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幽靈玩股:投資者不是小白鼠

其實作為一個投資者,要是決定走上投資這條路就得有刨根問底的心理準備,

別人給你一份宣傳材料再讓點小利,你就把投資者的血汗錢投出去了,那不就是傻子嗎。一般談一級市場股權投資項目的時候,多數公司都會找個體面的地方,然後雙方互相彬彬有禮,但這樣啥也談不出來,只有到有意向的時候才能去看車間,一到車間很多事就一目了然了。

比如我曾經看過一個點鈔機的項目,這個項目是清華分出來的一個企業,

原班清華人馬,項目的財務指標也不錯,機器都是富士康代工的外觀品質都可以,基本意向都很明確了才去的開發區工廠,參觀的時候工程師介紹的條條有理,最後參觀結束要走了,我發現停車場旁邊有個大庫房,我無意識的過去看了一眼,裡面全是裸☆禁☆露的點鈔機,我就問一個路過的工人說這是庫房嗎?工人說這些都是準備返修的機器,我一聽就懵了,這麼多返修的機器快頂半年產量了,
所以就返回頭找負責人詢問,後來工程師被迫說出實情。說他們讓富士康代工的機器,在富士康那邊一般用100萬現金測試一下就發貨了,但到了他們這還得再測試,得用500萬的現鈔測試,結果就出了這麼多次品,要是不過關給銀行安裝好,出了問題責任就大了。經此一問我當即就把這個項目pass掉了,這是一次深刻的教訓。

我以前也和公募基金出去調研過,

由於我是做PE的所以大夥也參考一下我的意見。但公募基金用的都是股民的錢,所以大多都敷衍了事,我跟著吃吃喝喝去酒吧泡泡,也沒必要跟別人較勁,這跟我自己負責私募股權投資不一樣。

再轉回頭說長電科技(600584)。長電科技和星科金朋都是做積體電路封測的,就是封裝和測試,這是積體電路生產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目前全球封測產業前10的廠家,有6家是臺灣、三家中國、一家日本的,

前兩位都是臺灣的,國內最大的就是長電科技,長電是通過收購排名第四的星科金朋從第六躍至第三,超越了目前排名第四的臺灣力成科技,所以業界叫“蛇吞象”。這件事從裡到面看起來都很牛逼,但仔細一看重組方案卻覺得有問題,問題出在什麼地方呢,咱們簡述一下重組過程。

這個重組是由長電科技、芯電半導體、產業基金三家先發起成立一家持股公司叫長電新科,其中芯電半導體是香港上市公司中芯國際(HK0981)的全資子公司,產業基金是國家積體電路產業基金股份有限公司,三家成立長電新科之後又由長電新科與產業基金再成立一家叫長電新朋(為什麼多此一舉在323頁的並購報告裡沒看出來),然後由長電新朋向星科金朋發起要約收購,最後以總價約48億成交。收購完成後就要對長電進行重組,通過非公開增發的方式買入星科金朋的資產,重組前長電科技大股東新潮集團持股18%,重組後變成了新潮集團13%、芯電半導體9.54%、產業基金14.27%,產業基金變成第一大股東,總股本由10億變成13億,這件事從股權結構上對大股東一點好處沒有。

咱們再看業績改善,公司與星科金朋實際2015年就並表了,公司2015年0.05元、16年0.10元,扣非之後還虧0.20元,因此無論從股權還是從收益,這件事對於大股東都是不划算的事。我看有的分析稱,長電銷售到10億美元的時候遇到瓶頸,無論從技術還是客戶提升都沒有空間了,這次並購大幅提升了公司的技術實力和大客戶的銷售管道,產品互補性高達95%,對此我並不這麼看。在封測行業排名第八的華天科技(SZ002185)地處西部的甘肅天水,公司收入約為長電重組前的60%,但每股收益連續多年遠超長電,同時只有37倍市盈率,遠低於長電100倍的市盈率,難道不重組長電就沒有精耕細作的空間了嗎?肯定不是,那麼長電又為什麼要做這件不划算的事呢?問題就出在新的大股東產業基金上。

我們看這個積體電路產業基金的股東,大股東是財政部,然後是國開金融、中煙、中國移動等等,可以斷定這個收購是由國家層面主導,長電只是個接收和代持單位,這個案子有點類似于吉利收購富豪。關於這件收購到底是不是划算,這裡面有做企業和做產業的區別,做企業注重的是股東回報,做產業注重的是規模與能力,不能把這兩件事混為一談。

我為什麼說投資者是小白鼠呢?對於產業基金來說……,……。

典型的問題咱可以互相切磋,或者錄製在節目裡讓大傢伙討論,回見您內。

然後由長電新朋向星科金朋發起要約收購,最後以總價約48億成交。收購完成後就要對長電進行重組,通過非公開增發的方式買入星科金朋的資產,重組前長電科技大股東新潮集團持股18%,重組後變成了新潮集團13%、芯電半導體9.54%、產業基金14.27%,產業基金變成第一大股東,總股本由10億變成13億,這件事從股權結構上對大股東一點好處沒有。

咱們再看業績改善,公司與星科金朋實際2015年就並表了,公司2015年0.05元、16年0.10元,扣非之後還虧0.20元,因此無論從股權還是從收益,這件事對於大股東都是不划算的事。我看有的分析稱,長電銷售到10億美元的時候遇到瓶頸,無論從技術還是客戶提升都沒有空間了,這次並購大幅提升了公司的技術實力和大客戶的銷售管道,產品互補性高達95%,對此我並不這麼看。在封測行業排名第八的華天科技(SZ002185)地處西部的甘肅天水,公司收入約為長電重組前的60%,但每股收益連續多年遠超長電,同時只有37倍市盈率,遠低於長電100倍的市盈率,難道不重組長電就沒有精耕細作的空間了嗎?肯定不是,那麼長電又為什麼要做這件不划算的事呢?問題就出在新的大股東產業基金上。

我們看這個積體電路產業基金的股東,大股東是財政部,然後是國開金融、中煙、中國移動等等,可以斷定這個收購是由國家層面主導,長電只是個接收和代持單位,這個案子有點類似于吉利收購富豪。關於這件收購到底是不是划算,這裡面有做企業和做產業的區別,做企業注重的是股東回報,做產業注重的是規模與能力,不能把這兩件事混為一談。

我為什麼說投資者是小白鼠呢?對於產業基金來說……,……。

典型的問題咱可以互相切磋,或者錄製在節目裡讓大傢伙討論,回見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