,然後用豆豉醃制一晚上,然後和糯米、蔥薑、鹽一起,放到甑裡蒸熟。然後就可以吃了。(能好吃麼...)

這個記載說明,早在南北朝時期,我國人民就解決了如何蒸一個巨大食材的問題。連熊都可以蒸,蒸個唐三藏應該不成問題。

而到了明代,烹飪技術已經非常發達,著名學術小說《金瓶梅》裡面提到的烹飪法,就有炒、燉、煎、熬、燒、蒸、鹵、爆、炙等十幾種。但是同時,人們也越來越重視養生,以飲食清淡為時尚。比如萬曆年間成書的心靈雞湯巨著《菜根譚》中就說:“醉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神奇卓異非至人,至人只是常。”

其實不是妖怪喜歡蒸,是吳承恩喜歡蒸,知識界妖怪之口表達了一下,這跟吳先生一生的經歷有關。

吳承恩生於淮安府山陽縣,也就是今天的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一直到50多歲才補了一個歲貢生(是指明清兩朝秀才,又稱生員)成績優異者,可入京師的國子監讀書,稱為貢生。貢士不同于貢生,舉人經會試而被錄取者稱貢士。至於貢士經過殿試錄取者為進士。在北京待了兩年,之後到浙江做了長興縣丞,不久又回老家。基本上,他是在南方度過了一生。

而著名的淮揚菜,就發源于淮安、揚州一帶。這個菜系,注重鮮活,口味平和、清鮮,清蒸是淮揚菜的主要烹飪方法之一。吳承恩的口味,顯然跟他的生活息息相關。

蒸對原料要求極為苛刻,任何不鮮不潔的菜,蒸制出來都將暴露無遺。而此時,文人之中也尤其推崇能夠凸顯食物本來味道的蒸。明末的李漁,作為一個著名的紈絝子弟,“好精舍,好美婢,好孌童,好鮮衣,好美食,好駿馬”,後來把這些品位寫了一部《閒情偶寄》,其中對蒸菜的推崇,可謂至極:“能使鮮肥迸出、不失天真、遲速鹹宜、不虞火候者,則莫妙於蒸。”

只有蒸,才能保持頂級食材本來的“鮮肥”之味,得“天真”之趣,可以一口入魂。而唐僧,作為一個“白麵胖和尚”“生得嬌嫩”,又是鮮活,顯然之後蒸才能達到最高境界。

也有妖怪提議把唐僧煮了吃,煮的好處是比蒸節省燃料。豹子精手下的小妖中,就有一個提議不如煮,省柴。跟這個小妖有相同看法的還有孫悟空。

《西遊記》第73回《盤絲洞七情迷本 濯垢泉八戒忘形》,七個蜘蛛精抓住了唐僧,“後邊的走向前來呼道:‘姐姐,我們洗了澡,來蒸那胖和尚吃去。’行者暗笑道:‘這怪物好沒算計!煮還省些柴,怎麼轉要蒸了吃!’”

這樣一個細節,其實也是吳承恩日常生活的映照。古代城市,柴火需要靠專門的打柴人供應,普通人家只能花錢買柴。

所以古語“柴米油鹽醬醋茶”為“開門七件事”,柴居第一位,需要節省。《金瓶梅》中,西門慶勾搭來旺兒媳婦,而來旺兒媳婦最被人稱讚的優點,就是“能用一根柴禾就把一隻大豬頭燒得稀爛,皮脫肉化”。(這一段給蜜糖留下了無比深刻的印象,一群美豔貴婦人分吃一隻皮脫肉化的豬頭,這場景想想居然有些豔情...)

作為一個妖怪,得到了唐僧這樣的頂級食材,在吃一塊肉就要長生不老的命運面前,還想著省柴,實在是沒有格局,成不了大氣,也難怪與唐僧肉無緣....

第N次言歸正傳,豹子精團隊頭腦風暴,討論怎麼吃唐僧的時候,一個小妖說:“把唐僧拿出來,碎劖。碎剁,把些大料煎了,香噴噴的大家吃一塊兒,也得個延年長壽。”又一個小妖拍著手道:“莫說莫說!還是蒸了吃的有味!”

其實是吳承恩老先生自己忍不住跳出來發表的意見。他不得志的一生中,家鄉風味和文人趣味銘刻在心裡,成為唇齒之間的安慰。於是在《西遊記》的設定裡,唐僧應該蒸了吃,是妖界的基本共識。別的吃法,都不是一個有追求的妖怪應該有的。

話說我大天朝的飲食文化太博大精神,要是三藏去了日本,被日本妖怪抓住,估計就直接做成了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