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養生文化:石成金“飲食八宜”訣

[清]石成金“飲食八宜”訣

飲食宜多,肉蔬雜味宜少;

食宜早些,

不可遲晚;①

食宜緩些,不可粗速;②

食宜八九分,不可過飽;

食宜淡些,不可厚味;③

食宜溫暖,不可寒涼;

食宜軟爛,不可過堅;

食畢,再飲茶兩三口,

漱口齒,令極淨。④

[注釋]

①指一日三餐,按時飲食。若不能完全按時的話,那麼宜早不宜晚。因為,晚了會有兩點不好:一是晚了,往往肚子饑餓,饑餓了便損傷脾胃;二是饑餓後進食,往往食欲特強,會引起暴食飽食,這樣又傷脾胃。

②緩些:指精細地慢嚼。

細嚼的食物入胃後,易消化吸收。民諺:“吃得快,咽得慌,既傷胃,又傷腸。”“細咀嚼,多滋味,易消化,多營養。”“若要身體壯,飯菜嚼成漿。”

③淡:清淡。

○厚味:指大葷大脂;珍肴美味。

④飲茶:這裡是指用茶水漱口潔牙。

[譯文]

老人飲食適宜多餐,膾肉雜味宜少勿貪;

一日三餐按時進食,適宜早些不可遲晚;

飲食宜緩細嚼慢嚥,不可粗吞不可速完;

食宜留分八九即停,不可貪食過飽傷胃;

食物宜淡有益脾氣,

不可嘴饞追求厚味;

食物宜溫有益髒氣,不可寒涼五臟受傷;

食物軟爛有益胃氣,不可堅硬損害肚腸;

飲食完畢茶漱幾口,洗淨齒咽清潔口腔。

[名家簡介]

石成金(生卒年不詳),清代著名醫家、文學家。字天基,號“惺庵愚人”,江蘇揚州人,生平事蹟欠詳,大致生活於康熙至乾隆初年,著作甚多,其中如《養生鏡》、《長生秘訣》、《石成金醫書六種》、《傳家寶》,並編有笑話集《笑得好》和佛學著作《雨花香》等。

詳情參閱本書第九編《歷代名家小傳》“石成金”。

[養生旨要]

我國自商代西周伊尹等主張“食醫”(食療),到春秋戰國的孔子、孟子等宣導“食性”以來,歷代醫學家、養生學家都對“食養”思想有所繼承和發展,在飲食時間、數量、品種、方法、習慣、衛生等方面,都似乎約定俗成了若干原則,大致可歸納為:一是進餐要基本定時,做到先饑而食;二是每餐定食量,不宜過飽,未飽先止;三是飲食品種要恰當合理,

宜清淡不宜大葷,不宜繁多;四是不要偏食,也不可亂食;五是食物宜熟、爛、溫、淡,不宜生、硬、冷、韌;六是飲食時不可狼吞虎嚥,要細嚼慢嚥;七是要養成飯前洗手、食後漱口的飲食習慣;等等。

這首口訣從飲食的8個方面,給我們提出了飲食的“宜”與“不可”的原則,把幾千年來約定的主要原則基本上都給概括進去了,值得我們注意和參照。

飲食習慣是很重要的,它直接關係到生命的長短與健康的品質。

有則調查資料說,格魯吉亞泰咪什村一帶,是世界聞名的長壽之鄉。這裡居民的平均壽命之高是舉世罕見的。格魯吉亞第比利斯試驗治療研究所原所長諾達爾•基普希澤教授,曾對此進行了長達30年的調查和研究,初步揭示了泰咪什人長壽的秘密。他說:“泰咪什人長壽雖然有許多因素,其主要的秘密卻在於他們的日常飲食習慣。如果你能像泰咪什人那樣生活,你自己也許能活到100歲以上。”

有的文本稍見差異,首句“飲食宜多,肉蔬雜味宜少”見闕。大概認為“飲食宜多”這話不合養生之說,哪有養生家、醫學家主張“多吃”的,即使是營養學者也不會如此說話。這種懷疑不無道理。其實,石成金這話裡的這個“多”不是指量多,而是指次數多,而是“少吃多餐”的意思。

附錄1:

[宋]陳直“老人食宜溫熱熟軟”勸

老人之食,大抵宜其溫、熱、熟、軟,忌其粘、硬、生、冷。

(陳直《養老奉親書•飲食調治》)

附錄2:

[宋]陳直“少食多餐”勸

尊年之人,不可頓飽,但頻頻與食,使脾胃易化,谷氣長存。

(陳直《養老奉親書•飲食調治》)

附錄3:

[清]馬齊“三餐取宜”訣

早飯淡而早,午飯厚而飽,晚飯須要少,若能常如此,無病直到老。

(馬齊《陸地仙經》)

你自己也許能活到100歲以上。”

有的文本稍見差異,首句“飲食宜多,肉蔬雜味宜少”見闕。大概認為“飲食宜多”這話不合養生之說,哪有養生家、醫學家主張“多吃”的,即使是營養學者也不會如此說話。這種懷疑不無道理。其實,石成金這話裡的這個“多”不是指量多,而是指次數多,而是“少吃多餐”的意思。

附錄1:

[宋]陳直“老人食宜溫熱熟軟”勸

老人之食,大抵宜其溫、熱、熟、軟,忌其粘、硬、生、冷。

(陳直《養老奉親書•飲食調治》)

附錄2:

[宋]陳直“少食多餐”勸

尊年之人,不可頓飽,但頻頻與食,使脾胃易化,谷氣長存。

(陳直《養老奉親書•飲食調治》)

附錄3:

[清]馬齊“三餐取宜”訣

早飯淡而早,午飯厚而飽,晚飯須要少,若能常如此,無病直到老。

(馬齊《陸地仙經》)