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原創圖文」記住鄉愁(三)之好大一個村(陽東良洞村)

[記住鄉愁]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鄉、家鄉、故鄉,承載了無數人的記憶,有童年的歡樂,有成長的煩惱。

家是組成社會的最小單元,鄉村則是社會最基本的組成,她或大或小,或貧或富,或依山傍水,或處深山,或臨大海。世界在發展,中國在發展,鄉村也在發展。有人說:中國北方的鄉村已不象鄉村,因為她早已摒棄了鄉村所本應擁有的質樸和積澱,更多則是現代和時尚。而身為北方人的我,在遠離故土的南方,卻發展這裡的鄉村依然那樣純樸、自然……

良洞村,位於廣東省陽東縣東平鎮。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我一直以為良洞村屬於三山鎮,沒想到這個有著4000多人的大村竟然是屬於東平鎮,瞬間親切感大增,因為我就是個混在東平的人。

良洞村是個大村,進村和出門都各有一個牌樓,這是其中一個,另一個在村的另一頭,

是個新建築,所以沒上我的眼,哈。

良洞村是個大村,村裡全是這樣長長的、窄窄的小巷。

良洞村是個大村,這裡寫著“良洞村二十巷”,

到底有多少個這樣的巷道,還真不知道。

有的小巷還有人住著,酷夏之時,搬一躺椅,迎著微風,是何等的愜意。如果再有一壺茶,那就更完美了。

長長的小巷裡,住著的絕大多數是老人,想必年輕人早已遠離故土去闖蕩天下去了。

長長的小巷,基本上佈置都一樣,有一個有水溝從門前經過,然後在門口處,或左或右都有一個或大或小的石板,可以用來休息或放東西。

這應該算是一個比較原始的巷道,地面是原始的,水溝是原始的,一點也沒有動過,但這樣的巷道住的人家也就更少了。

凡有人家的巷道裡至少是整潔的,儘管沒有整修。

用水泥鋪過地面的巷道還是很有人氣的。

用水泥鋪過地面的巷道裡不只有老人,也有可愛的少年在快樂地嬉戲著。笑聲剛傳到耳間,人已匆匆過。想必很多年後,這些快樂少年也離開了巷道,剛才的笑聲,剛才的腳印必定成為他們一段美好的記憶,這些記憶成就了他們兒時、少年,也成就了日後思鄉的碎片。

這些用水泥修過的巷道著實也有不少,但這平整水泥地面,一點也沒有留住人們外出的腳步,小巷還是越來越空了。

長長的巷道大多是由青磚砌成,斑駁後的青磚,更顯其悠遠、深邃、積澱和它富有的故事性。

我特別喜歡這些青色的、簡單的構成,規律的線條很有縱深感,跟喜慶的紅色搭配在一起,更是相得益彰。

當然,也有很多這樣的土坯建築,幾經風雨後,質樸、滄桑。

其實在這樣的古老小村裡,更多的應該就是這些土坯建築的民居,青磚應該是生活富裕後的升級版本,青磚的升級版本是選擇了離開,空了小巷,擴張了城市。

這戶人家的大門也算是“雕樑畫棟”了:上方的木質橫樑很是精美,下方也算是朱漆大門,雖已陳舊,也難掩往日氣派,儘管如此,也不可避免地成了一座空房。

從一條條悠長的巷道一路走過去,差不多瓦礫遍地、雜草叢生。

各式木制大門上,“鐵將軍”把門。南方跟北方鎖大門的方式大不相同,北方一般是在大門上安裝個“穿挺(是這兩個音,不一定是這兩個字)”,“穿挺”一頭有個鎖眼,用鎖一鎖完事。這邊的大門好象很複雜,門上有個“T”型小孔,需要把鑰匙穿過去……總之很複雜,為此老婆給我講了半天,我也不是很明白。

門鎖沒整明白,門神可認識,都北方人呢,哈。聽說還有秦瓊當門神的,那可是俺們山東人,哈。

長長的巷道裡倒是有不少人還在這兒生活著,據說至少還有4000多人生活在這裡,可想當年的村莊得有多少人,真是好大一個村。

南方的民居生活跟北方也不一樣,北方雖然不都是四合院,但基本上都是四四方方的小院和主副屋構成,而南方的民居,天井不大,進入天井都會有一個較為悠長的過道。通過幽暗的過道,可以一窺狹小的天井,小院裡簡潔、祥和。

簡陋的小院裡,很有生活氣息,好象那個高高的圓柱形的東西貌似水井,小院裡還有通向屋頂的樓梯。

巷頭或巷尾,總會有勤快的人在忙活著,這位老兄用的什麼材料不知道,但他告訴我是在做掃把(其實是告訴我老婆,因為我聽不懂陽江話)。

在南方,還有讓我很感觸的就是,這裡隨處可見一些古老的大樹,山裡山外有,村頭村尾有,路邊河邊有,總之,在你抬頭的任何的地方,都極有可能看到各種各樣的古樹。這棵估計還算不上古老,但至少已經受到了保護。

這個巷道算是最寬的了,應該算是良洞村的主街,從村子的中間一路穿了過去,再將窄窄的、長長的小巷連在一起。

這個寬又長的巷道上,有的地方除了水泥路外,沒多大變化,而象這裡就不一樣了,新舊房屋隔街坊相望,新房亮麗、高大,舊房低矮、斑駁,在這兒駐足的時候,心裡就突然有了些無以名狀的感覺。當然,我更喜歡舊屋,雖然它已不適合居住,但它已經成為很多人眼中的藝術品,比如象我?哈哈。喜歡舊屋,不只是因為它的滄桑和斑駁,還有它或淡或濃的色調,還有它高低錯落的有致。

街道上的帥哥正在專注地玩著手機。古老的村莊其實一點也不落後,現代和時尚隨處可見。

村頭,一個婦女挑著東西慢步而過。

請點擊此處輸入片描述

這裡應該進村後的第一個巷道,巷道口上滿滿的對聯醒目而喜慶,村民從一棵更老的大樹下走過。

一位老者走向巷道深處。小巷如老者,老者亦如小巷。

村口有台挖掘機正在工作,不知道它是在拆還是在修。

村裡在好幾處看到有村落改造的告示,不知道如何改造,這極大地影響著村落的命運。是改成高樓大廈,還是保留原汁原味。問題是想保留原樣的如何保留!!!“安宅”只靠一紙紅色恐怕無濟於事。

牆壁上的泥土早已被風雨卷起了裙角,很有立體感的樣子。

用手輕輕一碰便飄落而下,立體的斑駁不復存在,可歲月呢,已經印在深深的泥土裡,縱使零落成塵。

其實正是這個路邊氣派的建築吸引了我的視線,使我早就有了一訪良洞村的想法。上面依稀可辯的五星告訴我們它至少是那個紅色年代的產物。

室內大廳空無一人,僅有毛主席他老人家靜靜地守候在這裡。

出得村外,有一個半月形的池塘。我發現這裡稍大些的村莊,村前都會有這麼個池塘,簡直就是個村配,估計是生活和消防用水。

這樣的村莊還有很多很多,看上去是那麼地美麗,至少是一種地方文化的積澱,但我不知道它的命運是什麼,它還能在風雨裡堅持多久,當它消失的時候,那麼多的文化和記憶都會飄向空中嗎,都會隨風而失嗎?不得而知。

儘管沒有整修。

用水泥鋪過地面的巷道還是很有人氣的。

用水泥鋪過地面的巷道裡不只有老人,也有可愛的少年在快樂地嬉戲著。笑聲剛傳到耳間,人已匆匆過。想必很多年後,這些快樂少年也離開了巷道,剛才的笑聲,剛才的腳印必定成為他們一段美好的記憶,這些記憶成就了他們兒時、少年,也成就了日後思鄉的碎片。

這些用水泥修過的巷道著實也有不少,但這平整水泥地面,一點也沒有留住人們外出的腳步,小巷還是越來越空了。

長長的巷道大多是由青磚砌成,斑駁後的青磚,更顯其悠遠、深邃、積澱和它富有的故事性。

我特別喜歡這些青色的、簡單的構成,規律的線條很有縱深感,跟喜慶的紅色搭配在一起,更是相得益彰。

當然,也有很多這樣的土坯建築,幾經風雨後,質樸、滄桑。

其實在這樣的古老小村裡,更多的應該就是這些土坯建築的民居,青磚應該是生活富裕後的升級版本,青磚的升級版本是選擇了離開,空了小巷,擴張了城市。

這戶人家的大門也算是“雕樑畫棟”了:上方的木質橫樑很是精美,下方也算是朱漆大門,雖已陳舊,也難掩往日氣派,儘管如此,也不可避免地成了一座空房。

從一條條悠長的巷道一路走過去,差不多瓦礫遍地、雜草叢生。

各式木制大門上,“鐵將軍”把門。南方跟北方鎖大門的方式大不相同,北方一般是在大門上安裝個“穿挺(是這兩個音,不一定是這兩個字)”,“穿挺”一頭有個鎖眼,用鎖一鎖完事。這邊的大門好象很複雜,門上有個“T”型小孔,需要把鑰匙穿過去……總之很複雜,為此老婆給我講了半天,我也不是很明白。

門鎖沒整明白,門神可認識,都北方人呢,哈。聽說還有秦瓊當門神的,那可是俺們山東人,哈。

長長的巷道裡倒是有不少人還在這兒生活著,據說至少還有4000多人生活在這裡,可想當年的村莊得有多少人,真是好大一個村。

南方的民居生活跟北方也不一樣,北方雖然不都是四合院,但基本上都是四四方方的小院和主副屋構成,而南方的民居,天井不大,進入天井都會有一個較為悠長的過道。通過幽暗的過道,可以一窺狹小的天井,小院裡簡潔、祥和。

簡陋的小院裡,很有生活氣息,好象那個高高的圓柱形的東西貌似水井,小院裡還有通向屋頂的樓梯。

巷頭或巷尾,總會有勤快的人在忙活著,這位老兄用的什麼材料不知道,但他告訴我是在做掃把(其實是告訴我老婆,因為我聽不懂陽江話)。

在南方,還有讓我很感觸的就是,這裡隨處可見一些古老的大樹,山裡山外有,村頭村尾有,路邊河邊有,總之,在你抬頭的任何的地方,都極有可能看到各種各樣的古樹。這棵估計還算不上古老,但至少已經受到了保護。

這個巷道算是最寬的了,應該算是良洞村的主街,從村子的中間一路穿了過去,再將窄窄的、長長的小巷連在一起。

這個寬又長的巷道上,有的地方除了水泥路外,沒多大變化,而象這裡就不一樣了,新舊房屋隔街坊相望,新房亮麗、高大,舊房低矮、斑駁,在這兒駐足的時候,心裡就突然有了些無以名狀的感覺。當然,我更喜歡舊屋,雖然它已不適合居住,但它已經成為很多人眼中的藝術品,比如象我?哈哈。喜歡舊屋,不只是因為它的滄桑和斑駁,還有它或淡或濃的色調,還有它高低錯落的有致。

街道上的帥哥正在專注地玩著手機。古老的村莊其實一點也不落後,現代和時尚隨處可見。

村頭,一個婦女挑著東西慢步而過。

請點擊此處輸入片描述

這裡應該進村後的第一個巷道,巷道口上滿滿的對聯醒目而喜慶,村民從一棵更老的大樹下走過。

一位老者走向巷道深處。小巷如老者,老者亦如小巷。

村口有台挖掘機正在工作,不知道它是在拆還是在修。

村裡在好幾處看到有村落改造的告示,不知道如何改造,這極大地影響著村落的命運。是改成高樓大廈,還是保留原汁原味。問題是想保留原樣的如何保留!!!“安宅”只靠一紙紅色恐怕無濟於事。

牆壁上的泥土早已被風雨卷起了裙角,很有立體感的樣子。

用手輕輕一碰便飄落而下,立體的斑駁不復存在,可歲月呢,已經印在深深的泥土裡,縱使零落成塵。

其實正是這個路邊氣派的建築吸引了我的視線,使我早就有了一訪良洞村的想法。上面依稀可辯的五星告訴我們它至少是那個紅色年代的產物。

室內大廳空無一人,僅有毛主席他老人家靜靜地守候在這裡。

出得村外,有一個半月形的池塘。我發現這裡稍大些的村莊,村前都會有這麼個池塘,簡直就是個村配,估計是生活和消防用水。

這樣的村莊還有很多很多,看上去是那麼地美麗,至少是一種地方文化的積澱,但我不知道它的命運是什麼,它還能在風雨裡堅持多久,當它消失的時候,那麼多的文化和記憶都會飄向空中嗎,都會隨風而失嗎?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